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研究成果 > 时评
时评 COMMENTARY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应以国内区域均衡发展为导向——突出广西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节点重要位置
王玉柱 2017-05-07

        一、区域均衡发展与政策设计科学性

       最初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发点是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政策设计总体上沿袭了上一轮改革开放的政策设计逻辑,通过对外开放推动新一轮国内发展和倒逼国内改革,尤其是有效促进国内区域均衡发展。然而,我们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政策设计时,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最初的政策设计初衷。目前看来,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之根结可归结于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当前若继续沿海发达区域进行政策加码,可能会导致新的失衡问题。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全国放开粮票使用和人口流动管制以后,在沿海区域先行开放背景下,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迅速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区域发展失衡问题愈发凸显。自2000年我国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至今,区域发展失衡问题始终未能得到有效扭转。虑到当前中国人口结构变化,未来内陆地区在新的生产要素生产和集聚方面的能力非常之弱,当前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政策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区域均衡发展问题。

       二、重新思考“产能过剩”命题的合理性及国内产业安全问题

       当前对于“产能过剩”的判断,以及推动“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改革,需要考虑到国内产业发展安全问题。需要重新考虑“产能过剩”作为普遍性问题和结构性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比如,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存在结构性特征,以钢铁为例,2016年底粗钢价格大概每吨2200元,今年四月份价格达到3300,上涨了50%,在原材料价格有限增长背景下,钢价上涨很大程度上受到供需结构的推动。

       在“结构性过剩”背景下,大规模产能转移可能威胁国内产业安全。稳妥的做法是建立产能转移国内承接地和储备地。一方面有助于避免大规模产业转移产生的产业空洞化问题;另一方面有助于改变传统不合理的产业区域布局,通过更接近原料产地和消费地的生产布局,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为未来可能的进一步产能转移提供时间缓冲。

       从区域发展均衡和接近国际原材料和消费市场角度出发,广西可发挥重要角色。一是靠近东盟市场,二是北部湾的地理位置优势,离原料产地和消费低距离近,海运费用节省。与此同时,广西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发达,可成为东盟地区重要的生产装备供应后方。比如,越南人口超过9000万,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每年钢铁消耗量增长20%甚至更高。

       三、探索广西作为产能转移“承接地”和“储备地”的政策设计

       广西在上一轮发展中,其经济资源大多流向其他沿海身份,自身面临资本、人才等方面的发展制约。从区域发展均衡和国内产业安全角度,21世纪海上丝绸治理建设的政策设计方面,需要积极探索广西作为产能转移“承接地”和“储备地”的政策设计。

       第一、建立广西北部湾地区国内“过剩产能”转移承接地。对现有转移产能进行工艺升级基础上,进行符合可持续发展标准的产能转移和集聚。一方面有助于推动对传统工业城市生产格局的结构优化,另一方面可以节约原材料运输成本,缩短航路,直接面向东盟市场。目前,广西在相应产业发展方面已在全国占据一席之地。广西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广西的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产业发达。全国装备制造百强企业中,广西占据五席,以玉柴机器、盛隆冶金、广西有色金属、广西汽车、柳州钢铁最为典型。

       第二、广西在现有定位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其海上丝绸之路节点的重要性。在港口建设、铁路枢纽建设和经济特区建设加强软硬设施配套。做好广西沿海港口与东盟其他港口的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广西相关港口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枢纽位置。同时,积极推动包括自贸区改革在内的政策配套和特区建设。比如,推动在北部湾相应区域进行特区建设,通过税收共享模式,鼓励其他地区“过剩产能”行业迁入相应区域。

       第三、增强其他内部省份与北部湾地区的联结机制。打通北部湾到内陆地区之间的铁路运输,通过海陆联运实现贵州、湖南和重庆等临近省份与东盟的联系,提升内陆省份货物运输的经济性。当前,中国—中南半岛铁路发展存在先天局限,缺乏广阔的地理纵深,比如老挝仅有600万人口,市场空间有限。因此,若可以通过铁路联结广西出海口,通过海铁联运将这些中部地区的生产与海外市场联系,有助于解决内陆地区中欧班列运能不足和欧亚内陆市场空间狭小的问题。



文献来源: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