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及其成果
- 新开发银行的发展创新
- 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理论建构与内核深化
- 日本民主党时代的对俄关系及战略性展望
- 亚太两强竞争性合作格局趋势与中国外交
- 亚太区域架构变动的现状与前景
- 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前景与中国
- "保护海外能源利益"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新时期中国国际角色定位的内涵与意义
- 中国周边安全的新认知: 特点、功能与趋势
- 中美中东政策比较——理念、政策与贡献
- “中澳对话:G20与地区倡议”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态势、中国的新角色及中国智库的新任务
- 印度可以为金砖国家合作做出新贡献
- 中国领导人12年来首访埃及 经济合作人文交流再添活力
- 习主席访问埃及的三重意义
- 中俄关系2015:高调前行、道路曲折
- 起点•亮点•重点——中非合作进入新阶段
- 三个“非常”好的中津关系
- 习总称南非“同志加兄弟”有何玄机?
- 2015后的中非关系将步入新的时代
“经贸合作与可持续的中非关系”国际研讨会综述
张玫,祝鸣
2010-07-01
简介
正文
2010年3月24日至25日,“经贸合作与可持续的中非关系”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举行。来自中国外交部、英国驻华大使馆、英国国家发展部北京办公室、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英国杜伦大学、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达之路集团、非洲投资网等机构的官员、学者、企业家,以及来自《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和《文汇报》的媒体记者等共计30余人参加了会议。此次研讨会由英国驻华大使馆、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英国国家发展部北京办公室共同主办。主要议题有:中非经贸关系背景、中非贸易和投资关系、中国对非援助、中非经贸关系的认知、中欧在对非经贸关系方面的合作及问题等。与会代表所讨论的议题内容广泛,不仅局限于“经贸合作与中非关系”,还包括了英国对非关系、中欧关系的非洲议题等问题。会议的主要内容如下:
近年来中非关系的巨大发展
第一,中非贸易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重要进展,经贸关系日趋紧密,非洲的经济增长与中国的经济增长之间出现了直接的关联。据非洲学者的研究,两者之间的关联度已高达0.919972。2008年,中非双边贸易额达1068亿美元。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中非贸易额在2009年下降了15%,为910亿美元。中国对非投资的数额在持续增加、领域也在扩大。2008年,在中非发展基金的扶持下,中国对非洲非金融直接投资10亿美元。迄今,中国在非企业已逾1600家,直接投资累计78亿美元。2009年外部对非直接投资锐减,但中国对非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却逆势增长,金额高达13.6亿美元,比2008年增长了36%。
第二,中国对非投资呈现多元化趋势,切实满足了非洲人民的需求。中国对非贸易和投资多元化趋势的原因在于,从非洲方面来说,其良好的投资环境,国家竞争力相对上升以及政治环境的相对安全、稳定和经济发展对各类商品的需求增加是吸引中国投资的主要因素。从中国内部经济发展来看,中国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及资源进口产地多元化和避免贸易冲突和壁垒也是推动中国投资非洲的因素。中国在非投资更加切实地符合非洲人民的发展要求。比如,苏丹人民要求中国在苏丹投资建设石油开发和冶炼的基础上,帮助苏丹发展农业。黑龙江政府和企业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贡献,购买了大面积的农田,帮助、指导发展当地农业。此外,在2009年埃及沙姆沙伊赫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中颁布的新八项举措的推动下,中国开始致力于帮助非洲企业发展清洁能源,比如太阳能。
第三,中国在非维和部队对非洲的和平作出了积极贡献。1990年中国就参加了在纳米比亚的维和活动,2003年以后更是加大了在非洲的维和力度。2003年,中国第一次正式向非洲派出首批175人的成建制维和部队,执行联合国在刚果(金)的维和任务。截止到2010年2月,中国先后参加了联合国在非洲的12项维和行动,包括分别于2003年和2005年向利比里亚、苏丹南部派遣维和部队,2007年参加联合国-非盟在苏丹达尔富尔维和行动等。除了例行的维和任务,中国维和部队各级人员为促进和平解决争端、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还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生状况的改善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
