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理论建构与内核深化
- 日本民主党时代的对俄关系及战略性展望
- 亚太两强竞争性合作格局趋势与中国外交
- 亚太区域架构变动的现状与前景
- 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前景与中国
- "保护海外能源利益"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新时期中国国际角色定位的内涵与意义
- 中国周边安全的新认知: 特点、功能与趋势
- 中美中东政策比较——理念、政策与贡献
- 日本海洋战略的内涵与推进体制 — — 兼论中日钓鱼岛争端激化的深层原因
- 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态势、中国的新角色及中国智库的新任务
- 中俄关系2015:高调前行、道路曲折
- 发展中国家建构自己理论的必要性
- 中国智慧与力量造福世界
-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助国际关系稳定
- 中国和平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新旧困难
- 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智力支撑
- 中国外交新思路 新实践 新理论
- 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 中国外交:今年成绩超出预期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 中国外交与和平发展
- 《中国与拉美国家相互依赖模式研究》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国家民族”建构研究
- 《中国与拉美国家相互依赖模式研究》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 欧盟社会政策研究
- 《老挝与“一带一路”》
- 《非洲世纪的到来?:非洲自主权与中非合作研究》
- 《国际体系演进与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
- 上海服务中拉合作的现状与趋势——中拉命运共同体建设与上海角色
- 上海服务“一带一路”经典案例2021
- 上海服务东盟地区“一带一路”建设 逆势成长与新挑战
- 中美关系正常化历史上的四次关键战略协作的启示
- 竞争但不失控:共建中美网络安全新议程
- 美国区域经济合作倡议的内涵、反响及前景
- 更多错失良机的悲剧:新冠疫情中的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的人力和经济损失
- 错失良机的悲剧: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力成本和经济损失
- Working Together with One Heart: People-to-People Diplomacy in the Coronavirus Crisis
- 全球协作抗击新冠病毒:作用、经验与启示
2012年1月14日,台湾举行“总统”选举与“立委”选举,不仅马英九赢得连任,而且国民党的65个席次在“立法院”的113席中占据绝对的超过半数,这样,国民党基本上掌握了未来四年台湾地区的行政权与“立法权”,国民党延续过去四年的“全面执政”态势,从而对未来台湾政局的演变与两岸关系发展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马英九连任后的台湾政局走向
1、台湾政局动向。主要有三个重要特征:一是蓝绿力量消长,从国民党与民进党的得票看,四年来台湾蓝绿力量变动不大,国民党依然是台湾政局演变的主导性力量,民进党则是最大的反对党,未来四年也不会有重大变化;二是“立法院”内蓝绿基本结构变化不大,席次有所调整,民进党势力有所上升,但国民党依然有能力主导议事方向与议程;三是台湾社会中的“北蓝南绿”的政治格局依旧,未来四年也难有大的变动。
2、国民党执政党地位稳固。有三个重点:一是以马英九为首的行政团队依然是国民党内的中坚与主导性力量,王金平为代表的“本土派”势力难以对马英九形成威胁;二是马英九对国民党的改造将依既定路线推进,中央与地方派系的关系仍可能是推动改革的难点;三是以朱立伦、郝龙斌等为代表的中、新生代将进一步成为国民党稳住执政权的中坚力量,但是党内围绕马英九之后的接班与权力分配的斗争可能加剧。
