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及其成果
- 刘宗义
- 副研究员
- 亚太研究中心
- 国际战略研究所
- [email protected]
- 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理论建构与内核深化
- 日本民主党时代的对俄关系及战略性展望
- 亚太两强竞争性合作格局趋势与中国外交
- 亚太区域架构变动的现状与前景
- 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前景与中国
- "保护海外能源利益"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新时期中国国际角色定位的内涵与意义
- 中国周边安全的新认知: 特点、功能与趋势
- 中美中东政策比较——理念、政策与贡献
- 日本海洋战略的内涵与推进体制 — — 兼论中日钓鱼岛争端激化的深层原因
- 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态势、中国的新角色及中国智库的新任务
- 中俄关系2015:高调前行、道路曲折
- 发展中国家建构自己理论的必要性
- 中国智慧与力量造福世界
-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助国际关系稳定
- 中国和平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新旧困难
- 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智力支撑
- 中国外交新思路 新实践 新理论
- 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 中国外交:今年成绩超出预期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 中国外交与和平发展
- 《中国与拉美国家相互依赖模式研究》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国家民族”建构研究
- 《中国与拉美国家相互依赖模式研究》
- 欧盟社会政策研究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 《老挝与“一带一路”》
- 《非洲世纪的到来?:非洲自主权与中非合作研究》
- 《国际体系演进与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
- 上海服务东盟地区“一带一路”建设 逆势成长与新挑战
- 上海服务“一带一路”经典案例2021
- 上海服务中拉合作的现状与趋势——中拉命运共同体建设与上海角色
- 中美关系正常化历史上的四次关键战略协作的启示
- 竞争但不失控:共建中美网络安全新议程
- 美国区域经济合作倡议的内涵、反响及前景
- 更多错失良机的悲剧:新冠疫情中的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的人力和经济损失
- 错失良机的悲剧: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力成本和经济损失
- Working Together with One Heart: People-to-People Diplomacy in the Coronavirus Crisis
- 中东地缘政治新博弈与全球战略态势调整
中印应成为真正的发展伙伴
刘宗义
2015-01-07
刚刚过去的2014年对于中印关系来说是开启新篇章之年。2014年的特别之处在于两点:一是印度举行了议会大选,印度人民党取得压倒性胜利,以作风强硬着称的民族主义领导人莫迪成为印度总理;二是9月中旬,习近平主席成功对印度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国事访问,同莫迪总理就构建中印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达成重要共识,规划了两国未来5-10年的发展蓝图。但从莫迪上台以来半年多中印关系的发展来看,中印双方对“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的认识仍然存在一定的温差,在今后双边关系的发展中仍需继续培育战略互信。
习主席在访印时提出希望同印方建立“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从双边、地区、全球层面深化两国合作。“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并不是要取代2005年提出的“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是更加明确地强调了实现“和平与繁荣”的途径,那就是发展。发展是中印共同需要的。作为几乎同时崛起的两个亚洲新兴大国,对发展的需求和对亚洲复兴的共同责任使中印成为命运共同体。为此,中国决定加大对印度的投资,邀请印度参与“一带一路”计划,中国对印度经济合作模式将从过去以贸易为主转向投资和贸易并重。中国承诺今后5年向印度投资200亿美元,建设中国工业园,并积极参与印度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于过去十多年中国对印投资存量只有4.11亿美元来讲,200亿美元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印度发展制造业和基础设施亟须外资,只要印度给予中国企业与其他国家企业同等的待遇,让它们能够实现互利双赢,中国资金还会大量涌入。
对于中国的资金,印度无疑是欢迎的,在金砖国家发展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德里至金奈高铁专案等问题上,中印都有良好合作。但在涉及战略和安全的事务上,莫迪政府的对华态度截然不同。不仅在习主席访印期间发生了边界对峙事件,并且此后边界对峙一再发生。同时,莫迪政府以更积极的“东方行动”政策取代以前的“东向”政策,与美、日、越等国开展更加积极的战略与军事合作,并高调介入南海冲突,企图对中国在印度洋的活动形成对冲。印度也加强了与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关系,对中国在印度洋的军事活动更加警惕,对中国潜艇停靠斯里兰卡港口表示强烈不满。在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问题上,印度没有明确表态,只表示要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进行研究。但印度却明确欢迎美国提出的“印太经济走廊”计划,希望美日支持其湄公河-恒河合作倡议,并提出“印度洋季风”计划,加强与印度洋国家的经济文化联系,以抵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当然,莫迪在对华关系上没有像西方媒体所期待的那样,成为“印度的安倍”。
