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研究成果 > 时评
时评 COMMENTARY
海峡两岸三个社会工程的命运
杨剑 2019-12-0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了,也就是说,两岸中国人分隔了70年。70年后的中国基本实现了伟大复兴的梦想,而70年持续难解的分离之苦,又是两岸中国人最深的憾怆。这种巨大的欣慰和深沉的憾怆形成反差,让我们的家国情怀可以豪放,却又难以释然。

三个社会工程先后启动

   如果把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放在两岸的坐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三个社会工程先后启动,而且现在还在同时进行。这三个工程分别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工程,台湾社会走向独立的社会工程,两岸和平走向统一的社会工程。在两岸分隔70年的今天,分析一下三个社会工程的来龙去脉及其命运,希望能给两岸的社会一点触动,促进人们思考两岸关系的未来。

   之所以用社会工程来形容这三场社会变化,是因为这三场变化都有目标设计,都有施工过程,都有动用社会资源和人力,都是对社会的一种改造,一定会给社会的发展留下顺利或曲折的痕迹。哪个是坚实的大厦,哪个是虚妄的空中楼阁?哪项社会工程势不可挡,一定会实现?哪一项必然会在另一个工程的伟大建设中夭折?这将促进我们思考,如何减少不必要的社会资源和人力的浪费,让两岸精英能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有效的问题上。

   社会工程要在既有的历史和文化基础上开展建筑。如果历史和文化基础是分裂的或受过冲击的,这种社会工程的建设就会更加困难。人是社会工程的关键,人既是建筑者,人及其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也是工程的建筑物。

工程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今天无论从世界范围来看,或是从中国大地的面貌上看,我们都见证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孙中山是先行者,是这一社会工程最初的设计师。这一工程的项目,包括在中华大地上铲除封建帝制的基础,建立现代国家结构、引进西方的现代文明和技术、解放妇女、发展教育、改革开放、增强国力、参与全球化、实现现代化,以及为全球治理做出中国人的贡献。这中间也包括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反思、改造和提升。整个探索和开拓的过程充满了曲折和艰辛。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及许多有识之士都是其重要的奠基者,两岸同胞也都是了不起的贡献者。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年,两岸关于这一个成就的回顾已经很多,这里可以将更多的笔墨,转向另外两个社会工程。

工程二:台独运动的发展

   台独在国际社会得到承认的空间,以及在台湾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前景,都走进了死胡同。但它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的牵制和破坏仍然是巨大的。台独运动的倡导者和推行者一路走来,想方设法将台湾社会中一切可能被利用的历史情绪,建筑成通向台独的桥梁。

(1)党外时期的台独主张

   1894年甲午战争,清廷战败被迫签署《马关条约》,台湾被割让给日本。这是两岸中国人的屈辱史,而台湾人民奋起抗日的历史更说明,拒绝分离和反对日本统治是人民的意志、是历史的主流。从1970年代的党外运动到1986年民进党成立,《马关条约》没有被作为台湾独立的根据。而到了1980年代之后,缺乏理论和历史支撑的台独主张者,为了向民众说明台湾必须独立,赋予《马关条约》新的含义—清廷抛弃台湾,台湾人民只有摆脱大陆,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1945年之前的日本「皇民化运动」,本是日本统治者断绝台湾人民与中国先祖文化历史纽带的残酷摧残。台独主张者却将其设计成用以贬低中国文化的优势素养。二二八事件这一历史创伤,被台独主张者用来对本省族群进行受迫害心理集体记忆的训练。这种意识形态的建构,是通过开放政治、反对「外省人」统治、建立台湾认同的政治运动所达成的。在岛内以本省和外省来划分政治上的「我群」和「他群」,强调对土地、对族群的效忠度,并以此确定有台独倾向的政治领导人之合法性。

   1946-1949年,中国的内战导致两岸在短暂的合并后再次分裂,加深了两岸中国人的不解和误解。国民党进行的反共恐共宣传,也被台独主张者「嫁接」为「敌视中国、排斥统一」的社会情绪。

(2)民进党组党至两度执政

  1986年9月民进党成立,成立之初尽管表明了台独倾向,但其政策主张还是较为含蓄和收敛。不过,从1986年到1991年短短五年的时间里,民进党的台独调门一再调高,直至顶端,甚至打出「制宪建国」的旗帜。

   1990年10月7日,民进党通过《决议文》便声称「我国(即台湾)事实主权不及于中国大陆和外蒙古」。1991年,由于受到苏联解体等因素的影响,民进党召开全会,在党纲中增列了「建立主权独立自主的台湾共和国」。「台独党纲」是在1990年前后苏联解体、南斯拉夫解体、东欧剧变、大陆发生1989风波的情况下产生的。1994年,李登辉的台独路线成形,其中包括了六次修宪,总统直选,两岸敌意的重新塑造,为台独党派执政铺好了法律的道路。

   2000年,台独政党成了中华民国的执政党。2016年又再次执政。这个党可以不对中华民国宪法负责,可以在宪法规定的领土范围,推动分裂运动而不受惩罚。从2004年开始,台独势力已开始在思想上企图收编国民党,收编外省人,从教育文化上割裂中华文化纽带,培育新的台湾意识,宣示要在台湾建立一个所谓「族群多元、国家一体」的社会。他们希望台湾独立的社会工程,能够在这个日益渐进的变化中水到渠成。

(3)台独主张者注定失败

   台独政治人物虽想极力摆脱中华民国框架的限制,然而要利用一个政治体系,同时又摧毁这个体系谈何容易,这也超出民进党的能力。台湾政治制度中的中国意识和中国概念,是两岸和平的基本维系。一旦将这些中国意识和中国概念完全拆除,大陆方和平统一的努力随即停止,战争将不可避免。

