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及其成果
- 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理论建构与内核深化
- 日本民主党时代的对俄关系及战略性展望
- 亚太两强竞争性合作格局趋势与中国外交
- 亚太区域架构变动的现状与前景
- 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前景与中国
- "保护海外能源利益"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新时期中国国际角色定位的内涵与意义
- 中国周边安全的新认知: 特点、功能与趋势
- 中美中东政策比较——理念、政策与贡献
- 日本海洋战略的内涵与推进体制 — — 兼论中日钓鱼岛争端激化的深层原因
- 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态势、中国的新角色及中国智库的新任务
- 中俄关系2015:高调前行、道路曲折
- 发展中国家建构自己理论的必要性
- 中国智慧与力量造福世界
-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助国际关系稳定
- 中国和平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新旧困难
- 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智力支撑
- 中国外交新思路 新实践 新理论
- 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 中国外交:今年成绩超出预期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 中国外交与和平发展
- 《中国与拉美国家相互依赖模式研究》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国家民族”建构研究
- 《中国与拉美国家相互依赖模式研究》
- 欧盟社会政策研究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 《老挝与“一带一路”》
- 《非洲世纪的到来?:非洲自主权与中非合作研究》
- 《国际体系演进与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
- 上海服务东盟地区“一带一路”建设 逆势成长与新挑战
- 上海服务“一带一路”经典案例2021
- 上海服务中拉合作的现状与趋势——中拉命运共同体建设与上海角色
- 中美关系正常化历史上的四次关键战略协作的启示
- 竞争但不失控:共建中美网络安全新议程
- 美国区域经济合作倡议的内涵、反响及前景
- 更多错失良机的悲剧:新冠疫情中的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的人力和经济损失
- 错失良机的悲剧: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力成本和经济损失
- Working Together with One Heart: People-to-People Diplomacy in the Coronavirus Crisis
- 中东地缘政治新博弈与全球战略态势调整
印度如何估量中国崛起
赵干城
1900-01-01
简介
正文
首先,中国崛起在印度究竟是一个什么性质的议题?从印度主流媒体的解读来看,在印度看来,中国的崛起与其说是一个经济议题,不如说更是一个政治议题。在中国崛起的前期阶段,即上世纪90年代,印度对中国的了解非常有限,主要是从西方主流媒体的报道中形成他们的看法。由于印度民众对中国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两国的交流也非常有限,更重要的是印度直至90年代初才因严重经济危机而被迫走上经济改革道路,因此很难在理解中国的基础上讨论中国的发展,相反,大部分舆论采取了一种就事论事的态度,将中国与印度做并不恰当的比较,对中国在之前已经取得的改革开放成就认识非常不足,最著名的笑话之一可能就是很多印度人在读了西方媒体在90年代对上海发展的报道后居然认为上海大概发展得和孟买差不多了。但印度毕竟是一个信息流通迅速的社会,这类笑话很快就随着信息的及时传递而得以纠正,印度民众已经将赶超上海视为孟买未来发展的目标,而且近年来孟买发展得确实也非常可观。然而,这只是印度看中国发展的一个不算是太主要的方面。从印度主流媒体近年来的大量报道来看,印度今日看中国的发展,主要还是从政治视角出发的,无论是印度主要的报纸和网站,还是印度政界人士和学者发表的看法观点,在谈及中国的崛起时,政治评估,特别是中国的快速发展对印度的政治与安全意义是什么成为讨论的主要方面,而且总体来看,认为中国的快速发展对印度的负面影响更大。