3、民进党面临权力分配与路线转型双重困境。蔡英文虽然辞去民进党主席,但蔡英文在民进党内的实力依然不容低估。苏贞昌当选民进党主席牵动民进党内部派系之间的权力分配与路线转型,“台独党纲”的存废、是否承认“九二共识”、如何对待两岸经济合作及交流的态度等在民进党内将引发纷争,但民进党不会因此分裂,还是台湾政局中最大的反对力量。民进党权力重组面临“天王再起”还是“世代交替”两种声音,呈现“拉锯战”:“世代交替”是潮流,是社会期待,有助于党务新陈代谢,增加民进党清新与活力,扩大社会支持基础;但苏贞昌的当选显示“世代交替”尚未成为民进党内的主流。苏贞昌以55894票、50.47%得票率当选为民进党新一届主席,由此开启民进党的“后蔡英文时代”。但是否能够实现民进党的“苏贞昌时代”,则端视苏贞昌能否解决与处理当前所面临的三大挑战:整合党内、处理与国民党关系及调整“台独”政策。苏贞昌面临的第一大挑战是能否整合民进党内部各派系,不仅是此次选举中支持苏贞昌的新潮流系与绿色友谊连线,而且需要整合谢长廷系、蔡英文系及以陈水扁为“精神领袖”的“一边一国”连线及其他独派势力。尤其是经过这一次可谓刀刀见血、刀刀见骨的党主席选举,民进党已然是一个很难团结的民进党。民进党内部派系生态林立、反苏势力庞大及苏贞昌个人人缘的欠缺,几乎注定他在采取“共识决”的民进党内部的权力决策中无法掌握多数,将面临其它派系的严重牵制。第二大挑战是如何应对“政党对话”,带领民进党做负责任的在野党。民进党作为在野党,高举反对一切的旗帜,这是民进党的长项与优势所在,但能否做一个不是为反对而反对、而是负责任的民进党,民进党需要学习的地方不少。民进党要让选民信任而取得支持走向执政,不能完全依赖国民党施政的失误,也不能站在一边看马英九团队的笑话,而是需要拿出具体的政策来争取民众支持,包括对于马英九选前就提出的、选后一直想推动的“政党主席对话”,苏贞昌如何给予恰如其分的回应,既不失在野党立场,又能够共同为台湾社会中蓝绿对立的弥合、执政党与在野党矛盾的化解,共同为台湾打拼,尽心尽力,由此建立民进党负责任的政党形象,确立有发展方向的民进党,苏贞昌责任重大。第三大挑战是如何调整民进党“台独”立场,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蔡英文的败选已经证明民进党的两岸政策是阻碍其走向执政的最大障碍,而苏贞昌要显示有能力挑战2016年,首要工作是带领民进党调整两岸政策,放弃“台独”主张,顺应两岸和平发展的潮流。总之,苏贞昌面临整合困难、领导困难与转型困难,三大挑战犹如“三座大山”压在苏贞昌头上。
4、“立法院”呈现两大党与两小党基本格局。“立法院”出现两大两小四党团的新局面,政治生态更加复杂。一方面是民进党席次由上届27席、不足四分之一,上升到40席,民进党席次跨越总席次的三分之一,拥有“修宪”、“罢免总统副总统”、“倒阁”及听取“总统”“国情报告”的提案权,可以想见,民进党一定会运用这样的权利,国民党在“立法院”恐难以平安无事。另一方面,在国民党与民进党外,亲民党与台联党均因跨越政党门槛得以成立党团,由于“立法院”是合议制,特别是在朝野角力的委员会与院会两大战场,在野的民进党、亲民党及台联党都有提案权和参与、协商、杯葛议事的权力与能力,特别是“立法院”既有的朝野协商的基本规则,党团协商采取“共识决”,即无论各党团成员多寡,一律平等,只要有小党不同意签字,必须等待满1个月协商期满,才能表决。这样小党在协商中的要价空间增大,审议议案变数增多。由于亲民党与台联党都拥有朝野协商权,可以以小搏大。
二、马英九未来四年对大陆政策动向——“五二〇”演说解读
马英九连任后的两岸政策走向值得关注,其中5月20日的“就职演说”则是其未来对大陆政策的核心表现。
(一)对“演说”的总体评估
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
1、“民主牌”。一开始就谈“为台湾民主喝彩!”“台湾实施民主的经验,证明中华民族的土壤,毫不排斥外来的民主制度”,甚至要求“中国大陆的政治参与逐步开放”。
2、“政绩牌”。提出过去四年的政绩:一是台湾经济的复苏;二是处理“八八风灾”;三是追求“司法公正”;四是推动“政府再造”,即“行政院”部会的精简与县市升格;五是推动居住正义与节能;六是创造台海和平;七是推动台湾的国际参与。
3、提出施政目标与举措。未来四年目标是实现脱胎换骨后的和平、公义与幸福台湾,即要打造一个“幸福的台湾”。具体措施是五大支柱——“强化经济成长动能”、“创造就业与落实社会公义”、“打造低碳绿能环境”、“厚实文化国力”与“积极培育延揽人才”。
4、提出实现施政目标的策略。即提出“以两岸和解实现台海和平、以活路外交拓展国际空间、以国防武力吓阻外来威胁”的“铁三角”,作为实现五大支柱的条件与环境。
5、整合台湾内部。提出“台湾就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希望蓝绿、朝野弥平对立,实现和解。
(二)马英九演说中的对大陆政策内容
