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研究成果 > 时评
时评 COMMENTARY
IBLAC与上海的改革精神
王玉柱 2017-09-28

        2017年9月17日,第29届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IBLAC)顺利召开。IBLAC作为上海市长的高级咨询智库,在上海对外开放和发展改革进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迄今为止,IBLAC已走过29个年头,明年将迎来IBLAC三十周年和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IBALC见证了上海的改革历程,同时也体现了上海“持续”、“包容”和“开放”的改革精神。上海的改革历史和发展底蕴塑造了上海的改革精神,上海的改革精神体现了上海推进改革的意志力、战略高度和制度自信。

        一、IBLAC体现了上海改革之“持续”精神

        IBLAC最初由朱镕基同志担任上海市长时于1989年设立,旨在汇聚国际企业家智慧,为上海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建言献策。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相比深圳等珠三角地区,上海的开放步伐显得相对滞后,上海发展面临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多重压力。首届IBLAC会议既是上海为推动开放所做的智力和政策准备,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朱镕基市长首次透露开发开放浦东的计划得到中央领导批准的消息,并向IBLAC成员征询浦东开发的政策建议。

        后续的IBLAC会议在浦东开放、国企改革、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申办世博会、上海与全球化、产业转型等上海发展改革中的核心议题均发挥过建设性作用,充分见证了上海持续改革的发展历程。IBLAC每届的主题体现了上海市阶段性发展任务和发展重心所在,近五年的会议主题分别是: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2017)、互联网时代的上海可持续发展(2016)、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2015)、加快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2014)、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2013)。

        29年来,IBLAC会议通过润物无声的量的积累,对上海发展改革起到了持续的促进作用,使得上海逐步凸显全球卓越城市之魅力。从上海宏观政策设计到城市管理的每一个细节,IBLAC成员的每一个建议都将得到积极回应和有效落实。近年来,每届会议都设立两个小时的闭门会议环节,该环节由市长及分管副市长向相关企业家直接提问,企业家就市长们的提问轮流进行“头脑风暴”式的发言。开放的建言环境使得建言有效体现国际企业家们的“视野”和对传统思路的超越。目前,IBLAC模式正引起国内其他省市区的高度重视,负责IBLAC会议筹备的上海市政府外事办公室近年来接到越来越多的来自其他省市区的业务咨询。

        二、IBLAC体现了上海改革之“包容”精神

        上海改革是开放包容的。企业家们从企业发展角度出发,相关建议甚至直接触及国家层面的政策法律问题,但市长们毫不回避。比如,IBLAC成员对知识产权保护、互联网管制、资本账户管制等问题提出一系列质疑,很多政策显然超越了上海市地方政府的职权范围,但市长们仍然积极听取相关建议。会议中相关发言记录都会得到重新梳理,再以专报的形式重新放到市领导的办公桌上。市领导在充分研究相关建议的基础上,批转和敦促相关负责委办局同中央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政策沟通。实践表明,这种“倒逼式”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上海市的积极努力下,诸多政策获得了中央的批准并得以最终实施。比如,一些诺华、罗氏等位于张江高科的国际知名制药企业多年以来一直对上海在新药审批时效和药物监管政策提出政策建议,目前上海已经获得了相关政策授权,对相关药企扩大投资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上海充分注重吸收IBLAC成员的政策建议,使得国际企业家们充分感受到上海的政策包容和外资企业在上海的自主地位。近年来,IBLAC议题对营造外商投资环境愈发关注,具体建议领域甚至包括外商配偶及子女的生活环境便利等问题,上海市政府对相关问题都给予了高度重视。改革的包容性有助于提升外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和投资预期,目前上海的发展改革与外商投资已形成良性互动格局。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在上海设立总部型机构,截至目前,外商在上海累计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总部型机构达610家,其中亚太区总部67家。外资研发中心达到416家。

        上海改革的包容性还体现在上海在政策规划的开放性,通过提升公众参与度,充分吸纳各方面的意见。今年的IBLAC会议主题是“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也是上海“开门办规划”的重要体现。早在一年前,上海市政府就公开发布《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在吸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对方案进行后续调整和完善。

        三、IBLAC体现了“开放经济”的改革逻辑和上海使命

        “开放”是上海改革精神之重要体现。IBLAC运作模式体现了上海改革的“开放”逻辑,本质言之,“开放”非改革之必要构成要素,但“开放”之于上海的改革而言却具有深远意义。开放与改革是一组辩证统一体,上海历次改革都以“开放”为重要方向指引,自开埠以来,上海的发展轨迹始终是以开放经济为导向。开放导向的改革模式构成了上海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径。上海早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都是建立在对外开放基础之上,上海外滩的万国建筑群和流传至今的“海派文化”是上海开放历史的重要见证。从制度演化角度看,上海经济发展模式已产生了对外开放的路径依赖,未来上海还将顺着外向型经济走下去。与此同时,诸多改革在“开放”的“倒逼”下得以有效推进,上海自贸区系列改革更能有效体现“开放”对改革的“倒逼”。

        IBLAC见证了浦东开发以来的上海发展改革历程,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设立外高桥保税区开始,到近年推动的自贸区改革,上海经济发展和政策改革始终以对外开放为主线。“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通过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以激发新一轮增长活力,充分体现了开放经济的发展逻辑。上海作为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发展的可持续需要稳健的改革支撑,“开放”逻辑下上海的改革精神还在于稳健的步伐和维护稳定的角色。上海在改革探索中不仅需要持续推进改革创新,同时也需要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肩负维护发展稳定大局之重要使命。政策的冒进非改革的精神所在,上海自贸区改革实践充分体现了上海稳健行远的改革理念。


文献来源: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