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研究成果 > 论文
论文 paper
铸造中国魂,贡献世界魂——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中国价值观的世界意义
2013-10-22
中国价值观 世界意义
简介
      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中国核心价值观和对外价值观,两者构成了中国价值观体系,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中国核心价值观兼收并蓄东西方文化精髓,解决了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始终困惑的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矛盾,文化继承性与文化现代化的矛盾。中国对外价值观的提出则是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创举,体现学习和尊重世界多样文化的态度。中国应当通过广泛的文化对话,使中国价值观成为人类共创共享价值观的组成部分。
正文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中国核心价值观,同时又在对外政策部分中以“精神”概括了中国对外价值观。本文认为,这两者构成了中国价值观体系,不仅以文化精神领航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而且对于多样文化激荡的世界具有重大意义。中国核心价值观兼收并蓄东西方文化价值观精髓,解决了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始终困惑的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矛盾,文化继承性与文化现代化的矛盾。中国对外价值观的提出则是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创举,体现学习和尊重世界多样文化的态度。中国在西方文化百余年压力下,终于铸造了中国魂,还应当通过广泛的文化对话,使其成为人类共创共享价值观的组成部分,为世界魂做出贡献。
一、中国核心价值观:破解发展中国家文化难题
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中国核心价值观,当然不是说过去中国从无价值观,而是特指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的价值观。在特定的条件下建立中国价值观体系,凝聚全国人民意志,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基本实现现代化至关重要。
同时,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不断上升,各国政府和人民要求和期待中国真正成为大国强国。然而,中国价值观的欠缺造成了遗憾。沙特阿拉伯一家杂志㝍道,中东的阿拉伯人和穆斯林认为,中国务实理性,对别国的敌视性最少。但是,中国没有美国和西方所普遍具有的价值地位。[①]  俄罗斯学者亚历山大·卢金写道,中国虽有物质基础,但软实力有限,因为软实力需要有价值观的吸引力。[②]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未有建立完整的明确的价值观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现在,十八大报告完整明确地提出了中国价值观体系,弥补了这一缺憾。从长远来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要有文化价值观的精神支撑,必然显示既能体现人类文明共性又具有中国文化个性的价值观的力量。十八大报告正如万里长征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中国核心价值观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③] 它包含了国家目标、社会进步和个人道德三个层次。以分层次方式提出中国核心价值观,在国际上是独特的尝试,不仅能帮助世界各国更加了解当代中国,而且本身就具有国际意义。
中国核心价值观融合东西文化精髓,较好地解决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较好地解决文化传统与文化现代化的关系,或者简约为解决困惑中国人一百多年的“古今中外”问题,具有世界性启示。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价值观,虽然在世界各种文化中都有表现,但是西方社会首先对它们进行了现代化的提炼,适应和推动了现代化的进程。随之,西方列强又在开辟殖民地时将这些价值观传播到全球各地。世界各民族在推翻殖民统治后建立了新兴国家,开始主动走上现代化道路,进一步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价值观,使这些价值观适应当地情况,带上了本地的特色。各国在学习借鉴西方文化价值观时,结合本国的情况进行了再创造,使原有的价值观获得了更加丰富多彩的表现和广泛深刻的内涵,实际上可视为共同创造的过程。
但是,中国学习借鉴西方文化价值观,并不意味赞同“普世价值观”的说法。优秀的文化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哲学上的普遍适用性,因此才能被广泛地传播和根据各地情况而吸收。“普世价值观”却以宗教性的“普世”把它们神圣化,似乎可以不分时间地点条件等实际情况,放之四海而皆准,更有甚者将其模式化输出,强加于人,谁不遵从就被打作另类。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只有西方价值观才是“普世”的,其余的文化都只能处于从属地位?这是披上“普世价值观”外衣的西方文化中心论,不仅在全世界受到抵制,而且也遭到欧美有识之士的批判。
