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及其成果
- 封帅
- 副研究员
- 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
- 国际战略研究所 所长助理
大国博弈使乌克兰滑向内战边缘
封帅
2014-05-07
5月2日凌晨,乌克兰临时政府派出军事力量进入顿涅茨克州,进攻斯拉维扬斯克地区的亲俄武装。截至5月6日,交火行动已经在顿涅茨克州多个城市展开,人员伤亡数字不断增加。同时,位于乌克兰南部的历史名城敖德萨也爆发了大规模冲突,造成43人死亡。在东部和南部地区迅速升级的流血事件使得乌克兰危机逐渐滑向内战边缘。
危机的第三次升级
从2013年11月基辅的街头抗议运动开始算起,乌克兰危机已经持续了近6个月,大国的干预,危机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危机层次不断升级,逐渐从一般性的信任危机走到了内战和分裂的边缘。
从2013年11月至2014年2月中旬,乌克兰危机属于一般意义上的政府信任危机。尽管在示威游行过程中出现了少量冲突,但整体上看,仍然是典型的和平示威游行活动。在2014年2月18日—23日,乌克兰危机升级为政治危机。3月22日,乌克兰议会直接投票“罢免”总统亚努科维奇,并成立了反对派主导的临时政府。西方国家对此表示支持,而俄罗斯则将其视为政变。
以亚努科维奇逃亡俄国为标志,俄罗斯开始直接介入乌克兰事件,乌克兰危机迅速升级为领土主权危机。在俄罗斯的支持下,克里米亚迅速摆脱乌克兰临时政府的掌控。3月16日,克里米亚以公民投票的方式宣布加入俄罗斯联邦,并于18日正式签署合并条约。
在克里米亚效应的影响下,乌克兰危机继续升级。从4月初开始,乌克兰东部的顿涅茨克等州先后出现了试图仿效克里米亚的独立运动。乌克兰当局决定以军事手段解决东部亲俄势力,直到5月2日,流血冲突正式爆发,危机的风险被推到了新的高度。如果在短时间内,危机不能得到有效遏制的话,乌克兰很有可能出现大规模的内战和严重人道主义灾难。
身处战略夹缝中的乌克兰从来都很难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解决乌克兰问题的钥匙掌握在那些能够参与全球战略博弈的大国手中。
乌克兰危机的每一次升级,背后都能够找到大国干预的影子。西方国家对于亚努科维奇政权不断施压,最终使抗议行动演变为政治危机;俄罗斯的反击则兵不血刃分割克里米亚,造成了乌克兰的领土主权危机。此次乌临时政府以“反恐”为名镇压东部亲俄武装力量,显然拥有华盛顿的支持甚至授意。
在中央情报局局长布伦南访问基辅之后,临时政府改变了原本小心谨慎处理国内亲俄势力的态度,大张旗鼓地以“反恐”为理由对顿涅茨克州等东部亲俄武装力量展开军事部署,并且在5月2日开始进攻斯拉维扬斯克,最终使得4月17日刚刚达成的的四方会谈协议尚未执行就变成了废纸。
表面上,美、俄、欧都表示希望尽快缓和乌克兰局势,但事实上,乌克兰危机之所以不断升级,恰恰是美俄两国在乌克兰进行战略博弈的结果。普京吞并克里米亚是对西方推翻亚努科维奇政权的直接反击,而乌克兰军队对顿涅茨克的进攻也是美国对于乌克兰东部亲俄势力试图复制克里米亚模式的回应。双方通过各种攻击性行动有节制地刺激危机升级,努力试探对方的战略底线,但同时又在努力避免直接的军事对抗,防止局势超出自己的控制。
