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理论建构与内核深化
- 日本民主党时代的对俄关系及战略性展望
- 亚太两强竞争性合作格局趋势与中国外交
- 亚太区域架构变动的现状与前景
- 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前景与中国
- "保护海外能源利益"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新时期中国国际角色定位的内涵与意义
- 中国周边安全的新认知: 特点、功能与趋势
- 中美中东政策比较——理念、政策与贡献
- 日本海洋战略的内涵与推进体制 — — 兼论中日钓鱼岛争端激化的深层原因
- 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态势、中国的新角色及中国智库的新任务
- 中俄关系2015:高调前行、道路曲折
- 发展中国家建构自己理论的必要性
- 中国智慧与力量造福世界
-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助国际关系稳定
- 中国和平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新旧困难
- 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智力支撑
- 中国外交新思路 新实践 新理论
- 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 中国外交:今年成绩超出预期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 中国外交与和平发展
- 《中国与拉美国家相互依赖模式研究》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国家民族”建构研究
- 《中国与拉美国家相互依赖模式研究》
- 欧盟社会政策研究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 《老挝与“一带一路”》
- 《非洲世纪的到来?:非洲自主权与中非合作研究》
- 《国际体系演进与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
- 上海服务东盟地区“一带一路”建设 逆势成长与新挑战
- 上海服务“一带一路”经典案例2021
- 上海服务中拉合作的现状与趋势——中拉命运共同体建设与上海角色
- 中美关系正常化历史上的四次关键战略协作的启示
- 竞争但不失控:共建中美网络安全新议程
- 美国区域经济合作倡议的内涵、反响及前景
- 更多错失良机的悲剧:新冠疫情中的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的人力和经济损失
- 错失良机的悲剧: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力成本和经济损失
- Working Together with One Heart: People-to-People Diplomacy in the Coronavirus Crisis
- 中东地缘政治新博弈与全球战略态势调整
“亚信会议:合作机遇与挑战”学术研讨会综述
1900-01-01
简介
正文
2014年1月15—16日,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主办的“亚信会议:合作机遇与挑战”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举行。来自外交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云南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政法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以及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国新安全观与亚洲安全机制构建、以“一带一路”建设为抓手加强亚信成员国经济合作、加强人文合作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一、中国新安全观与亚洲安全机制构建
安全合作是亚信会议的核心主题。有学者认为,在当今亚洲局势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应对亚信会议安全观赋予新理念,将20多年来达成的原则共识转化为行动方案,分析研究推动这种转化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从而提升亚信会议的价值内涵。同时,一方面探讨对亚信会议机制进行升级的可能性,思考哈萨克斯坦、中国、俄罗斯、土耳其、印度等主要成员国的角色和作用;另一方面,成员国之间应通过更加深入的经济合作与人文合作,夯实亚信安全合作的基础,体现亚信会议包容发展、多元共生的合作理念。
