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研究成果 > 时评
时评 COMMENTARY
用大国的胸襟看待对非援助
2012-07-19
  第五届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今天将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将主题确定为“继往开来,开创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新局面”,这就意味着需要总结和梳理中非关系的成就与不足,特别是正确回应近年来对中非关系、特别是中国援非政策和实践的质疑声音,促进中非关系的新发展。
  中国人在非洲普遍受到尊重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中国为非洲提供的援助。这些援助大多聚焦民生工程,如公路、铁路、桥梁、住房等,颇受当地人民欢迎。例如,目前中国正援助肯尼亚建设一条从首都机场至内罗毕市中心的高速公路。路还没有完全修好,但行人、牛马、汽车全都兴高采烈地上了路。美国主流民意调查公司的数据也能说明这一点。皮尤公司自2006年起的连续性调查显示,肯尼亚、埃及和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人民对中国的好感度始终保持在70%以上。
  然而,很大程度上由于距离遥远而缺乏了解,国内公众对中国援非的效果缺乏自信,容易因西方批评或非洲国家的个别抱怨声而误以为中国援非政策和实践不够成功,更有甚者认为中国“好心没有好报”。例如,绑架人质事件在非洲较为常见,今年春节期间就有两起针对中国人的人质危机。有人因此批评中国援非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实际上事实恰好相反,中国人在非洲被绑架的次数不仅相对较少,而且往往营救及时,证明中国人是很受尊重的。例如,今年1月31日在埃及发生的人质危机,从事发到成功解救仅用了15个小时。
  中国援非实践的确存在不足之处,但西方的批评重点却是所谓的中国援非破坏了非洲人权、民主与良治,不尊重当地社会和环境标准等。这些批评背后的政治目的尤为刺眼。例如,无论苏丹还是津巴布韦的问题都几乎与中国无关,根源更多在于西方遗留的问题。又如,西方往往指责中国公司只用中国工人,不用当地工人。姑且不论中国工人的勤奋与技能,仅中国公司从未被指控违背当地使用外籍工人的法律规定这一事实,便说明西方的批评是别有用心的。
  西方对中国援非实践的批评和指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信心的逐渐消失。就中国对非援助而言,他们真正担心的是中国“花小钱、办大事”的援外模式的崛起。例如,中国在2011年的援外总支出为280亿人民币。换算成美元,2011年中国援外总金额仅为40亿美元,而美国则高达240亿美元。但从效果看,中国的效果远比西方的效果更好,这是国际公认的。
  中非合作11年来的经验已经证明,中国促进非洲自主发展,中国多年来致力于帮助非洲增强自身能力,也为自己提供了更多机遇。援助非洲不仅为中国创造了出口、就业和市场,还带来了许多中国发展所急需的资源,更促进了中非贸易的快速发展。
  第五届论坛将基于对中非关系和中非合作论坛的既有成果,发展指导中非关系的中长期战略,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便是促进国际国内对中非关系的了解和理解。就国内而言,培养公众正常的大国自信,做好对非洲的援助、特别是民生工程的援助,或许将是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之一。

文献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