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理论建构与内核深化
- 日本民主党时代的对俄关系及战略性展望
- 亚太两强竞争性合作格局趋势与中国外交
- 亚太区域架构变动的现状与前景
- 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前景与中国
- "保护海外能源利益"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新时期中国国际角色定位的内涵与意义
- 中国周边安全的新认知: 特点、功能与趋势
- 中美中东政策比较——理念、政策与贡献
- 日本海洋战略的内涵与推进体制 — — 兼论中日钓鱼岛争端激化的深层原因
- 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态势、中国的新角色及中国智库的新任务
- 中俄关系2015:高调前行、道路曲折
- 发展中国家建构自己理论的必要性
- 中国智慧与力量造福世界
-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助国际关系稳定
- 中国和平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新旧困难
- 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智力支撑
- 中国外交新思路 新实践 新理论
- 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 中国外交:今年成绩超出预期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 中国外交与和平发展
- 《中国与拉美国家相互依赖模式研究》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国家民族”建构研究
- 《中国与拉美国家相互依赖模式研究》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 欧盟社会政策研究
- 《老挝与“一带一路”》
- 《非洲世纪的到来?:非洲自主权与中非合作研究》
- 《国际体系演进与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
- 上海服务中拉合作的现状与趋势——中拉命运共同体建设与上海角色
- 上海服务“一带一路”经典案例2021
- 上海服务东盟地区“一带一路”建设 逆势成长与新挑战
- 中美关系正常化历史上的四次关键战略协作的启示
- 竞争但不失控:共建中美网络安全新议程
- 美国区域经济合作倡议的内涵、反响及前景
- 更多错失良机的悲剧:新冠疫情中的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的人力和经济损失
- 错失良机的悲剧: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力成本和经济损失
- Working Together with One Heart: People-to-People Diplomacy in the Coronavirus Crisis
- 全球协作抗击新冠病毒:作用、经验与启示
外交部副部长崔天凯在我院举办的《上海公报》发表4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演讲
(2月6日下午2:20,上海锦江饭店)
尊敬的屠光绍副市长,
尊敬的杨洁勉院长,
尊敬的所罗门大使,
尊敬的希尔大使,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40年前,《上海公报》在这里发表。这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开启了两国交往合作的新篇章。回首40年,中美关系虽然历经风雨,却始终保持前进方向,并取得长足进展。
40年来的变化广泛而深刻。两国领导人从数年见一面到每年几度会晤。双边贸易额从不到25亿美元,增至去年创记录的4400多亿美元。合作领域扩展到从陆海空天到网络虚拟世界。《上海公报》为中美关系播下的种子,已经成长为参天大树,结出丰硕成果。相信这样的结果,40年前任何人都难以预料。
今天,中美关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朝着两国元首指明的方向,开始共建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的进程。
中国先哲孔子云,“四十而不惑”。经过40年洗礼,我们进入“不惑”之年的时候,对中美关系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中美关系的成果有了更真切的感受,对中美关系的未来有了更高的期待。
与此同时,在正当应该“不惑”的今天,中美关系仍然面临一些“困惑”,提醒着我们要加倍努力,推动中美关系在健康稳定的轨道上不断向前发展。
第一个困惑是,中美之间能不能建立足够的互信?
中美之间对于互信的需要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从管理日益广泛和深入的双边交往角度,还是从应对全球和地区共同课题的层面,无论是出于两国关系长远发展的要求,还是为了回应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中美两国都必须保持健康、稳定、持续的关系,而这一关系的基础就是相互信任。
中美双方建立和加强互信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两国之间现有60多个对话和磋商机制,包括从领导人到工作层等各个级别,涵盖政治、安全、防务、经济、贸易、科技、人文、能源、环境等广泛领域。去年1月胡锦涛主席应奥巴马总统邀请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时,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同意进一步努力培育和深化战略互信,以加强双边关系”。
与此同时,中美之间确实存在互信“赤字”。每当中美关系遇到问题时,往往会出现从根本上质疑这一关系的声音。对于这个真正称得上“大而不能倒”的关系,却不时有人企图推翻重来。因此,培育和深化互信,仍然是双方必须充分重视、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
为此,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要切实尊重彼此核心利益,不做损害对方核心利益的事。在事关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等问题上,真正体现相互尊重,而且不仅说到,还要做到。这是建立互信的基本前提。中美关系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就是因为从《上海公报》开始的两国三个联合公报和其他重要政治文件体现了这样的精神。
二是要全面、客观、符合实际地认识对方的战略意图。中美是两个大国,对彼此战略意图的判断如果“失之毫厘”,很可能带来“差之千里”的后果。这是我们必须警惕的。
当前,美国和世界上很多人在关注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问题,这是可以理解的。其实,中国是不是走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走成功,首先关系到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自身根本利益的选择,也是基于历史与现实的选择,基于时代潮流的选择。我们三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正是缘于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对于这样一条道路,我们没有理由改变,也绝不会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增强国力,加强国防建设,都是为了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成功,都是为了中国和平发展的进程少受干扰、不被阻断。
必须指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既取决于中国自己的努力,也需要得到外部世界的理解和支持。在这方面,美国的选择至关重要。
总之,我们希望中美之间在这些重大问题上的互信不断加深,推动两国合作更富有成果,两国关系的发展又进一步增加双方的互信。我们期待着这样一种良性循环。
第二个困惑是,中美合作是不是互利双赢?