这种偏颇的状况使得印度总理辛格2008年1月访问北京时在中国社科院发表的演讲中第一次强调了“世界有足够空间让印度和中国共同发展”的积极观点,这个观点在中国引起非常积极的反响。众所周知,这随后也成为中印高层交往及发表联合声明时一直被强调的观点之一。但印度最高领导人的看法并没有改变印度主流意见仍然更多地从政治和安全意义上评估中国崛起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从印度的角度来看,中印之间存在的问题是以政治与安全为主的,经济关系虽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或者说经济关系上的问题不是影响全局的问题,如贸易逆差、市场开放、非关税壁垒、不公平竞争、双向投资保护、技术人员和劳工签证许可等方面的问题,尽管也不易解决,但不大可能因这类问题而导致双边关系全面倒退。政治与安全问题则不然,处理不当,一定会引起全局性反应。这可能导致印度主流意见更倾向于将中国崛起视为一个政治议题。
其次,中国的崛起是否有利于印度以同样方式或性质在国际体系中崛起?对这个问题,印度主流观点是有分歧的。从经济上看,中国崛起对印度工商业界而言,机会的因素更大一些,这从中印贸易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事实中可以验证,国际上越来越把中国和印度的崛起视为同一个现象加以论证和分析,说明在国际体系的范畴内,中国和印度的共同崛起被视为类同现象。中国和印度的先后崛起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因果关系,但两国同为人口最多的亚洲发展中国家,在中国率先崛起后,印度紧跟而上,这在当今国际体系中是战后最为重要的发展,应当说也可以被解释为中国崛起客观上可能同样有利于印度崛起。但经济上的崛起现象事实上不是印度观察中国崛起之影响的主要立足点,如上所述,当印度从政治和安全的角度观察中国的崛起时,印度对中国可能取得对印度压倒性优势的担忧是存在的。例如,从经济总量看,中国与印度的差距在新世纪初大约是二比一,但在十年后,这个差距已经大致四比一,这使得中印共同崛起的说法在印度可能不太具有说服力,相反,观察到的现象可能说明中国作为先发国家,已经在国际体系中占据了无可置疑的优势,从印度的角度来看,中国必定将利用和扩大已有的优势。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有些战略家如基辛格和布热津斯基等提出“中美共治”(G2)概念更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印度战略学界的某种担心,即中国将加快成长为另一个超级大国,在这个过程中,印度的地位不但不大可能随中国地位的上升而上升,反而可能因中国奠定全球大国的地位而下降,这在战略上对印度将形成巨大的挑战。笔者所熟悉的某些印度学者甚至极而言之,认为中国必将成长为超级大国,届时印度的战略选择将非常有限,或者“屈从于中国”,或者“跟着美国与中国抗衡”,而依目前形势发展,后者的概率远高于前者,结论是印度在美国和中国两者间必定将选择美国,因印度与中国有太多没有解决的问题,同时又有太多随着两国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问题,相比之下,虽然印度并不信任美国,但选择与美国合作从战略上仍然是对印度稍优的。这种看法将中国崛起对印度的负面影响推向极端,从战略上为印度指出一条所谓的“生存之道”,值得引起关注。印度某些人对中国崛起所持的消极看法主要还是基于两国在过去20多年中不同发展而造成的巨大差距而构建的,这种差距当然是客观现实,如何看这种差距是智者见智,但考虑到中印关系目前的现状,即两国仍存在一定的尚未解决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又涉及两国的核心利益,因此这种消极看法也不完全是空穴来风,在印度国内有相当接受度,认为中国的崛起对印度的影响是不利的。
再者,由于中国在目前的国际体系中的地位远高于印度,如中国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中国的经济总量去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中国是国际社会认同的合法的核武器大国、中国在主要的国际金融和经济机构中都占有甚至超过大部分发达国家的份额和地位等,这与印度迄今的地位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中印两国在国际体系中与其说是“两强相争”,不如说是“强弱相倚”,这使印度形成中国也是和美国一样在国际体系中的所谓“守成国家”,或曰“维护现状国家”,并且认为中国越强大,这个特点可能越突出。这种看法在印度争常活动中表现得特别强烈。