同时,中国核心价值观又包括中华文化价值观的精华,例如和谐、文明、诚信、敬业、友善等。“以和为贵”、“以信立本”、“止于至善”,这些价值观带有强烈的东方色彩,而且有着中华文化独特的发展渊源和解释。中国核心价值观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同时又进行了富有时代意义的升华和提炼。传统儒家思想中强调的“和”,必须通过“克己复礼”来达到,而“礼”是尊卑有别的封建等级社会的一整套思想、制度和礼仪。我们今天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则是在法治基础上的公民平等,是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大团结,是先富帮助后富的共同富裕,也是关怀照顾弱势群体的友爱大家庭。更重要的是,报告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这就要使全民族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焕发出文化创新的勃勃生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它与目前世界上形形色色的文化中心论、文化原教旨主义根本不同。
中国核心价值观在东西文化上兼收并蓄,在古今关系上传承升华,不仅给世界展现了坚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走向社会进步、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面貌,打破某些势力和传媒对中国的妖魔化,而且为世界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文化典范。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大都经历过被西方殖民的经历,在文化价值观问题上面临着与中国相似的困境,这实际上是一道世界难题。只有少数发展中国家较好地破解了难题,大多数国家仍在苦苦求索之中。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中,少数上层精英接受西方教育,认同西方价值观;但民众仍处于贫困状态,只相信本土文化和宗教,在国内造成了价值观的分裂。在那些内部价值观对立和对外文化冲突的国家,最易出现极端主义甚至恐怖主义。中国以文化现代化和文化融合的途径解开价值观难题,必定会给发展中国家以启迪。
二、中国对外价值观:新兴大国的文化创新
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④] 虽然报告没有直接使用对外价值观概念,但它们实质上属于价值观范畴。价值观虽有不同定义,但基本上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主张和态度的系统观点,起着行为取向、评价标准、评价原则的作用。中国在国际关系中所主张的原则、精神和宗旨,就是中国的对外价值观。综合十八大报告,可以把它概括为二十个字: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公平正义、和平发展。平等互信着重强调在政治安全方面,各国平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共享安全,共护稳定。包容互鉴主要指在文化方面尊重人民自主选择制度和道路,互相学习和借鉴。合作共赢侧重于经济方面,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促进共同发展,更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公平正义是各国应当共同维护的目标,也是国际体系转型和改革应当坚持的原则,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题中应有之义。和平发展既是时代主题,也是人类为之奋斗的崇高事业,更是中国坚持所走的道路。中国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新干涉主义和恐怖主义。中国愿意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支持发展中国家提高发展能力,反对保护主义。
由于西方国家长期在国际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许多人把西方的一些做法视为当然。西方国家一贯把自己的价值观说成“普世价值观”,强加于其他国家,不可能提出尊重别国文化的对外价值观。中国专门提出对外价值观,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创新。
中国的创新在于,首先,它顺应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趋势,包容差异性,提倡互相学习借鉴,分享经验教训,开辟共同发展的最佳路径。国家政府在处理内政与外交时的对象不同,情况不同,方法不同,战略与政策不同,作为指导准则和评判标准的价值观显然也应当有所不同。国家的对外政策要应对国际体系中两百多个国家和实体,每个都与本国的地理、历史、文化、经济、政治情况大相径庭,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差异更加悬殊。在这样的背景下,简单地以本国的价值观为尺度去衡量其他国家的情况,难免要出现误解和“教师爷”式的错误。尽管同处于全球化时代和国际体系内,每一种地方文化对于当地人民仍是奉若圭臬的财富,也是一个国家内外政策的深层动因。中国对外价值观中的包容互鉴并非只是消极地宽容多样性和差异性,而是热情地赞赏各民族文化的财富,积极地主张互相学习借鉴,以便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前景。
