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英琴
- 副研究员
- 海洋和极地研究中心
- 台港澳研究所
- [email protected]
- 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理论建构与内核深化
- 日本民主党时代的对俄关系及战略性展望
- 亚太两强竞争性合作格局趋势与中国外交
- 亚太区域架构变动的现状与前景
- 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前景与中国
- "保护海外能源利益"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新时期中国国际角色定位的内涵与意义
- 中国周边安全的新认知: 特点、功能与趋势
- 中美中东政策比较——理念、政策与贡献
- 日本海洋战略的内涵与推进体制 — — 兼论中日钓鱼岛争端激化的深层原因
- 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态势、中国的新角色及中国智库的新任务
- 物联网安全漏洞不容忽视
- 巩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保
- 中俄关系2015:高调前行、道路曲折
- 网络安全合作,美国应多点诚意
- 中美网络安全战略的互动与合作
- IBM对华“开源”成正面示范
- 发展中国家建构自己理论的必要性
- 中国智慧与力量造福世界
-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助国际关系稳定
一、马英九上任以来台湾与印度关系的新发展
2008年马英九在接受印度英文战略学术季刊《印度暨全球事务》采访时曾表示“台湾希望全力提升与印度的双边实质关系”,包括开展经贸、技术合作、党政高层互访、文教学术等层面的交流与合作。事实亦如此,马英九上任后提出“活路外交”,在发展两岸关系的基础上,以务实的态度寻求开拓台湾的国际活动空间。台湾的对外关系展现出新格局,台湾与印度关系也有明显进展。
首先,台印经贸互动持续增温。一是双方之间贸易额增长较快,2001年台印贸易额仅为11.23亿美元,2008年达到53.4亿美元,2011年已达到75.69亿美元。[[1]] 2008年至2011年间双方贸易额年均增长率约20%。二是台印积极为双方经贸往来创造有利条件,包括双方已开始规划互设工业园区,以及展开自由贸易协定(FTA)的可行性评估。印度是继新加坡、新西兰之后第三个宣布要与台湾进行FTA可行性研究的国家,未来一旦进行协商并完成洽签,将有助于扩大台印之间的贸易与投资,对台湾参与东亚经济合作意义亦十分重大。三是台湾企业大举投资印度,银行业、钢铁业、笔电代工大厂纷纷锁定印度市场,尤其以印度南部的工业重镇钦奈为首要目标。
其次,台印之间官员互访未间断。如下图所示,李登辉与陈水扁时期,台湾对印度关系的重点在于拓展与印度的官方联系,双方设立了若干对口机构。马英九上台后台印之间的官方往来更多地表现为以原有机构作为联系管道加强官员互访,政治交流也更多地见诸于新闻媒体。此迹象表明台印之间官方往来更加公开化。
最后,台印之间的文教交流与军事往来表现凸出。台印高校之间的交流十分频繁,多所高校之间都签有合作协议。[[2]] 去年印度还表示希望从台湾引进1万名汉语教师。军事方面,台印双方在情报合作与军事人员互访等方面的交流从未间断,目前甚至传出消息印度有意帮助台湾发展核武器,虽然尚未证实,但从台湾的角度看,肯定不会排斥这方面的合作。台印之间密切军事往来与印度的政策调整有关,印度的“东向政策”逐渐超越以往经济整合为重点,开始介入安全军事等“高级政治”领域,加快融入东亚,[[3]] 加强与台湾的军事联系亦有此战略意涵。
二、提升台印关系发展的深层背景因素
其一是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为台印关系创造了有利环境。两岸关系的改善,特别是两岸ECFA的签订以及经济合作的制度化是台湾的一针强心剂,有助于台湾在加强与大陆经济合作的基础上拓展其国际经济利益,也有利于消除其他国家对于发展与台湾经贸往来的担忧。对印度而言,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降低了其发展与台湾关系的政治风险。
