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研究成果 > 论文
论文 paper
作者及其成果
李新
中国与俄罗斯在中亚的经济利益评析
李新 1900-01-01
简介
本文比较分析了俄罗斯和中国在中亚地区的经济利益以及实现这些经济利益的手段和方式,认为中国与中亚的经济贸易关系已经超越了俄罗斯与中亚的经贸关系,并逐渐占据主要优势。但是在与中亚地区经济一体化问题上中国则远远落后于俄罗斯,后者通过俄、白、哈关税同盟逐渐吸纳前苏联地区加入欧亚经济共同体乃至最终形成欧亚经济联盟。在分析前苏联地区学者对欧亚经济一体化与中国的关系问题的不同看法的基础上,作者认为,假如俄罗斯能够实现欧亚联盟设想,并能够保障中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那么中国将乐见这种局势, 因为它将保障中国西部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中国在该地区的利益正是与后者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中国不应该积极反对欧亚经济一体化,它关心的应该是如何与俄罗斯以及将来的欧亚联盟保持务实的政治和经济关系。对中国来说,前苏联地区是否统一没有任何区别,它将一如既往地与每一个国家继续发展和巩固双边关系。
正文

进入200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与中亚地区合作的深入开展,在俄罗斯和中亚地区“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夸大中国在中亚的利益、存在和扩张,对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合作以及中国在该地区的形象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特别是普京提出到2015年要建设“欧亚联盟”的设想后,关于欧亚联盟与中国的关系引起了前苏联地区国家和中国学者的激烈争论。这里必须重申俄罗斯和中国在中亚地区的经济利益没有本质性的冲突。俄罗斯在中亚的经济利益主要是加强与中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形成欧亚经济一体化或欧亚联盟,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同时,利用在中亚地区的经济存在和经济渗透,维护俄罗斯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提高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地位。而对中国来说,其在中亚地区的主要经济利益是通过双方的贸易往来和相互投资,促进双方经济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保持中亚地区的繁荣和稳定,既可维护中国新疆及其西部地区的安全,又可以为中国提供一个安全的外部屏障以抵御传统的安全威胁。因此,俄罗斯和中国在中亚的经济利益不存在根本的冲突。
1、俄罗斯在中亚的经济利益与目标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并没有意识到中亚国家的重要性,只是在世纪之交才开始重视它们。这是由多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为了获取西方的经济援助、完善国内的政治和市场经济改革所奉行的亲西方的“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加上俄罗斯经济的急速下滑使其几乎无力支付对中亚国家的经济援助,据估计苏联时期对中亚的财政补贴占到了这些国家的预算收入的40%。以上政治和经济多方面的原因共同使得俄罗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不得不忽视了中亚国家的重要性。但从历史来看,俄罗斯历来把中亚地区看作自己的势力范围,试图借此完成其欧亚强国使命。2000年和2008年发布的《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均明确规定了独联体特别是中亚在地区优先发展方向上的首要地位。俄罗斯在中亚的利益主要体现在:第一,确保中亚继续成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在军事和安全方面依附自己,不让别的国家染指;第二,继续保持传统的经济联系,控制中亚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能源及其运输通道;第三,确保中亚的安全与稳定,使自己的南部不受来自中亚的安全威胁。为此,俄罗斯把稳定中亚作为稳定国内局势的延伸,建立紧密的国家关系,动用一切资源保证对俄友好势力在中亚各国执政;在保持传统经济联系的同时,扩大在中亚的投资,加快与自己的经济一体化,形成新的经济影响手段;巩固和加强在中亚的军事存在,最终目标是挤走美国,使中亚继续成为自己的“后院”;充分运用本国主导的安全组织推进安全合作,切断毒品运输渠道,妥善解决来自中亚的非法移民问题。