第四,中国在非医疗队政策环境的变化及其调整建议。1963年中国首次向阿尔及利亚派送医疗队,揭开了向非洲派送医疗队的序幕。到1986年,中国在非的医疗队数量达到了38个。然而,到90年代初,因为非洲内部的矛盾冲突和“台独”势力对部分非洲国家的拉拢,中国向非洲派遣医疗队的数量有所减少。进入新世纪,中国向非洲派遣医疗队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到2009年,中国已有23个省份派送647支医疗队到46个非洲国家或地区,援非的中国医生达17000人次。但现在中国向非洲派送医疗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首先,国际体系的迅速转型和世界政治、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构成对中国外交政策的挑战。其次,全球经济危机对全球医疗卫生形成挑战,如医疗资源因此而减少。再次,国际范围的“软实力”竞争正在上升,中国近些年迅速发展的同时,国际社会要求中国承担国际责任的声音也更高。因此,中国可在以下三方面完善医疗援非的举措:第一,调整向非洲大陆派送医疗队的地理分布,并且派送适合当地医疗状况的医疗队。第二,调整医疗队的成员,比如帮助培训非洲的医疗队队员。第三,调整派送到非洲的中国医疗队的组织结构。
对非洲经济发展前景的判断
中方认为非洲各国的国情不同,因此具体需求也很不同。总的来说,民生的基本需求(水、粮食等问题)是非洲的迫切之需,发展是非洲的首要问题。相当多的中国驻非企业正在从事相关方面的民生工程,比如建设食品工厂等。中国在非洲的理念不同于其他国家,中国希望将非洲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在对非洲经济发展前景的判断上,英方代表更多认为这首先是个政治问题。他们指出良政是非洲面临的重要问题,外来援助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帮助非洲解决一些经济发展落后的问题,但是并非治本之策,援助只是“药方”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全球更公平开放的贸易体系会更有效地帮助非洲经济的持续发展。非洲的资源和市场魅力吸引了来自西方和中国的大量企业。但是英国代表指出,非洲在经商环境上存在着诸多不足,这构成了较大的商业风险,主要风险包括:资源民族主义、劳工与当地局势、腐败与基础设施不足等。
南非代表则认为:非洲并不匮乏资源,缺乏的是管理能力。因此,对非洲来说,最迫切需要的是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同时,非洲已经厌倦了西方援助模式。第一,西方在对非援助时希望把一些原则性的东西输出到非洲。第二,西方对非援助更侧重从发达国家的角度,而不是从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利益来考虑。第三,西方对非的援助资金来源基于财政预算,这种财政预算基础上的援助在一定程度上掣肘了资金的分拨、使用,导致资金常常不能及时到位。因此,这些西方援助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非洲的贫困问题。相反,非洲认为中国的对非援助很注重实际,尤其是大量基建项目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长期困扰非洲发展的问题。但非洲发展中所迫切须要解决的更多的是结构性问题。这一问题不是靠中国在历次中非合作论坛上宣布对非援助资金加倍就能解决的。外部的各项援助项目、资金没有兑现的原因还主要在于非洲国家政府机构普遍缺乏效率和能力。因此,只有从这个方面着手帮助非洲国家提高国家机构效率、能力,提高援助资金、项目的落实,才能帮助非洲更持续地发展。目前,非洲国家很重视中国的发展模式。非洲领导人、官员参观了苏南和浙江地区并交流发展经验。因此,有必要在能力建设、效率提高方面加强中非之间在经济发展方面的经验交流。
中英各自的对非政策认知与协调
英国官方代表承认:目前英国在非洲的所有援助活动并非完全成功,但这是不可避免的。主观原因有非洲政治、文化等的高度复杂性,客观原因也有英国政策上的失误和不足。中国对非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西方并没有意图来遏止中国在非洲的活动,相反,英国认为:中国在非洲的活动(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与援助等)不仅对中国和非洲有利,对包括英国在内的世界其他国家也是有利的。仅仅由英国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来帮助非洲是不够的,在非洲的需要和西方的能力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缺口,所以英国非常欢迎中国能够加入进来。英国从中国的所作所为中也可以学习到很多经验和做法。
