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东晓
- 研究员
- 国际战略研究所
- 新开发银行的发展创新
- 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理论建构与内核深化
- 日本民主党时代的对俄关系及战略性展望
- 亚太两强竞争性合作格局趋势与中国外交
- 亚太区域架构变动的现状与前景
- 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前景与中国
- "保护海外能源利益"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新时期中国国际角色定位的内涵与意义
- 中国周边安全的新认知: 特点、功能与趋势
- 中美中东政策比较——理念、政策与贡献
- “中澳对话:G20与地区倡议”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态势、中国的新角色及中国智库的新任务
- 印度可以为金砖国家合作做出新贡献
- 中国领导人12年来首访埃及 经济合作人文交流再添活力
- 习主席访问埃及的三重意义
- 中俄关系2015:高调前行、道路曲折
- 起点•亮点•重点——中非合作进入新阶段
- 三个“非常”好的中津关系
- 习总称南非“同志加兄弟”有何玄机?
- 2015后的中非关系将步入新的时代
2018年7月5日,陈东晓院长应邀参加了由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上海市政协共同主办的“一带一路”——中国企业走进东盟国际研讨会。此次会议的主题是共创中国—东盟开放合作新时代,会议得到了外交部和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的支持,并由上海市政协对外友好委员会、上海公共外交协会及亚太日报共同承办。
出席会议的有来自中国外交部、商务部、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中国公共外交协会的领导,有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政协及有关方面的领导以及各地公共外交协会的代表。会议还邀请到国内专家、企业家,以及来自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柬埔寨、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等东盟国家驻沪总领事、领事等嘉宾。
陈东晓院长在研讨会上作题为“从世界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视角看待中国企业走进东南亚国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专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全文。
一
本节讨论的主题——“新时期中国企业走进东盟的机遇和挑战”——表面上看属于中观甚至微观范畴的问题。但要全面分析这个问题,首先要把它放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用历史发展的长镜头来审视,才能看得更清楚、更全面。这是我想分享的第一个观点。
当今世界是一个“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的时代,两大指标性现象尤其引人瞩目。一是非西方世界在过去30-40年里的快速成长和重新崛起,使得世界经济和全球财富版图在经历了过去250年左右的东西方世界的“大分流”后,重新出现“大合流”的态势。
特别是以包括中国、印度、东南亚国家等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亚洲地区的现代化,有望带动世界范围内第三波的现代化进程,意味着未来20—30年里,在西方世界之外的超过40亿人口将成为中产阶级,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空前的现代化,因为其影响到的人口规模、地域范围和历史意义都远远超过前两个世纪的世界现代化进程。
二是伴随着东西方世界在全球经济和财富版图、乃至国际力量分布上的重新“大合流”,以美国为代表,即冷战后世界经济、政治、安全秩序的主导力量,日益担心其可能的“失势”,以所谓现有的国际经济贸易体制对美国不公正为由,以受害者心理,正以激烈的甚至是破坏性的方法试图重新书写于他们有利的新游戏规则,并企图迫使别人就范。
总之,两大现象、两大力量互动博弈,相互之间张力不断增强,使得世界经济政治秩序进入到一个非常关键的十字路口。这将是深刻影响我们当下讨论主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背景。
二
我和大家分享的第二个观点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必须坚定信念,共同维护一个开放和依据规则行事的国际多边贸易和投资体系,这是中国和东盟能够扩大经济合作、抵御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国际制度保障。