2010年2月俄罗斯现代发展研究所出台了《俄罗斯在独联体的经济利益和任务》的报告。该报告强调必须制定和提出供独联体国家共同研究的关系理论,确定加强和提高独联体多方位合作的吸引力,保证前苏联地区的经济整合以及所有成员国获取实际利益,要求前苏联地区朝建立广泛的欧亚合作区迈出实质性的步伐,保障俄罗斯在独联体的长远利益。[1]其根本目的在于加强俄罗斯在前苏联特别是中亚地区的影响力和经济存在,将前苏联地区重新整合起来抵制域外大国的渗透;通过经济杠杆迫使中亚等其他前苏联地区国家加入其势力范围。如果在这个地区丧失影响力,那就意味着俄罗斯的国际分量已经降低到地区大国的水平,考虑到民族利益,这种前景是俄罗斯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
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除发展自身经济外,还为了维护其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俄罗斯在中亚影响力的提高,并不会限制中国同中亚国家的双边关系。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中国将一如既往的同中亚国家开展能源、经贸和安全的合作。同时加深与俄罗斯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增加两国的政治互信。俄罗斯在该地区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经济总量占独联体的72%,占欧亚经济共同体和俄、白、哈关税同盟的90%,石油天然气开采占独联体的77%,商品和服务出口占68%。俄罗斯经济规模是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和塔吉克斯坦的160-165倍,是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的100倍。2008年俄罗斯人均国民总收入是乌克兰的3倍,摩尔多瓦6.5倍,是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11-16倍。对俄罗斯这个优势国家而言,其基本利益包括:(1)建立独联体共同的经济空间,并广泛向欧盟和亚太地区开放,完成欧亚强国的使命;(2)开发独联体特别是中亚国家矿产原料基地,来巩固自己的资源基础,获取稀缺的矿产资源,提高自己在世界原料市场和作为国际能源安全保障的作用;(3)扩大俄罗斯在欧亚自由大市场上的有效经济存在;(4)通过实施资源加工领域的共同项目避免与独联体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5)在俄罗斯人口问题尖锐的情况下考虑到来自独联体国家的劳动移民对俄罗斯劳动条件的高度适应性,向独联体国家开放劳动力市场;(6)吸引独联体国家俄语流利的知识精英,填补俄罗斯“智力”向西方外流的空缺,促进俄罗斯经济的创新进程;(7)对俄罗斯具有战略利益的领域开放资产,保障稳定,实施可预见的合作(国防、核能、航空、火箭航天产业);(8)促进俄罗斯在独联体范围内与其他国家积极的边境贸易;(9)利用独联体的地缘战略潜力。
2、俄罗斯实现其在中亚经济利益和目标的手段
(1)促进经贸合作。进入新世纪以来,俄罗斯努力恢复因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导致的前苏联地区国家间中断的经济联系,贸易额连年攀升。在2001-2010年间,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的贸易额增加了3.5倍,其中向中亚国家出口增加4.3倍。2008年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267亿美元(见表1)。2011年1-10月,俄罗斯与中亚国家贸易额为228.4亿美元,其中与哈萨克斯坦贸易额170.8亿美元,同比增加30.5%。2010年7月-2011年6月,关税同盟三国相互贸易达到1083.2亿美元,同比增加32.5%。[2]
与此同时,俄罗斯加大了对中亚国家的投资力度。2001-2010年间对中亚的投资增加了395倍,10年投资总额达到58.5亿美元。2010年俄罗斯对中亚投资18亿美元,其中对哈萨克斯坦投资达到12亿美元(见表2)。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俄罗斯向欧亚经济共同体成员国提供了75亿美元的危机应对资金。
(2)促进欧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在经济实力迅速提高的基础上,俄罗斯加快了推进前苏联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能源和文化的一体化进程。一方面强化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及其快速反应部队的作用,实行安全和军事的一体化;另一方面选择俄、白、哈关税同盟作为经济一体化的“核心”,加快推进独联体自由贸易区和欧亚经济共同体向欧亚经济联盟发展,统一经济空间,实行统一货币,建立共同能源市场,实现商品和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其基本路线图就是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统一经济空间——欧亚经济联盟——欧亚联盟。