其次,内外有别的特点来源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体验。西方国家并不区分对内和对外价值观,与它们的历史经验有关。欧洲国家(后来有美国等其他国家)首先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对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民族实行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政策,除了屠杀、剥削和奴役外,也从根本上否定、贬低和摧毁各地文化,强迫推广西方文化及其价值观。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民族争得了反殖民主义的胜利,西方国家承认了联合国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倡议,但是西方仍在国际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西方文化中心论”在很多人心中仍然根深蒂固。中国正在崛起为世界性的大国,她的历史経验与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相似,并且现在也仍属于发展中国家,为了走和平发展道路,必须避免重蹈西方国家覆辙。
再次,内外有别的特点反映了世界新趋势,即全球化把世界联系得更紧密,对外政策的重要性比以往大为提升。人们过去经常说,对外政策是对内政策的延伸。全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的突飞猛进使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于世界之外,对外政策的意义大幅上升。应该说今天仅把外交视为内政的延伸只有部分正确性。一些国内利益和价值只能在国际上通过合作和共同达成的规则才能实现。[⑤]可以断言,中国在国际上地位越高,对外政策发挥的作用就越大,对外价值观的意义就越明显。
最后,中国提出对外价值观在世界大国中有独特性,是国际政治和国际文化关系中的创新之举。正如前文所述,欧美大国基本上将西方文化价值观视为“普世价值观”,因此其对内对外价值观是一样的,尽管它们在很多时候都使用双重标准或多重标准。非西方大国也未有提出对外价值观的。新兴经济体目前以其快速的经济增长而自豪,但是它们必然将应对国际地位提高而带来的思想文化挑战。中国对外价值观的提出是对外战略和政策的优势,不仅宣示自己的主张,而且践行这些价值观,有助提高中国的形象,对其他新兴经济大国也能有所启发。相信中国对外价值观最终能受到世界大多数人民更大的欢迎。
中国的内外价值观有所区别,但也有内在的联系。联系的标志之一是兼收并蓄人类文明成果,充分肯定与吸收现代国际体系中已经被广泛接受的价值观。例如平等,在中国核心价值观内强调的是公民的平等,而在对外价值观则是国家无分大小贫富强弱,一律平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成立的联合国体系内,从法律上理论上基本实现了各国平等,尤其在联合国大会上,体现了国际体系的巨大进步。当然,在实际上仍存在着不平等的现象。中国对外价值观在此基础上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尽管民主源自西方文化价值观,但在国际关系中却是中国和发展中国家所倡导的。当然如何通过制度来保证它,如何做到权责一致,兼顾公平效益,还需要探索。中国的态度和政策将有利于推动国际体系的改革和转型。
联系的标志之二是充分提炼升华中华文化价值观,把它们贡献给世界。包容互鉴是最突出的例子。包容互鉴的态度使各国可以充分交流,深入沟通,比较借鉴,互相学习。如果一国政府和人民提出要求,其他国家也可在充分尊重别国主权的情况下进行帮助,这才是建设性的做法。
联系的标志之三是中国对外价值观顺应时代发展,引领思想潮流。和平发展最初并非中国人的发明,但是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便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名义,肯定了它的现实意义,并且将它发展为对于时代主题和主流的认识。当时冷战尚未结束,苏联在中苏边界陈兵百万,但是中国领导人已经透过迷雾,向世界揭示了潮流走向。而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正当全世界人民为小布什总统的“反恐战争”和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文明冲突”而困惑时,胡锦涛提出了建设和谐地区与和谐世界的想法,自此和谐成为国际对话中的主题词,为文明共存与合作指明了方向。
三、以铸造中国魂贡献世界魂
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价值观体系,只是培育、践行与传播中国价值观体系的第一步,要真正实现这一伟大使命,还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首先,必须更加深入地研究中国价值观体系的内涵,针对中国人民的思想状况和世界人民的猜疑误解,进一步阐释中国核心价值观与对外价值观,使其更加丰富深刻,形成完整的体系。