中国代表指出:中国对非洲政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做到了平等互利、不干涉内政和帮助非洲改善民生,从而赢得了非洲的信赖和好感。另有中国代表对中英对非政策进行了比较后指出:英国的官方援非政策已采取了诸多改革措施,取得了比较好的反响。但是也存在着兑现援助承诺不够、对非洲的呼声重视不足等问题。比较英国和中国的对非援助政策,英国的一些优势是中国目前还不具备的。首先,英国有着相当发达的市民社会。有乐施会(Oxfam)等非政府组织在英国对非政策方面发挥了监督者、援助伙伴等积极的多方面作用。其次,大量一流的学术团体为英国的非洲政策出谋划策。由美国一机构所评选的世界发展援助领域的全球10大智库,英国就有2家,在数量上仅次于美国。这些学术机构为英国对非政策出谋划策,发挥了不可或缺的智力支撑作用。最后,英国民间有着悠久的私人捐赠传统。大量的民间慈善资金中有很大比例是流向海外贫穷国家,而且数目大大超过了官方发展援助。
近些年来,中英对双方各自在非洲的一些工作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中国已开始吸取英国在非洲工作(包括援助等)的成功经验。通过官方和民间学者层次的持续交流,中英双方日益了解对方在非洲的利益关切和相关工作。中英两国对在非洲问题上进行合作表示了一定的兴趣。英国代表表示,大约有1/3的非洲人对此也是乐见其成的。在这样一种新的背景之下,中英两国在非洲的合作在加强。中英双方领导人已经就非洲问题增设了一定的对话机制,双边领导人在多边国际会谈中,如二十国峰会和联合国等多种场合,共同倡导有关在非合作的问题。中英就非洲问题的合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中英双方已经通过递交建议书的方式向坦桑尼亚和埃塞俄比亚政府征询是否希望中英联合建立饮水工程。最后,中英两国未来可以在减贫、农业、卫生与维和等方面进行合作。中国和非洲在就非洲问题与第三方合作方面的态度都出现了变化。但也有中国外交官指出,他们曾就中国在有关非洲问题上与第三方合作征求了一些非洲官员的意见,而非方表示更愿意分别与不同的合作伙伴打交道,以使自己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相关建议
与会代表就各方如何进一步开展合作提出下列建议:
第一、进一步推动官方、学术界等各个层次的交流与对话。近年来随着中非经贸关系的飞速发展,不仅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实际上包括非洲、欧洲在内的整个国际社会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因此,相关各方需要及时开展官方、学术界等多个层次的对话与沟通,以及时消除误解、增加互信,从而推动有效合作。在中非经贸合作和中非关系方面,存在着多方合作的可能和机会。有关各方应相互学习,相互合作,共同拓宽合作领域,努力形成双赢、多赢的局面。
第二、解决中非之间的经贸结构性失衡问题,既需要智慧也需要时间。中非之间存在的贸易不平衡等问题,是一个长期性、结构性问题。现在,中国企业尤其是民间企业已大量在非洲投资设厂,以提高非洲的产业竞争力。此外,中国人对非洲除了原材料之外的商品了解较少,所以中国从非洲的进口往往存在着原材料产品过于集中的问题。上海即将召开世博会,在长达184天的展览期间,中国人会通过参观非洲馆来更多地了解非洲和非洲的商品,这一定会成为中国扩大从非洲进口各类商品的重要契机。
第三、中非之间的交往密度和深度还须要进一步加强。中非之间的各级各类交往已日趋密切,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与一些非洲国家的交往存在着政治精英交往多、民间联系相对缺少的问题。中国在非企业所面临的跨文化的挑战也比较突出。中国公司目前还不太能适应走向国际阶段中出现的商业风险,尤其是在了解当地文化环境方面还有所欠缺。同时,非洲社会对中国和中国人了解也不多。因此,中非双方都须要持之以恒地在提高双方交流密度和质量上多下功夫,以建立多层多体的交流网络。
近年来中非关系的巨大发展
第一,中非贸易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重要进展,经贸关系日趋紧密,非洲的经济增长与中国的经济增长之间出现了直接的关联。据非洲学者的研究,两者之间的关联度已高达0.919972。2008年,中非双边贸易额达1068亿美元。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中非贸易额在2009年下降了15%,为910亿美元。中国对非投资的数额在持续增加、领域也在扩大。2008年,在中非发展基金的扶持下,中国对非洲非金融直接投资10亿美元。迄今,中国在非企业已逾1600家,直接投资累计78亿美元。2009年外部对非直接投资锐减,但中国对非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却逆势增长,金额高达13.6亿美元,比2008年增长了36%。
