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研究成果 > 时评
时评 COMMENTARY
中非地方合作正实现快速发展
2014-04-30
在中非关系的发展过程中,地方合作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李克强总理在2012年8月27日举办的首届中非地方政府合作论坛上指出,中非地方政府合作已“成为中国同非洲国家双边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区域发展注入活力、使中非人民直接受益,也把中非友谊从高层向基层、从政府向民间延伸,为中非合作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与其他国家特别是联邦制国家的地方行为体参与国际交往不同,中国的地方行为体参与国际交往特别是对非合作,首先是支持或配合国家总体外交。只是在进入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采取了“走出去”战略,地方行为体参与中非合作的动机才逐渐地变得多样化,地方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才得到了更大的调动和释放。尽管从属于整个中非关系的发展,但很大程度上由于地方行为体参与国际交往的动力不同,地方参与中非关系的历史发展并不与整个中非关系的发展相同步。到目前为止,中非关系中的地方合作主要经历了两个时期的发展。
第一个时期是从1956年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地方行为体参与中非合作总体上是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总体外交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模式占据主导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地方行为体参与中非关系总体上是被动的,尽管这未必意味着积极性不高。恰好相反,由于这一时期地方参与中非关系的动机相对单一,即政治热情或以国家利益为重,因此很大程度上积极性是很高的。例如,地方各省市自治区在对非医疗队援助方面便充满高度热情,同样的在为非洲国家提供各种援助时地方各省市自治区的热情也相当高,坦赞铁路的修建就是典型。但这一时期的总体水平仍很低。以中非友城关系为例,第一对友城是1982年湖南省长沙市与刚果(布)布拉柴维尔市建立的,此后到1997年,双方仅建立友城23对。
第二个时期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开始启动“走出去”战略,推动中非地方经济关系发展。随着全国地方外事的快速发展、地方行为体参与国际交往能力的提升,这一时期地方行为体参与中非合作不再只是自上而下的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总体外交,来自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考虑的自下而上模式正日益在这一参与中发挥更大影响。同样以友城关系为例,1998—2000年3年间,中非建立的友城关系就达到20对,接近此前15年的总和。到今年1月1日,中非共计建立了119对友城关系。而中非地方经贸关系更加活跃。以广东省为例,2004年广东省对非贸易总额39.46亿美元,到2010年达到182.1亿美元,2011年更是快速增加到300.16亿美元,2012年更进一步达到413.86亿美元。
当然,中非地方合作仍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过于注重经济,进而使诸如友城关系、医疗队派遣等其他更具政治意义的要素不同程度地遭到忽视,这是今后一段时间特别是“中非地方合作论坛”所要着力改善的。

文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