由于中国的地位对印度能否如愿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近年来印度利用一切机会要求中国公开支持其入常,尽管印度也非常清楚无论是中国的表态还是任何其他国家的表态都不会导致其入常,因联合国改革是一个涉及诸多因素的综合性问题,绝非哪个国家可以说了算。但印度仍然孜孜不倦于此,显示印度希望通过这种外交努力来证实其已有的国际地位,例如,从印度的角度看,如果安理会现有的五常均公开支持印度入常,则印度与“四国集团”的其他成员相比似乎就有较大的优势,因为无论是日本还是德国这两个看上去似乎入常资格更强一些的国家都很难获得五常的一致支持。至于如果五常均公开支持印度是否会导致印度脱离“四国集团”单独谋求入常,这个问题印度从未加以公开说明,但印度继续强烈要求中国公开支持确实在政治上有一定的意义,特别是在美国总统奥巴马2010年11月访问印度时出人意料地表示美国支持印度入常后就更是如此。由于这个原因,印度舆论在中国没有公开支持其入常要求的问题上常常发表各种言论观点,其中大部分都是比较消极的观点,对印度民众的中国观形成是起到一定作用的。在这个问题上双方自2005年起发表的所有联合声明都清楚地表示了中国支持印度在国际社会包括在联合国内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个表述不可能被理解为中国反对印度入常,但与印度要求明确讲明对印度入常努力的态度还是有一定距离。因此可以合理地预期双方在这个问题上将继续存在着一定的分歧。由于这种以及类似的其他分歧,印度对中国在现行国际体系中的“高高在上的地位”持有一定的消极看法,并且由于这种消极看法,使美国更愿意以所谓相同价值观为号召,吸引印度的归属感,尽管印度精英并不认同印度和美国有着相同的价值,而且与美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相比,中国显然谈不上是什么超级大国,对印度谋求世界大国的地位自然也不大可能造成什么重大的阻力。因此印度舆论将中国的地位归之于所谓“守成大国”是失之偏颇的。
最后,中国崛起首先是经济上取得的成就,这个客观事实也为印度提供了一种赶超的视角。印度的改革滞后于中国,但并不算太长,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印度经济似乎摆脱了长期来起伏不断缺乏持续成长动力的状况,在历史上首次取得连续多年高速增长的纪录,这给印度舆论观察中国的崛起提供了新的观察角度,即印度的“后发优势”。印度精英普遍认为印度虽然目前落后于中国,但印度的潜力更大,诸如人口结构、市场体系、内需驱动模式、制度优势等等,不一而足,加之西方舆论近年来在关注中国和印度相继崛起时强调印度具有中国所没有的优势,甚至认为印度赶超中国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此类看法也给印度更大的自信。在这个背景下,虽然印度目前在国力上远不如中国,但印度精英并不因此而气馁,或者就此认为印度将永远居于中国之后,相反,很多印度学者相信印度未来将有可能超过中国,而且并非是遥远的未来,其根据大部分来自于西方媒体和部分学者的一些分析推论,但作为一种信念,这种看法对印度如何估量中国崛起却有着一定的影响。换言之,如果印度在政治和安全意义上把中国的强大视为对印度的制约乃至负面因素,那么这种可能超越中国的信念则从另一方面降低了对中国的忧虑,因而在客观上反而有可能成为促进中印合作的因素。印度总理辛格所说的印度和中国可以共同崛起的观点如果从这个方面解读,也可以理解为印度对未来的一种比较乐观的看法。
总体而言,印度对中国的快速崛起是戒心和忧虑更大一些,这影响印度的政策选择和行为逻辑。对印度而言,如何处理对华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印度的国际环境,因此将中国视为敌人的观点是不符合印度利益的,这恐怕是印度决策层面的共识。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逐渐加大,中印同为与发达国家相对的发展中大国的共性越来越突出,2005年双方一致同意将双边关系定性为“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双方如何认识对方提供了新的基础。虽然在印度把中国视为战略合作伙伴的并不居多数,但这个定性却指出了领导层思考双边关系未来发展的一种前景,因此在塑造双方的政策和行为具有指导性意义。另一方面,由于印度对中国的崛起仍持有较深戒心,这部分是由尚未解决的历史问题以及现实政治中不均衡现象较大而引起的,而这两点在可预见的未来都可能不会有重大的变化,因此印度在面对中国加速崛起的现实面前有可能做出更多负面的反应,这反过来也可能导致中国舆论对印度的消极看法加大。这种互动在过去几年已经产生,是不利于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