2000年10月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阿斯塔纳签署了《关于建立欧亚经济共同体条约》。其目标是全面实现自由贸易制度,保障资本自由流动,建立共同金融市场,制订统一商品和服务贸易规则和市场准入规则,形成共同运输服务市场和统一运输体系,建立共同能源市场、共同劳动市场、统一教育和法律空间等。建立欧亚经济共同体,标志着经济一体化从自由贸易区通过关税同盟向共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根据俄罗斯总统和哈萨克斯坦总统的倡议2006年1月设立了欧亚开发银行,2009年又成立了欧亚经济共同体反危机基金,以共同抵御全球经济危机。欧亚经济共同体法院也已经从2012年1月开始运转。为进一步深化欧亚经济共同体的发展,2007年10月,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三国宣布建设关税同盟,到2011年7月用不到4年的时间建成了统一关税空间,标志着关税同盟的实际形成。随着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入盟谈判的积极展开,关税同盟即将扩大至整个欧亚经济共同体。2010年12月,三国总统在莫斯科发表共同宣言,从2012年1月1日起统一经济空间将开始全面运作,不仅要实现商品、资本和人员的自由流动,还要建立超国家的协调机构,协调各成员国宏观和微观经济政策,建立统一中央银行,实行统一货币,建立共同能源市场。这将是前苏联地区第一个最务实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将从根本上改变三国商品、资本和劳动力的流通规则,从而加强“三驾马车”的地缘政治地位。2011年11月三国领导人在莫斯科签署《欧亚经济一体化宣言》和《欧亚经济委员会条约》,在关税同盟和统一经济空间基础上走向更紧密的经济和货币政策协调,创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联盟。普京坚定地指出:“我们有完全充分的理由认为我们将于2013年迈出这第三步”。[3]普京豪迈地表示:“我们不会就此止步,我们为自己提出了更具雄心的任务:走向下一阶段更高水平的一体化:欧亚联盟”。他预计2015年将实现这一欧亚强国的历史使命。[4]
与此同时,独联体8个国家于2011年10月18日签署了独联体自由贸易协定,为独联体成立20周年献上一份厚礼。[5]这一文件的签署将为独联体地区贸易全面自由化奠定法律基础。自由贸易区是独联体经济一体化最终目标建立经济联盟的第一阶段。独联体成长过程中另外一个重要标志是分别于2007年和2008年通过了《独联体进一步发展构想》、《2020年独联体经济发展战略》。《构想》高度评价了独联体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与合作的进程,展望了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其长期目标是实现一体化的经济和政治国家联合体,保证每个成员国的高效发展。《战略》确定了具体发展目标,其中包括符合WTO规则的自由贸易区的运转,为建立共同经济空间创造条件,发展包括农产品在内的共同市场,建立有效的货币金融合作机制。
3、中国在中亚的经济利益和目标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个中亚国家有长达30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还有多个跨境民族。中亚国家作为中国的邻国,其形势变化与中国的利益不无关系。中亚介于大国板块夹缝之间,使中国避免了同其他势力的直接对峙。中亚是中国新疆乃至西部地区的安全、稳定的外部空间和地缘屏障,而西部安危在某种程度上又关乎中国经济能否稳定增长,关系到中国下一步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如果中亚地区发生动乱,中国西部也难于独善其身。中亚国家政局能否稳定,大国在中亚的角逐和由此可能带来的地区动荡,都会对中国的安全构成威胁。威胁中国安全的“东突”势力与“基地”组织和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等恐怖组织勾结,把中亚作为分裂中国的前沿阵地和跳板,不止一次在中国新疆制造恐怖事件。中国要解决包括“东突”在内的“三股恶势力”(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问题,离开中亚国家的配合和帮助会遇到一定的困难。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军队进驻中亚,美国军事基地已与中国新疆近在咫尺,从而导致独立后的中亚国家作为中国战略大后方的地位悄然发生变化,中国西部面临的传统安全威胁在增加。
