作者及其成果
- 杨剑
- 研究员
- 全球治理研究所
国际数字鸿沟拉大贫富差距
杨剑
2013-07-24
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国际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在全球发展中凸显。一些国家和地区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积聚财富的同时,另一些国家和地区则被排除在信息技术带来的机会之外,远离了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数字鸿沟并非孤立问题,弥合鸿沟还需国际社会多方努力。
如果从阿帕网的发明算起,网络技术已经存在45年了。当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在全球网络中传播时,全球的财富也随之积聚。以网络和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数字革命成就了微软、谷歌等林林总总的“数字帝国”,一些发达国家在数字领域不断攫取财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被信息社会忽略的地区依然落寞无助,技术的扩散并未如预期那样迅速地给贫穷地区的人民带来福音。
目前,非洲只有15%的人口使用互联网;在全球所有互联网使用者中,只有7%的人来自非洲。信息技术贫困变成了21世纪的新型贫困。经济贫困与技术贫困的叠加致使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贫困再恶化。数字鸿沟同时还是社会的鸿沟,可能造成包括国际社会和国内社会在内的新分裂,并导致未来的差距。若不能尽快改善获取信息技术的条件,信息技术落后国家必将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继续落后,国家间信息化差异的扩大也势必给全球化社会的治理带来巨大障碍。
近年来,尽管一些落后国家的技术基础设施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国际数字鸿沟又以新的方式出现,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数量的鸿沟延续的同时,质量的鸿沟进一步加剧。进入21世纪后的10年间,技术的深化和扩散同时发生。技术深化主要体现在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互联网用户没有大的增加,但是网络功能、上网速度、社会对技术的应用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已进入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与此同时,技术的低端部分开始向发展中国家扩散。尽管发展中国家互联网用户和手机用户的绝对数量有所上升,但其整体水平还处于信息化发展的初级阶段。数字鸿沟的表现已经从“数量”和“接入”的不平等,转向信息技术“质”的不平等,其中包括设施的功能升级(宽带技术、第二代互联网、云计算等)以及用户的经验和能力的变化。
第二,发展中国家阵营内部的数字鸿沟正在扩大。部分国家实现了技术的飞跃,拉开了与欠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距离。中国、印度等新兴大国,发挥本国资源优势,采用新技术建造信息社会,并参与信息技术生产的国际分工。这种跨越式发展使得欠发达国家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技术进步的发展中国家。
数字鸿沟并非孤立现象,它是国际社会多重鸿沟叠加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体现。建立信息社会是一个需要社会财富来铺路的社会工程,国际权力和财富的差距仍是造成数字鸿沟的主因。
另外,西方及其企业推行的知识产权制度也加深了现存的数字鸿沟。知识产权的限制,体现着发达国家企业利益,减少了发展中国家学习技术的机会,让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企业失去竞争力。
获得技术的均等机会是信息化时代地球公民的基本权利。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这种机会的均等,也是衡量国际社会公正程度的重要方面。技术不应只是聚集财富的工具,也应成为人类社会追求公平公正的手段,为消除贫困服务。从理论上讲,信息技术对地理资源依赖较少,人人都可利用,大可帮助落后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
国际社会还应当帮助当地政府改善治理能力,创造有利于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环境,教育和培养人才,并鼓励当地企业和民众应用信息技术。
要消除数字鸿沟,首先要消除国际社会在权力和财富分配上的不公平,促进国际体系向着更为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国际社会要认识到,在一个相互依赖的世界里,消除数字鸿沟对未来世界经济的繁荣十分重要。
西方发达国家及其企业要主动改变援助方式,在降低知识产权壁垒方面做出实质性的努力。应当根据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设计出一些适应它们经济水平和社会环境的产权制度。同时向欠发达地区提供低端设备和基本服务,大幅度提高民众的参与度,让信息技术变成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工具。
中国等新兴大国在消弭数字鸿沟问题上也可以发挥很大作用。这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政策、经验和技术产品,以及较强的整体实力,能够帮助技术后进国家获取更大的利益和发言权。此外,新兴大国处于信息技术产品生产国际分工的底端,具有成本低廉的优势,能开发和大规模生产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低端信息技术产品。中国与非洲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合作即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应当提供更多的平台传递欠发达国家的呼声,提出解决全球数字鸿沟的日程表和任务单,形成一个由国际组织、发达国家、新兴大国、非政府组织和企业组成的国际援助队伍。发挥国际组织的智力和能力建设的优势,帮助欠发达国家培养更多的信息技术人才,提升他们信息技术方面的自主发展能力,真正实现技术为人类幸福而服务。