其二是亚太经济结构与安全结构的错位为台印关系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这种结构错位表现在亚太国家及行为体在经济上注重中国,在安全上则指望美国。伊肯伯里认为,东亚正在出现两种相异的等级体系,一个是由美国主导的安全层级体系,另一个是由中国主导的经济等级体系。地区国家仰赖美国提供各种类型的安全援助,与此同时,也在拓展与中国的贸易关系,“这种双重等级体系让东亚地区的很多国家和行为体陷入两难的抉择之中”。[[4]] 对于印度和台湾而言,则可能利用此复杂形势玩弄“多边游戏”,在中国大陆与美国之间寻求可能的利益。一方面,印度和台湾都不想失去搭乘中国大陆经济发展快车的机会;另一方面,台、印与美国在军事及安全上的联系又都十分紧密。但这种看似“左右逢源”的做法并非长宜之计。鉴于美国积极重返亚洲,遏制中国崛起的意图十分明显,台湾、印度与美国在军事及政治领域的任何联系肯定会牵动中国大陆的“神经”,使得多方互动更为复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台、印须在经济利益与安全收益之间做出权衡。
其三是中国大陆与印度之间的互信不足增加了台印交往的筹码。中国大陆与印度具备先天的合作条件:一是处境相似——同为发展中国家和“金砖国家”成员国,也是新兴大国的典型代表;二是功能相似——双方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和发动机,增强了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发言权;三是经贸关系密切——中国大陆是印度第二大贸易伙伴,印度也是中国大陆的十大贸易伙伴之一。因此,双方之间以合作为主,但也存在一些摩擦,比如,经济层面上,双方商品贸易中印度的逆差较大,中国大陆是印度贸易逆差最大的经贸对象。又如,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双方合作有待加强。另外,大陆与印度早在2007年就完成了自由贸易区的联合可行性研究,但迄今为止,不但没有公开发布该研究报告,也没有正式展开谈判,这说明双方在发展自由贸易区问题上分歧严重,面临诸多难点与挑战。[[5]]战略层面上,中国大陆一向被印度视为竞争者与假想敌。近年来印度频频加大与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和越南等国家的战略合作,包括深化发展战略伙伴关系、经贸合作以及军事交流等,印度的对外关系中均有意揉进了无法忽视的中国大陆因素。这无疑会增加中国大陆与印度之间的互不信任感。[[6]] 加上双方之间尚存在边界争议、与巴基斯坦关系等传统问题,政治互信很低,这为台印发展双方关系提供了一定空间:对印度而言,增进与台湾关系有助于解决与中国大陆的战略不对称问题;对台湾而言,发展对印度关系则可平衡台湾经济对大陆的过度依赖。
三、台、印发展双方关系的政策目标比较
1、台湾发展与印度关系是出于经济利益及拓展“国际空间”的考量。
一是追求经济利益并提升台湾的国际经济空间。印度近几年经济发展稳健且增长迅猛,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2010年印度GDP约为4万亿美元,名列世界第四[[7]]。且印度的发展潜力与市场潜力巨大[[8]],又拥有大批廉价劳动力和强大的科技实力,矿产资源也很丰富。从印度的国家实力来看,无疑是台湾发展经贸关系的重要对象。台湾当局曾于1993年、1997年及2002年三次提出“南向”政策,主要目的是以官方为主导,带动民间对东南亚以及南亚国家的投资,打开另一片市场以减少对大陆经贸的倚重。但此政策在岛内备受质疑,成果并不明显。后来随着印度经济的崛起,遂成为台湾重启“南向”政策的新希望。马英九上台之后事实上延续了“南向政策”。两岸关系虽得以缓和,但台湾当局对于台湾经济过度向大陆倾斜的发展趋势仍有所担忧,希望拓展其他经贸关系,藉由分散投资来引导台商集中于大陆的趋势,印度由此成为台湾当局寄予希望的焦点。一方面,台印双方在经济资源、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与市场区隔方面等差异明显,互补性强,这为双方未来经贸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9]] 另一方面,由于东亚与西亚各国是印度重要贸易伙伴,台商进军印度一来可藉印度这个平台将产品销往东亚与欧美市场;二来进入印度市场的台商可连结东南亚与印度、南亚间的经贸与投资,在南亚区域站稳脚跟,并以此作为前进中东、中亚与非洲的跳板。加上台湾与印度目前已就双方FTA的可行性展开研究。由于双方的经济互补性强,达成FTA的可能性也较大。若能签订,除了可直接扩大对印度出口外,透过大陆与东盟的“10 1”、印度与东盟FTA的交叉协议,对于台湾参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及经济整合,助益匪浅。