在乌克兰军队的行动开始后,球又被踢到了俄罗斯一边。由于俄罗斯和乌克兰悬殊的实力对比,普京拥有足够的力量击败乌克兰军队,使乌克兰东部和南部地区脱离基辅的控制。然而,直接的军事干预会使危机继续升级,一旦超过美国的战略底线,引发西方全面反击,对于俄国的影响殊难预料。而且一个分裂的乌克兰是否符合俄罗斯的战略利益,也相当值得怀疑。尽管普京的手中还有不少筹码,但如何出牌颇费思量。他的选择可以决定乌克兰局势的下一步,但乌克兰危机最终的结果还难以预知。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乌克兰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危机的结局如何只能等待美俄博弈的最终结果。
如果放开研究的视界,从更高的层次和更广的空间中去思考这场乌克兰危机的话,可能会看到这场危机在国际格局层面的转折意义。
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美国以推动北约东扩的方式逐步蚕食苏联解体所留下的战略真空,逐步将整个东欧及巴尔干半岛都纳入了自己的战略空间。科索沃危机成为这一时期美国战略扩张态势最有力的注脚,美国完全可以不顾俄罗斯的反对采取任何行动,而俄罗斯则对美国的战略扩张毫无办法,毫无疑问, 这一时期就是美国的“单极时刻”。
然而,昙花一现的单极时刻在十多年的反恐战争和金融危机的消耗之后,已经成为昨日黄花。而随着世界能源价格的飙升,俄罗斯逐渐走出了困境,开始以更积极的策略参与到国际战略格局的构建中来。从2008年开始,无论是格鲁吉亚还是叙利亚,俄罗斯在周边地区的热点冲突中的立场逐渐转向强硬。在乌克兰危机中,俄罗斯以克里米亚为发力点,在后冷战时代首次以战略进攻的方式与美国对抗,并且借用科索沃模式完成了对克里米亚的吞并。
一次孤立的事件并不能让我们得出美国衰落或世界格局业已改变的结论,围绕着乌克兰危机的较量也尚未见出分晓。但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在前苏联空间中,俄罗斯的战略选择已逐渐由被动防御转为积极进取,而乌克兰危机的出现为其提供了检验新的国际战略的理想试验场。从这个角度来说,乌克兰危机的结果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未来国际战略格局的走向。如果最终乌克兰危机以俄罗斯满意的结果而终结,那么我们今日所见证的,便是后冷战时代国际格局的转折时刻。
危机的第三次升级
从2013年11月基辅的街头抗议运动开始算起,乌克兰危机已经持续了近6个月,大国的干预,危机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危机层次不断升级,逐渐从一般性的信任危机走到了内战和分裂的边缘。
从2013年11月至2014年2月中旬,乌克兰危机属于一般意义上的政府信任危机。尽管在示威游行过程中出现了少量冲突,但整体上看,仍然是典型的和平示威游行活动。在2014年2月18日—23日,乌克兰危机升级为政治危机。3月22日,乌克兰议会直接投票“罢免”总统亚努科维奇,并成立了反对派主导的临时政府。西方国家对此表示支持,而俄罗斯则将其视为政变。
以亚努科维奇逃亡俄国为标志,俄罗斯开始直接介入乌克兰事件,乌克兰危机迅速升级为领土主权危机。在俄罗斯的支持下,克里米亚迅速摆脱乌克兰临时政府的掌控。3月16日,克里米亚以公民投票的方式宣布加入俄罗斯联邦,并于18日正式签署合并条约。
在克里米亚效应的影响下,乌克兰危机继续升级。从4月初开始,乌克兰东部的顿涅茨克等州先后出现了试图仿效克里米亚的独立运动。乌克兰当局决定以军事手段解决东部亲俄势力,直到5月2日,流血冲突正式爆发,危机的风险被推到了新的高度。如果在短时间内,危机不能得到有效遏制的话,乌克兰很有可能出现大规模的内战和严重人道主义灾难。
大国博弈决定乌克兰的命运
身处战略夹缝中的乌克兰从来都很难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解决乌克兰问题的钥匙掌握在那些能够参与全球战略博弈的大国手中。