开展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是保持中国西部发展的措施之一。对中国来说,经济利益服从安全利益,是为安全利益服务的。经济发展是中国西部地区稳定和安全的最终保障,是摆脱贫困是根除“三股势力”的根本解决之路。贫穷以及基础设施落后会促使中亚国家走向动荡和分裂,进而恶化中国西部的外部环境。为了帮助中亚国家规避这一风险,中国对中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交通、电力、通信以及矿业等这些具备控制力的经济基础领域。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是最大受益者之一,也因此成为自由贸易的拥护者和推动者,所以中国愿意开放,愿意开展区域一体化合作。中亚国家是中国的近邻,自然成为合作的首选地之一,与中亚的合作非常重要。中亚可以成为中国未来新的市场和贸易伙伴以及重要的原材料来源地,又能给中国带来现实的经济利益,加快西部地区的开发进程,走出国内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困境。中亚地区油气资源丰富,被公认为是未来世界不可再生的石油和天然气能源的主要供应地之一。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对双方都有利。中亚可以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能源需要,并使能源进口多元化。中国同样会使中亚国家增加能源出口的重要渠道,使它的出口渠道多元化,并得到经济上的巨大利益。因此,能源合作是对中国具有重大经济利益和经济战略安全利益的重要领域。在上合组织的规范下,中国不但获得了中亚国家的信任,甚至成为了备受中亚国家尊重的盟友。需要再次强调的是,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更多是为了维护本国的安全与发展,不具有扩张性。
经济关系是当代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还是独立仅20年的中亚国家,都迫切需要开展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2010年,中国进出口总额接近3万亿美元,而与中亚五国的贸易只有区区300亿美元,是前者的万分之一。但是,中国从中亚国家进口的主要是国内短缺的原材料,有利于解决中国原材料短缺的困难。中亚国家从中国进口大量日用消费品,满足本国国内需要。互补的经济结构弥补了贸易额相对量少的不足。中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遇到资源不足的难题,自然资源丰富的中亚国家可以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对于中国而言,除了国家外部安全的政治考虑外,中亚国家的巨大的消费需求也可以吸收掉国内很多领域严重过剩的产能。从经济技术合作来看,中国对中亚国家的投资对解决中亚国家资金不足有一定的作用,中国在中亚国家建立的合资企业也为有关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受到好评。欧亚运输走廊是中国通往欧洲和西亚的交通大动脉,中亚国家是其必经之路。欲使这条大动脉活起来,离开与中亚国家的合作也难以实现。进入2000年以来,前苏联地区经济有了长足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快的发展地区之一。2008年欧亚经济共同体经济规模比2000增加了68%,平均每年增长速度达到近7%,投资更是以13.7%的速度递增。[6]独联体国家对外贸易大幅增长,2005年突破5000亿美元,2010年达到9336.3亿美元,2011年有望超过1万亿美元。哈萨克斯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对外投资能力,中国西部大开发希望外国企业参与,中亚国家将会对此做出贡献。
4、中国保障实现其在中亚经济利益和目标的手段
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经济合作已经成为与安全合作并驾齐驱的两个重要轮子之一。中国与上合组织其他5个成员国的贸易额已由2001年组织成立时的122.2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847亿美元,略低于危机前2008年的868亿美元,年均增长超过30%。2000年,中国和中亚国家间的贸易额只有区区10亿,而到了2008年中国对中亚的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308亿美元,2009年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有所下降,2010年基本恢复到了2008年的水平(见表3)。中国已经成为哈萨克斯坦的最大贸易伙伴。据中国海关统计,2010年与2009年相比,中国对哈萨克斯坦出口仅增加了19%,而进口则增加了76.1%;中国对吉尔吉斯斯坦出口减少了21.8%,进口则增加了46.2%;中国对土库曼斯坦出口减少了42.8%,进口则增加了2596.8%;中国对乌兹别克斯坦出口减少了24.8%,进口则增加了270%。[7]中国已经成为中亚国家最重要的出口市场。这是对“中亚成为中国廉价商品的倾销市场”论点的有力回击。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11年1-9月,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额286.4亿美元,同比增加33.8%,其中出口130.8亿美元,进口155.6亿美元。[8] 