第二,中国对非投资呈现多元化趋势,切实满足了非洲人民的需求。中国对非贸易和投资多元化趋势的原因在于,从非洲方面来说,其良好的投资环境,国家竞争力相对上升以及政治环境的相对安全、稳定和经济发展对各类商品的需求增加是吸引中国投资的主要因素。从中国内部经济发展来看,中国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及资源进口产地多元化和避免贸易冲突和壁垒也是推动中国投资非洲的因素。中国在非投资更加切实地符合非洲人民的发展要求。比如,苏丹人民要求中国在苏丹投资建设石油开发和冶炼的基础上,帮助苏丹发展农业。黑龙江政府和企业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贡献,购买了大面积的农田,帮助、指导发展当地农业。此外,在2009年埃及沙姆沙伊赫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中颁布的新八项举措的推动下,中国开始致力于帮助非洲企业发展清洁能源,比如太阳能。
第三,中国在非维和部队对非洲的和平作出了积极贡献。1990年中国就参加了在纳米比亚的维和活动,2003年以后更是加大了在非洲的维和力度。2003年,中国第一次正式向非洲派出首批175人的成建制维和部队,执行联合国在刚果(金)的维和任务。截止到2010年2月,中国先后参加了联合国在非洲的12项维和行动,包括分别于2003年和2005年向利比里亚、苏丹南部派遣维和部队,2007年参加联合国-非盟在苏丹达尔富尔维和行动等。除了例行的维和任务,中国维和部队各级人员为促进和平解决争端、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还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生状况的改善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
第四,中国在非医疗队政策环境的变化及其调整建议。1963年中国首次向阿尔及利亚派送医疗队,揭开了向非洲派送医疗队的序幕。到1986年,中国在非的医疗队数量达到了38个。然而,到90年代初,因为非洲内部的矛盾冲突和“台独”势力对部分非洲国家的拉拢,中国向非洲派遣医疗队的数量有所减少。进入新世纪,中国向非洲派遣医疗队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到2009年,中国已有23个省份派送647支医疗队到46个非洲国家或地区,援非的中国医生达17000人次。但现在中国向非洲派送医疗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首先,国际体系的迅速转型和世界政治、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构成对中国外交政策的挑战。其次,全球经济危机对全球医疗卫生形成挑战,如医疗资源因此而减少。再次,国际范围的“软实力”竞争正在上升,中国近些年迅速发展的同时,国际社会要求中国承担国际责任的声音也更高。因此,中国可在以下三方面完善医疗援非的举措:第一,调整向非洲大陆派送医疗队的地理分布,并且派送适合当地医疗状况的医疗队。第二,调整医疗队的成员,比如帮助培训非洲的医疗队队员。第三,调整派送到非洲的中国医疗队的组织结构。
对非洲经济发展前景的判断
中方认为非洲各国的国情不同,因此具体需求也很不同。总的来说,民生的基本需求(水、粮食等问题)是非洲的迫切之需,发展是非洲的首要问题。相当多的中国驻非企业正在从事相关方面的民生工程,比如建设食品工厂等。中国在非洲的理念不同于其他国家,中国希望将非洲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在对非洲经济发展前景的判断上,英方代表更多认为这首先是个政治问题。他们指出良政是非洲面临的重要问题,外来援助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帮助非洲解决一些经济发展落后的问题,但是并非治本之策,援助只是“药方”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全球更公平开放的贸易体系会更有效地帮助非洲经济的持续发展。非洲的资源和市场魅力吸引了来自西方和中国的大量企业。但是英国代表指出,非洲在经商环境上存在着诸多不足,这构成了较大的商业风险,主要风险包括:资源民族主义、劳工与当地局势、腐败与基础设施不足等。
南非代表则认为:非洲并不匮乏资源,缺乏的是管理能力。因此,对非洲来说,最迫切需要的是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同时,非洲已经厌倦了西方援助模式。第一,西方在对非援助时希望把一些原则性的东西输出到非洲。第二,西方对非援助更侧重从发达国家的角度,而不是从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利益来考虑。第三,西方对非的援助资金来源基于财政预算,这种财政预算基础上的援助在一定程度上掣肘了资金的分拨、使用,导致资金常常不能及时到位。因此,这些西方援助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非洲的贫困问题。相反,非洲认为中国的对非援助很注重实际,尤其是大量基建项目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长期困扰非洲发展的问题。但非洲发展中所迫切须要解决的更多的是结构性问题。这一问题不是靠中国在历次中非合作论坛上宣布对非援助资金加倍就能解决的。外部的各项援助项目、资金没有兑现的原因还主要在于非洲国家政府机构普遍缺乏效率和能力。因此,只有从这个方面着手帮助非洲国家提高国家机构效率、能力,提高援助资金、项目的落实,才能帮助非洲更持续地发展。目前,非洲国家很重视中国的发展模式。非洲领导人、官员参观了苏南和浙江地区并交流发展经验。因此,有必要在能力建设、效率提高方面加强中非之间在经济发展方面的经验交流。