如果从阿帕网的发明算起,网络技术已经存在45年了。当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在全球网络中传播时,全球的财富也随之积聚。以网络和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数字革命成就了微软、谷歌等林林总总的“数字帝国”,一些发达国家在数字领域不断攫取财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被信息社会忽略的地区依然落寞无助,技术的扩散并未如预期那样迅速地给贫穷地区的人民带来福音。
全球互联网使用者中只有7%的人来自非洲
数字鸿沟是全球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是指信息社会在快速发展同时,一大批国家和人群被排斥在获取信息技术的机会之外。他们因无法分享新技术文明的成果而与现代化和全球化脱离。目前,非洲只有15%的人口使用互联网;在全球所有互联网使用者中,只有7%的人来自非洲。信息技术贫困变成了21世纪的新型贫困。经济贫困与技术贫困的叠加致使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贫困再恶化。数字鸿沟同时还是社会的鸿沟,可能造成包括国际社会和国内社会在内的新分裂,并导致未来的差距。若不能尽快改善获取信息技术的条件,信息技术落后国家必将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继续落后,国家间信息化差异的扩大也势必给全球化社会的治理带来巨大障碍。
近年来,尽管一些落后国家的技术基础设施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国际数字鸿沟又以新的方式出现,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数量的鸿沟延续的同时,质量的鸿沟进一步加剧。进入21世纪后的10年间,技术的深化和扩散同时发生。技术深化主要体现在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互联网用户没有大的增加,但是网络功能、上网速度、社会对技术的应用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已进入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与此同时,技术的低端部分开始向发展中国家扩散。尽管发展中国家互联网用户和手机用户的绝对数量有所上升,但其整体水平还处于信息化发展的初级阶段。数字鸿沟的表现已经从“数量”和“接入”的不平等,转向信息技术“质”的不平等,其中包括设施的功能升级(宽带技术、第二代互联网、云计算等)以及用户的经验和能力的变化。
第二,发展中国家阵营内部的数字鸿沟正在扩大。部分国家实现了技术的飞跃,拉开了与欠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距离。中国、印度等新兴大国,发挥本国资源优势,采用新技术建造信息社会,并参与信息技术生产的国际分工。这种跨越式发展使得欠发达国家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技术进步的发展中国家。
权力和财富的差距是造成鸿沟的主因
追溯数字鸿沟的起因,可以发现,网络社会在其设计和建造之时就将贫困国家排斥在外。西方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控制着网络空间的功能和范围。在全球信息技术贸易中,贫穷国家被定义为无足轻重的市场。被逐利精神浸透的全球网络需要的是资源、资本、智力和市场,并无意愿通过信息技术去满足穷国所需。数字鸿沟并非孤立现象,它是国际社会多重鸿沟叠加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体现。建立信息社会是一个需要社会财富来铺路的社会工程,国际权力和财富的差距仍是造成数字鸿沟的主因。
另外,西方及其企业推行的知识产权制度也加深了现存的数字鸿沟。知识产权的限制,体现着发达国家企业利益,减少了发展中国家学习技术的机会,让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企业失去竞争力。
获得技术的均等机会是信息化时代地球公民的基本权利。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这种机会的均等,也是衡量国际社会公正程度的重要方面。技术不应只是聚集财富的工具,也应成为人类社会追求公平公正的手段,为消除贫困服务。从理论上讲,信息技术对地理资源依赖较少,人人都可利用,大可帮助落后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相互依赖的世界里,消除数字鸿沟对未来十分重要
解决数字鸿沟问题,需要国际社会通过提供物质和技术的条件,帮助受援国人民增加知识、提高技能,进而实现脱离贫困、融入现代社会的目的。国际社会还应当帮助当地政府改善治理能力,创造有利于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环境,教育和培养人才,并鼓励当地企业和民众应用信息技术。
要消除数字鸿沟,首先要消除国际社会在权力和财富分配上的不公平,促进国际体系向着更为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国际社会要认识到,在一个相互依赖的世界里,消除数字鸿沟对未来世界经济的繁荣十分重要。
西方发达国家及其企业要主动改变援助方式,在降低知识产权壁垒方面做出实质性的努力。应当根据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设计出一些适应它们经济水平和社会环境的产权制度。同时向欠发达地区提供低端设备和基本服务,大幅度提高民众的参与度,让信息技术变成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工具。
中国等新兴大国在消弭数字鸿沟问题上也可以发挥很大作用。这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政策、经验和技术产品,以及较强的整体实力,能够帮助技术后进国家获取更大的利益和发言权。此外,新兴大国处于信息技术产品生产国际分工的底端,具有成本低廉的优势,能开发和大规模生产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低端信息技术产品。中国与非洲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合作即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应当提供更多的平台传递欠发达国家的呼声,提出解决全球数字鸿沟的日程表和任务单,形成一个由国际组织、发达国家、新兴大国、非政府组织和企业组成的国际援助队伍。发挥国际组织的智力和能力建设的优势,帮助欠发达国家培养更多的信息技术人才,提升他们信息技术方面的自主发展能力,真正实现技术为人类幸福而服务。
文献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