 随着经贸合作的不断深入,中亚国家积极调整与投资相关的政策法规,投资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监管环境明显改善,相互投资规模迅速扩大,投资领域逐渐拓宽,上合组织成员国已经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区域。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8年中国对该组织成员国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流量)达到9.6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了26.3倍。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胡锦涛在2009年6月承诺,中方将提供100亿美元的信贷,支持本组织框架内的多边和双边项目合作,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做出自己的努力。同时,中方还组织贸易投资促进团赴成员国,推动同各成员国的进出口贸易和双向投资。2009年6月的元首会议《联合声明》指出,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推动本组织所在地区更加紧密的经贸和投资合作。同年10月总理会议及时地通过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关于加强多边经济合作、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保障经济持续发展的共同倡议》。2010年11月温家宝建议上合组织深化财金合作,研究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探讨共同出资、共同受益的新方式;扩大本币结算合作,促进区域经贸往来。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在双边和多边场合同意和承诺向上合组织成员国提供贷款资金达450亿美元,其中包括给俄罗斯250亿美元和哈萨克斯坦150亿美元。2009年中国对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直接投资超过1亿美元,对哈萨克斯坦投资存量达到15.2亿美元。2010年对中亚直接投资5.8亿美元,其中对土库曼斯坦直接投资4.5亿美元。截止2010年底,中国共向哈萨克斯坦提供直接投资50.3亿美元,中国对哈累计直接投资排名从上年的第九位上升至第七位,其中2010年直接投资12.2亿美元,同比增长72.4%,占哈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7%。[9]中国是乌兹别克斯坦第一大投资伙伴,2010年中国对乌协议累计直接投资规模接近40亿美元,间接投资7.1亿美元,主要为中国政府优惠出口买方信贷,其中2010年中国对乌投资16.5亿美元。2003-2010年间,中国对中亚直接投资总额达到21.7亿美元(间表4)。截至2010年5月底,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在上合组织成员国的贷款余额为314.42亿美元,支持了一大批能源、电力和交通基础设施等领域的项目。其中,能源合作成为上合组织成员国间增强互信、互利共赢的重要内容。各成员国围绕《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在能源领域确立了19个项目,开展双边和多边合作。随着投资规模的扩大,成员国彼此投资的领域也逐渐由矿产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到加工制造业、农业、服务业、文化等其他领域,非资源领域将成为未来相互投资新的增长点。这些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支持了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地区的贸易往来,增强了合作国的自主发展能力,实现了多方共赢。
5、中国和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经济利益本质上不具有对抗性
