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及其成果
- 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理论建构与内核深化
- 日本民主党时代的对俄关系及战略性展望
- 亚太两强竞争性合作格局趋势与中国外交
- 亚太区域架构变动的现状与前景
- 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前景与中国
- "保护海外能源利益"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新时期中国国际角色定位的内涵与意义
- 中国周边安全的新认知: 特点、功能与趋势
- 中美中东政策比较——理念、政策与贡献
- 日本海洋战略的内涵与推进体制 — — 兼论中日钓鱼岛争端激化的深层原因
- 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态势、中国的新角色及中国智库的新任务
- 中俄关系2015:高调前行、道路曲折
- 发展中国家建构自己理论的必要性
- 中国智慧与力量造福世界
-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助国际关系稳定
- 中国和平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新旧困难
- 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智力支撑
- 中国外交新思路 新实践 新理论
- 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 中国外交:今年成绩超出预期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 中国外交与和平发展
- 《中国与拉美国家相互依赖模式研究》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国家民族”建构研究
- 《中国与拉美国家相互依赖模式研究》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 欧盟社会政策研究
- 《老挝与“一带一路”》
- 《非洲世纪的到来?:非洲自主权与中非合作研究》
- 《国际体系演进与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
- 上海服务中拉合作的现状与趋势——中拉命运共同体建设与上海角色
- 上海服务“一带一路”经典案例2021
- 上海服务东盟地区“一带一路”建设 逆势成长与新挑战
- 中美关系正常化历史上的四次关键战略协作的启示
- 竞争但不失控:共建中美网络安全新议程
- 美国区域经济合作倡议的内涵、反响及前景
- 更多错失良机的悲剧:新冠疫情中的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的人力和经济损失
- 错失良机的悲剧: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力成本和经济损失
- Working Together with One Heart: People-to-People Diplomacy in the Coronavirus Crisis
- 全球协作抗击新冠病毒:作用、经验与启示
打造亚洲命运共同体——中国的担当
陈鸿斌
2015-03-18
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将于本月26—29日在海南博鳌举行,习近平主席将与会发表主旨演讲。本届年会的主题是:亚洲新未来,迈向命运共同体。除了大会以外,本届年会还将安排73场讨论,涉及宏观经济、区域合作、产业转型、技术创新、政治安全和社会民生等诸多议题。
此前,在2013年10月举行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就明确提出,要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多年来中国政府始终在全力推进亚洲国家的一体化进程,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势头方兴未艾,不可阻挡。欧盟是走在最前面的,它已远非仅限于经济层面,还包括安全和外交等“高政治”领域,目前已拥有28个成员。此外,非盟和阿盟等区域性组织也都拥有众多成员国。不同于欧洲各国的国情比较相似,亚洲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差异很大,还有某些冷战遗留因素,诸如朝鲜半岛的分裂状况和中国海峡两岸尚未统一,此外还存在一些领土和领海争端。因此亚洲的一体化确实任重道远,有待各经济体为此携手努力,求同存异,攻坚克难。
但亚洲一体化毕竟早已起步,并已取得丰硕成果。1961年仅有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三个国家组成的“东南亚联盟”,此后加上印尼和新加坡更名为“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随后其成员国不断增加,在上世纪末达到了10个。其间还成立了“东盟区域论坛”,讨论政治、安全等议题,成为亚洲讨论这类问题的主要平台。
进入新世纪后,东盟于2002年启动了东盟自贸区,中国随即于同年宣布与东盟建立自贸区,并于2010年正式启动。在此之前,“10 3”、“10 6”、东亚峰会、亚欧首脑会议、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清迈协议等,各种机制性安排接二连三,层出不穷。此前中韩两国全面结束了自贸区谈判,在亚洲主要经济体之间捷足先登,一系列成就堪称硕果累累。
在中国经济取得长足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中国推进亚洲经济一体化的力度不断加大,一系列措施相继出台。从以往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和“睦邻、安邻、富邻”,到如今的“亲诚惠容”;从“一带一路”战略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以及众多的“互联互通”项目启动。如今,在本届博鳌论坛年会上,进一步将亚洲命运共同体作为主题,显然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经济体和人口、面积第一大国,承担这一历史重任,是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在为亚洲提供尽可能多的公共产品的同时,顺应历史潮流,不失时机地为亚洲一体化增强动力,是中国负责任的表现,也是为本地区作出的重要贡献。
此前,在2013年10月举行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就明确提出,要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多年来中国政府始终在全力推进亚洲国家的一体化进程,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势头方兴未艾,不可阻挡。欧盟是走在最前面的,它已远非仅限于经济层面,还包括安全和外交等“高政治”领域,目前已拥有28个成员。此外,非盟和阿盟等区域性组织也都拥有众多成员国。不同于欧洲各国的国情比较相似,亚洲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差异很大,还有某些冷战遗留因素,诸如朝鲜半岛的分裂状况和中国海峡两岸尚未统一,此外还存在一些领土和领海争端。因此亚洲的一体化确实任重道远,有待各经济体为此携手努力,求同存异,攻坚克难。
但亚洲一体化毕竟早已起步,并已取得丰硕成果。1961年仅有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三个国家组成的“东南亚联盟”,此后加上印尼和新加坡更名为“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随后其成员国不断增加,在上世纪末达到了10个。其间还成立了“东盟区域论坛”,讨论政治、安全等议题,成为亚洲讨论这类问题的主要平台。
进入新世纪后,东盟于2002年启动了东盟自贸区,中国随即于同年宣布与东盟建立自贸区,并于2010年正式启动。在此之前,“10 3”、“10 6”、东亚峰会、亚欧首脑会议、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清迈协议等,各种机制性安排接二连三,层出不穷。此前中韩两国全面结束了自贸区谈判,在亚洲主要经济体之间捷足先登,一系列成就堪称硕果累累。
在中国经济取得长足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中国推进亚洲经济一体化的力度不断加大,一系列措施相继出台。从以往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和“睦邻、安邻、富邻”,到如今的“亲诚惠容”;从“一带一路”战略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以及众多的“互联互通”项目启动。如今,在本届博鳌论坛年会上,进一步将亚洲命运共同体作为主题,显然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经济体和人口、面积第一大国,承担这一历史重任,是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在为亚洲提供尽可能多的公共产品的同时,顺应历史潮流,不失时机地为亚洲一体化增强动力,是中国负责任的表现,也是为本地区作出的重要贡献。
文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