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理论建构与内核深化
- 日本民主党时代的对俄关系及战略性展望
- 亚太两强竞争性合作格局趋势与中国外交
- 亚太区域架构变动的现状与前景
- 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前景与中国
- "保护海外能源利益"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新时期中国国际角色定位的内涵与意义
- 中国周边安全的新认知: 特点、功能与趋势
- 中美中东政策比较——理念、政策与贡献
- 日本海洋战略的内涵与推进体制 — — 兼论中日钓鱼岛争端激化的深层原因
- 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态势、中国的新角色及中国智库的新任务
- 中俄关系2015:高调前行、道路曲折
- 发展中国家建构自己理论的必要性
- 中国智慧与力量造福世界
-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助国际关系稳定
- 中国和平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新旧困难
- 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智力支撑
- 中国外交新思路 新实践 新理论
- 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 中国外交:今年成绩超出预期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 中国外交与和平发展
- 《中国与拉美国家相互依赖模式研究》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国家民族”建构研究
- 《中国与拉美国家相互依赖模式研究》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 欧盟社会政策研究
- 《老挝与“一带一路”》
- 《非洲世纪的到来?:非洲自主权与中非合作研究》
- 《国际体系演进与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
- 上海服务中拉合作的现状与趋势——中拉命运共同体建设与上海角色
- 上海服务“一带一路”经典案例2021
- 上海服务东盟地区“一带一路”建设 逆势成长与新挑战
- 中美关系正常化历史上的四次关键战略协作的启示
- 竞争但不失控:共建中美网络安全新议程
- 美国区域经济合作倡议的内涵、反响及前景
- 更多错失良机的悲剧:新冠疫情中的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的人力和经济损失
- 错失良机的悲剧: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力成本和经济损失
- Working Together with One Heart: People-to-People Diplomacy in the Coronavirus Crisis
- 全球协作抗击新冠病毒:作用、经验与启示
中美探索建新型战略核关系
2013-11-07
(技术进步打破了核武器作为国家安全“定海神针”的传统思维)
引言
自美国推行“战略东移”的亚太政策以来,中美关系发展过程中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然而,中美关系虽然在很多方面有所冲突,但在经济、人文、社会以及全球事务等许多领域又联系紧密。中美之间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关系,而是共同谋求经济发展的共生关系,在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供应、维护海上通道、反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以及打击恐怖主义等许多问题上,中美都有重要的共同利益。尤其是中美都是拥有核武库的大国,中美核力量如果效仿美苏冷战时期那种以对抗为主要特点、以军备竞赛为主要内容的战略核关系,只能将中美关系推向共输的局面。
中美关系不同于传统大国的特点要求两国在战略核领域做出新的探索,形成新型战略核关系。
核武战略重要性下降
传统上,国家间的战略核关系显现出以下特点:第一,战略核武器被视为国家安全的“定海神针”,成为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象征。第二,为追求核威慑的有效性和可信度,核武器国家不断扩大并改善其核武库,其中既有进攻性核武器数量和质量的提高,也有进攻性核武器与防御性核武器之间的技术竞争。第三,核武器成为连接核武器国家与其盟友的一种手段。通过提供核保护伞,核武器国家与其盟友之间形成了一种控制与牵制并存的特殊关系。对于核武器国家之间这种具有敌对性和竞争性的关系,国际关系学界长期来予以肯定。比如,有学者指出核武器对防止美苏“热战”功不可没;还有学者认为超级大国的核保护伞有助于限制核武器扩散,对于维护地区稳定具有一定作用。其实,对于核武器的这种容忍态度是具有一定逻辑前提的,那就是美苏冷战、对抗的背景。随着冷战的结束,随着大国间关系的变化,这种以对抗、军备竞赛和相互确保摧毁为特征的战略核关系应该与形势发展相适应,加以改变。
中美之所以探索新型战略核关系,从核武器的效用方面来看也有一些推动因素,其中有两项尤其值得一提,那就是核武器的横向扩散和核武器在维护大国战略利益方面的重要性有所下降。
