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研究成果 > 时评
时评 COMMENTARY
中国改革发展的历史新起点——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评析
2013-11-13

十八届三中全会,一个注定会被载入史册的会议,在国际国内高度关注中落下帷幕,中国改革的新篇章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相比于35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面临的改革难题和挑战更多,也更为复杂。未来中国将向何处去,中国的发展轨迹将如何铺垫,本次会议无疑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意义。从会议公报来看,十八届三中全会明晰了中国下一步改革的总体目标、总体方案和实施战略,确立了中国改革的新起点。

确立中国改革的总体目标

公报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改革总体目标的确立建立在两个重大判断之上:第一是中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决定了发展是硬道理,改革为了发展,只有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才是中国强国梦的出路。正如公报中所言,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二是中国的基本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关于这一点,习总书记在三中全会前的讲话中已经多次提及,本次会议公报中,更是特别强调了: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关头,走什么样的道路,直接关系到改革成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立足中国国情和历史发展的科学判断,坚定了中国发展的道路自信。

部署中国改革的总体方案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改革总体方案进行了战略部署,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系统推进改革,有重点、有步骤,实现了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有效结合,这种制度设计和实践经验相结合的改革模式,避免了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发展观,是中国改革发展实践的伟大创新。
改革方案的总体要求是,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改革方案的特点是强调系统性。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关注局部改革的全局效应,必须关注国内改革的国际效应,也必须关注国际形势对国内改革的波及效应。因此,公报强调了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
改革方案的重点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一问题对任何一个国家的治理而言,都是一个恒久的难题,没有统一的答案,也没有不变的答案。中国下一阶段的改革,对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处理,明确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阐述,是对长期以来备受争议的“国进民退”的最好回复,明确了“国退民进”的基调。中国经济将有可能在新一轮改革的推进下,实现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建立了落实改革方案的负责机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公报明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这一新的领导小组,将在未来中国改革和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其目的在于加强和改善党对中国全面改革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开创中国改革发展的历史新起点

中国今天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是35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历史性成就。中国未来30年的发展道路和国际地位,或将取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战略选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目标,决定了中国必须坚持走改革发展道路。展望未来,中国的改革发展道路必将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一个新的历史高点,这一高点建立在过去35年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之上,也建立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大胆探索的基础上。


 


文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