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研究成果 > 时评
时评 COMMENTARY
“点”读中非关系
2012-07-22

        本月19日到20日,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成功举办并落下帷幕。此次会议既是对2009年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以来三年的中非关系做个系统回顾和总结,又为未来三年中非关系的发展勾勒新的蓝图。当然,伴随着中非关系的迅速发展,也出现了不少“成长的烦恼”,这使得中国的对非外交变得复杂化。

        首先,中非之间卓有成效的合作成为中国外交的一大“亮点”。2006年,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就把非洲与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的经济联系比喻为新的“丝绸之路”。中国商务部也曾经发布研究表明:近年来非洲经济增长的五分之一要得益于同中国的经贸往来。中非合作还成为新时代南南合作的典范。因为双方目前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实际上已经打破了冷战时期“穷帮穷”的南南合作最后成果“雷声大雨点小”的定律。

        其次,中非合作也使得中国处于一些非洲问题的“焦点”位置上。中国现在有大量的企业、人员到非洲从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活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非洲的中国人可能达到100万。但非洲不少国家的内部局面还不稳定,最近几年就发生了数起中国公民在苏丹、索马里等国被绑架事件。此外,目前有2000多家中国企业在非洲开展活动,如何更有效地融入当地社会与履行企业社会责任,都成为日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最后,中非关系还成为外界炒作的“热点”。正如杨洁篪外长在今年“两会”的记者会上所指出的那样,“这个世界是一个很不平衡的世界,有人拿着大喇叭,有人只有小喇叭,有人没有喇叭。”西方媒体依仗着其在国际舆论上的“大喇叭”优势,不断对中国基于“互不干涉内政”基础上的对非外交指手画脚。“新殖民主义论”、“掠夺资源论”等奇谈怪论层出不穷。这些不实之词迷惑了不少非洲朋友,使得他们对非中关系存在着不少误解和偏见。

        从中非合作论坛于2000年成立以来,经过中国与非洲双方的不断摸索和改革,中非关系已经步入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对于鲜花与掌声,我们要虚心对待;对于外界的批评,我们既要对其中合理的予以虚心接受,同时也要对其中的不实之词进行辩驳。只有这样,才能通过不断完善中非合作论坛,使其发挥更大的引领和平台作用,使得中国与非洲能够更好更多地从双边关系中得益。


文献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