二是拓展台湾与南亚地区的联系,丰富“活路外交”的内容。民进党执政时期,台湾当局以行政力量引导台商“南进印度”,不只是经济上的“南向”以对抗“西进”,更是政治上的重大战略部署,希望印度在扮演大陆替代市场的同时,结成“台日印战略同盟”,共同对抗大陆,多少有点“联印制陆”的意涵,是赤裸裸的“台独外交”的体现。马英九则较为务实,上任后提出“活路外交”,一方面把两岸关系摆在台湾对外关系的政策上位,明确坚持“九二共识”;另一方面反复强调大陆需顾及台湾感受,提升其国际地位。大陆亦释放了善意,如不挖台湾所谓“邦交国”的墙角、允许台湾以“中华台北”名义参与世界卫生大会等,整体上为台湾的国际活动创造了较为宽松的环境,亦使得马英九对“活路外交”更有信心。发展与印度关系,从而加大台湾在南亚地区的存在也是基于此宽松环境才得以有所进展。这是台湾当局采用不同策略提高台湾在全球的受关注度,为台湾拓展所谓“国际空间”寻找新的突破点的表现,从一定意义上讲,也不乏为“中华民国”找出路的政策考虑。
2、印度加强与台湾合作既有经济战略层面的考虑,也有地缘战略的安排。
从经济层面看,印度意欲通过发展印台关系获得改革中急需的资金和技术。印度的国内经济改革从上世纪90年代拉奥政府上台后提出“东向”政策开始,发展与“东方”各经济体的经贸与投资联系成为印度的政策重点。其经济发展走的是非传统工业化道路,即优先发展服务业,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近年来正朝服务业和制造业共同带动经济发展的方向转移,[[10]] 因此迫切需要资金,而台湾又可满足印度的需求:一是台湾拥有大量可供投资的外汇储备,吸引台商投资有助于印度增加就业;二是台湾在电子硬件制造、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提升农业生产力等领域有一定的专业实力,可为印度经济改革提供技术支持;三是台印双方产业结构存在互补——印度的软件产业、汽车、制药生技等硬件产业,和台湾的产业之间具有“软”与“硬”的互补性。因此,对于印度而言,加强与台湾的经贸关系有助于印度实现国内经济目标,加快经济增长。
从政治层面看,印度欲借发展印台关系制衡中国大陆。一直以来,印度寻求与中国大陆在亚洲经济版图上两相抗衡的意图相当明显。鉴于台湾的特殊政治地位,印度发展与台湾关系包含多重战略考量:一是印度想通过打“台湾牌”以制衡中国大陆与巴基斯坦关系的发展,甚至使大陆在巴基斯坦问题上向印度妥协 [[11]];二是通过加强与台湾关系,给中国大陆制造压力,希望大陆在“边界问题”上作出让步[[12]];三是由于台湾控制着航海要冲——太平岛,可作为印度海军进入太平洋的跳板,对印度具有极其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印度加强与台湾关系在中国大陆与印度之间增加了互不信任的因素。但毕竟印度不同于美国,印台关系渊源亦不深,且印度也深谙此问题的轻重。因此到目前为止,印度未在台湾问题上跨越中国大陆的底线,在关键问题上能恪守原则。印度政府始终没有改变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一部分”的态度,并注意对一些恶化大陆与印度关系的涉台关系事件做出及时修补。[[13]]
可见,印度发展对台关系并非铁板一块。一方面,印度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另一方面,印度又强调以更加务实、灵活的方式发展对台关系。可以说,印度对台湾聚焦于经贸关系的发展,同时在政治上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印度显然更看重与中国大陆发展关系,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曾公开表示,像中国这样充满活力的大国不可能被遏制。他称印度“致力于与中国发展合作关系”。[[14]]
四、台印关系的发展前景及制约因素
1、台印经贸合作短期内存在一定困难,但前景看好。