马英九演说对大陆政策部分有近800字(含标点符号),如果涉及两岸关系(“铁三角”)部分近2000字,篇幅不算小,因为全文只有6000字。与前四年的对大陆政策相比,内容上新意不多。
1、基本原则。马英九提出“中华民国宪法”是“处理两岸关系的最高指导原则”。
2、基本目标。为打造“幸福台湾”创造良好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环境。
3、基本内容。包括七个方面:一是坚持“三不”政策,即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维持台海“不统、不独、不武”的现状;二是坚持“九二共识、一中各表”,强调在“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的基础上,推动两岸和平发展;三是承认“一中”,但强调“一中”就是“中华民国”;四是提出“主权”与“治权”的区别,认为依据“宪法”,“中华民国”领土主权涵盖台湾与大陆,目前“政府的统治权仅及于台、澎、金、马”,认为两岸之间应该“正视这个现实,求同存异”,建立“互不承认主权、互不否认治权”的共识,“双方才能放心向前走”;五是阐述“一国两区”,提出20年来两岸的“宪法定位”是“一个中华民国,两个地区”,认为“这是最理性务实的定位,也是中华民国长远发展、保障台湾安全的凭藉”;六是提出未来4年两岸要开拓新的合作领域,继续巩固和平、扩大繁荣、深化互信;七是承认“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拥有共同的血缘、历史与文化,也都同样尊崇孙中山。
(三)马英九对大陆政策的特点
1、“平衡化”。即在对大陆政策与对外政策之间力求平衡。尽管马英九将“以两岸和解实现两岸和平”作为“确保台湾安全的铁三角”之首,但他同时强调三个角“同等重视,平衡发展”,既要推动两岸的和平、和解政策以实现台海和平,同时又提出“以活路外交拓展国际空间并增加国际贡献”以及“以国防武力吓阻外来威胁”来确保台湾的“安全”。台湾的所谓“安全威胁”当然还包括非传统安全及周边其它国家与地区,但其主要的指向恐怕是中国大陆,既然两岸已经和平、和解,甚至“缔造了60年来最和平的台海情势”,台湾又何须再要采购大量的武器?!所以,“平衡化”政策其实也充满矛盾的一面。
2、“政经分离化”。即在两岸经济层面与政治层面坚持分开处理的方式。马英九的对大陆政策事实上采取了政治与经济“分离化”的策略,经济政策上坚持推动与中国大陆的交流与合作,但在政治与“安全”层面则主要依靠美国。所以,一方面,马英九提出要尽快完成《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的后续协商,以此引入活水提升台湾的经济竞争力;另一方面,不仅只字未提未来四年两岸之间是否开启政治协商、是否推动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建设,而且强调了加强台湾军备建设的重要性,在“防卫固守、有效吓阻”的战略下,以“创新、不对称”思维,建立量少但质精的坚强武力,强化与周边国家关系,推动建立制度化的战略对话合作管道,以捍卫台湾“安全”。
3、“对大陆政策内部化”。即将对大陆的政策服从与服务于台湾内部问题的解决。马英九通篇“演说”是“经济优先、内政为主”,重点主要有二:一是提出“强化经济成长动能”、“创造就业与落实社会公义”、“打造低碳绿能环境”、“厚实文化国力”与“积极培育延揽人才”等五大支柱,二是提出“铁三角”概念。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上,五大支柱是施政目标,“铁三角”则是手段与策略,或者说是为五大支柱提供良好的内外环境,所以,马英九的重要智囊人士赵春山就认为:“国安铁三角支撑国发五支柱”,“国家安全‘铁三角’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来支撑这‘五大支柱’”,使其顺利达成发展目标,五大支柱与“铁三角”两者之间是一种战略和策略的关系。
4、“政治议题消极化”。即处理未来四年两岸之间的政治议题的心态相对消极。一方面是马英九“演说”的“内政化”,突出“中华民国是台湾”的意涵,只在开头、结尾及谈及两岸政策时一共有12次提及“中华民国”,其它通篇使用“台湾”达41次;另一方面对两岸关系政策主要以陈述过去4年的既有政策立场为主,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展望不多,包括对两岸政治对话没有丝毫表述与文字触及。对此,连以往马英九的核心智囊苏起都认为:“只要条件成熟,未来四年不必完全排斥两岸政治谈判”,因为“政治与经济很难一刀切割,例如ECFA就有政治意涵在内。”
(四)马英九对大陆政策的积极面向与消极影响