乌克兰危机的每一次升级,背后都能够找到大国干预的影子。西方国家对于亚努科维奇政权不断施压,最终使抗议行动演变为政治危机;俄罗斯的反击则兵不血刃分割克里米亚,造成了乌克兰的领土主权危机。此次乌临时政府以“反恐”为名镇压东部亲俄武装力量,显然拥有华盛顿的支持甚至授意。
在中央情报局局长布伦南访问基辅之后,临时政府改变了原本小心谨慎处理国内亲俄势力的态度,大张旗鼓地以“反恐”为理由对顿涅茨克州等东部亲俄武装力量展开军事部署,并且在5月2日开始进攻斯拉维扬斯克,最终使得4月17日刚刚达成的的四方会谈协议尚未执行就变成了废纸。
表面上,美、俄、欧都表示希望尽快缓和乌克兰局势,但事实上,乌克兰危机之所以不断升级,恰恰是美俄两国在乌克兰进行战略博弈的结果。普京吞并克里米亚是对西方推翻亚努科维奇政权的直接反击,而乌克兰军队对顿涅茨克的进攻也是美国对于乌克兰东部亲俄势力试图复制克里米亚模式的回应。双方通过各种攻击性行动有节制地刺激危机升级,努力试探对方的战略底线,但同时又在努力避免直接的军事对抗,防止局势超出自己的控制。
在乌克兰军队的行动开始后,球又被踢到了俄罗斯一边。由于俄罗斯和乌克兰悬殊的实力对比,普京拥有足够的力量击败乌克兰军队,使乌克兰东部和南部地区脱离基辅的控制。然而,直接的军事干预会使危机继续升级,一旦超过美国的战略底线,引发西方全面反击,对于俄国的影响殊难预料。而且一个分裂的乌克兰是否符合俄罗斯的战略利益,也相当值得怀疑。尽管普京的手中还有不少筹码,但如何出牌颇费思量。他的选择可以决定乌克兰局势的下一步,但乌克兰危机最终的结果还难以预知。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乌克兰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危机的结局如何只能等待美俄博弈的最终结果。
后冷战时代国际战略格局的转折点?
如果放开研究的视界,从更高的层次和更广的空间中去思考这场乌克兰危机的话,可能会看到这场危机在国际格局层面的转折意义。
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美国以推动北约东扩的方式逐步蚕食苏联解体所留下的战略真空,逐步将整个东欧及巴尔干半岛都纳入了自己的战略空间。科索沃危机成为这一时期美国战略扩张态势最有力的注脚,美国完全可以不顾俄罗斯的反对采取任何行动,而俄罗斯则对美国的战略扩张毫无办法,毫无疑问, 这一时期就是美国的“单极时刻”。
然而,昙花一现的单极时刻在十多年的反恐战争和金融危机的消耗之后,已经成为昨日黄花。而随着世界能源价格的飙升,俄罗斯逐渐走出了困境,开始以更积极的策略参与到国际战略格局的构建中来。从2008年开始,无论是格鲁吉亚还是叙利亚,俄罗斯在周边地区的热点冲突中的立场逐渐转向强硬。在乌克兰危机中,俄罗斯以克里米亚为发力点,在后冷战时代首次以战略进攻的方式与美国对抗,并且借用科索沃模式完成了对克里米亚的吞并。
一次孤立的事件并不能让我们得出美国衰落或世界格局业已改变的结论,围绕着乌克兰危机的较量也尚未见出分晓。但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在前苏联空间中,俄罗斯的战略选择已逐渐由被动防御转为积极进取,而乌克兰危机的出现为其提供了检验新的国际战略的理想试验场。从这个角度来说,乌克兰危机的结果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未来国际战略格局的走向。如果最终乌克兰危机以俄罗斯满意的结果而终结,那么我们今日所见证的,便是后冷战时代国际格局的转折时刻。
文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