中英各自的对非政策认知与协调
英国官方代表承认:目前英国在非洲的所有援助活动并非完全成功,但这是不可避免的。主观原因有非洲政治、文化等的高度复杂性,客观原因也有英国政策上的失误和不足。中国对非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西方并没有意图来遏止中国在非洲的活动,相反,英国认为:中国在非洲的活动(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与援助等)不仅对中国和非洲有利,对包括英国在内的世界其他国家也是有利的。仅仅由英国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来帮助非洲是不够的,在非洲的需要和西方的能力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缺口,所以英国非常欢迎中国能够加入进来。英国从中国的所作所为中也可以学习到很多经验和做法。
中国代表指出:中国对非洲政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做到了平等互利、不干涉内政和帮助非洲改善民生,从而赢得了非洲的信赖和好感。另有中国代表对中英对非政策进行了比较后指出:英国的官方援非政策已采取了诸多改革措施,取得了比较好的反响。但是也存在着兑现援助承诺不够、对非洲的呼声重视不足等问题。比较英国和中国的对非援助政策,英国的一些优势是中国目前还不具备的。首先,英国有着相当发达的市民社会。有乐施会(Oxfam)等非政府组织在英国对非政策方面发挥了监督者、援助伙伴等积极的多方面作用。其次,大量一流的学术团体为英国的非洲政策出谋划策。由美国一机构所评选的世界发展援助领域的全球10大智库,英国就有2家,在数量上仅次于美国。这些学术机构为英国对非政策出谋划策,发挥了不可或缺的智力支撑作用。最后,英国民间有着悠久的私人捐赠传统。大量的民间慈善资金中有很大比例是流向海外贫穷国家,而且数目大大超过了官方发展援助。
近些年来,中英对双方各自在非洲的一些工作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中国已开始吸取英国在非洲工作(包括援助等)的成功经验。通过官方和民间学者层次的持续交流,中英双方日益了解对方在非洲的利益关切和相关工作。中英两国对在非洲问题上进行合作表示了一定的兴趣。英国代表表示,大约有1/3的非洲人对此也是乐见其成的。在这样一种新的背景之下,中英两国在非洲的合作在加强。中英双方领导人已经就非洲问题增设了一定的对话机制,双边领导人在多边国际会谈中,如二十国峰会和联合国等多种场合,共同倡导有关在非合作的问题。中英就非洲问题的合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中英双方已经通过递交建议书的方式向坦桑尼亚和埃塞俄比亚政府征询是否希望中英联合建立饮水工程。最后,中英两国未来可以在减贫、农业、卫生与维和等方面进行合作。中国和非洲在就非洲问题与第三方合作方面的态度都出现了变化。但也有中国外交官指出,他们曾就中国在有关非洲问题上与第三方合作征求了一些非洲官员的意见,而非方表示更愿意分别与不同的合作伙伴打交道,以使自己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相关建议
与会代表就各方如何进一步开展合作提出下列建议:
第一、进一步推动官方、学术界等各个层次的交流与对话。近年来随着中非经贸关系的飞速发展,不仅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实际上包括非洲、欧洲在内的整个国际社会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因此,相关各方需要及时开展官方、学术界等多个层次的对话与沟通,以及时消除误解、增加互信,从而推动有效合作。在中非经贸合作和中非关系方面,存在着多方合作的可能和机会。有关各方应相互学习,相互合作,共同拓宽合作领域,努力形成双赢、多赢的局面。
第二、解决中非之间的经贸结构性失衡问题,既需要智慧也需要时间。中非之间存在的贸易不平衡等问题,是一个长期性、结构性问题。现在,中国企业尤其是民间企业已大量在非洲投资设厂,以提高非洲的产业竞争力。此外,中国人对非洲除了原材料之外的商品了解较少,所以中国从非洲的进口往往存在着原材料产品过于集中的问题。上海即将召开世博会,在长达184天的展览期间,中国人会通过参观非洲馆来更多地了解非洲和非洲的商品,这一定会成为中国扩大从非洲进口各类商品的重要契机。
第三、中非之间的交往密度和深度还须要进一步加强。中非之间的各级各类交往已日趋密切,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与一些非洲国家的交往存在着政治精英交往多、民间联系相对缺少的问题。中国在非企业所面临的跨文化的挑战也比较突出。中国公司目前还不太能适应走向国际阶段中出现的商业风险,尤其是在了解当地文化环境方面还有所欠缺。同时,非洲社会对中国和中国人了解也不多。因此,中非双方都须要持之以恒地在提高双方交流密度和质量上多下功夫,以建立多层多体的交流网络。
文献来源:《国际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