冷战结束以来,核武器技术在世界上以令人担忧的速度横向扩散。核武器被有些中小国家乃至非国家行为体视为非对称制衡大国的有效工具。由此,美国认识到,由庞大核武库构成的核威慑占用了大量国防经费,但是在应对它所面临的大多数重大安全问题,包括恐怖主义威胁、网络战以及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却发挥不了多大作用。正是在此背景下,美国战略界的四位元老2011年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核扩散时代的威慑》一文,主张重新探讨威慑概念和威慑战略,在国家安全战略中降低对核武器的依赖。
另一方面,核大国之所以愿意讨论降低核武器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作用,还由于它们觉得在现阶段已经掌握了其它更好的手段,比如先进的“常规”武器系统来实施战略性威慑。此外,核武器虽然是一种战略武器,但是目前大国的战略关注已经向网络、外空以及海上的行动自由权转移。战略核武器不再是支撑国家战略安全的唯一支柱。战略安全内涵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主要国家调整战略核关系留出了空间。
良性互动需弃“核恐怖”
鉴于新的时代和国际关系背景为中美建立与美苏冷战时期不同的战略核关系提供了可能,中美应该抓住机会,突破传统思维,将战略核关系引上非对抗不竞赛、相互确保安全以及推动国际合作的良性互动之路。“非对抗不竞赛”是中美战略核关系有别于美苏冷战时期战略核关系的基本特征。作为武器系统,核力量必然具有军事意涵。但是,核武器的军事意涵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突出其进攻性,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将使用这种武器作为第一考量,也不意味着一定要强化两国间的对立情绪为实施核威慑找到用武之地。相反,核武器作为一种具有灾难性效应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其主要作用一直被设为“威慑”而不是实战。然而,威慑仍然含有可能进行实战的成分。新型战略核关系将进一步压缩核武器的威慑作用,促使其被进一步限制到报复使用和作为最后手段使用的水平上。中国长期来主张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就是这样的概念。
中美建立非对抗不竞赛的战略核关系,是建立在清醒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上的。其一,中美都是核武器国家,这是一个现实。虽然两国核武库的规模以及核力量的组成方式大相径庭,但没有一方能够否认对方也是核武器国家。无视这一点,或者想要否认中美之间事实上存在的相互威慑关系,谈中美战略核关系就失去了基础。其二,对于中美战略核关系来说,另一个基本事实是,中美之间的核威慑不是美苏之间那种基本对称的核威慑关系。中美要在战略核力量不平衡的背景下防止其战略核关系走向破裂并产生破坏性后果。因此,中美需要战略核稳定,但是这种稳定不是以美苏冷战时期那种相互确保摧毁为特征的,因为无论是中美,还是全世界,都不希望重新回到“核恐怖平衡”时代。中美可以更加正面的方式追求战略核稳定,那就是以相互确保安全来降低研发和使用核武器的动力。
与此同时,中美新型战略核关系除了要克服传统战略核关系中的消极因素之外,还要扩大合作面,增强战略核关系中的积极因素。其中,在全球和地区舞台上倡导并推动有利于和平、发展、合作的核秩序,加强国际合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实质性障碍有待消除
中美要建立新型战略核关系不可能是件轻松的事情,在实践中确实存在着不少障碍,其中导弹防御、核延伸威慑和战略互疑尤其值得关注。首先,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使中美维护战略核稳定的基础变得更加薄弱。导弹防御是一种可能对进攻性战略核力量构成威胁的武器系统,其设计目标就是用来拦截核弹道导弹。当前,美国的做法是,在进攻性战略核力量远远超出中国的背景下,又不断寻求提高战略防御能力,这使得中美之间原本就不对称的战略核力量结构进一步向美国方面倾斜。
其次,核延伸威慑(即核保护伞)成为横在中美建设新型战略核关系中的一个难点。中美建设新型战略核关系看似是中美之间的事,但实际上由于美国奉行核延伸威慑战略而受到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美国的核保护伞是其笼络盟友、巩固同盟体系的重要工具。这样,当美国想要降低核武器在国家安全中的作用,减少核武器对大国关系的负面效应时,就遇到了一个问题:如何处理与盟友之间的核延伸威慑?如果美国不降低与盟友之间的核延伸威慑,那么它所谓的降低核武器在国家安全中的作用、改善与其他大国的核威慑关系就只是空谈;如果美国降低与盟友之间的核延伸威慑,又会动摇美国的同盟体系,这是一心想要维护其全球主导地位的美国所不愿意看到的。
最后,中美当前居高不下的战略互疑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建设新型战略核关系的前景。战略核武器维系着国家安全的命脉,它必然严格服从两国总体战略态势的进展,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随着两国力量平衡的波动,中美之间的战略猜疑呈上升趋势。在这样的状态下,要两国在关系到战略命脉的核武器问题上形成新的认识,动力尚显不足。然而,也正是由于两国间的战略互疑居高不下,中美最高领导人深感有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之必要。目前,两国领导人正致力于政治推动,以期为中美新型战略核关系的建立注入强劲动力。
总的来看,中美构建新型战略核关系虽然有很多困难,但是新的时代背景和战略构成毕竟为进行这一尝试提供了可能。中美双方可以从降低核风险、扩大共同利益入手,通过合作性实践,积极有为但循序渐进地将两国战略核关系乃至全球核秩序引上正相关的发展道路。
文献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