有学者指出,新安全观的形成需要基于亚洲地区相对严峻的安全现状。新安全观在亚洲确立的前提是各国加强互信,就实施的目标与手段而言,是强调在互利共赢、平等协商的基础上,通过对话谈判解决矛盾纠纷,要反对冷战时期的集团意识。有学者从地理、宗教文化、冷战历史遗产等角度系统分析亚洲地区和平安全环境构建的制约因素,认为亚信会议为中国倡导构建亚洲安全机制提供了理论思索与外交实践的机会。有学者认为,亚信会议作为亚洲诸多合作机制和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增进地区国家的战略互信,中国应认真对待并给予积极支持,适当关切周边国家的利益与发展诉求,为深化务实合作创造条件。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可积极引导地区国家参与亚洲安全框架的构建,借助亚信领导人峰会来展示大国形象与外交理念,将安全合作逐步拓展到经贸、人文领域,夯实安全合作的战略基础。
有学者系统分析了亚洲安全的现状,强调亚洲安全存在五大特性,即安全决策多元性、安全问题复杂性、安全理念对立性、安全机制碎片性与安全结构过渡性,认为此背景下中国新安全观的构建应以互利互信、平等协作为原则。具体而言,一是国家无论大小强弱,在国际政治中都要平等相待,通过对话和平共处;二是国家无论贫富与发展水平高低都要互通互信、加强合作;三是各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不断完善社会公共安全服务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亚洲社会平衡有序协调发展;四是各国应摒弃冷战思维,树立互利互信观念,齐心协力应对非传统威胁;五是各国应在价值观、社会和文化传统多元化的大环境中求同存异,加强交流,相互促进,实现亚洲不同文明的兼容并蓄。
部分学者认为,应进一步明晰亚信会议的功能定位,使之成为解决欧亚中央腹地重要问题、为中国西部提供安全保障的平台。当前,中东和欧亚中央地区形势正在经历深刻变化,尤其是伊斯兰极端主义的复兴浪潮,未来将对中国带来安全挑战。加之美国页岩油气革命引领之下的国际能源格局变化,为中东和里海中亚地区能源出口中国提供了机遇。为此,中国可适时适度地向该地区提供公共安全产品,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有力的安全平台。有学者指出,中国应推动亚信会议领导人峰会超越达成理念共识的层面,出台切实可操作的行动方案,使各成员国收获这一机制带来的红利。此外,亚信会议在机制升级问题上也要量力而行,应着眼于给未来亚洲安全进程留下精神遗产。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应在亚信会议进程中发挥引导作用,积极利用该平台维护自身的安全利益,既要协调处理好与俄罗斯、美国、印度等地区大国的关系,又要给予哈萨克斯坦、土耳其等亚信核心成员国以实质性支持。考虑到亚洲安全现状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亚信会议机制要在借鉴欧安组织模式基础上有所创新,应尽可能搭建民间对话交流的渠道。
有学者认为,中国应在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追求和平安全的周边环境。确保中国周边安全的基础是提高综合国力,同时继承新中国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人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秉持正确的义利观,与周边国家结成命运共同体。有学者指出,亚信会议为中国的西向外交搭建了平台,有利于中国塑造地区环境,体现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有学者认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共同应对安全挑战过程中应谋大势、讲战略、重运筹,进一步增强上海合作组织的行动能力,发挥其在打击三股势力、应对阿富汗变局等方面的作用。
二、以“一带一路”建设为抓手加强亚信成员国经济合作
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加强亚信成员国经济合作的重要抓手。有学者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应首先着眼于中亚这个重要板块与核心地带,并在该地区做好六方面工作,一是开展国际能源合作,打造中亚能源合作国际示范区;二是强化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依托双边与多边合作机制,增加对沿线国家的投入力度,加大政策性资金尤其是官方发展援助的投入力度,为地区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三是积极利用自身比较优势,深化与沿线国家的互利共赢格局,统筹经贸、科技、金融资源;四是优化软环境,从消费者互信、企业互动和人才互通三个方面着手,通过文化旅游带动互信,通过高等教育和学术机构交流实现人才互通;第五,起步阶段可以规制先行,需加快推进制度法律建设;第六,需处理好与现有地区一体化组织和机制的关系,尤其需要处理好与俄罗斯的双边关系,尽可能获得俄罗斯的理解和支持。有学者指出,“一带一路”的多边经济合作必须淡化排他性、弘扬开放性,坚持“以静制动”的理念,淡化上合组织的经济功能,尽可能避免提出上合组织自贸区的倡议。不但要防止上合组织与欧亚联盟出现不必要的竞争甚至冲突,而且要研究寻找上述两大区域合作框架的共同利益。
