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磊
- 助理研究员
- 海洋和极地研究中心
- 世界经济研究所
- [email protected]
- 新开发银行的发展创新
- 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理论建构与内核深化
- 日本民主党时代的对俄关系及战略性展望
- 亚太两强竞争性合作格局趋势与中国外交
- 亚太区域架构变动的现状与前景
- 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前景与中国
- "保护海外能源利益"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新时期中国国际角色定位的内涵与意义
- 中国周边安全的新认知: 特点、功能与趋势
- 中美中东政策比较——理念、政策与贡献
- 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态势、中国的新角色及中国智库的新任务
- 印缅关系是否将影响中缅关系?
- 携手支点国家,共推发展战略
- 开启中波合作新时代
- 中国领导人12年来首访埃及 经济合作人文交流再添活力
- 习主席访问埃及的三重意义
- 中俄关系2015:高调前行、道路曲折
- 起点•亮点•重点——中非合作进入新阶段
- 三个“非常”好的中津关系
- 习总称南非“同志加兄弟”有何玄机?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国家期间,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他又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成了“一带一路”重大倡议。3年多来,“一带一路”合作不断开花结果,影响迅速席卷全球,成为迄今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也是目前前景最好的国际合作平台。1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正式宣布,中国将于今年5月在北京主办这一重要高峰论坛。3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继续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加快陆上经济走廊和海上合作支点建设,构建沿线大通关合作机制。
作为中国为国际发展合作事业做出的贡献,“一带一路”倡议自其诞生以来就已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相关投资和项目建设不断增加,同时辐射国家数量也在逐步扩展。就广义上而言,“一带一路”已经从以传统历史地理概念界定的所涵盖国家和地区范围,扩展至包括非洲和拉丁美洲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宏大进程。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时就指出,中非历来是命运共同体,双方始终坚持平等相待、真诚友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而中国—拉共体论坛也秉承了相似的精神和表述。这事实上都体现出“一带一路”以“共商共建共享”为核心的指导精神和思路。
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中国倡议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直指广大发展中国家国内经济增长面临的重大制约,即落后的基础设施与现代工业化体系的欠缺。资本困乏与贫穷之间的恶性循环一度成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掣肘。这就需要对发展中国家的关键领域进行大量投资以消除瓶颈,并促使其经济走向良性循环的发展阶段。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访问非洲四国时,首次提出中非合作基础设施建设要打造“三大网络”,包括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以及区域航空网,由此带动非洲国家实现工业化进程。2016年连通埃塞俄比亚与吉布提的亚吉铁路正式贯通,成为上述宏伟规划的首项成果。中国还考虑到相关国家的切实关切,提出发展战略“对接”概念,从而使得中国的投资、项目建设及产能合作计划与相关国家的国内发展规划具有更好的契合度。“一带一路”倡议与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国家发展规划的相互对接就是一个典型范例,中国的投资为哈萨克斯坦发展国内能源电力基础设施提供了重大支持。中国倡导的以基础设施和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理念也得到国际社会的不断呼应,澳大利亚在担任二十国集团(G20)轮值主席国期间倡议成立了全球基础设施中心(GIH),2016年中国担任轮值主席国期间则进一步提出《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联盟倡议》,与之相伴的还有《发起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合作倡议》。这也已经成为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等多边开发银行今后着重推动的重点领域。
同时,我们还不应忽视“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和平事业方面的深远影响。该倡议所涵盖的不少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还面临着严重的内战和武装冲突局面,政治安全形势动荡也已成为制约众多国家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究其根源,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事实上与当前很多国家内部的动荡形成互为因果的复杂关系。在这方面,产业体系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都将对促进冲突后武装人员重新安置以及形成有效治理的政府管理体制提供重要的物质支持,而区域性共同发展态势的形成也将很大程度上降低政治武装派别割据分裂的能力,这必将对区域性乃至全球性和平进程产生重要的正面影响。
可以说,中国的倡议立足发展,但却着眼于和平及安全。相信 “一带一路”倡议将获得更多的国际社会支持,也将具备更为详尽和广泛的可操作性特征,从而为推动广大国际社会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重大贡献。
文献来源:光明网,2017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