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理论建构与内核深化
- 日本民主党时代的对俄关系及战略性展望
- 亚太两强竞争性合作格局趋势与中国外交
- 亚太区域架构变动的现状与前景
- 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前景与中国
- "保护海外能源利益"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新时期中国国际角色定位的内涵与意义
- 中国周边安全的新认知: 特点、功能与趋势
- 中美中东政策比较——理念、政策与贡献
- 日本海洋战略的内涵与推进体制 — — 兼论中日钓鱼岛争端激化的深层原因
- 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态势、中国的新角色及中国智库的新任务
- 中俄关系2015:高调前行、道路曲折
- 发展中国家建构自己理论的必要性
- 中国智慧与力量造福世界
-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助国际关系稳定
- 中国和平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新旧困难
- 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智力支撑
- 中国外交新思路 新实践 新理论
- 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 中国外交:今年成绩超出预期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 中国外交与和平发展
- 《中国与拉美国家相互依赖模式研究》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国家民族”建构研究
- 《中国与拉美国家相互依赖模式研究》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 欧盟社会政策研究
- 《老挝与“一带一路”》
- 《非洲世纪的到来?:非洲自主权与中非合作研究》
- 《国际体系演进与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
- 上海服务中拉合作的现状与趋势——中拉命运共同体建设与上海角色
- 上海服务“一带一路”经典案例2021
- 上海服务东盟地区“一带一路”建设 逆势成长与新挑战
- 中美关系正常化历史上的四次关键战略协作的启示
- 竞争但不失控:共建中美网络安全新议程
- 美国区域经济合作倡议的内涵、反响及前景
- 更多错失良机的悲剧:新冠疫情中的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的人力和经济损失
- 错失良机的悲剧: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力成本和经济损失
- Working Together with One Heart: People-to-People Diplomacy in the Coronavirus Crisis
- 全球协作抗击新冠病毒:作用、经验与启示
中国今年周边外交仍有重大挑战
2014-04-22
2013年,中国在周边外交工作方面进行了顶层的战略设计和规划。一方面是召开周边外交工作会议,确定了今后5至10年中国周边外交的战略目标、基本方针和总体布局,为周边外交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并确定了要通过“亲、诚、惠、融”的方式来开展周边外交的方针。
另一方面,通过主动提出多项重大合作倡议提升对周边的塑造力和引领力。为了使中国的发展更好地惠及周边,促进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共同发展,中国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合作倡议,包括签署中国—东盟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如果说2013年是中国周边外交的“顶层设计年”,那么2014年就是推进周边外交的发力之年。但2014年中国周边外交仍面临重大挑战。
首先,中日冲突出现缓解的可能性较小,却存在走向更加危险的对抗的局面。2012年9月以来,由于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制造“购岛”闹剧,中日关系走向恶化、冲突的道路。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更是挑衅性地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给本已陷入严峻局面的中日关系制造了新的重大政治障碍。安倍上台以来,通过实施安倍经济学、积极的和平主义以及价值观外交等方式,试图提升日本的国际影响力,同中国较量并竞争大国地位,提高国际社会的能见度,不至于使日本沦为二流国家。但安倍试图拉拢亚太国家制衡中国的“合纵连横”策略以及在钓鱼岛、历史等问题上的不负责任的取向,导致其与邻国关系恶化,国内右翼势力横行,严重威胁地区和平与稳定。对此,中方通过政治、外交、军事等手段对日本的挑衅予以回应。2014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这是中国一个沉重的历史记忆。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中日关系出现回旋的空间不大。
其次,因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产生的影响仍将持续。2013年11月23日,中国宣布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以美国及其盟国(主要是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为主的的国家通过不同的方式做出反应,以表达对中国划设防空识别区的反对。如美国认为中国划定东海防空识别区的片面行动表明中国有意改变东海现状的企图,要求中国审慎而节制,不要执行其宣布的东海防空识别区的规定,并未要求中国撤销防空识别区,只是派出两架不装载制导武器的B52轰炸机以“例行训练”的名义在中国划定的防空识别区外缘象征性地进行了飞行,以宣示美国有能力予以应对。同时,出于安全的考虑,美国也允许其民航公司按照中方的要求提前提交飞行计划。另外,美国还要求中国不要在本地区的其他地区采取类似的行为,尤其是在南海。韩国则就此扩大其防空识别区作为回应,而日本反应强烈,不但要求中国撤销防空识别区,而且增加了空中存在。
