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研究成果 > 论文
论文 paper
非本院作者
赵念渝
“两岸海洋合作前景”学术研讨会综述
赵念渝 2013-09-06
简介
正文
2013年6月15日,上海市台湾研究会、上海市日本学会、上海市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会共同举办的“两岸海洋合作前景”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召开。市社联党组书记沈国明、市台办副主任李雷鸣等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两岸的近40名海洋问题与两岸关系学者出席会议,围绕东海和南海争端、“台日渔业协定”、美国亚太再平衡与东亚地区海洋争端、两岸海洋合作路径与前景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现将会议情况综述如下。
一、东海、南海争端的现状与未来
东海、南海岛礁之争的本质都是国际政治问题。与会学者认为,日本是挑起岛礁之争的祸首。自从2012年来,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动作不断。与会学者赞赏中方对日本的每一个动作采取的毫不含糊的回应,支持中国政府决不退让的坚定立场。与会学者也指出,日方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并无短期内改弦易辙的迹象。
鉴于上述情况,与会学者指出,面对日本的挑衅,两岸必须合作,只有合作才能彻底解决争议。台湾学者张亚中认为,要确保钓鱼岛和南海诸岛的主权,要确保中华民族的海域祖权,两岸必须“携手合作,共同维护祖权”。与会学者认为,迄今为止的事实证明,中日之间的争执并没有真正结束。欧洲国家能够在二战后迅速地走向和平与统合,德国对历史的忏悔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而日本当局至今对历史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反思。其次,1945年《波茨坦公告》称“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中国始终都不认为日本的领土可以包括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两岸也均不认为,美国可以单方面地处置琉球的法律地位。第三,1972年美国在将琉球群岛转移给日本时,亦将在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行政权移交日本,日本以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随琉球而转移归属日本主权的说法,是错误的认识。美国片面移转琉球群岛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行为亦不符合《波茨坦公告》的战后领土安排。第四,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土主权为中华民族所拥有,目前却为日本所窃占,与冷战期间的两岸对峙有一定关联。目前两岸已进入和平发展期,很有必要就共同保钓寻求共识。建议两岸应建立保钓的共同论述,共同撰写“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为中华民族领土”之多种说帖、建立共同划界标准、交换保钓历史数据、加强两岸海洋事务研究。
两岸学者呼吁,政治问题最终还是需要政治的思路与智慧来解决,未来要根本解决钓鱼岛的争议并在海洋事务上进行全面合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岸的政治安排和政治合作,期望两岸能在彼此政治定位上达成共识,共同组成代表团代表整个中国与日本交涉,并在海域事务上成立“两岸海域共同体”,共同研究、开发、维护、治理两岸在东海与南海的相关事务。
二、“台日渔业协定”的内涵与影响
对于“台日渔业协定”的签署,台湾和大陆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与会台湾学者认为,马英九政府在改采强势保钓策略后,对日渔业谈判上取得意外收获。历经16次的谈判失败,2013年4月10日,台日第17次渔业会谈赢得突破性进展,日本将在钓鱼岛12海里外的专属经济区内,划出3块适用海域对台湾渔船开放,台湾可望在东海增加4530平方公里渔场。
有大陆学者认为,日本与台湾地区的渔业协定谈判始于1996年,迄今16次谈判均无果而终。目前,台湾当局则明知日方用心却偏偏“愿者上钩”。这是因为,马英九为首的台湾当局利用当前复杂局势,一是捞取台湾地区的渔权实惠,二是进一步突破和提升与日本关系,三是避免使台湾当局被动卷入。因此,尽管马英九在坚持钓鱼岛主权问题上立场明确,但始终担心美日对两岸联手抱有警惕,同时试图争取一些渔权以缓和岛内民众的对日不满情绪。
从两岸关系发展的长远利益来看,有大陆学者认为,“台日渔业协定”对两岸关系构成一定的负面冲击是毋庸置疑的。尽管大陆官方尽量克制与理性,但大陆民间对台当局的抨击却毫不留情。为促进十八大提出的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与社会基础的战略目标,大陆官方保持克制与理性是明智的,在外宣上把台日关系纳入到中日关系的大框架中也是正确的,尽管在大陆、台湾和日本围绕钓鱼岛主权争议的未来博弈中还需适时调整思路:
