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理论建构与内核深化
- 日本民主党时代的对俄关系及战略性展望
- 亚太两强竞争性合作格局趋势与中国外交
- 亚太区域架构变动的现状与前景
- 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前景与中国
- "保护海外能源利益"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新时期中国国际角色定位的内涵与意义
- 中国周边安全的新认知: 特点、功能与趋势
- 中美中东政策比较——理念、政策与贡献
- 日本海洋战略的内涵与推进体制 — — 兼论中日钓鱼岛争端激化的深层原因
- 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态势、中国的新角色及中国智库的新任务
- 中俄关系2015:高调前行、道路曲折
- 发展中国家建构自己理论的必要性
- 中国智慧与力量造福世界
-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助国际关系稳定
- 中国和平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新旧困难
- 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智力支撑
- 中国外交新思路 新实践 新理论
- 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 中国外交:今年成绩超出预期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 中国外交与和平发展
- 《中国与拉美国家相互依赖模式研究》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国家民族”建构研究
- 《中国与拉美国家相互依赖模式研究》
- 欧盟社会政策研究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 《非洲世纪的到来?:非洲自主权与中非合作研究》
- 《国际体系演进与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
- 《从东盟到东盟共同体:东盟决策的模式与实践》
- 中美关系正常化历史上的四次关键战略协作的启示
- 上海服务中拉合作的现状与趋势——中拉命运共同体建设与上海角色
- 上海服务东盟地区“一带一路”建设 逆势成长与新挑战
- 上海服务“一带一路”经典案例2021
- 竞争但不失控:共建中美网络安全新议程
- 错失良机的悲剧: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力成本和经济损失
- 更多错失良机的悲剧:新冠疫情中的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的人力和经济损失
- 美国区域经济合作倡议的内涵、反响及前景
- Working Together with One Heart: People-to-People Diplomacy in the Coronavirus Crisis
- 全球协作抗击新冠病毒:作用、经验与启示
用大国的胸襟看待对非援助
2012-07-19
第五届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今天将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将主题确定为“继往开来,开创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新局面”,这就意味着需要总结和梳理中非关系的成就与不足,特别是正确回应近年来对中非关系、特别是中国援非政策和实践的质疑声音,促进中非关系的新发展。
中国人在非洲普遍受到尊重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中国为非洲提供的援助。这些援助大多聚焦民生工程,如公路、铁路、桥梁、住房等,颇受当地人民欢迎。例如,目前中国正援助肯尼亚建设一条从首都机场至内罗毕市中心的高速公路。路还没有完全修好,但行人、牛马、汽车全都兴高采烈地上了路。美国主流民意调查公司的数据也能说明这一点。皮尤公司自2006年起的连续性调查显示,肯尼亚、埃及和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人民对中国的好感度始终保持在70%以上。
然而,很大程度上由于距离遥远而缺乏了解,国内公众对中国援非的效果缺乏自信,容易因西方批评或非洲国家的个别抱怨声而误以为中国援非政策和实践不够成功,更有甚者认为中国“好心没有好报”。例如,绑架人质事件在非洲较为常见,今年春节期间就有两起针对中国人的人质危机。有人因此批评中国援非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实际上事实恰好相反,中国人在非洲被绑架的次数不仅相对较少,而且往往营救及时,证明中国人是很受尊重的。例如,今年1月31日在埃及发生的人质危机,从事发到成功解救仅用了15个小时。
中国援非实践的确存在不足之处,但西方的批评重点却是所谓的中国援非破坏了非洲人权、民主与良治,不尊重当地社会和环境标准等。这些批评背后的政治目的尤为刺眼。例如,无论苏丹还是津巴布韦的问题都几乎与中国无关,根源更多在于西方遗留的问题。又如,西方往往指责中国公司只用中国工人,不用当地工人。姑且不论中国工人的勤奋与技能,仅中国公司从未被指控违背当地使用外籍工人的法律规定这一事实,便说明西方的批评是别有用心的。
西方对中国援非实践的批评和指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信心的逐渐消失。就中国对非援助而言,他们真正担心的是中国“花小钱、办大事”的援外模式的崛起。例如,中国在2011年的援外总支出为280亿人民币。换算成美元,2011年中国援外总金额仅为40亿美元,而美国则高达240亿美元。但从效果看,中国的效果远比西方的效果更好,这是国际公认的。
中非合作11年来的经验已经证明,中国促进非洲自主发展,中国多年来致力于帮助非洲增强自身能力,也为自己提供了更多机遇。援助非洲不仅为中国创造了出口、就业和市场,还带来了许多中国发展所急需的资源,更促进了中非贸易的快速发展。
第五届论坛将基于对中非关系和中非合作论坛的既有成果,发展指导中非关系的中长期战略,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便是促进国际国内对中非关系的了解和理解。就国内而言,培养公众正常的大国自信,做好对非洲的援助、特别是民生工程的援助,或许将是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之一。
中国人在非洲普遍受到尊重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中国为非洲提供的援助。这些援助大多聚焦民生工程,如公路、铁路、桥梁、住房等,颇受当地人民欢迎。例如,目前中国正援助肯尼亚建设一条从首都机场至内罗毕市中心的高速公路。路还没有完全修好,但行人、牛马、汽车全都兴高采烈地上了路。美国主流民意调查公司的数据也能说明这一点。皮尤公司自2006年起的连续性调查显示,肯尼亚、埃及和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人民对中国的好感度始终保持在70%以上。
然而,很大程度上由于距离遥远而缺乏了解,国内公众对中国援非的效果缺乏自信,容易因西方批评或非洲国家的个别抱怨声而误以为中国援非政策和实践不够成功,更有甚者认为中国“好心没有好报”。例如,绑架人质事件在非洲较为常见,今年春节期间就有两起针对中国人的人质危机。有人因此批评中国援非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实际上事实恰好相反,中国人在非洲被绑架的次数不仅相对较少,而且往往营救及时,证明中国人是很受尊重的。例如,今年1月31日在埃及发生的人质危机,从事发到成功解救仅用了15个小时。
中国援非实践的确存在不足之处,但西方的批评重点却是所谓的中国援非破坏了非洲人权、民主与良治,不尊重当地社会和环境标准等。这些批评背后的政治目的尤为刺眼。例如,无论苏丹还是津巴布韦的问题都几乎与中国无关,根源更多在于西方遗留的问题。又如,西方往往指责中国公司只用中国工人,不用当地工人。姑且不论中国工人的勤奋与技能,仅中国公司从未被指控违背当地使用外籍工人的法律规定这一事实,便说明西方的批评是别有用心的。
西方对中国援非实践的批评和指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信心的逐渐消失。就中国对非援助而言,他们真正担心的是中国“花小钱、办大事”的援外模式的崛起。例如,中国在2011年的援外总支出为280亿人民币。换算成美元,2011年中国援外总金额仅为40亿美元,而美国则高达240亿美元。但从效果看,中国的效果远比西方的效果更好,这是国际公认的。
中非合作11年来的经验已经证明,中国促进非洲自主发展,中国多年来致力于帮助非洲增强自身能力,也为自己提供了更多机遇。援助非洲不仅为中国创造了出口、就业和市场,还带来了许多中国发展所急需的资源,更促进了中非贸易的快速发展。
第五届论坛将基于对中非关系和中非合作论坛的既有成果,发展指导中非关系的中长期战略,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便是促进国际国内对中非关系的了解和理解。就国内而言,培养公众正常的大国自信,做好对非洲的援助、特别是民生工程的援助,或许将是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之一。
文献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