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开发银行的发展创新
- 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理论建构与内核深化
- 日本民主党时代的对俄关系及战略性展望
- 亚太两强竞争性合作格局趋势与中国外交
- 亚太区域架构变动的现状与前景
- 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前景与中国
- "保护海外能源利益"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新时期中国国际角色定位的内涵与意义
- 中国周边安全的新认知: 特点、功能与趋势
- 中美中东政策比较——理念、政策与贡献
- 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态势、中国的新角色及中国智库的新任务
- 印缅关系是否将影响中缅关系?
- 开启中波合作新时代
- 携手支点国家,共推发展战略
- 中俄关系2015:高调前行、道路曲折
- 发展中国家建构自己理论的必要性
- 中国智慧与力量造福世界
-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助国际关系稳定
- 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智力支撑
- 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智力支撑
中国如何断南北苏丹的家务事
2012-05-02
随着南北苏丹的紧张关系愈益升级,对中国调解南北苏丹冲突的呼声正持续上升。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于,苏丹一贯被称作“非洲的缩影”,即无论是先前充满矛盾甚至内战的统一时期,还是当前愈益敌对的分裂时期,其根本矛盾都是人民内部矛盾,都是“家务事”。中国古话常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中国能断得了南北苏丹的家务事吗?应当如何断更合理(不仅是对南北苏丹,也包括对中国的海外利益的影响)?
过去大半年来,南北苏丹不仅未能解决其财产分割问题,而且新增了诸多矛盾,导致双方日益相互敌视。首先的问题仍是边界划分。原本应在去年解决的阿卜耶伊归属问题迄今没有任何可能得到解决的迹象。同时,对多个根据2005年《全面和平协议》属于苏丹的地区,特别是目前爆发较严重冲突的哈季利季、南科尔多凡州、青尼罗河州以及努巴山区等地,南苏丹都依据1956年苏丹独立时的省份边界划分(后来历经调整)提出了领土要求,这使原本复杂的边界划分更加困难。
其次是石油利益分配。这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过境费,双方的要价差距过大。苏丹依据分裂补偿、石油储存、基础设施使用等计算出32-36美元/桶的过境费;而南苏丹仅愿依据国际输油管道使用惯例支付1-2美元/桶的过境费。由于谈判陷入僵局,南苏丹于今年1月底开始停产石油。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个自杀式行动,因为南苏丹的正常支出将难以维持。或许正因为这一原因,在双方冲突升级之际,南苏丹于4月初占领了哈季利季,其主要动机或许并非为了获得这片土地,而是对其石油设施进行破坏,以削弱苏丹的谈判优势。因为该地的石油产量占苏丹分裂后的产量的一半,据悉由于南苏丹的破坏,该地石油生产完全恢复需要一年以上。苏丹认为,南苏丹目前的各种举措更多是“拉苏丹垫背的自杀”。
第三是叛乱团体。根据协议,南苏丹应在独立前一个月将苏丹人民解放军全部迁入南方。但就在协议生效前一周,活动在南科尔多凡州、青尼罗河州和努巴山区的苏丹人民解放军(目前的苏丹人民解放军-北方局,SPLA-N)发起了针对苏丹政府的叛乱活动。南苏丹基尔总统对内部党派势力的控制力不够,导致南苏丹最终正式支持北方局的活动。让苏丹更为不满的是,南苏丹甚至对达尔富尔地区苏丹解决运动(SLM)内部的好几个分支都提供了资助。当然,南苏丹也指责苏丹为其境内琼莱州、上尼罗河州和团结州等地活动的南苏丹民主运动(SSDM)和南苏丹解放军(SSLA)等提供了支持。
西方舆论往往更多指责苏丹,美国对南苏丹占领哈季利季提出批评后,西方媒体一度难以接受。应当承认,南北苏丹的家务事的确难辨是非:苏丹去年平静接受南部独立,今年初又对朱巴至拉穆的新输油管道项目相当克制,但目前陷入愤怒状态,背后肯定有一系列的原因。就此而言,中国真正能发挥作用的空间其实有限,因此必须强调通过多边主义方法并支持“以非洲方式解决非洲问题”。
首先,与推动南苏丹独立并仍大力支持南苏丹的美国密切配合。南北苏丹的分裂及随之而来的矛盾和冲突,与美国在2005年仓促之间强推《全面和平协议》密不可分。人们常指责《全面和平协议》没有为分裂准备好后续措施,但却忘记了《全面和平协议》本身却是要促进苏丹统一而非分裂的——这种内在逻辑矛盾是美国人创造的。不能让人强调中国责任而忘记了美国的首要责任。