2010年台印双方贸易总额仅占台对外贸易总额的1.2%,而台商对印度投资比率则不到台湾对外投资的0.1%[[15]],这一方面说明台印经贸关系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说明台印之间的经济合作存在问题与障碍。首先从双方的产业结构来看,印度走的是优先发展服务业的非传统经济之路,在软体、服务外包等表现较突出;而台湾企业在资讯工业的专业代工方面较为凸出,更擅长硬体的大量制造,但双方的大部分产品都非最终产品,更多的是为国际性品牌代工,因此,台印之间的经济虽存在互补但从短期上看尚难以对接。其次,印度作为投资地,对台商的吸引力不大。原因在于印度的投资条件并不理想,存在基础设施配备不足的问题以及种姓制度与宗教冲突等社会不稳定因素,投资风险较大;且印度对外资政策限制较多,显然不可能像中国大陆给予台商同样优惠的投资政策,加上语言、文化、地理等方面的隔阂,台商更愿意选择大陆而非印度作为投资地。可以说,短期内印、台经贸发展与合作是有限的,印度还难以成为台商最重要的投资地。但就长期而言,印度无疑是台商有待开拓的“处女地”,存在很大的合作潜力,加上印度经济正处于迅速发展的上升时期,台印经贸合作的未来前景依然看好。
2、台印的政治交往取决于中国大陆与印度关系及两岸关系的发展形势。
首先,印度将发展与中国大陆关系置于与台湾关系之上。一方面,虽然印度与中国大陆在战略利益方面存在、竞争,但不至于构成严重冲突。目前印度的战略目标是支配南亚地区而非与中国大陆对立。巴基斯坦问题是其战略主轴,与巴基斯坦的关系牵制了印度相当大的外交资源。另一方面,虽然印度向来对中国大陆的崛起保持“紧张”的姿态,但对中国大陆紧张不必然表示就会对台湾友善。印度对台湾及两岸问题了解不深,且如前文所分析,印度不可能因为台湾得罪大陆,因为印度与大陆之间的经济利益大于印度与台湾的经贸利益。除非有足够大的诱因,印度才可能不顾中国大陆的反应而发展台湾所谓的“政治关系”。因此,尚且不论台湾执政者如何打算盘,若希望利用印度来获得政治利益,恐怕是一步错棋,没有赢的可能。[[16]]
其次,台印关系的发展相当程度上依赖于两岸关系的发展。首先,台湾的对外关系发展有赖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大环境。2008年两岸关系开始融冰后,秉持“先经后政”、“先易后难”走了4年,两岸在台湾的“国际活动空间”问题上的矛盾,由“台独”与“反台独”,转为如何既保证“一个中国”框架的稳定,又使得台湾获得与其身份相适应的“国际活动空间”。[[17]] 两岸缓和为台湾的国际活动营造了宽松的氛围,马英九对此亦有深刻认识,他一再宣称,“两岸关系改善有益国际关系的拓展,国际关系的拓展又将增强台湾深化两岸关系的意愿和信心,形成良性循环。”[[18]] 其次,大陆因素在台湾的国际活动问题上举足轻重。四年来两岸在处理台湾的国际活动上形成了一定默契,但也逐渐出现瓶颈。对台湾而言,较棘手的是台湾近来被各个重量级双边与多边经贸关系夹击所出现的边缘化危机,例如东盟、美韩FTA等等。[[19]] 因此,能否顺利与其他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或加入多边经贸组织,成为台湾当局对外关系的首要考量。这也是台湾积极与印度展开FTA可行性调研的原因所在。但鉴于大陆经济日益强大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上升,国际社会在接触台湾问题时更多地顾及大陆的感受,大陆在台湾的国际活动中自然有更大的发言权。台印关系也难例外。这预示着在中国大陆与印度尚未签订FTA之前,台印FTA能否真正达成,还埋有很大伏笔。经济关系上尚且如此,更不用说政治关系。因此,台印关系的发展离不开大陆因素,且只能赖于两岸关系的深化发展。
3、台印军事往来或可能成为议题。
台印之间的军事往来始于冷战期间,后陆续有若干交流,包括台湾与印度私下进行军事合作,交换军事情报;美国、台湾和印度合作,通过监听站,截取中国大陆的军事情报。台印间的军事合作甚至有升级之势,例如双方利用手中掌握的主战飞机为对方提供训练和参数,另传印度有意售给台湾多艘现役的209型潜艇,等等。从中国大陆的立场来看,军事交往是台印关系中最为敏感的层面。因为目前两岸尚未签署政治协议,加上印度的军事战略与军事雄心向来针对中国,台湾以任何借口发展与印度的军事联系都会引起大陆的警觉,也必将增加大陆对印度及台湾的不信任,最终有损于两岸关系以及大陆与印度关系。