印度在战略和经济问题上的两种对华态度表明,莫迪政府对中印关系的认识与中国相比存在温差:印度认为在“印太”地缘战略中印中两国是竞争对手,而在经济上中国是可以利用的物件。并且,莫迪政府对自身地位也存在错觉:首先,印度认为自己无论在亚洲,还是在全球,都处于一种战略平衡者地位。在美国“重返亚太”、中日关系紧张、南海纠纷不断的背景下,中国在东部面临压力,有求于印度,所以中国应该在边界问题上单方面让步。其次,印度认为中国经济增速下滑,而印度经济马上就要腾飞,中国的过剩产能和巨额外储需要寻找出路,需要印度说明消化。
双边关系是一种互动行为。2014年,中国已经通过一系列具体行动向印度展示了建立一种新型的新兴大国关系的善意。中国同意印度成为上合组织正式成员,习主席当面邀请莫迪出席在北京举行的APEC峰会,习主席首先访印。但印度并没有投桃报李,仍然拒绝中国成为南盟的正式成员;莫迪总理已然访问了美日等国家,但对于习主席和李克强总理的访华邀请,至今未有明确日期。不可否认,边界问题造成的战略互信缺乏仍是中印关系最大的障碍。但解决边界问题的途径应是友好协商,互谅互让,而不是单方让步,更不是在实控线上采取“蚕食”政策。最近,印度内政部开会决定保持中印边境有争议地带的“现状”,这可能是印度进一步改善双边关系,加强与中国地缘经济合作的先兆。
明年是中印建交65周年,同时也是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在万隆会议上,印度曾经给予中国巨大支援,万隆会议十项原则也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2014年,中印缅三国曾隆重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60周年,在2015年万隆会议60周年之际,中印两国应该将之进一步发扬光大。不出意外的话,莫迪总理将在2015年访问中国。习主席曾邀请莫迪访问其家乡西安。在两国战略互信缺乏的情况下,两国最高领导人建立密切的私人关系利于双边顺利沟通。希望莫迪总理对中国的访问能够使其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的瞭解,特别是加深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瞭解,使双方相向而行,使中印两国真正变成发展伙伴。
习主席在访印时提出希望同印方建立“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从双边、地区、全球层面深化两国合作。“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并不是要取代2005年提出的“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是更加明确地强调了实现“和平与繁荣”的途径,那就是发展。发展是中印共同需要的。作为几乎同时崛起的两个亚洲新兴大国,对发展的需求和对亚洲复兴的共同责任使中印成为命运共同体。为此,中国决定加大对印度的投资,邀请印度参与“一带一路”计划,中国对印度经济合作模式将从过去以贸易为主转向投资和贸易并重。中国承诺今后5年向印度投资200亿美元,建设中国工业园,并积极参与印度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于过去十多年中国对印投资存量只有4.11亿美元来讲,200亿美元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印度发展制造业和基础设施亟须外资,只要印度给予中国企业与其他国家企业同等的待遇,让它们能够实现互利双赢,中国资金还会大量涌入。
对于中国的资金,印度无疑是欢迎的,在金砖国家发展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德里至金奈高铁专案等问题上,中印都有良好合作。但在涉及战略和安全的事务上,莫迪政府的对华态度截然不同。不仅在习主席访印期间发生了边界对峙事件,并且此后边界对峙一再发生。同时,莫迪政府以更积极的“东方行动”政策取代以前的“东向”政策,与美、日、越等国开展更加积极的战略与军事合作,并高调介入南海冲突,企图对中国在印度洋的活动形成对冲。印度也加强了与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关系,对中国在印度洋的军事活动更加警惕,对中国潜艇停靠斯里兰卡港口表示强烈不满。在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问题上,印度没有明确表态,只表示要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进行研究。但印度却明确欢迎美国提出的“印太经济走廊”计划,希望美日支持其湄公河-恒河合作倡议,并提出“印度洋季风”计划,加强与印度洋国家的经济文化联系,以抵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当然,莫迪在对华关系上没有像西方媒体所期待的那样,成为“印度的安倍”。
印度在战略和经济问题上的两种对华态度表明,莫迪政府对中印关系的认识与中国相比存在温差:印度认为在“印太”地缘战略中印中两国是竞争对手,而在经济上中国是可以利用的物件。并且,莫迪政府对自身地位也存在错觉:首先,印度认为自己无论在亚洲,还是在全球,都处于一种战略平衡者地位。在美国“重返亚太”、中日关系紧张、南海纠纷不断的背景下,中国在东部面临压力,有求于印度,所以中国应该在边界问题上单方面让步。其次,印度认为中国经济增速下滑,而印度经济马上就要腾飞,中国的过剩产能和巨额外储需要寻找出路,需要印度说明消化。
双边关系是一种互动行为。2014年,中国已经通过一系列具体行动向印度展示了建立一种新型的新兴大国关系的善意。中国同意印度成为上合组织正式成员,习主席当面邀请莫迪出席在北京举行的APEC峰会,习主席首先访印。但印度并没有投桃报李,仍然拒绝中国成为南盟的正式成员;莫迪总理已然访问了美日等国家,但对于习主席和李克强总理的访华邀请,至今未有明确日期。不可否认,边界问题造成的战略互信缺乏仍是中印关系最大的障碍。但解决边界问题的途径应是友好协商,互谅互让,而不是单方让步,更不是在实控线上采取“蚕食”政策。最近,印度内政部开会决定保持中印边境有争议地带的“现状”,这可能是印度进一步改善双边关系,加强与中国地缘经济合作的先兆。
明年是中印建交65周年,同时也是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在万隆会议上,印度曾经给予中国巨大支援,万隆会议十项原则也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2014年,中印缅三国曾隆重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60周年,在2015年万隆会议60周年之际,中印两国应该将之进一步发扬光大。不出意外的话,莫迪总理将在2015年访问中国。习主席曾邀请莫迪访问其家乡西安。在两国战略互信缺乏的情况下,两国最高领导人建立密切的私人关系利于双边顺利沟通。希望莫迪总理对中国的访问能够使其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的瞭解,特别是加深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瞭解,使双方相向而行,使中印两国真正变成发展伙伴。
文献来源:中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