1、马英九两岸政策中的积极面向。
一是坚持了两岸在“九二共识”上共同的政治立场。由于选举中蓝绿阵营在是否承认“九二共识”问题上形成了尖锐与鲜明的对立,从而马英九连任也是让马英九一直所坚持的“九二共识”再次经受了台湾民意的洗礼,得到了台湾多数民众的肯定与支持。二是有关“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的表述,间接表述了中国大陆所期待的“台湾人就是中国人”的表述。三是提出了未来在两岸关系上要“巩固和平”,尽管没有就如何“巩固和平”展开表述,马英九在“演说”后的记者会中也表示“目前没有与中国大陆讨论和平协议的计划”,“去年正式说明,要走这一步,一定要有高度的民意支持,其中需经过公投的授权”,但既然是巩固和平,要推动和平的制度化与和平的法制化应该都是在未来(不是“目前”)条件成熟后需要推动的,也为未来政治对话预留空间。四是提出两岸要“深化互信”。这一点上与中国大陆的看法是一致的,看到了两岸互信(无论是政治互信还是民间社会互信)对和平发展的重要性。五是提出“未来4年两岸要开拓新的合作领域”。何谓“新的合作领域”?应该是两岸双方可以再来探讨的问题,但肯定不是经济方面的议题,至少是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议题。六是关于台湾的国际参与有提出期待,但没有“漫天要价”,提出要“扩大参与国际组织”,包括“气候变迁、民航安全等联合国专门机构的相关活动”。七是强调要尽快完成ECFA后续协商。主要是后续的“投资保障”、“服务贸易”、“货物贸易”及“争端解决机制”等,这对加强两岸经济合作是有利的。八是提出“一个中华民国,两个地区”。尽管强调了“中华民国”,但在李登辉提出“两国论”、陈水扁与民进党坚持“一边一国”立场的背景下,马英九承认“一中”,提出“一个中华民国”实际上是对李登辉、陈水扁主政以来对两岸定位的回归,是回归“中华民国宪法”,是对两岸政治定位的清晰化与法律化。所以,苏起认为是“回归‘宪法一中’架构” 。台湾《联合报》社论认为,“‘一国两区’其实是‘一中各表’更加深入宪法法理的一种表达形态”,“‘一国两区’意味着回归至中华民国宪法来界定两岸关系的定位”,“回归宪法的‘一国两区’表述,潜藏着两岸有可能在互相认知的宪法层次去建立互信的机制”。
2、马英九两岸政策的消极影响。
在看到马英九“演说”中对大陆政策的积极层面内容的同时,也需要正视其负面或者是消极层面的内容,包括:一是依然强调“不统、不独、不武”的“三不”政策,没有提出“要什么”的愿景,态度略嫌消极;二是对未来四年两岸关系的展望不够,缺乏前景规划;三是鼓吹台湾的“民主”及制度的优越,“为台湾民主喝彩!” 奢谈“台湾实施民主的经验,证明中华民族的土壤,毫不排斥外来的民主制度”,甚至对中国大陆内部事务说三道四,要求“中国大陆的政治参与逐步开放”;四是既强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又强化对外武器采购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其政策上的矛盾性比较突出;五是强调“互不承认主权、互不否认治权”,并提出只有双方在两岸政治定位问题上达成“共识”,“双方才能放心向前走”。
三、民进党的两岸政策趋向
民进党的两岸政策及其动向也是影响与制约未来两岸关系走向的重要因素。蔡英文选举落败后,民进党的两岸政策成为被检讨的内容之一。主张“台独”的民进党有无可能“弃独”?一直不承认“九二共识”的民进党有无可能在选举失败后正视两岸的历史事实从而正确地面对“九二共识”的客观存在?值得关注。
1、民进党面临调整既有“台独”政策的四重压力。
蔡英文败选开启民进党“台独”路线转型的契机。笔者曾经提出:由于蔡英文不放弃“台独”立场、不承认“九二共识”,因此这次选举难以有胜选的机会。只有让民进党再输一次,主张“台独”的民进党才有可能真正地开启“台独”政治路线的转型!才有可能让民进党放弃“台独”政治立场,融入到与国民党一起推动两岸和平、和解的政策与潮流中,顺应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潮流,而不是继续逆两岸和平发展的潮流而动。应该说,民进党的再次败选,确实可以给民进党提供这样的转型机会。蔡英文的败选感言也承认:“下一任党主席一定会坚持民主进步党改革、转型”。郭正亮也认为:在民进党面对两岸关系的变局时,“确实有必要提出一套足以挑战九二共识的‘架构’,而不是只说出面对两岸交流的‘态度’,否则很难说服老百姓相信民进党能够维持两岸经贸稳定。”
其一:走向执政“最后一里路”未来需要完成。选举中蔡英文与马英九的民调支持度一直差距不大,“执政有望”成为民进党提振士气的信心所在。但选举结果昭示:民进党不能取得台湾多数民众的信赖是其无法走完“最后一里路”的主因,其中关键则是其“台独”政策无法让多数民众放心。对此,民进党内不少有识之士在选后主张调整两岸政策的表态,均说明了这一点。