有学者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经济全球化步入新时期后中国提出的综合性跨区域经济合作倡议,而非一项战略。这一倡议旨在加强欧亚大陆国家在交通、贸易、工业等各领域的合作,合作方式以战略协调和高度协同为主,不追求强制性制度化安排。其目标则是推动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不应成为人为强行推动的一体化方案,而应是自然形成的过程,采用平等协商、开放包容的合作模式。丝绸之路经济带也并非一家主导的经济计划,而是需要欧亚大陆国家共同参与的多元进程。它不应成为现有地区经济合作方案或一体化方案的竞争者和替代者,而应作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维护地区安全更重要的新平台。
有学者从金融支持的角度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金融合作具有战略与战术双重意义。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必须具有高效的金融纽带促进区域合作,为项目融资、贸易结算打造良好平台。因此在促进金融合作时,应寻找利益汇合点,为构建利益共同体创造条件。有学者指出,在对外宣传丝绸之路经济带时应尽量避免西方国家及俄罗斯的误解,同时正确认识中国向西部周边国家转移过剩产能的可行性。还有学者从贸易与投资便利化出发,展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区域经济合作,认为加强资金流、物流、人才流、信息流建设是题中应有之义。
有学者指出,中国应利用亚信会议平台向亚洲各国阐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意图和意义,尤其需要消除俄罗斯的误解,将中俄两国良好的政治氛围转化为务实合作的具体行动。有学者认为,中国应尊重支持欧亚联盟的建设,通过合作寻求自身利益,切忌自我边缘化。同时,还需理性看待欧亚联盟对上合组织的影响,未雨绸缪,认真思考融入欧亚联盟的政策和措施,处理好上合组织与欧亚联盟的关系。
还有学者认为,推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是中国打造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键所在,这需要大力建设能源走廊、物流走廊和人文交流走廊,建议加强与印度合作,由中印共同主导,带动孟缅两国发展,尝试设立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印孟缅三国形成辐射示范效应。也有学者指出,印度参与亚信进程的程度十分有限,即将举行的议会选举或将给印度参加亚信峰会带来变数。中国或可以阿富汗安全合作为抓手,推动印度更加紧密地参与南亚经济合作。有学者认为,应当积极利用东盟平台来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贸易和投资领域扩大与东盟的海上合作,实现能源资源的共同开发。
三、如何加强人文合作、实现民心相通
有学者认为,核心价值观是亚洲国家增进政治互信的重要基础,中国应该让世界各国认识到,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正在发生转变。如今我们宣示“中国梦”,价值观必须同步或先行,以便亚洲国家对中国有全新的认识,要努力消除它们对中国发展的疑虑。此外,“一带一路”沿线景点和项目都应体现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尤其是那些用于改善沿线国家教育、医疗、交通和其他民生条件的援助项目,都应该由独立开发机构主持,让有资质有能力的企业承包,避免负面案例损伤中国核心价值观取向。
有学者建议,不妨在亚信会议设立相应的智库论坛机制,促进亚信成员国的双边与多边交流,同时抓住中国担任亚信会议轮值主席国的机遇,争取将智库论坛机制固定下来,使之成为成员国研究地区发展蓝图、探讨地区安全架构的平台。还有学者建议,要充分利用上海各高校对中亚、中东国家开展交往的资源与合作经验,同时推广妇联等半官方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的对外交往模式,大力开展夫人外交与公共外交,邀请周边国家的女性政治家来上海进行交流,宣示中国的外交政策。此外,上海也应充分利用承办亚信会议领导人峰会的契机,邀请国外媒体前来参访,向世界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帮助他们树立客观真实的中国观。还有学者对中俄旅游合作的现状进行了专题分析,指出中国应借助旅游发展自身文化,促进俄罗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接纳,旅游活动产生的增值效应能够减少中国跨国企业赴境外发展的障碍。
一、中国新安全观与亚洲安全机制构建
安全合作是亚信会议的核心主题。有学者认为,在当今亚洲局势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应对亚信会议安全观赋予新理念,将20多年来达成的原则共识转化为行动方案,分析研究推动这种转化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从而提升亚信会议的价值内涵。同时,一方面探讨对亚信会议机制进行升级的可能性,思考哈萨克斯坦、中国、俄罗斯、土耳其、印度等主要成员国的角色和作用;另一方面,成员国之间应通过更加深入的经济合作与人文合作,夯实亚信安全合作的基础,体现亚信会议包容发展、多元共生的合作理念。