中俄在中亚有很多共同利益,都要保持中亚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支持中亚国家建立健全市场机制、治理环境以及加强多边机制建设。这些共同点不仅是两国在中亚地区能够开展合作的重要基础,而且符合中亚国家自身发展的需要。但是,随着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中亚传统“领主”俄罗斯对中亚的贸易额(见图2和图3)。这种强势增长势头使俄罗斯对中国在中亚地区的经济影响力逐渐增强深感担忧。
边境合作协会驻乌兹别克斯坦代表,“核心欧亚”项目[10]主管B.帕拉蒙诺夫利用自己的“核心欧亚”网站与俄罗斯网络期刊《新东方瞭望》、Rgnum通讯社、莫斯科国立大学信息分析中心、吉尔吉斯斯坦电信网络公司APRA 信息分析门户网站、Region.kg分析网站共同合作,邀请前苏联地区著名专家学者举办虚拟专家论坛,就“欧亚一体化与中国”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该论坛从2011年11月23日开始到12月26日,共举办了12期。[11]
从论坛讨论结果来看,所有专家都承认,中国经济就其规模来说占据世界第二位,而且是迅速成长的经济体。当今世界任何一体化进程都必须考虑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存在特别是在最近10年迅速加强了,在经贸领域明显超过了其他大国,成为更具影响力的因素。中国与中亚的贸易已经多年和俄罗斯与中亚的贸易相比肩,甚至超过了俄罗斯与中亚的贸易。而在对该地区“注资”规模方面,中国早就超过了俄罗斯。因此认为,欧亚经济一体化不能不考虑中国因素。但是,在对中国在该地区经济存在如何认识的问题上,专家们产生了严重分歧。
有相当一部分专家对中国在中亚日益增长的经济存在持否定态度,认为中国经济的崛起对前苏联国家来说是一种威胁。哈萨克斯坦总统战略研究所首席研究员К.瑟罗耶日金认为,中国不能也不应该成为前苏联地区一体化的火车头,它不是以帮助者而是以竞争者身份出现的,其目的是在上合组织框架下建立自由贸易区,为其商品打开欧亚、欧洲、中东和近东的市场。无论中亚国家还是俄罗斯都没有能力抵制中国对该地区的经济和贸易渗透。而在俄罗斯战略研究所《国家战略问题》杂志主编A.库尔托夫看来,中国已经深度渗透该地区的自然资源,并按照自己的意志坚定地改变中亚地区的运输网络,还成为了该地区的主要贷款人,实施金融控制。中亚不仅成为中国的原料附庸,而且也越来越依赖于中国的银行金融体系,信息和文化领域的依赖也在加强。哈萨克斯坦绿色“卢哈尼亚特”党主席C.蒙别塔林警告说,如果不联合起来,中国就会轻易地“吞并”中亚和俄罗斯。俄罗斯国家能源安全基金会主席K.西蒙诺夫毫不掩饰地指出,唯一能够有效地阻止中国对该地区进行渗透的就是积极推动欧亚一体化进程,这是保护中亚国家免受中国扩张的保护伞,其目的就是要形成对中国贸易优势的替代。认为,中国会将关税同盟和欧亚联盟看作是自己通过金融经济实力逐渐在欧亚大陆获取优势地位战略的挑战,但是中国不会改变其在中亚国家经济中获取优势地位的战略。B.帕拉蒙诺夫断定中国在一体化进程中是要起主要作用的,这在讨论设立上合组织开发银行的时候已经表现的淋漓尽致了,所以前苏联国家与中国的任何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中国都将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他们一致认为,尽管吸收中国到前苏联地区一体化进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谁也不会邀请中国参加欧亚联盟,但是中国有足够的实力对欧亚一体化进程施加实质性的影响。
哈萨克斯坦总统战略研究所首席研究员M.劳牧林极其夸张地指出,中国不仅成为西方而且是俄罗斯在中亚的竞争对手,这对俄罗斯来说是严峻的风险。迅速发展的中国的利益与中亚国家和俄罗斯的利益是相抵触的。俄罗斯在中亚的地缘政治实力即使在欧亚伙伴国全面支持的情况下也未必能够与中国在该地区不断增长的分量和影响相比。中国在上合组织中的作用已经超过俄罗斯,所以俄罗斯需要其他的工具实现自己在中亚的利益。上合组织是中国影响欧亚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工具,中国主张实现上合组织经济一体化,就是要使商品、服务、资本、人员和信息能够自由流动。他们认为这是天方夜谭,其他国家都已经被中国的商品扩展吓怕了,俄罗斯不可能与中国进行深入的一体化,而迎合中国把上合组织打造成自由贸易区是一种危险的错误认识。
然而更多的专家认为,与中国的合作对保持中亚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学会利用中国的存在来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搭上“中国经济快车”。欧亚开发银行一体化研究中心主任E.维诺库罗夫强调,中国是欧亚大陆一体化大厦的必要因素,俄罗斯和中亚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从一体化获取更多的收益。中国不是欧亚联盟的敌人,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和中亚国家并非竞争对手,前者是原料、能源净进口国和大众消费品的净出口国,而后者则完全相反。中国不仅在经济领域,而且在地缘政治和保障地区安全领域逐渐变成中亚国家的主要伙伴,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对中国谈虎色变,对中国扩张的担心是没有道理的。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K.鲍里什波列茨教授则一语中的,认为与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合作对中国来说并非盈利的。这主要是对未来投资,对降低政治风险投资,防止社会不稳定。总而言之,是对该地区发展的建设性贡献。中亚国家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在当前是有利于欧亚一体化进程的。