这本来不应该是一个问题。《上海公报》发表40年来,由于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和发展,由于两国伙伴合作的拓展和加深,中美双方都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两国面临的国际环境都大有改善,两国经济发展繁荣的机遇都大大增加,两国应对全球和地区问题的条件都更加有利,两国人民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
现在议论比较多的是中美经贸关系。有人认为一方“占了便宜”,另一方“吃了亏”。事实并非如此。中国的发展需要从外部引进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需要进入国际市场,需要融入国际经济贸易金融体系。我们充分肯定美国在这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中国的开放也给美国提供了难得的投资机会和市场空间,为美国企业带来了全球竞争的机遇,为美国消费者提供了价廉物美的商品。中国的加入使国际经贸金融体制更具普遍性和有效性,美国鉴于在这些体制中的地位,应该最能够感受到由此产生的利益。
至于中美贸易的不平衡,这是一个需要客观分析和认真对待的问题。
首先,这种失衡主要源于两国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的不同,源于跨国企业全球资源配置。总体上说,中国经济仍然更多地处于产业分工的低端,中国工人更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工人付出了更多的辛劳,但是他们创造的价值并没有总是留下来,而是增加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支撑了处于高端经济体的高薪工作,保障了发达国家消费者的生活水平。世界应该感谢吃苦耐劳的中国工人。
其次,中美双方正在努力解决贸易失衡,使两国贸易关系更加可持续。中国正在大力增加从美国进口。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对华出口的增幅超过对其他所有国家。根据中国美国商会统计,过去10年美国47个州的对华出口增长率达到3位数以上,60%以上的美国在华企业利润率高于它们在全球的平均利润率。当然,如果美国能够切实放宽高技术产品对华出口的限制,美国对华出口还会大幅增加,贸易平衡的进程还会明显加快。
再者,中国经济不会总是停留在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阶段。我们正在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我们要向产业分工的更高端攀登。实际上,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作出类似的努力。这将是一场健康的、良性的竞争,将推动世界经济整体迈向更高阶段。中国走向高端,绝不意味着美国回到低端。美国一定会努力走向更高端。这样一种水涨船高、百舸争流的局面,带来的将是互补、互利、双赢、共赢的结果。
第三个困惑是,中美两国能不能在亚太地区良性互动?
中美两国都是太平洋国家。亚太是中美利益交汇最集中的地区。亚太的和平、稳定和繁荣,符合中美和本地区所有国家的共同利益。中美作为对亚太拥有重要影响的国家,能够也必须为此作出积极努力。
中美在应对朝鲜半岛核问题、南亚核危机、日本三重灾害等涉及亚太安全发展的问题上开展了密切协调,在亚太经合组织等地区合作框架内充分合作,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作出积极贡献。双方外交部门已经举行了两轮亚太事务磋商。
随着形势的变化,中美在亚太的互动难免会遇到新课题,需要形成新思路,拿出新办法,取得新进展。
当前,对于中美两国如何在亚太相处,出现很多议论,也有不少事态发展。双方一直在沟通。
在此,我愿指出三点。第一,中国对于中美在亚太地区的互动始终持建设性态度。去年的《中美联合声明》指出,中方“欢迎美国作为一个亚太国家为本地区和平、稳定和繁荣作出努力”。
第二,近期广受关注的一些事态发展大都发生在太平洋西部,发生在中国周边。也就是说,中国并没有远涉重洋去麻烦别人,而是问题找上门来了。
第三,中美在亚太地区的良性互动,既是两国利益所在,也是本地区各国的期待。那么,什么是本地区各国人民最需要的?什么是中美两国最应该为大家提供的“公共产品”?答案很清楚:和平稳定的地区环境、发展繁荣的良好前景、互利合作的伙伴关系。我们希望,中美双方的地区政策和彼此互动都能聚焦于此。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亚太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中美在亚太的共同利益很多,合作潜力很大,关键是要有足够的政治意愿。我们要摒弃冷战思维和零和观念;我们要坚持相互尊重和互信互谅;我们要包容协作,不搞选边站队;我们要彼此照顾,互利共赢。
《中美联合声明》指出,“两国领导人支持通过合作努力建设二十一世纪更加稳定、和平、繁荣的亚太地区”。让我们双方切实负起责任,为此而共同努力吧。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40年前,中美相互隔绝,除了地缘政治需要,几乎没有更多共同利益。即使在那样的情况下,中美仍然能够走到一起。《上海公报》虽然列举了双方诸多分歧,但总体上却反映出双方更重要的共识。这在国际关系史上是个求同存异的创举。其中的智慧和远见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0年后,世界今非昔比。中美关系一路走来并不平坦,取得的成果来之不易。我们感慨于中美关系的快速发展,也正视中美关系面临的问题。对于今后中美关系的前景,我们抱有信心。
我们的信心在于两国关系已经有了前进的方向,那就是胡锦涛主席与奥巴马总统达成的共识:共建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
我们的信心在于两国自基辛格博士秘密访华和《上海公报》发表以来不断克服困难、推进关系的丰富实践和成功经验。
我们的信心在于中美人民之间的友好基础。两国人民曾经并肩抗击法西斯,曾经用我们的握手“改变了世界”,曾经发生过许许多多友好交往的感人故事。我至今记得2008年汶川地震时,美国新罕布什尔州345名美国中学生用自己的零花钱凑成2008美元,捐给中国灾区人民。无数这样的小故事,成就了中美关系的大文章。
习近平副主席很快就要应拜登副总统邀请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我们期待双方通过此访抓住机遇,加强沟通,增进互信,拓展合作,加深友谊,推进中美合作伙伴关系建设不断向前。
站在40年历史的肩膀上,我们远眺中美关系的未来,既有美好的期待,更感历史的责任。我相信,只要双方坚持两国元首共识,坚持中美合作伙伴关系的方向,坚持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和《中美联合声明》的精神,建设中美合作伙伴关系之路就一定能够越走越实,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谢谢大家。
文献来源: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