历史遗留问题和地缘政治非均衡状态使印度在观察中国崛起时易倾向于防范和戒备,这对印度的相关行为产生的影响较大。例如近年来印度舆论在边界问题上反复炒作,将边境地区的一些细小的纠纷夸大为迫在眉睫的危险,对中国政府在西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指认为针对印度的军事计划,这种离事实甚远的宣传勾勒出印度对中印之间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抱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沉重感,或将此视为与中国打交道的王牌,如达赖及其在印度的追随者,或将此视为对印度国家安全的潜在甚至现实威胁,如边界争端,这种状况易造成与中国的对峙感,从而也将中国的崛起视为日益上升的压力。而现实政治中的不均衡现象反映了力量对比的现实,以及从这种现实中可以推导出来的对双边关系前景的看法。虽然国家间力量对比的绝对均衡是不存在的,但鉴于中国和印度在近现代史上有着相似的经历,国情也确实有着可类比的地方,同时又是比邻而居,这些因素使两国间出现差距较大的非均衡状态时对弱势的一方相对比较难以接受。从国际政治的规律看,解决这种非均衡状态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赶上乃至超过较强的一方,即以自身的力量纠正非均衡状态,另一种是通过借用外部力量或者与其他国家结盟达到均衡的状态。就印度与中国的关系而言,印度当然更希望通过第一种方式与中国达到均衡,从而用实力维护自身的利益,但这不是仅靠政治意愿就可以完成的,也不是短时期内可以看得到的前景。因此作为一种制衡的方式,印度目前必定会通过借用外部力量及与其他国家结盟的方式试图达到均衡。比如中国建设远洋海军的努力导致印度某些战略家提出印度应利用越南与中国在南海岛礁主权争议,与越南加强合作,加快印度海军进入南海的步伐,以制约中国等等。诸如此类的言论乃至相关的行动都反映了当两个快速崛起的大国处于非均衡状态时较弱一方的行为逻辑,是可以找到其背后的真正理由的。
长远来看,中印以发展中大国身份崛起为国际体系中的新兴大国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无论印度是以积极的态度还是消极的眼光看中国的崛起,都不会从根本上阻碍两国关系在摩擦和矛盾中发展与前进,因为两国面对西方主导的现行国际体系,一定有着诸多共同利益,面对类似的挑战,甚至需要的也是类似的资源,因此,在理性决策的基础上,两国关系尽管不断会有曲折,甚至出现一定的反复,但对长远的趋势仍然是可以持乐观态度的。当然这并不表示两国关系是可以“无为而治”的,促进其朝着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是各方共同的责任。印度如何看中国崛起在塑造印度的中国观有着重要的意义,但这又不仅是印度方面如何观察的问题,其中必然也包含了中国如何估量印度崛起的问题。当然这已经超出了本文的范围,需另文讨论。
其次,中国的崛起是否有利于印度以同样方式或性质在国际体系中崛起?对这个问题,印度主流观点是有分歧的。从经济上看,中国崛起对印度工商业界而言,机会的因素更大一些,这从中印贸易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事实中可以验证,国际上越来越把中国和印度的崛起视为同一个现象加以论证和分析,说明在国际体系的范畴内,中国和印度的共同崛起被视为类同现象。中国和印度的先后崛起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因果关系,但两国同为人口最多的亚洲发展中国家,在中国率先崛起后,印度紧跟而上,这在当今国际体系中是战后最为重要的发展,应当说也可以被解释为中国崛起客观上可能同样有利于印度崛起。但经济上的崛起现象事实上不是印度观察中国崛起之影响的主要立足点,如上所述,当印度从政治和安全的角度观察中国的崛起时,印度对中国可能取得对印度压倒性优势的担忧是存在的。例如,从经济总量看,中国与印度的差距在新世纪初大约是二比一,但在十年后,这个差距已经大致四比一,这使得中印共同崛起的说法在印度可能不太具有说服力,相反,观察到的现象可能说明中国作为先发国家,已经在国际体系中占据了无可置疑的优势,从印度的角度来看,中国必定将利用和扩大已有的优势。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有些战略家如基辛格和布热津斯基等提出“中美共治”(G2)概念更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印度战略学界的某种担心,即中国将加快成长为另一个超级大国,在这个过程中,印度的地位不但不大可能随中国地位的上升而上升,反而可能因中国奠定全球大国的地位而下降,这在战略上对印度将形成巨大的挑战。