B.帕拉蒙诺夫强调,要正确地、真正地认识中国及其政策,利用其经济和其他实力,俄罗斯和其他前苏联国家必须将与中国的关系提升到崭新的水平,即实际上的战略伙伴的水平,建立互信的乃至将来可能是同盟的关系。许多专家强调俄罗斯必须形成与中国和中亚国家开展经济合作的有效形式和机制。塔吉克斯坦总统战略研究所副所长C.萨法罗夫认为,俄罗斯在前苏联地区丢掉了自己的阵地,但这并非中国抢占了俄罗斯的“地盘”,而是俄罗斯和前苏联国家自己的政策导致的结果,它们急于摆脱继承于苏联时期的紧密的经济相互依赖。中国则很幸运,苏联强国的消失和取代它的弱小国家的出现,使其获取了巨额地缘政治红利。土库曼斯坦独立专家M.朱马耶夫进一步指出,俄罗斯值得反思其对外政策,制定并实施与前苏联地区紧密合作的战略。中亚国家在与俄罗斯合作问题上非常谨慎,为了保证能源出口独立,它们更倾向于将中国作为替代。俄罗斯和中亚国家不应该害怕中国,中国不准备占领俄罗斯的“地盘”,是俄罗斯自己丧失了自己的影响力,而中国则变成了地区发展和繁荣的因素,中国在中亚的经济存在不仅令中国也令中亚满意。中亚大量的能源储备和中国可观的消费市场为互利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中国在中亚的存在令某些大国而不是中亚国家自己感到不安,俄罗斯应该在中亚问题上与中国加强合作。
白俄罗斯欧亚一体化问题研究中心主任Ю.舍福佐夫指出,欧亚经济一体化会大大有助于中国通过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与欧盟运输问题的解决,从而真正建立庞大的横跨欧亚大陆的中欧运输走廊。中国已经成为支持欧亚一体化的因素,因为中国需要向欧盟的过境运输,进入欧亚经济共同体国家市场,发展横跨欧亚大陆的运输走廊会大大降低对经过狭窄的马六甲海峡的海上运输的依赖,并带动中国内陆和西部的发展。所以,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首席研究员Г.丘褔林认为,中国在目前条件下不会积极反对欧亚经济一体化,它所感兴趣的是在政治、经济上与俄罗斯保持正常的关系,就像俄罗斯希望与中国保持这种关系一样。前不久普京对中国访问的成果及其明确地证明了这一点。但这决不意味着中国在中亚地区会降低其经济努力,减少其对该地区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以及推销其商品甚至通过市场竞争方式维护其经济利益的兴趣。对俄罗斯及其关税同盟、统一经济空间乃至欧亚联盟的盟友来说,应当找到与中国进行经济合作的可以接受的形式,包括利用上合组织,避免上述竞争变成对决。对中国来说前苏联地区是否联合起来无关紧要,它仍将继续巩固其与每个国家的双边关系。
B.帕拉蒙诺夫领导的“核心欧亚”项目规划了欧亚经济一体化与中国合作的光明前景,认为,加速前苏联地区的一体化来降低由于苏联解体导致的统一经济空间的碎片化,克服多数国家经济的原料化倾向的必由之路。要完成这一战略性任务非欧亚经济共同体、关税同盟以及最终成立的欧亚联盟莫属。前苏联地区一体化的战略性目标应当是奠定整个欧亚一体化的现实基础,其主要参与者和火车头非中国莫属。同时,上合组织的作用在这里应该是由中国保证对前苏联地区一体化进程的政治和其他方面的支持。这种支持对俄罗斯及其盟友抵制来自美国和西方可能的压力来说至关重要,因为许多西方国家极不愿意接受前苏联地区经济再一体化进程。为此,欧亚联盟框架下的全面经济一体化实现之后,进一步扩大上合组织框架下的一体化。必须保证欧亚联盟和上合组织两股力量的坚定性和同步性,以便在欧亚地区经济全面发展问题上实现系统性突破。所以,中国在上合组织框架下在创新领域培育和发展多边合作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上合组织一定能够成为有俄罗斯、中国、中亚或许还有其他国家参加的具有吸引力的一体化项目。圣彼得堡财经大学能源政策研究中心主任O.加拉尼娜还强调了改变“成品换原料”的经济关系的重要性,认为发展的主要方向应该是为基础设施项目融资(发展基础设施好交通、社会项目),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取代以原料部门合作为主,加强交通运输、物流、非原料部门的合作。欧亚开发银行一体化研究中心主任E.维诺库罗夫认为,各种跨境基础设施(石油天然气管道、铁路和公路运输走廊、有效的过境和边境贸易区、光缆线路、电力输送线路等)、资本自由流动,逐步推进令所有伙伴国满意的自由贸易对欧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哈萨克斯坦总统战略研究所首席研究员К.瑟罗耶日金尽管对中国表示担心,但还是承认,那些在欧亚经济共同体框架内由于资金、技术等其他条件无法实现的计划可以提交给上合组织去完成,中国凭借其庞大的投资资源可以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6、结论
