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及其成果
- 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理论建构与内核深化
- 日本民主党时代的对俄关系及战略性展望
- 亚太两强竞争性合作格局趋势与中国外交
- 亚太区域架构变动的现状与前景
- 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前景与中国
- "保护海外能源利益"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新时期中国国际角色定位的内涵与意义
- 中国周边安全的新认知: 特点、功能与趋势
- 中美中东政策比较——理念、政策与贡献
- 日本海洋战略的内涵与推进体制 — — 兼论中日钓鱼岛争端激化的深层原因
- 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态势、中国的新角色及中国智库的新任务
- 中俄关系2015:高调前行、道路曲折
- 发展中国家建构自己理论的必要性
- 中国智慧与力量造福世界
-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助国际关系稳定
- 中国和平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新旧困难
- 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智力支撑
- 中国外交新思路 新实践 新理论
- 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 中国外交:今年成绩超出预期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 中国外交与和平发展
- 《中国与拉美国家相互依赖模式研究》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国家民族”建构研究
- 《中国与拉美国家相互依赖模式研究》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 欧盟社会政策研究
- 《老挝与“一带一路”》
- 《非洲世纪的到来?:非洲自主权与中非合作研究》
- 《国际体系演进与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
- 上海服务中拉合作的现状与趋势——中拉命运共同体建设与上海角色
- 上海服务“一带一路”经典案例2021
- 上海服务东盟地区“一带一路”建设 逆势成长与新挑战
- 中美关系正常化历史上的四次关键战略协作的启示
- 竞争但不失控:共建中美网络安全新议程
- 美国区域经济合作倡议的内涵、反响及前景
- 更多错失良机的悲剧:新冠疫情中的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的人力和经济损失
- 错失良机的悲剧: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力成本和经济损失
- Working Together with One Heart: People-to-People Diplomacy in the Coronavirus Crisis
- 全球协作抗击新冠病毒:作用、经验与启示
中美关系发展关键在于“解惑释疑”
崔天凯
1900-01-01
简介
正文
40年前《上海公报》的发表,成为中美关系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开启了两国交往合作的新篇章。回首40年,中美关系虽历经风雨,却始终保持前进方向,并取得长足进展。
上海今天,中美关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经过40年洗礼,我们对中美关系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中美关系的成果有了更真切的感受,对中美关系的未来有了更高的期待。与此同时,中美关系仍然面临一些“困惑”,提醒我们要加倍努力,推动中美关系在健康稳定的轨道上不断向前发展。
上海第一个困惑是,中美之间能不能建立足够的互信?中美之间对于互信的需要是显而易见的,双方建立和加强互信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与此同时,中美之间确实存在互信“赤字”。培育和深化互信,仍然是双方必须充分重视、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要切实尊重彼此核心利益,不做损害对方核心利益的事;二是要全面、客观、符合实际地认识对方的战略意图。
第二个困惑是,中美合作是不是互利双赢?《上海公报》发表40年来,中美双方都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两国面临的国际环境都大有改善,两国经济发展繁荣的机遇都大大增加,两国应对全球和地区问题的条件都更加有利,两国人民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至于中美贸易的不平衡,应当看到这种失衡主要源于两国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的不同和跨国企业全球资源配置;应当看到中美双方正在努力解决贸易失衡,使两国贸易关系更加可持续;更应当看到中国正在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中美之间健康、良性的竞争,将推动世界经济整体迈向更高阶段,带来的将是互补、互利、双赢、共赢的结果。
第三个困惑是,中美两国能不能在亚太地区良性互动?中美两国都是太平洋国家。亚太是中美利益交汇最集中的地区。亚太的和平、稳定和繁荣,符合中美和本地区所有国家的共同利益。中国对于中美在亚太地区的互动始终持建设性态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亚太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
40年前,中美相互隔绝,除了地缘政治需要,几乎没有更多共同利益。即使在那样的情况下,中美仍然能够走到一起。40年后,世界今非昔比。中美关系一路走来并不平坦,取得的成果来之不易。我们感慨于中美关系的快速发展,也正视中美关系面临的问题。只要双方坚持两国元首共识,坚持中美合作伙伴关系的方向,坚持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和《中美联合声明》的精神,建设中美合作伙伴关系之路就一定能够越走越实,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本文为外交部副部长崔天凯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举办的《上海公报》发表4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演讲节选,标题为编者所加)
上海今天,中美关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经过40年洗礼,我们对中美关系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中美关系的成果有了更真切的感受,对中美关系的未来有了更高的期待。与此同时,中美关系仍然面临一些“困惑”,提醒我们要加倍努力,推动中美关系在健康稳定的轨道上不断向前发展。
上海第一个困惑是,中美之间能不能建立足够的互信?中美之间对于互信的需要是显而易见的,双方建立和加强互信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与此同时,中美之间确实存在互信“赤字”。培育和深化互信,仍然是双方必须充分重视、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要切实尊重彼此核心利益,不做损害对方核心利益的事;二是要全面、客观、符合实际地认识对方的战略意图。
第二个困惑是,中美合作是不是互利双赢?《上海公报》发表40年来,中美双方都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两国面临的国际环境都大有改善,两国经济发展繁荣的机遇都大大增加,两国应对全球和地区问题的条件都更加有利,两国人民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至于中美贸易的不平衡,应当看到这种失衡主要源于两国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的不同和跨国企业全球资源配置;应当看到中美双方正在努力解决贸易失衡,使两国贸易关系更加可持续;更应当看到中国正在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中美之间健康、良性的竞争,将推动世界经济整体迈向更高阶段,带来的将是互补、互利、双赢、共赢的结果。
第三个困惑是,中美两国能不能在亚太地区良性互动?中美两国都是太平洋国家。亚太是中美利益交汇最集中的地区。亚太的和平、稳定和繁荣,符合中美和本地区所有国家的共同利益。中国对于中美在亚太地区的互动始终持建设性态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亚太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
40年前,中美相互隔绝,除了地缘政治需要,几乎没有更多共同利益。即使在那样的情况下,中美仍然能够走到一起。40年后,世界今非昔比。中美关系一路走来并不平坦,取得的成果来之不易。我们感慨于中美关系的快速发展,也正视中美关系面临的问题。只要双方坚持两国元首共识,坚持中美合作伙伴关系的方向,坚持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和《中美联合声明》的精神,建设中美合作伙伴关系之路就一定能够越走越实,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本文为外交部副部长崔天凯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举办的《上海公报》发表4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演讲节选,标题为编者所加)
文献来源:《国际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