一是应该承认“台日协定”确实给岛内渔民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大陆方面过于激烈的反对,必将招致这些从中获益的渔民同胞乃至岛内主流民意的反弹,正中日方下怀,也会成为岛内分裂势力攻击大陆、离间两岸人民关系的弹药。为“亲者痛、仇者快”,应加强对大陆民间舆论的正确引导。
二是无需过度强调“台日协定”对两岸政治互信造成的负面冲击。两岸政治互信的基础是“九二共识”,只要台当局不直接推翻这个共识,就不必过度反应。而马英九近日公开承诺,不论在岛内或岛外他都不会推动“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与“台湾独立”。即使他的这一表态只是在“台日协定”签订后所作的某种补偿姿态,也应予以肯定。
三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大陆方面在未来的保钓事业中应承担更大责任。事实说明,两岸“合作保钓”将是一个漫长且充满曲折的过程。两岸之间若能开展有效合作固然值得庆幸、值得追求,但维护民族合法权益的重任,应该也只能以大陆为主来完成。
三、美国亚太再平衡与东亚地区海洋争端
与会学者注意到,两岸海洋合作之所以困难,美国因素是一个绕不开的因素。与会者指出,尽管美国一再声明在东海问题上“不持立场”,但美国仍有明确立场:一是“私相授受”,二是袒护日本,三是容忍日本右翼闹事。与东海问题不同,在南海问题上,美国一改“暧昧”的态度采取旗帜鲜明的立场,即坚持航行自由、反对武力威胁、诉求的合法性须源于领土的合法性。
与会者指出,美国采取上述立场的原因在于:第一,美国对自己在西太平洋地区的身份和利益的确认;第二,在重返亚太的背景下,美国需要得到南海地区的“盟国”和“伙伴”的支持,特别是菲律宾和越南;第三,尽管为避免激怒中国,美国需要适度降低在南海问题上的调门,但一方面基本立场不会软化,另一方面坚持帮助东南亚国家提升防务能力;第四,为落实亚太再平衡战略——包括全球战略、军事战略、联盟战略、军事部署及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等五个层次的再平衡,美国需要有“盟友”和“伙伴”推波助澜,而岛礁争端无疑是较为合适的议题选择。
有学者认为,考虑美国的历史和现实表现、其在东海南海问题上的既定立场、对中国深深的疑虑以及美国本身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需要,美国当然不会赞同两岸在海洋问题上的合作。因为这不符合美国的利益,但美国不会公开反对两岸的海洋合作,而是通过迂回方式向台湾方面提出“忠告”,以牵制台湾当局的“单独”行动。
与会学者认为,美国其实一直对两岸海洋合作保持高度警惕,美国甚至提醒台湾地区,“在东海问题上,台湾应该是有助于美国的安全伙伴,须起到稳定的作用”。如果再考虑美国近年来着力推行的重返亚太、再平衡战略、TPP以及第一岛链战略等等,美国即使不公开反对两岸海洋合作,“以君子之心度量的话”,也一定会通过各种方式给台湾施加压力以增大两岸海洋合作的难度。面对美、日、菲、越咄咄逼人的态势,大陆别无选择,只能是:一不回避挑战,二不为难台湾,三应“铁肩担道义”,果断应对,承担更多的政治、民族和历史的责任以维护中华民族的“祖权”及领土完整。
四、两岸海洋合作路径与前景
与会学者的一大共识是,在经贸交流越来越制度化之后,考虑到海洋合作的巨大空间,两岸应从大处着眼,按照轻重缓急开展两岸海洋合作。
第一,两岸海洋合作的基本路径应为“政治默契、民事互助、经济合作”。台湾学者张亚中教授的这一建议得到与会学者普遍赞同。这一路径的第一步可从民间开始,包括学术界的合作;第二步则是官方介入,从默契培养开始,由默契产生彼此之间的互动关系,如可考虑共同护渔或轮流护渔,可考虑建立直接传递准确信息的平台与机制,在经合会机制下成立“两岸东海钓鱼岛及南海经贸合作委员会”,将ECFA延伸到东海钓鱼岛及南海区域。
其次,以渔业为契机推动两岸海洋事务广泛合作。经过近30年发展,两岸渔业合作逐渐走向成熟,呈现有组织、有规模的表现形式,合作层次不断提升、领域不断拓展,由民间层面上升为政府层面,由学术、技术领域扩展至经济、管理领域,以渔业为契机推动两岸海洋事务广泛合作。具体可从5个方面着手:近海渔业资源养护和管理合作;远洋渔业合作;水产养殖和水产品加工业的交流合作;渔业劳务输出合作;渔业民间组织的交流合作。
第三,在渔业合作的基础上,可考虑为更广泛的海洋合作布局,包括:科研合作考虑由两岸的科研单位联合进行海洋科学研究;合作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加强其他的海洋事务合作;合作研究琉球钓鱼岛领土主权归属;等等。
第四,台湾学者指出,由于台湾夹在中美两大国的南海博弈中间,很难接受中美两国的单方主张,建议始终以多边解决方案为努力目标。中国大陆应支持台湾地区,让台湾地区参与有关南海事务谈判,使现行对各国/地区的双边外交变成多边谈判机制,才能真正解决台湾地区所面临的困境。台湾学者还建议:“由于台湾目前被排除在现行东南亚区域安全机制以外,如果中国大陆能另起炉灶,倡议多边外交来建构南海问题讨论、解决机制平台,也让台湾参与,接下来两岸的军事政治对话会更顺利进行”。与此同时,台湾地区也应扮演更积极的角色,主动促成两岸专家到东沙岛、太平岛举办论坛交换意见,先从非官非民、学术性、低层次的角度开始,慢慢进入到非传统安全的海上合作、气象监测等领域问题。
总之,正视现实,共同维护祖权,合作不分党派颜色,以两岸人民利益为先,积极开拓两岸的多元合作模式,才能为共谋未来的海洋合作创造机会。

文献来源:《国际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