第三,东亚复杂的的地缘政治使中国主动规避冲突的机会降低。由于历史因素使然,在东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地缘政治关联性,这加剧了这一地区内在的不稳定性,这种历史惯性深刻影响着东亚的安全格局。与此同时,由于以美国为主的区外力量在这一地区也拥有相应的历史和现实的多重利益,并与这一地区的国家形成了无论是在政治外交、军事安全还是经贸人文等领域的某种足以影响国际格局的联动效应。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于2013年9月发布的研究报告《中国外交的全球战略(2013-2023)》就指出,中国同一些邻国在领土和领海问题上的争端事关各国核心利益,有关各方政府在国内压力下回旋、让步和妥协的空间有限,因而在相当长时期内将只能“管理”而难以彻底解决。
最后,朝鲜半岛会否再次出现突发事件也考验着中国的周边外交。2013年年初朝鲜进行第三次核试验,使朝鲜半岛局势恶化。而去年年底,朝鲜处决其“二号人物”张成泽,让各方对朝鲜政权的稳定性产生担忧。中方能否通过历史的和特殊的影响力,为稳定朝鲜半岛局势做出贡献,值得期待。
因此,对于2014年的中国周边外交,在解构和重构这一地区的安全和经济发展架构时,都应有一个综合的战略考量,既要应对突发的危机的挑战,更要逐步推进中国长期的周边战略部署。
另一方面,通过主动提出多项重大合作倡议提升对周边的塑造力和引领力。为了使中国的发展更好地惠及周边,促进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共同发展,中国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合作倡议,包括签署中国—东盟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如果说2013年是中国周边外交的“顶层设计年”,那么2014年就是推进周边外交的发力之年。但2014年中国周边外交仍面临重大挑战。
首先,中日冲突出现缓解的可能性较小,却存在走向更加危险的对抗的局面。2012年9月以来,由于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制造“购岛”闹剧,中日关系走向恶化、冲突的道路。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更是挑衅性地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给本已陷入严峻局面的中日关系制造了新的重大政治障碍。安倍上台以来,通过实施安倍经济学、积极的和平主义以及价值观外交等方式,试图提升日本的国际影响力,同中国较量并竞争大国地位,提高国际社会的能见度,不至于使日本沦为二流国家。但安倍试图拉拢亚太国家制衡中国的“合纵连横”策略以及在钓鱼岛、历史等问题上的不负责任的取向,导致其与邻国关系恶化,国内右翼势力横行,严重威胁地区和平与稳定。对此,中方通过政治、外交、军事等手段对日本的挑衅予以回应。2014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这是中国一个沉重的历史记忆。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中日关系出现回旋的空间不大。
其次,因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产生的影响仍将持续。2013年11月23日,中国宣布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以美国及其盟国(主要是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为主的的国家通过不同的方式做出反应,以表达对中国划设防空识别区的反对。如美国认为中国划定东海防空识别区的片面行动表明中国有意改变东海现状的企图,要求中国审慎而节制,不要执行其宣布的东海防空识别区的规定,并未要求中国撤销防空识别区,只是派出两架不装载制导武器的B52轰炸机以“例行训练”的名义在中国划定的防空识别区外缘象征性地进行了飞行,以宣示美国有能力予以应对。同时,出于安全的考虑,美国也允许其民航公司按照中方的要求提前提交飞行计划。另外,美国还要求中国不要在本地区的其他地区采取类似的行为,尤其是在南海。韩国则就此扩大其防空识别区作为回应,而日本反应强烈,不但要求中国撤销防空识别区,而且增加了空中存在。
第三,东亚复杂的的地缘政治使中国主动规避冲突的机会降低。由于历史因素使然,在东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地缘政治关联性,这加剧了这一地区内在的不稳定性,这种历史惯性深刻影响着东亚的安全格局。与此同时,由于以美国为主的区外力量在这一地区也拥有相应的历史和现实的多重利益,并与这一地区的国家形成了无论是在政治外交、军事安全还是经贸人文等领域的某种足以影响国际格局的联动效应。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于2013年9月发布的研究报告《中国外交的全球战略(2013-2023)》就指出,中国同一些邻国在领土和领海问题上的争端事关各国核心利益,有关各方政府在国内压力下回旋、让步和妥协的空间有限,因而在相当长时期内将只能“管理”而难以彻底解决。
最后,朝鲜半岛会否再次出现突发事件也考验着中国的周边外交。2013年年初朝鲜进行第三次核试验,使朝鲜半岛局势恶化。而去年年底,朝鲜处决其“二号人物”张成泽,让各方对朝鲜政权的稳定性产生担忧。中方能否通过历史的和特殊的影响力,为稳定朝鲜半岛局势做出贡献,值得期待。
因此,对于2014年的中国周边外交,在解构和重构这一地区的安全和经济发展架构时,都应有一个综合的战略考量,既要应对突发的危机的挑战,更要逐步推进中国长期的周边战略部署。
文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