其次,要强调对联合国和非盟的支持。尽管联合国被批“瘫痪”、非盟被批“反应迟钝”,但中国仍需支持这两者。一方面,这种支持表明中国是真诚支持“以非洲方式解决非洲问题”,而非美欧强调此原则时实际上是在推卸责任。另一方面,作为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更大努力的一部分,如何通过多边方式提供令国际社会更易接受的公共产品,是中国需要强化的,而南北苏丹调解将是个有益的探索。
最后,照顾南北苏丹双方和中国自身的利益。中国在南北苏丹都有重要利益,不能像美国那样在家务事中“拉偏架”。例如,人们往往分裂地思考南北苏丹冲突与诸如朱巴至拉穆输油管道建设等问题,事实上其中有着非常密切且敏感的联系。新管道对南苏丹石油出口和肯尼亚新发现的石油来说有重要意义,但却可能导致苏丹的战略地位大为下降。又如,南苏丹的石油已经停产2个多月,事实上已经削弱了南北苏丹可能的战争对中国石油利益的影响。因此,需对多方因素加以评估,避免贸然决策可能出现的目前尚无法准确预测的“蝴蝶效应”。
过去大半年来,南北苏丹不仅未能解决其财产分割问题,而且新增了诸多矛盾,导致双方日益相互敌视。首先的问题仍是边界划分。原本应在去年解决的阿卜耶伊归属问题迄今没有任何可能得到解决的迹象。同时,对多个根据2005年《全面和平协议》属于苏丹的地区,特别是目前爆发较严重冲突的哈季利季、南科尔多凡州、青尼罗河州以及努巴山区等地,南苏丹都依据1956年苏丹独立时的省份边界划分(后来历经调整)提出了领土要求,这使原本复杂的边界划分更加困难。
其次是石油利益分配。这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过境费,双方的要价差距过大。苏丹依据分裂补偿、石油储存、基础设施使用等计算出32-36美元/桶的过境费;而南苏丹仅愿依据国际输油管道使用惯例支付1-2美元/桶的过境费。由于谈判陷入僵局,南苏丹于今年1月底开始停产石油。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个自杀式行动,因为南苏丹的正常支出将难以维持。或许正因为这一原因,在双方冲突升级之际,南苏丹于4月初占领了哈季利季,其主要动机或许并非为了获得这片土地,而是对其石油设施进行破坏,以削弱苏丹的谈判优势。因为该地的石油产量占苏丹分裂后的产量的一半,据悉由于南苏丹的破坏,该地石油生产完全恢复需要一年以上。苏丹认为,南苏丹目前的各种举措更多是“拉苏丹垫背的自杀”。
第三是叛乱团体。根据协议,南苏丹应在独立前一个月将苏丹人民解放军全部迁入南方。但就在协议生效前一周,活动在南科尔多凡州、青尼罗河州和努巴山区的苏丹人民解放军(目前的苏丹人民解放军-北方局,SPLA-N)发起了针对苏丹政府的叛乱活动。南苏丹基尔总统对内部党派势力的控制力不够,导致南苏丹最终正式支持北方局的活动。让苏丹更为不满的是,南苏丹甚至对达尔富尔地区苏丹解决运动(SLM)内部的好几个分支都提供了资助。当然,南苏丹也指责苏丹为其境内琼莱州、上尼罗河州和团结州等地活动的南苏丹民主运动(SSDM)和南苏丹解放军(SSLA)等提供了支持。
西方舆论往往更多指责苏丹,美国对南苏丹占领哈季利季提出批评后,西方媒体一度难以接受。应当承认,南北苏丹的家务事的确难辨是非:苏丹去年平静接受南部独立,今年初又对朱巴至拉穆的新输油管道项目相当克制,但目前陷入愤怒状态,背后肯定有一系列的原因。就此而言,中国真正能发挥作用的空间其实有限,因此必须强调通过多边主义方法并支持“以非洲方式解决非洲问题”。
首先,与推动南苏丹独立并仍大力支持南苏丹的美国密切配合。南北苏丹的分裂及随之而来的矛盾和冲突,与美国在2005年仓促之间强推《全面和平协议》密不可分。人们常指责《全面和平协议》没有为分裂准备好后续措施,但却忘记了《全面和平协议》本身却是要促进苏丹统一而非分裂的——这种内在逻辑矛盾是美国人创造的。不能让人强调中国责任而忘记了美国的首要责任。
其次,要强调对联合国和非盟的支持。尽管联合国被批“瘫痪”、非盟被批“反应迟钝”,但中国仍需支持这两者。一方面,这种支持表明中国是真诚支持“以非洲方式解决非洲问题”,而非美欧强调此原则时实际上是在推卸责任。另一方面,作为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更大努力的一部分,如何通过多边方式提供令国际社会更易接受的公共产品,是中国需要强化的,而南北苏丹调解将是个有益的探索。
最后,照顾南北苏丹双方和中国自身的利益。中国在南北苏丹都有重要利益,不能像美国那样在家务事中“拉偏架”。例如,人们往往分裂地思考南北苏丹冲突与诸如朱巴至拉穆输油管道建设等问题,事实上其中有着非常密切且敏感的联系。新管道对南苏丹石油出口和肯尼亚新发现的石油来说有重要意义,但却可能导致苏丹的战略地位大为下降。又如,南苏丹的石油已经停产2个多月,事实上已经削弱了南北苏丹可能的战争对中国石油利益的影响。因此,需对多方因素加以评估,避免贸然决策可能出现的目前尚无法准确预测的“蝴蝶效应”。
文献来源:《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