笔者所熟悉的某些印度学者甚至极而言之,认为中国必将成长为超级大国,届时印度的战略选择将非常有限,或者“屈从于中国”,或者“跟着美国与中国抗衡”,而依目前形势发展,后者的概率远高于前者,结论是印度在美国和中国两者间必定将选择美国,因印度与中国有太多没有解决的问题,同时又有太多随着两国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问题,相比之下,虽然印度并不信任美国,但选择与美国合作从战略上仍然是对印度稍优的。这种看法将中国崛起对印度的负面影响推向极端,从战略上为印度指出一条所谓的“生存之道”,值得引起关注。印度某些人对中国崛起所持的消极看法主要还是基于两国在过去20多年中不同发展而造成的巨大差距而构建的,这种差距当然是客观现实,如何看这种差距是智者见智,但考虑到中印关系目前的现状,即两国仍存在一定的尚未解决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又涉及两国的核心利益,因此这种消极看法也不完全是空穴来风,在印度国内有相当接受度,认为中国的崛起对印度的影响是不利的。
再者,由于中国在目前的国际体系中的地位远高于印度,如中国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中国的经济总量去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中国是国际社会认同的合法的核武器大国、中国在主要的国际金融和经济机构中都占有甚至超过大部分发达国家的份额和地位等,这与印度迄今的地位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中印两国在国际体系中与其说是“两强相争”,不如说是“强弱相倚”,这使印度形成中国也是和美国一样在国际体系中的所谓“守成国家”,或曰“维护现状国家”,并且认为中国越强大,这个特点可能越突出。这种看法在印度争常活动中表现得特别强烈。由于中国的地位对印度能否如愿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近年来印度利用一切机会要求中国公开支持其入常,尽管印度也非常清楚无论是中国的表态还是任何其他国家的表态都不会导致其入常,因联合国改革是一个涉及诸多因素的综合性问题,绝非哪个国家可以说了算。但印度仍然孜孜不倦于此,显示印度希望通过这种外交努力来证实其已有的国际地位,例如,从印度的角度看,如果安理会现有的五常均公开支持印度入常,则印度与“四国集团”的其他成员相比似乎就有较大的优势,因为无论是日本还是德国这两个看上去似乎入常资格更强一些的国家都很难获得五常的一致支持。至于如果五常均公开支持印度是否会导致印度脱离“四国集团”单独谋求入常,这个问题印度从未加以公开说明,但印度继续强烈要求中国公开支持确实在政治上有一定的意义,特别是在美国总统奥巴马2010年11月访问印度时出人意料地表示美国支持印度入常后就更是如此。由于这个原因,印度舆论在中国没有公开支持其入常要求的问题上常常发表各种言论观点,其中大部分都是比较消极的观点,对印度民众的中国观形成是起到一定作用的。在这个问题上双方自2005年起发表的所有联合声明都清楚地表示了中国支持印度在国际社会包括在联合国内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个表述不可能被理解为中国反对印度入常,但与印度要求明确讲明对印度入常努力的态度还是有一定距离。因此可以合理地预期双方在这个问题上将继续存在着一定的分歧。由于这种以及类似的其他分歧,印度对中国在现行国际体系中的“高高在上的地位”持有一定的消极看法,并且由于这种消极看法,使美国更愿意以所谓相同价值观为号召,吸引印度的归属感,尽管印度精英并不认同印度和美国有着相同的价值,而且与美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相比,中国显然谈不上是什么超级大国,对印度谋求世界大国的地位自然也不大可能造成什么重大的阻力。因此印度舆论将中国的地位归之于所谓“守成大国”是失之偏颇的。
最后,中国崛起首先是经济上取得的成就,这个客观事实也为印度提供了一种赶超的视角。印度的改革滞后于中国,但并不算太长,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印度经济似乎摆脱了长期来起伏不断缺乏持续成长动力的状况,在历史上首次取得连续多年高速增长的纪录,这给印度舆论观察中国的崛起提供了新的观察角度,即印度的“后发优势”。印度精英普遍认为印度虽然目前落后于中国,但印度的潜力更大,诸如人口结构、市场体系、内需驱动模式、制度优势等等,不一而足,加之西方舆论近年来在关注中国和印度相继崛起时强调印度具有中国所没有的优势,甚至认为印度赶超中国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此类看法也给印度更大的自信。在这个背景下,虽然印度目前在国力上远不如中国,但印度精英并不因此而气馁,或者就此认为印度将永远居于中国之后,相反,很多印度学者相信印度未来将有可能超过中国,而且并非是遥远的未来,其根据大部分来自于西方媒体和部分学者的一些分析推论,但作为一种信念,这种看法对印度如何估量中国崛起却有着一定的影响。换言之,如果印度在政治和安全意义上把中国的强大视为对印度的制约乃至负面因素,那么这种可能超越中国的信念则从另一方面降低了对中国的忧虑,因而在客观上反而有可能成为促进中印合作的因素。印度总理辛格所说的印度和中国可以共同崛起的观点如果从这个方面解读,也可以理解为印度对未来的一种比较乐观的看法。