有学者指出,新安全观的形成需要基于亚洲地区相对严峻的安全现状。新安全观在亚洲确立的前提是各国加强互信,就实施的目标与手段而言,是强调在互利共赢、平等协商的基础上,通过对话谈判解决矛盾纠纷,要反对冷战时期的集团意识。有学者从地理、宗教文化、冷战历史遗产等角度系统分析亚洲地区和平安全环境构建的制约因素,认为亚信会议为中国倡导构建亚洲安全机制提供了理论思索与外交实践的机会。有学者认为,亚信会议作为亚洲诸多合作机制和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增进地区国家的战略互信,中国应认真对待并给予积极支持,适当关切周边国家的利益与发展诉求,为深化务实合作创造条件。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可积极引导地区国家参与亚洲安全框架的构建,借助亚信领导人峰会来展示大国形象与外交理念,将安全合作逐步拓展到经贸、人文领域,夯实安全合作的战略基础。
有学者系统分析了亚洲安全的现状,强调亚洲安全存在五大特性,即安全决策多元性、安全问题复杂性、安全理念对立性、安全机制碎片性与安全结构过渡性,认为此背景下中国新安全观的构建应以互利互信、平等协作为原则。具体而言,一是国家无论大小强弱,在国际政治中都要平等相待,通过对话和平共处;二是国家无论贫富与发展水平高低都要互通互信、加强合作;三是各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不断完善社会公共安全服务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亚洲社会平衡有序协调发展;四是各国应摒弃冷战思维,树立互利互信观念,齐心协力应对非传统威胁;五是各国应在价值观、社会和文化传统多元化的大环境中求同存异,加强交流,相互促进,实现亚洲不同文明的兼容并蓄。
部分学者认为,应进一步明晰亚信会议的功能定位,使之成为解决欧亚中央腹地重要问题、为中国西部提供安全保障的平台。当前,中东和欧亚中央地区形势正在经历深刻变化,尤其是伊斯兰极端主义的复兴浪潮,未来将对中国带来安全挑战。加之美国页岩油气革命引领之下的国际能源格局变化,为中东和里海中亚地区能源出口中国提供了机遇。为此,中国可适时适度地向该地区提供公共安全产品,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有力的安全平台。有学者指出,中国应推动亚信会议领导人峰会超越达成理念共识的层面,出台切实可操作的行动方案,使各成员国收获这一机制带来的红利。此外,亚信会议在机制升级问题上也要量力而行,应着眼于给未来亚洲安全进程留下精神遗产。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应在亚信会议进程中发挥引导作用,积极利用该平台维护自身的安全利益,既要协调处理好与俄罗斯、美国、印度等地区大国的关系,又要给予哈萨克斯坦、土耳其等亚信核心成员国以实质性支持。考虑到亚洲安全现状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亚信会议机制要在借鉴欧安组织模式基础上有所创新,应尽可能搭建民间对话交流的渠道。
有学者认为,中国应在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追求和平安全的周边环境。确保中国周边安全的基础是提高综合国力,同时继承新中国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人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秉持正确的义利观,与周边国家结成命运共同体。有学者指出,亚信会议为中国的西向外交搭建了平台,有利于中国塑造地区环境,体现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有学者认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共同应对安全挑战过程中应谋大势、讲战略、重运筹,进一步增强上海合作组织的行动能力,发挥其在打击三股势力、应对阿富汗变局等方面的作用。
二、以“一带一路”建设为抓手加强亚信成员国经济合作
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加强亚信成员国经济合作的重要抓手。有学者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应首先着眼于中亚这个重要板块与核心地带,并在该地区做好六方面工作,一是开展国际能源合作,打造中亚能源合作国际示范区;二是强化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依托双边与多边合作机制,增加对沿线国家的投入力度,加大政策性资金尤其是官方发展援助的投入力度,为地区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三是积极利用自身比较优势,深化与沿线国家的互利共赢格局,统筹经贸、科技、金融资源;四是优化软环境,从消费者互信、企业互动和人才互通三个方面着手,通过文化旅游带动互信,通过高等教育和学术机构交流实现人才互通;第五,起步阶段可以规制先行,需加快推进制度法律建设;第六,需处理好与现有地区一体化组织和机制的关系,尤其需要处理好与俄罗斯的双边关系,尽可能获得俄罗斯的理解和支持。有学者指出,“一带一路”的多边经济合作必须淡化排他性、弘扬开放性,坚持“以静制动”的理念,淡化上合组织的经济功能,尽可能避免提出上合组织自贸区的倡议。不但要防止上合组织与欧亚联盟出现不必要的竞争甚至冲突,而且要研究寻找上述两大区域合作框架的共同利益。