中国和东盟过去40年的发展证明,我们都是开放和依据规则行事的国际多边贸易和投资体系的巨大受益者,否则中国不会在开放后不到40年里成为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不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中国和东盟的贸易也不会从1991年的80亿美元提高到2016年的4522亿美元,整整扩大了56倍。双方累计投资额也从1991年的5亿美元增加到2016年的1779亿美元,增加了355倍。
但是目前来自美国以及西方世界内部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有愈演愈烈之势。美国特朗普政府动辄以单边主义手段,不惜对现有的国际多边贸易体制采取“休克”打击。因此,中国和东盟作为开放的国际贸易体系和投资体系的重要参与者和受益方,理应团结起来维护开放原则和基于共商、共建原则完善国际多边经贸合作机制,尽力减少美国的破坏性行径对全球供应链稳定所造成的冲击。这是对中国和东南亚合作的重要考验。中国和东盟合作工具箱里还应包括加快RCEP的谈判、进一步升级中国—东盟自贸协定、以及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五通”建设等等。
同样重要的是,中国和东盟各国政府要积极抵御本国内的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的抬头。民粹主义往往打着人民的旗号,干着反历史和反人民根本利益的事。政府和知识界有刻不容缓的责任在全社会中培育集体认同,支持开放和共商共建原则多边经济体系有效运行,真正推动中国和东盟“开放共赢的伙伴”建设。
三
我和大家分享的第三个观点是,中国和东南亚国家都必须把平衡、包容、绿色、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放在各自发展战略的中心位置,如此才能为中国和东盟国家相互之间的投资和经贸合作奠定坚实的国内基础。
包括中国、东南亚国家、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开启并且引领的、影响数十亿人口规模的第三波国家现代化,不可能简单复制美国等西方国家曾经走过的现代化道路,比如海外殖民、或者掌控国际廉价的能源供应来保证国内高能耗的生活方式,或者严重的国内贫富不均等等传统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弊端。
因此,从国家发展战略的制定来看,无论是中国在新时代里制定的五年国家发展规划,以及更长期的2035乃至2050年发展目标,还是东盟制定的《东盟愿景2030》都更自觉地结合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内容,把可持续发展目标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核心。只有这样,政府的发展战略才能满足人民的真正需要,得到民众的支持。
从中国和东盟的合作来看,未来双方合作的重点将不仅是基础建设方面硬件,而是更重视同东南亚国家开展人力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知识分享和能力建设,以及双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对接。这对中国与东盟合作而言是一个更新更有挑战的课题。
对那些正在走进和正打算走进东南亚的中国企业而言,更需要做好适应东南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准备,努力在绿色、创新、促进社会融合发展方面发挥企业的功能。中国企业还要学会加快本土化建设、学会更好地落实企业的社会责任、提供更多的可持续发展的公共物品。这方面,中国企业还需要向欧美企业和日本企业多学习借鉴。如此,才能落实中国和东盟“开拓创新的伙伴”和“共同发展的伙伴”。
四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的观点是,中国和东盟要把加强双方的民心相通作为推动双方经济合作的百年大计来抓。根据北京大学“五通指数”课题组的研究,中国与东盟民心相同建设情况总体良好,包括同新加坡、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的民心相通指数排名都名列前茅。尽管如此,仍然存在着总体发展不平衡、不少国家的对华民意容易受双边具体矛盾的影响等。同时,近年来,在东南亚地区也不时出现“新中国威胁论”、“新中国有害论”的舆论。这些都给中国企业走进东南亚国家制造了不利的舆论环境。
中国—东盟民心相通的关键是加强人员往来。双方潜力还有待挖掘。比如相对于中国每年近2000万人去东南亚旅游,东南亚国家来华旅游的数量要小得多。同时,东盟67%的人口是35岁以下的青年,中国也有超过4亿的年轻人口,加强青年交流的潜力巨大。同时,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中等收入和中产阶级人数已经占据了人口的相当规模,如何增进双方中等收入人群之间相互交流和认识非常重要,尤其是社交媒体时代,在民族主义、民粹主义蔓延的时代,我们的跨文化交流更需要加强同理心、相互学习、兼收并蓄等等这些理念的指导,这些都需要双方政府、社会团体包括智库发挥更大的作用,真正推动落实双方“包容互鉴伙伴”的建设。
文献来源: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