其二:民进党内主张调整“台独”政策的声浪涌现。作为政党,当然是以走向执政为最高目标,但政策主张如果有碍于走向执政,当然需要检讨与修正。为此,选后民进党内主张调整“台独”政策的声音开始出现,甚至有加大的趋势。
其三:台湾社会民意与两岸关系发展需要民进党调整“台独”政策。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出现和平发展新局面,这是符合台湾主流民意的发展趋势,符合台湾民众的利益,包括支持民进党的群众的利益。两岸和平需要民进党放弃“台独”主张,台湾的主流民意与社会媒体尤其关注民进党“台独”政策调整的可能与时机。
其四:美国等国际社会对民进党执政不放心,民进党要有稳定两岸关系的能力,面临必须调整两岸政策的迫切性。投票前,美国前政要包道格等的表态,无论是否代表了美国政府立场,其事实上反映了美国政府的基本心态:即如果民进党不承认“九二共识”,民进党当政就难以稳定两岸局势,这是美国不放心的地方。而民进党要体现其有稳定两岸局势的执政能力,是否能与大陆打交道是关键,其中对话基础就是是否承认“九二共识”。
2、民进党调整“台独”政策面临难以克服的障碍。
障碍之一:党内“台独”基本教义派与保守派势力的牵制。民进党之所以从成立之初主要是反对国民党的政党演变成为一个主张“台独”的政党,党内的“台独”势力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台独”主张成为民进党内的道德标杆与旗帜,也由此逐渐将民进党内的统派、反独立派清除出民进党。包括民进党长期以来对支持者的“台独”教育所形成的集体意识与惯性,民进党选举造势场合难以见到民进党党旗以外的旗帜,无不说明了“台独”主张在民进党内不小的市场。由于“蓝色选民选政府,而绿色选民选国家”,民进党支持者“对国家的认同相当程度地决定他们的投票意向”,“对民进党来说,中华民国的主权问题只不过是个选举动员的便利工具”。这是民进党的社会基础。
障碍之二:对选举失利的不同认知影响两岸政策的调整必要性。蔡英文选情开高走低以致最后落败,除了选民结构蓝略大于绿、副手苏嘉全因素及党内整合不力等因素之外,两岸政策不能让各方放心应是其中关键。蔡英文领导的民进党的两岸政策新论述是“和而不同,和而求同”,“中华民国就是台湾”及“台湾共识”,其论述没有突破《台湾前途决议文》,是新瓶装旧酒,无法应对大变的两岸局势,也“未回应当前两岸局势的现实”。 蔡英文没有把抽象的两岸论述转化为具体的政策主张,其中“台独”的政治路线,是民进党最大的政治瓶颈,因此,“两岸仍是民进党的最大罩门”。 这是比较客观的评估。但民进党内主流未必这样认为,甚至蔡英文个人也未必认为无法走完“最后一里路”的关键是因为其所谓“台湾共识”内涵的空乏与两岸政策的不能让人放心。由蔡英文主导出笼的败选报告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障碍之三:民进党缺乏强有力与头脑清晰的政治领导人。蔡英文辞去民进党主席后,苏贞昌个人恐怕也难以带领民进党进行两岸政策与路线的辩论,从而达成真正的转型。
障碍之四:两岸政策调整与党内权力分配纠缠在一起。目前民进党内部虽然出现不少主张调整两岸政策的声音,但发表意见的动机其实不一,有的是出于对民进党路线调整的真正的迫切性的考虑,不少则是基于争取曝光的需要,甚至是为了抢占媒体与舆论的版面需要的考虑,借两岸政策的论述进行权力分配的斗争。
总之,民进党既存在需要调整“台独”政策的压力,又面临难以真正放弃“台独”党纲、难以承认“九二共识”、难以真正实现两岸政策主张与路线的转型的障碍,从而民进党要成为一个成熟、健康、有能力处理两岸关系政党,还真是有相当一段路要走。
四、未来四年海峡两岸关系可能走向
(一)未来四年两岸和平发展大势底定
1、两岸和平发展的台湾岛内政治环境得到巩固。马英九的连任与泛蓝政治力量在“立法院”占有多数的席次,不仅使国民党能够继续基本主导台湾政局的演变,而且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岛内政治环境得以稳定与维系。
2、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同的政治基础得以巩固。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与必要条件,经过台湾选举的洗礼,“九二共识”得到了极大的普及化,甚至其内涵进一步得到丰富,如“九二共识”的经济性更加突出,民生性更加凸显,使两岸和平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得到巩固与强化。