十八大报告限于篇幅,无论对于中国核心价值观,还是中国对外价值观,都做了言简意赅的阐述,不可能充分展开论述。例如在如何融汇核心价值观和对外价值观于一炉方面,就必须更加深入地研究价值观的根源。在涉及中国对外价值观时,只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是不充分的,还不能鼓励中国人民全力以赴地支持和认同对外价值观。其实,十八大报告已经提出了“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明确提出国际主义正其时也。针对世界与中国愈益高涨的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提倡国际主义有助于克服狭隘民族主义和非理性民粹主义,既能教育提高本国人民,又能团结争取世界大多数人民。习近平最近指出,中国人既有爱国主义,又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⑥]。这就指明了中国价值观体系的发展方向。
其次,必须在中国人民中培育中国价值观,使他们衷心接受价值观,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指导自己工作、生活和言行的准则,认同和支持对外价值观,帮助中国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中国人民支持和践行中国价值观,其国际意义至关重要。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中国政府和精英应当大力地宣示讲解中国价值观体系,一段时间以来的价值观的混乱,恰恰是因为价值观的缺位所造成的。必须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向人民宣讲中国价值观,使其深入人心,广泛流行。要充分肯定中国价值观的正确性、普遍性和国内外意义,让中国人民为此而自豪。还要结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和革命历史,树立先进典范,以感人故事打动人心,以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来传播中国价值观。当然,最重要的是要使价值观认同成为社会的主流共识,指导人们的行动,在平时提供个人与集体行为的惯例和判断,在发生冲突时帮助消除矛盾,进行整合。十三亿人民支持中国对外政策及对外价值观,对于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对于世界和平发展的崇高事业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最后,应当主动积极地向世界说明中国价值观,包括核心价值观与对外价值观。相信在平等互惠、包容互鉴的双向交流中,世界人民能够理解和接受中国价值观,并且共同建立人类共创共享价值观。在国际关系中必须引入实践的检验标准,让人类共创共享价值观指导更多的国际合作。
十八大召开之后,各国传媒作了大量报导,世界专家学者也有了不少解读。然而许多人恰恰忽视了提出中国价值观体系的重大意义。有些人可能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获得充分的信息,还不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另一些人则已经习以为常地接受曲解中国价值观的陈词滥调。因此,中国人不应当沉黙不语,必须主动向外界说明中国价值观,阐述中国核心价值观与对外价值观的内涵、内在联系及特点。在介绍、说明和阐述时,应当使用外国人能够明白的语言,不仅翻译成准确顺畅优美的外语,而且使用各国人民能够理解的语汇。更重要的是,在对外宣示文化价值观时,应当强调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中国价值观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反映出个性,但它又与人类共享价值观息息相通,体现出共性。中国价值观吸收了人类文明成果包括西方价值观,这是共性,但它具体表现在中国环境下又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个性。中国价值观的个性与共性的独特联系也是对人类共享价值观的丰富和贡献。
简单地论述价值观的重要性在国际关系中已经不够,今天必须超越原有的论述,引入实践标准的检验。价值观是最核心最重要的观念,它必须对社会共同体或国家共同体的成员的合作行动产生作用,即从观念到共同信仰、共同预期再转变为共同行动的过程。如果没有收益,行动者就没有动机来认同价值观,参与共同行动。然而,产生收益的途径、方法是多样的,为了保证参与者共同行动,齐心协力,不致自行其事,必须建立制度。制度使参与者之间模糊不请的认识得到澄清,变得清晰。制度不仅保证参与者获得预期的收益,而且以公平合理的方式分配收益。制度使从合作中获得收益的观念变为具体收益的预期和行为,对正确与否的行为作出判断,甚至给与奖惩。[⑦]这样价值观体系就会成为参与者所喜爱和认可的规范,甚至久而久之成为习惯。推介中国价值观体系,与世界各国共同建立制度来实行贯彻人类共享价值观,需要改变陈旧观念,也需要实力支持和保障。中国在和平崛起,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这应当是实力投放的重要方向。

文献来源:《探索与争鸣》


注释:

[①] 《美国担心中国日益增长的世界领导作用》, 沙特阿拉伯《杂志》2008年8月7日。
[②] 亚历山大·卢金:《软实力和伪公共外交》,俄罗斯之声电台网站2013年1月19日。
[③]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1—32页。
[④]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7页。
[⑤]克里斯托弗·希尔:《变化的对外政策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中文版前言,第VII页,第40-42页。
[⑥] 习近平:“中国人讲爱国主义 也具有国际视野和胸怀”, 2013年03月19日 ,中国新闻网。
[⑦] [美]朱迪斯·戈尔茨坦、罗伯特·基欧汉:《观念与外交政策 信念、制度与政治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