   另一方面,台独设计者一直期待的「中国崩溃」并没有发生。相反的,大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当今世界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让其经济在40多年中保持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中国成为在地区事务和国际事务中一个有影响力的国家,是国际社会解决地区性和全球性问题努力寻求合作的伙伴。这些都是台独主张者在1991年那个时间点上完全没料到的。

工程三:两岸和平统一

   两岸和平统一的社会工程始于1979年,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同步开展。1980年代,台湾当局开放了老兵回乡探亲,开始让两岸中国人又有了解怨结缘的机会。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大陆方面提出「一国两制」统一方案。这一方案是两岸和平统一工程的设计图纸,既照顾了历史和现实,又开始创造新的历史—让台湾的政治制度、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在统一后有了继续存在的空间,两岸双方可以在不同地区,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和发展,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决定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项不可或缺的工程。

   当时的国民党执政当局对于统一的目标是确定的,但对统一进程和方式是犹豫的。这在台湾当局的《一个中国的说帖》得到反映。但这没有妨碍两岸达成关于不挑战中国主权完整性的共识—简称「九二共识」。

   如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工程正在蓬勃发展。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于世界舞台中央。当然这一过程还会有曲折,还会遇到外来风暴,但是主体结构已经完成,伟大复兴成为必然。这一历史过程,必定能带动祖国统一这项跨越两岸的社会工程。

   与此同时,我们感觉到,虽然台湾民意整体偏离的速度得到控制,但台湾社会走向统一的动能仍然不足,台湾部分民众在民族和国家认同上混乱的情况将长期存在,而台独意识和主张台独的政治派别也将长期存在,甚至会在特殊的情况下,给和平统一进程带来曲折和反复。

(2)重建台湾社会统一动力

   万丈高楼平地起,两岸和平统一社会工程的一砖一瓦都要认真地去建筑。两岸和平统一的主体工程在大陆,但根基必须要深入台湾社会之中。祖国统一的阶段性工程是和平发展,关键是台湾社会统一动力的重建。主要困难是要与台独运动抢占社会基础,争夺发展空间。和平统一事业本身就是一个需要设计和施工,加以实现的伟大建筑。如果有最终方案而没有施工方案,如果连一期工程都不能开工,那么整个两岸关系走向统一的大厦就无法建立。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阶段,其阶段性目标就是要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培植并增强台湾社会的统一动力,整合两岸经济,并提高其在世界的竞争力。

   要完成这一项社会工程,我们需要有结构意识、系统意识和过程意识。我们必须研究这个社会工程的基础与力的结构。经过曲折艰难的发展,两岸关系的互动已经由简单结构的互动,进入到复合结构的互动。参与互动的人员、部门、领域十分广泛,反向牵制力和正向促进力同时存在。我们要学会将现阶段可用于反对台湾独立、促进和平统一的各类社会资源、社会调节工具做最优配置,对具体的公共政策、阶段目标、施工者、路径做细致而系统的分工安排,通过一个个阶段性工程,最后达成一个新的社会状态。

(3)要评估系统和调节能力

   只有通过「基础性施工」建立起两岸互动的管道,才能构建各类社会杠杆,有效作用于台湾社会。针对反向牵制力,若是杂乱的交流则会造成力的抵消,不分对象地运用资源则会造成反效果,同时造成资源的浪费。

   大陆作为和平统一这一社会工程的主导方,一定要有高效评估系统和高度灵活的调节能力。局势发展是否朝着政策目标靠近?政策工具和时机选择是否正确?政策互动对象的可信度是否增加?相关不确定因素是否减少?政策的执行反过来对大陆内部社会的影响如何?政策的可持续性如何?在一系列评估中,台湾社会统一动力是否得到重建和发展是最核心的评估。

   拥护国家最终统一和反对分裂,在台湾是有法理基础的。这一部分法理基础,能保证台湾内部统一力量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因此,坚定不移反对法理台独,支持台湾社会统一动力的力量,是这一社会工程的核心。

纪元晋千、源流归一

   2000年,海协会长汪道涵感由衷来,提笔写下「纪元晋千」四字上联,有传书者跨过海峡递给了海基会董书长辜振甫,数月后汪老收到辜老的四字下联—「源流归一」。纪元是时间之变,源流是民族之脉。汪老感叹的是时间流逝,时间已到新的纪元,而上世纪确定三大任务之一的祖国统一尚未完成。辜老的下联,既有抚慰急切心情之意,又包含着两岸终将归一的信念。在中共成立70周年之际,在论及两岸和平统一之时,我们和已逝的两位先贤,分享着一样的急迫心情和坚定信念。

   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实,台独主张者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并没有放弃幻想。台独主张者在过去数十年的时间里,期待以「和平民主」方式,蚕食中国意识在台湾的最后领地。他们以务实台独派自居,等待时机。如果大陆出现内部社会动荡而自顾不暇,如果国际敌对势力决意利用台湾来遏制中国,务实台独派很可能会再次脱下「务实」外衣,变成激进台独,推动法理台独,将一切束缚独立的羁绊撤除,乘机完成「独立建国的志业」。其心所居,昭然若揭。

   21世纪是两岸中国人没有理由错过发展的世纪,是全体中华儿女有可能再次以文明成就贡献世界的机会。在整个中华崛起的历史过程中,台独分子分裂国土的目的不可能实现。他们期待的独立机会,最终将消失在两岸中国人为中华复兴而共同奋斗的事业中,消失在台湾民众重新体验作为中国人的尊严和荣耀过程中。


文献来源:观察杂志公众号(observetw),1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