有学者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经济全球化步入新时期后中国提出的综合性跨区域经济合作倡议,而非一项战略。这一倡议旨在加强欧亚大陆国家在交通、贸易、工业等各领域的合作,合作方式以战略协调和高度协同为主,不追求强制性制度化安排。其目标则是推动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不应成为人为强行推动的一体化方案,而应是自然形成的过程,采用平等协商、开放包容的合作模式。丝绸之路经济带也并非一家主导的经济计划,而是需要欧亚大陆国家共同参与的多元进程。它不应成为现有地区经济合作方案或一体化方案的竞争者和替代者,而应作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维护地区安全更重要的新平台。
有学者从金融支持的角度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金融合作具有战略与战术双重意义。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必须具有高效的金融纽带促进区域合作,为项目融资、贸易结算打造良好平台。因此在促进金融合作时,应寻找利益汇合点,为构建利益共同体创造条件。有学者指出,在对外宣传丝绸之路经济带时应尽量避免西方国家及俄罗斯的误解,同时正确认识中国向西部周边国家转移过剩产能的可行性。还有学者从贸易与投资便利化出发,展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区域经济合作,认为加强资金流、物流、人才流、信息流建设是题中应有之义。
有学者指出,中国应利用亚信会议平台向亚洲各国阐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意图和意义,尤其需要消除俄罗斯的误解,将中俄两国良好的政治氛围转化为务实合作的具体行动。有学者认为,中国应尊重支持欧亚联盟的建设,通过合作寻求自身利益,切忌自我边缘化。同时,还需理性看待欧亚联盟对上合组织的影响,未雨绸缪,认真思考融入欧亚联盟的政策和措施,处理好上合组织与欧亚联盟的关系。
还有学者认为,推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是中国打造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键所在,这需要大力建设能源走廊、物流走廊和人文交流走廊,建议加强与印度合作,由中印共同主导,带动孟缅两国发展,尝试设立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印孟缅三国形成辐射示范效应。也有学者指出,印度参与亚信进程的程度十分有限,即将举行的议会选举或将给印度参加亚信峰会带来变数。中国或可以阿富汗安全合作为抓手,推动印度更加紧密地参与南亚经济合作。有学者认为,应当积极利用东盟平台来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贸易和投资领域扩大与东盟的海上合作,实现能源资源的共同开发。
三、如何加强人文合作、实现民心相通
有学者认为,核心价值观是亚洲国家增进政治互信的重要基础,中国应该让世界各国认识到,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正在发生转变。如今我们宣示“中国梦”,价值观必须同步或先行,以便亚洲国家对中国有全新的认识,要努力消除它们对中国发展的疑虑。此外,“一带一路”沿线景点和项目都应体现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尤其是那些用于改善沿线国家教育、医疗、交通和其他民生条件的援助项目,都应该由独立开发机构主持,让有资质有能力的企业承包,避免负面案例损伤中国核心价值观取向。
有学者建议,不妨在亚信会议设立相应的智库论坛机制,促进亚信成员国的双边与多边交流,同时抓住中国担任亚信会议轮值主席国的机遇,争取将智库论坛机制固定下来,使之成为成员国研究地区发展蓝图、探讨地区安全架构的平台。还有学者建议,要充分利用上海各高校对中亚、中东国家开展交往的资源与合作经验,同时推广妇联等半官方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的对外交往模式,大力开展夫人外交与公共外交,邀请周边国家的女性政治家来上海进行交流,宣示中国的外交政策。此外,上海也应充分利用承办亚信会议领导人峰会的契机,邀请国外媒体前来参访,向世界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帮助他们树立客观真实的中国观。还有学者对中俄旅游合作的现状进行了专题分析,指出中国应借助旅游发展自身文化,促进俄罗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接纳,旅游活动产生的增值效应能够减少中国跨国企业赴境外发展的障碍。
文献来源:《国际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