总体而言,印度对中国的快速崛起是戒心和忧虑更大一些,这影响印度的政策选择和行为逻辑。对印度而言,如何处理对华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印度的国际环境,因此将中国视为敌人的观点是不符合印度利益的,这恐怕是印度决策层面的共识。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逐渐加大,中印同为与发达国家相对的发展中大国的共性越来越突出,2005年双方一致同意将双边关系定性为“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双方如何认识对方提供了新的基础。虽然在印度把中国视为战略合作伙伴的并不居多数,但这个定性却指出了领导层思考双边关系未来发展的一种前景,因此在塑造双方的政策和行为具有指导性意义。另一方面,由于印度对中国的崛起仍持有较深戒心,这部分是由尚未解决的历史问题以及现实政治中不均衡现象较大而引起的,而这两点在可预见的未来都可能不会有重大的变化,因此印度在面对中国加速崛起的现实面前有可能做出更多负面的反应,这反过来也可能导致中国舆论对印度的消极看法加大。这种互动在过去几年已经产生,是不利于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
历史遗留问题和地缘政治非均衡状态使印度在观察中国崛起时易倾向于防范和戒备,这对印度的相关行为产生的影响较大。例如近年来印度舆论在边界问题上反复炒作,将边境地区的一些细小的纠纷夸大为迫在眉睫的危险,对中国政府在西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指认为针对印度的军事计划,这种离事实甚远的宣传勾勒出印度对中印之间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抱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沉重感,或将此视为与中国打交道的王牌,如达赖及其在印度的追随者,或将此视为对印度国家安全的潜在甚至现实威胁,如边界争端,这种状况易造成与中国的对峙感,从而也将中国的崛起视为日益上升的压力。而现实政治中的不均衡现象反映了力量对比的现实,以及从这种现实中可以推导出来的对双边关系前景的看法。虽然国家间力量对比的绝对均衡是不存在的,但鉴于中国和印度在近现代史上有着相似的经历,国情也确实有着可类比的地方,同时又是比邻而居,这些因素使两国间出现差距较大的非均衡状态时对弱势的一方相对比较难以接受。从国际政治的规律看,解决这种非均衡状态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赶上乃至超过较强的一方,即以自身的力量纠正非均衡状态,另一种是通过借用外部力量或者与其他国家结盟达到均衡的状态。就印度与中国的关系而言,印度当然更希望通过第一种方式与中国达到均衡,从而用实力维护自身的利益,但这不是仅靠政治意愿就可以完成的,也不是短时期内可以看得到的前景。因此作为一种制衡的方式,印度目前必定会通过借用外部力量及与其他国家结盟的方式试图达到均衡。比如中国建设远洋海军的努力导致印度某些战略家提出印度应利用越南与中国在南海岛礁主权争议,与越南加强合作,加快印度海军进入南海的步伐,以制约中国等等。诸如此类的言论乃至相关的行动都反映了当两个快速崛起的大国处于非均衡状态时较弱一方的行为逻辑,是可以找到其背后的真正理由的。
长远来看,中印以发展中大国身份崛起为国际体系中的新兴大国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无论印度是以积极的态度还是消极的眼光看中国的崛起,都不会从根本上阻碍两国关系在摩擦和矛盾中发展与前进,因为两国面对西方主导的现行国际体系,一定有着诸多共同利益,面对类似的挑战,甚至需要的也是类似的资源,因此,在理性决策的基础上,两国关系尽管不断会有曲折,甚至出现一定的反复,但对长远的趋势仍然是可以持乐观态度的。当然这并不表示两国关系是可以“无为而治”的,促进其朝着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是各方共同的责任。印度如何看中国崛起在塑造印度的中国观有着重要的意义,但这又不仅是印度方面如何观察的问题,其中必然也包含了中国如何估量印度崛起的问题。当然这已经超出了本文的范围,需另文讨论。
文献来源:《东南亚南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