从中国的观点来看,假如俄罗斯能够实现欧亚联盟设想,并能够保障中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那么中国将乐见这种局势, 因为它将保障中国西部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中国在该地区的利益正是与后者联系在一起的。本文作者完全同意Г. 丘福林教授的观点,即中国不会积极反对欧亚经济一体化,它关心的是如何与俄罗斯以及将来的欧亚联盟保持务实的政治和经济关系。对中国来说,前苏联地区是否统一没有任何区别,它将一如既往地与每一个国家继续发展和巩固双边关系.


文献来源:《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注释:

[1] Доклад Института современного развития: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
интересы и задачи России в СНГ, февраль 2010 г.
[2] 关税同盟官方网站公布的统计资料(参见:http://www.tsouz.ru/db/stat/Pages/default.aspx)。
[3] 参见俄罗斯电视台新闻频道报道:Путин: Евразийский союз заработает в 2013 году. (http://www.vesti.ru/doc.html?id=506530 . 上网时间:2011年7月12日)
[4] 参见普京在2011年10月20日独联体政府首脑委员会、欧亚经济共同体跨国委员会和关税同盟高级机构会议举行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关税同盟网站http://www.tsouz.ru/news/Pages/21-10-2011.aspx。上网时间:2011年10月21日)
[5] 目前独联体成员国有11个,其中8个成员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区协定,它们分别是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亚美尼亚、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和塔吉克斯坦。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没有在自由贸易区协定上签字,它们将在2011年底前研究加入这一协定的可能性。
[6] Евразийское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е сообщество. 2000-2009. Справочник. (参见http://www.evrazes.com/i/data/item7264-2.pdf)。
[7] 中国海关总署公布数据计算得出(http://www.customs.gov.cn/default.aspx?tabid=400)。
[8] 参见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http://ozs.mofcom.gov.cn/date/date.html?4068515259=1848581430
[9] 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数据(http://kz.mofcom.gov.cn/aarticle/zxhz/zzjg/201105/20110507573947.html?995477944=1848581430)。
[10] “核心欧亚”项目,开放社会基金下的一个区性域倡议,旨在于通过政策研究和倡议对该地区所面临的一些重大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安全挑战进行讨论,以来促进南高加索,中亚和蒙古的社会进步和人权发展。具体参见:http://www.soros.org/initiatives/cep/about。Through its grantmaking and operational activities, the Central Eurasia Project supports local NGOs that implement programs and pursue dialogue with governments on issues such as democratic governance, respect for human rights and rule of law, and transparency and accountability.
[11] 参见http://www.ceasia.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