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研究成果 > 时评
时评 COMMENTARY
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做好这件事很重要……
陈东晓 2017-05-24

        编者按:5月22日,上海市外办、上海市友协、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举办“‘一带一路’中的民间外交——上海的实践”研讨会,探讨在“一带一路”倡议全面铺开的背景下,民间外交如何促进民心相通,上海的民间外交工作如何更好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

        研讨会间隙,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对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进行了专访,他全程参加了前不久闭幕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从做研究的角度来看,可见在当前世界经济、政治、安全的新形势下,国际社会普遍需要听到这样一种积极、正面,带有正能量的声音,“一带一路”倡议有效契合了国际社会的需求。


“一带一路”倡议契合了国际社会对正能量的需求

        问: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了主旨演讲,作为现场聆听者,能否分享一下您的感受。

        答:习近平主席发表的主旨演讲,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纲领性文件,也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这“五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带一路”这个世纪工程的四梁八柱。

        我很荣幸在会场聆听,感受到现场与会各界人士都对习近平主席的演讲高度认同。我也与一些外方人士进行了交流,他们也都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

        问:在当前的世界形势下,这说明了什么?

        答:在当前全球化遭遇“反全球化”逆流的阻击,全球治理和国际发展合作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十字路口的背景下,国际社会普遍需要听到如何为全球化指方向,如何为国际合作定标杆的声音,“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习主席的主旨演讲给国际社会传递了积极和正能量的信息,契合了国际社会的需求。

民心相通可以打通民意和社会的经络

        问:宏观来看,民间外交如何推动民心相通?

        答:我个人的理解是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民间外交是“用”,民心相通是“体”和“本”。民间外交是载体、是手段,民间外交是民心相通的“推进器”。民心相通是目的,民心相通的程度是检验民间外交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问:部分西方国家经济民族主义、排外主义沉渣泛起的背景下,民间外交如何凝聚国际合作?

        答:民间外交促进民心相通是新的历史时期凝聚国际合作新共识的重要保障。

        从大的历史维度来看,当今世界进入到新的和平发展的关口,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为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尤其是近年来西方部分发达国家经济民族主义沉渣泛起,狭隘排外主义和极端主义不断抬头,不仅引发了欧美发达经济体自身的社会对立,也在世界范围内加剧了文明的隔阂与冲突。

习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讲中对这些挑战进行了透彻的分析,他在演讲中明确指出“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中,突出民心相通,强调各个国家和各文明之间互鉴互学,打造开放包容的普惠型合作关系,重建支持全球化和国际发展合作的民意基础与社会基础,这非常具有战略眼光,有了深厚的民意和社会基础,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推进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发展合作的进程。

        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制度、规则、法律各有不同,民间外交如何减少这些制度性交易成本?

        答:通过“一带一路”民间外交促进民心相通,是在新形势下促进“一带一路”政策沟通与战略对接,减少制度性交易成本的重要前提。

        历史经验和理论研究告诉我们,检验国际合作的重要指标,就是要看能否实质性地降低合作过程中,由于各自政策、规则、标准、法律之间的差异所带来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所以,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提出,把政府之间的政策沟通放在首位,把促进政策、规则、标准三位一体的联通,作为提供互联互通机制的保障。

        但是,我们要看到,“一带一路”作为世纪工程,政府的政策沟通只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一种手段,而政策的沟通和协调中,必然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利益再调整和资源再配置,背后如果缺乏强大的民意共识和认知基础,必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遇到强大的阻力,最后甚至导致政策搁浅。

        在这个意义上,促进民心相通从本质上来说是为了打通民意和社会认知的经络,为实现政策沟通以及政策、规则、标准三位一体的联通提供良好友善的社会舆论环境,这也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前提。突破“利聚则和、利散则斗”的传统国际关系模式。

        问:“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民间外交发挥什么作用?

        答:民间外交是“一带一路”建设中提供公共产品的重要源泉。

        现在大家都在说“一带一路”是公共产品,我个人理解可以从两个层面看:一方面,“一带一路”本身作为宏大的国际合作工程,随着在“五通”建设不断进展,会产生多方面的“溢出效应”,从而促进沿线国家乃至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明交融,这是公共产品的一个方面。

        但是另一方面,作为一项长期的世纪工程,在其建设并产生“溢出”效应之前,需要各方不断提供可持续的公共产品,包括必要的安全环境和制度环境。这需要沿线国家政府、国际组织、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开展协作,共同投入资源。譬如政府发挥政策沟通、战略对接等领域的主体的作用,为建设“一带一路”提供必要的安全和法律制度保障。又譬如国际组织、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等参与贸易、投资等方面联通的政策协商,推动规则制定更加透明和普惠,能够扩大“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制度溢出效应。

        此外,公共产品供给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需要持续的“智力和人才”支撑。通过民心相通工程以及沿线国家与地区的教育、文化、科技、旅游、卫生、人员往来等民心相通项目的建设,尤其是“智力丝路”的建设,从而更广泛凝聚共建“一带一路”的各方共识,不断提高“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才资源培养和供给水平,其中的思想性、理念性的东西能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高质量的、创新性的智力支撑。

        问: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就需要夯实认同感,民间外交在提升集体身份认同方面有什么作用?

        答:民心相通是提升各个利益攸关方对“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身份认同的重要手段。

        人类社会的演化进程告诉我们,共同的历史记忆和共同参与建设的现实体验是构建集体认同的基石,而集体认同的强化又反过来能有效减少乃至化解具体的利益纠纷和观念差异。

        通过包括“民心相通”在内的“五通”的协同推进,“一带一路”各利益攸关方在参与一项伟大的历史工程中不断强化各方共商、共建的能力,提高责任和风险共担的意识,并进而提高整体的互信水平,是突破“利聚则和、利散则斗”的传统的国际关系模式的有效途径,也是我们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的不可或缺的环节。

上海一直是民间外交重镇

        问:上海在中国民间外交中有何实践?

        答:作为国际大都市,上海一直走在对外开放的前沿,上海也一直都是民间外交的重镇。新中国外交历史上著名的“乒乓外交”、“芭蕾外交”,上海都参与其中并发挥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继续凭借其独特的对外交往地域禀赋和资源优势,在民间外交领域不断取得蓬勃发展。

        参加本次研讨会的很多上海单位和代表,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都具有丰富的、各具特色的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总结。比如上海市友协的“上海之帆”一带一路文化经贸交流巡展活动,上海电力学院能源电力人才培养基地为“一带一路”培养“光明使者”等。

        很多上海企业,不论国企还是民企,也都在其所处领域为“一带一路”建设和民间外交贡献了力量。





文献来源:上观新闻,2017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