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开发银行的发展创新
- 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理论建构与内核深化
- 日本民主党时代的对俄关系及战略性展望
- 亚太两强竞争性合作格局趋势与中国外交
- 亚太区域架构变动的现状与前景
- 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前景与中国
- "保护海外能源利益"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新时期中国国际角色定位的内涵与意义
- 中国周边安全的新认知: 特点、功能与趋势
- 中美中东政策比较——理念、政策与贡献
- “中澳对话:G20与地区倡议”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态势、中国的新角色及中国智库的新任务
- 印度可以为金砖国家合作做出新贡献
- 中俄关系2015:高调前行、道路曲折
- 发展中国家建构自己理论的必要性
- 中国智慧与力量造福世界
-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助国际关系稳定
- 金砖国家将建立更密切合作伙伴关系
- 中国中标印尼高铁 日本又挨一记闷棍
- 南非的“金砖”身份不可代替
从最初的煤钢联营到今天的欧洲联盟,欧洲在一体化进程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法德轴心”的引领和驱动。法国是欧洲一体化的设计师、创始国和核心成员,德国则凭借出色的经济表现和强大的经济实力成为事实上的欧洲领袖,近十余年来,在欧债危机、难民危机等威胁欧盟生存的紧要关头发挥了关键作用。英国脱欧凸显了传统法德核心的重要性,重启法德轴心可谓势在必行。从近两年来法德在多领域开展的合作可以看出,两国合作意愿坚定。主要表现如下:
政治层面,法德签订《亚琛条约》,试图让“法德轴心”满血复活。该条约是对56年前签署的作为二战后法德和解基石的《爱丽舍条约》的强化、更新和补充,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在《亚琛条约》中,两国承诺加强经济一体化、设立法德经济区;加强文化和基建合作;在重大欧盟问题上统一立场;加强军事合作以提高欧洲独立行动的能力;同时还在北约的框架下达成共同防御条约,确保一国被袭击时另一国提供军事援助。同时,法德两国还在条约中承诺加强在联合国的合作,助力德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诚如巴黎政治学院历史学家Marion Gaillard所言,《亚琛条约》真正的目的是在困难时期做出一份政治宣言,“就像一对更新婚礼宣誓的老夫妇,宣誓不会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但有象征性价值”。
经济层面,法德联手公布欧洲产业政策宣言。由于担忧欧洲大陆在人工智能和电动汽车等新技术的开发上远远落后,法德于上月启动了修改欧盟竞争政策的行动,旨在为创建世界领先企业提供便利,赶超亚洲竞争对手。两国联手推出组建汽车电池联合企业项目,希望在该领域“独立自主”。这项政策旨在支持本土企业与外国对手展开竞争,并更好地保护关键技术不被海外收购,迎合了马克龙建设“保护性”欧洲的提议。
军事层面,法德加快军事合作步伐。特朗普在北约费用分担问题上伤害了欧洲盟国感情,其在叙利亚撤军以及喊话欧洲盟友领回本国IS分子的立场为未来中东地区反恐局势以及欧洲本土恐怖主义发展埋下一颗定时炸弹。马克龙因此呼吁欧洲不能仅依靠美国,需要建立一支欧洲军队,默克尔随后对马克龙进行声援,甚至将法德军事合作称为两国“战略文化融合并走向欧洲建军的第一步”。
可以说,法德轴心的重启对于欧洲一体化而言是一针强心剂,一粒解药。不过,正在经历前所未有变动的欧洲对“法德轴心”的向心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不安定因素正在试图挑战“法德轴心”的有效性,并进而影响其“药效”。