3、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策环境更加巩固。一是大陆对台和平发展政策得以持续。4年来大陆对台和平发展政策经受了台湾选举的考验,事实证明获得了台湾主流民意的拥护和肯定。二是马英九的两岸和平与开放的政治路线得到民众的支持,可以预估马英九团队未来4年会持续这样的政策走向。三是国际社会支持两岸和平发展的政策将持续。
4、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成为持续演进的基础。过去4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既有的物质基础、政治基础与交流基础等得到两岸民众的支持与拥护,也将是未来4年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动力源泉。
(二)未来4年两岸关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民进党等“台独”势力的干扰和破坏。民进党是台湾最大的反对党,也是至今没有放弃“台独”立场政党,尽管民进党面临着其“台独”政策转型与调整的压力,但由于历史原因、社会基础与政治现实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民进党“台独”政策尚难以实现根本性的调整,从而民进党等“台独”势力及其动向对马英九团队两岸开放政策的牵制力不小。
2、马英九团队对大陆政策的“政治恐惧症”。马英九在连任后的胜选感言中表示: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胜利,更是台湾人民的胜利,也是追求清廉、繁荣与和平的“台湾路线”的胜利,他要继续朝这条路线走下去。马英九提出了“台湾路线”,表示“未来会用生命捍卫中华民国主权、台湾的安全与台湾人民的尊严”。如果说前四年在两岸关系上马英九是在“创造和平”,未来四年重点则是“巩固和平”。但在如何“巩固和平”问题上,马英九团队尚未形成一致意见及符合两岸和平发展需要的政策,尤其是在两岸若干政治难题亟待协商与解决的情况下,对政治协商问题的立场患得患失。马英九在胜选后的记者会中表示:“两岸展开政治对话的时机尚未成熟,未来四年机会极小”,加上两岸间还有渔区划定、司法互助盲点等复杂问题需要努力解决,因此,“短时间内没有可能触及政治问题”。马英九团队对政治议题采取回避态度,当然无助问题的解决。
3、两岸关系中的结构性矛盾与问题的日益浮现。两岸协商一直处于“先经济”阶段,难以真正步入“后政治”阶段,而随着两岸各方面交流的深化,政治难题日益凸显,影响了经济、文化与社会等层面交流的深入。
4、国际局势的复杂多变。尤其是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及其实施,国际经济危机特别是欧债危机的深化对东亚地区与台湾海峡的和平稳定都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挑战。
(三)未来4年两岸关系的可能走向
1、两岸经济关系。在已签署ECFA的基础上,持续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台湾将充分运用与依靠大陆庞大的市场,以应对国际经济危机给台湾的冲击,两岸在金融合作、货币清算机制、产业交流与合作及“陆资入台”等方面将有较大的进展。
2、两会协商制度。两会协商将依然是“先经济”、“再教育文化”、“后政治”的次序,优先协商ECFA签署后后续的“投资保障”、“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争端解决机制”等四项协议的谈判,再逐步进行教育、文化等议题的协商,最后才有可能触及政治议题方面的协商。两会事务性问题上有可能实现综合性的互设办事处,以处理两岸交流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3、两岸文化教育交流。两岸文教交流的持续、扩大与深化是大势所趋,两岸教育协议有可能签署,文化协议的签署尚待努力。
4、两岸政治协商。两岸和平协议或者是和平制度化的议题是否有希望成为两岸智库双方讨论的议题,取决于马英九团队的决断力、魄力与届时两岸关系的进展情况及国际社会对此的反应。其实,有了民意的支持,马英九完全可以贯彻追求两岸和解的理念,在两岸关系上迈大步,毕竟“政治对话的议题迟早都须面对或排上议事日程”。 苏起也认为:“台湾是个海岛,一定要藉助外面的力量,心态上不能只管经济、不管政治”,两岸关系中政经不能切割。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巩固化、制度化应是马英九赢得其历史定位的主要着力点所在。
文献来源:中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