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理论建构与内核深化
- 日本民主党时代的对俄关系及战略性展望
- 亚太两强竞争性合作格局趋势与中国外交
- 亚太区域架构变动的现状与前景
- 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前景与中国
- "保护海外能源利益"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新时期中国国际角色定位的内涵与意义
- 中国周边安全的新认知: 特点、功能与趋势
- 中美中东政策比较——理念、政策与贡献
- 日本海洋战略的内涵与推进体制 — — 兼论中日钓鱼岛争端激化的深层原因
- 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态势、中国的新角色及中国智库的新任务
- 中俄关系2015:高调前行、道路曲折
- 发展中国家建构自己理论的必要性
- 中国智慧与力量造福世界
-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助国际关系稳定
- 中国和平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新旧困难
- 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智力支撑
- 中国外交新思路 新实践 新理论
- 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 中国外交:今年成绩超出预期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 中国外交与和平发展
- 《中国与拉美国家相互依赖模式研究》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国家民族”建构研究
- 《中国与拉美国家相互依赖模式研究》
- 欧盟社会政策研究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 《非洲世纪的到来?:非洲自主权与中非合作研究》
- 《国际体系演进与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
- 《从东盟到东盟共同体:东盟决策的模式与实践》
- 中美关系正常化历史上的四次关键战略协作的启示
- 上海服务中拉合作的现状与趋势——中拉命运共同体建设与上海角色
- 上海服务东盟地区“一带一路”建设 逆势成长与新挑战
- 上海服务“一带一路”经典案例2021
- 竞争但不失控:共建中美网络安全新议程
- 错失良机的悲剧: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力成本和经济损失
- 更多错失良机的悲剧:新冠疫情中的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的人力和经济损失
- 美国区域经济合作倡议的内涵、反响及前景
- Working Together with One Heart: People-to-People Diplomacy in the Coronavirus Crisis
- 全球协作抗击新冠病毒:作用、经验与启示
中非关系正迈向全面可持续发展
2014-04-30
中非关系可追溯至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甚至更早,但当代中非关系却始于1956年中国与埃及外交关系的建立。尽管很多学者和分析家,特别是西方的学者和分析家,都认为当前的中非关系主要是经济合作,国内的相关讨论也多围绕经济层面展开。但必须指出的是,中非关系从来都不是仅关注经济关系的。回顾中非关系的历史发展,可以发现它正迈向全面的可持续发展阶段。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全面,二是可持续发展。
首先,在1956年至20世纪90年代中叶这一时间,中非关系很大程度上是“独轮车”,但其可持续性很强。这一时期特别是在1956年到1979年间,中非双方经济发展水平都相对低下,双方关系更多侧重情感层面,特别是意识形态和领导人的相互亲近。正是出于这一意识形态亲近和领导人友谊,非洲朋友将我们“抬进了”联合国,中国也在自身物资、人才和外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为非洲提供了巨额外援,其典型是坦赞铁路的援建。在1970年到1978年间,中国共帮助37个国家建成470个项目,超过此前建成项目的总和,其支出为新中国成立以来21年对外援助总和的159%。这种情感很大程度上在今天的中非关系中仍不时能体会到。
其次,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非关系的第二个轮子,即经济合作被加了进来。中非关系从“独轮车”发展为“两轮车”,政治和经济合作齐头并进,其可持续性也得到了强化。政治方面,江泽民、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均多次访非,其他层次的双边互访更多。而中非合作论坛于2000年创建,更是极大地促进了中非经济关系的发展。中非双边贸易迅速从2000年的100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2000亿美元。中非经济合作的快速发展,被绝大多数西方学者和观察家解读为中国在非洲仅为了经济利益。这些评论所忽视的是,在中非关系的两个维度中,政治维度原来就很强,但由于其基础好,因此很大程度上是稳步向前;而中非经济关系则由于基础差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非关系中的政治与经济维度不是经济压倒了政治,而只是后者的速度更快而已,但并没有导致中非关系的内部失衡。
最后,随着中非政治、经济关系都到了相当的高度,中非关系的其他维度相对落后的书面日益明显。正是基于这一认知,自2006年以来,中国正迅速强化中非关系的第三、第四个“轮子”,即和平安全合作、民间交流。2006年初,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阐述了中国对非政策的总体原则和目标,全面规划了新时期中非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这个文件标志着中非关系日益迈向全面的可持续发展。2012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第五次中非合作论坛上宣布,中国将发起“中非和平安全合作伙伴倡议”,标志着中非和平与安全合作支柱的正式确立。在此前的2011年8月和2012年7月,中非民间论坛先后在肯尼亚内罗毕和杭州召开两次,这与“中非民间友好行动”倡议、中非新闻交流、“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中非大学20 20伙伴计划、中非智库10 10伙伴计划等一道,使中非合作的社会或民间支柱也日益确立。
因此,中非关系远非西方所指称的仅注重经济关系,中非经历了从“独轮车”到“两轮车”到“四轮车”的发展,正高速驶向全面的可持续发展阶段。
首先,在1956年至20世纪90年代中叶这一时间,中非关系很大程度上是“独轮车”,但其可持续性很强。这一时期特别是在1956年到1979年间,中非双方经济发展水平都相对低下,双方关系更多侧重情感层面,特别是意识形态和领导人的相互亲近。正是出于这一意识形态亲近和领导人友谊,非洲朋友将我们“抬进了”联合国,中国也在自身物资、人才和外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为非洲提供了巨额外援,其典型是坦赞铁路的援建。在1970年到1978年间,中国共帮助37个国家建成470个项目,超过此前建成项目的总和,其支出为新中国成立以来21年对外援助总和的159%。这种情感很大程度上在今天的中非关系中仍不时能体会到。
其次,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非关系的第二个轮子,即经济合作被加了进来。中非关系从“独轮车”发展为“两轮车”,政治和经济合作齐头并进,其可持续性也得到了强化。政治方面,江泽民、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均多次访非,其他层次的双边互访更多。而中非合作论坛于2000年创建,更是极大地促进了中非经济关系的发展。中非双边贸易迅速从2000年的100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2000亿美元。中非经济合作的快速发展,被绝大多数西方学者和观察家解读为中国在非洲仅为了经济利益。这些评论所忽视的是,在中非关系的两个维度中,政治维度原来就很强,但由于其基础好,因此很大程度上是稳步向前;而中非经济关系则由于基础差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非关系中的政治与经济维度不是经济压倒了政治,而只是后者的速度更快而已,但并没有导致中非关系的内部失衡。
最后,随着中非政治、经济关系都到了相当的高度,中非关系的其他维度相对落后的书面日益明显。正是基于这一认知,自2006年以来,中国正迅速强化中非关系的第三、第四个“轮子”,即和平安全合作、民间交流。2006年初,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阐述了中国对非政策的总体原则和目标,全面规划了新时期中非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这个文件标志着中非关系日益迈向全面的可持续发展。2012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第五次中非合作论坛上宣布,中国将发起“中非和平安全合作伙伴倡议”,标志着中非和平与安全合作支柱的正式确立。在此前的2011年8月和2012年7月,中非民间论坛先后在肯尼亚内罗毕和杭州召开两次,这与“中非民间友好行动”倡议、中非新闻交流、“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中非大学20 20伙伴计划、中非智库10 10伙伴计划等一道,使中非合作的社会或民间支柱也日益确立。
因此,中非关系远非西方所指称的仅注重经济关系,中非经历了从“独轮车”到“两轮车”到“四轮车”的发展,正高速驶向全面的可持续发展阶段。
文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