首先是国内压力。马克龙大张旗鼓推进改革引起利益团体反感,遭到国内民众诟病,街头抗议持续至今,导致社会动荡。马克龙忙于“全国大辩论”环法行以及应付Benalla事件。同时,反对派政党“添油加醋”,煽动民众厌恶情绪让马克龙疲于招架。比如,针对《亚琛条约》,法国极右翼领袖玛丽娜•勒庞在推特上发文,直接将该条约称为“叛国”行为,“严重抛弃我们的主权”。德国如今进入政治转换和洗牌阶段,默克尔威信下降,号召力减弱,联邦议会内部出现杂音。例如德国联邦议会主席、上任财政部部长Wolfgang Schäuble(基民盟)和现任财长Olaf Scholz(社民党)都反对扩大ESM救助计划、把欧盟变成支付转移联盟。此外,反欧元的德国另类选择党如今是议会最大反对党,掣肘欧元区改革。
其次是法德分歧。马克龙总统有意扭转“德强法弱”的被动局面,通过重启法德轴心来恢复法国在欧盟的领导地位。但是在复兴欧洲的原则性共识下,法德两国某些具体议题上仍存在分歧。如两国未能就欧元区的广泛改革达成一致,法国希望设立共同预算和财长,由德国出资来救助希腊、葡萄牙、意大利等南欧国家,即德国要出更多的钱,但钱用在何处并不是德国一家说了算。德国则强调进行结构性改革,即先看南欧国家改革表现。 实际上,两种主张的背后掩盖着不同的经济理念和利益诉求:南欧地中海沿岸地区是法国的地缘政治优先,所以法国倾向于优先改善南欧的财政状况。又比如双方对波罗的海“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的态度存在差异。
再次是欧盟阻力。一方面,欧委会并不想在欧盟一体化问题上丧失主导权。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曾表示欧洲一体化方面不会任由法德主导。这点从近期欧洲反垄断机构以“有损市场竞争”为由否决了法国阿尔斯通公司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合并列车制造部门的计划便可见一斑。另一方面,轴心之争愈演愈烈。意大利正试图推动建立“罗马—华沙轴心”以替代 “法德轴心”。意大利副总理Matteo Salvini正在联合多个欧洲国家组成疑欧派联盟,以期在欧洲议会选举前挑战德法在欧盟中的主导地位。另一位副总理Luigi Di Maio则接见黄马甲运动领袖,引发法意外交风波。同时,法德将自己作为欧洲中心的态度引发了中东欧国家的不满和抗拒。德国马歇尔基金欧洲项目负责人Jan Techau指出,法德友谊在过去对欧盟来说“无可取代”,但现在这种高姿态只会引发恐惧,“特别在东欧地区”。 波兰总统杜达在克雷尼察经济论坛上就对法德主导的“多速欧洲”进行了抨击,“如果欧盟正式分裂为多速联盟,让有更大发展和决策能力的国家先行一步,由这些国家正式决定其他国家的命运,那么它将失去吸引力”。
最后是民粹主义。近年来,随着欧洲各国民粹主义政党势力增强,主流政党推动欧洲一体化的热情减退,加上经济增长放缓,一体化的前进动力有所减弱。在法国等国家,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即反对还是赞成欧洲一体化,甚至正逐步取代“左”和“右”的传统政治分野与对立,成为新的政治分野。高举“疑欧”、“反欧”甚至“脱欧”旗帜的民粹主义政治势力在多个国家的选举中高歌猛进,险些当政:2017年3月,主张脱欧的极右政党“自由党”在荷兰大选中跃升为议会第二大党。4月,法国极右政党国民阵线进入第二轮投票并获得三分之一的选票。与此同时,同样对欧盟持批评态度的左翼民粹主义政党“不屈的法兰西”也在大选中脱颖而出。民粹主义政党的高得票率和纷纷进入议会的事实足以证明当今欧洲面临危机之深刻和挑战之严峻。大选折射出的严重的疑欧、恐欧、反欧情绪成为法德轴心的“拦路虎”。
国际问题的复杂化抬高了外界对法德合作的期待。这些年来,在欧洲一体化的困难时刻,法德始终坚定站在一起,并寻求两国在外交、安全和经贸领域进一步合作甚至“融合”。如今,默克尔国内威望下降、马克龙威望在经受街头政治的敲打。在“内忧外患”的新形势下,法德如何进一步实现互信,如何戴着“脚镣”跳一曲漂亮的探戈,是值得关注的。
文献来源: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