综上,台印关系的发展取决于双方对彼此的定位及其政策目标的可行性,以及整个东亚地区乃至国际大背景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但不可否认,从两岸关系以及大陆与印度关系的角度看,台印关系的发展必有大陆因素在其中。目前台印关系的发展还不足以使台湾成为大陆与印度之间的牵制因素,而台印之间加强经济联系对大陆而言,未必只是竞争面的加强,或可成为大陆引领亚洲经济整合的有利因素。但如若台湾以所谓“国际空间”拓展的需求,追求在台印经贸之外发展诸多层次的关系,寻求所谓“国际社会的生存之道”,必将有损于两岸在台湾国际活动上所建立的默契,亦非两岸延续“外交休兵”的可行之道。
文献来源:《台湾研究》
注释:
[[1]] 相关数据来自台湾“行政院主计处”统计数据及“印度—台北协会”官方网站数据,http://www.india.org.tw/relations_tw.aspx
[[2]] 2010年3月印度大学联盟(AIU)与台湾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基金会(FICHET)签暑了合作备忘录;2011年台湾教育部长吴清基率领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机构代表前往印度,包括超过17所大学的代表;台湾清华大学与印度金德尔全球大学、亚米提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在两学校设立“台湾教育中心”,推广汉语。见“印度—台北协会”官方网站,http://www.india.org.tw/relations_tw.aspx
[[3]] 张力:“印度迈出南亚——印度‘东向政策’新阶段及与中国的利益关联”,《南亚研究季刊》,2003年第4期。
[[4]] 约翰.伊肯伯里(G. Johm Ikenberry):“地区秩序变革的四大核心议题”,《国际政治研究》,2011年第1期。
[[5]] 杨思灵:“试析印度加强与亚太国家战略合作及其影响”,《南亚研究》2012年第1期。
[[6]] 杨思灵:“试析印度加强与亚太国家战略合作及其影响”,《南亚研究》2012年第1期。
[[7]] 任佳:“中印经济崛起及其对地区和世界的影响”,《东南亚南亚研究》2011年第4期。
[[8]] 据高盛预测,作为金砖四国之一,2050年印度将超越美国,成为仅次于中国大陆的第2大经济体。印度12亿人口中,有近6成低于29岁,是全球年轻劳动力最多的国家。另据麦肯锡研究报告分析,未来10年亚洲估计将新增9亿消费人口,其中印度占5.44亿,显示印度是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
[[9]] 刘玉春、王建民:“台印经贸往来的现状与走向分析”,《亚太经济》,2005年第4期。
[[10]] 赵江林:“中印经济发展阶段比较研究”,《南亚研究》2011年第2期。
[[11]] 亢升:“冷战后印度与中国台湾关系探析”,《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12]] 杨思灵:《试析印度加强与台湾关系对发展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影响》,“桥头堡专题”网站,http://topic.yngbzx.cn/qtb2ynzk/803.htm,上网时间:2012年5月30日。
[[13]] 如印度《政治家报》在头版披露,印度重工业和公营企业部秘书(相当于该部副部长)宾德亚•贾因不听外交部门劝告,擅自前往台湾开会被解职。印度外交部不愿在台湾问题上惹恼大陆。因此,权衡利弊得失,印度会将印台关系的发展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14]] “辛格:印度致力于与中国和美国发展友好关系”,见《今日印度》网站2012年3月24日。
[[15]] “印度打开FTA大门 台湾机不可失”, 台《中国时报》社论,2011年4月12日。
[[16]] 中国评论网社评:《台湾南进印度难获政治利益》,2006年2月13日。
[[17]] 修春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台湾‘国际活动空间’问题”,《北京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9期。
[[18]] 《马:拓展国际有助深化两岸关系》,台《中国时报》,2010年3月24日。
[[19]] 《马英九访非过境印度孟买必有两岸因素》,香港中评社,2012年4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