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研究成果 > 时评
时评 COMMENTARY
世博搭台,各国唱响公共外交
吴寄南 2010-10-28
  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即将落下帷幕。这次世博会创下了许多“第一”,它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是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崭新理念,在拓展公共外交方面也是一次难能可贵的尝试。包括东道主在内,各参展国都致力于塑造良好的对外形象、营造友善的舆论氛围,使得这届世博会成为各国软实力的一次大比拼、开展公共外交的大舞台,在加强世界各国的相互沟通和理解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世博公共外交的主要特征是:

    第一,高规格,大投入,将世博会作为公共外交的“重头戏”来演。按照国际展览局的规定,上海世博会期间各参展国和国际组织共举办了180多场“馆日”和“荣誉日”活动。加上开幕式和即将举行的闭幕式,有近百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称得上是“冠盖云集,高朋满座”。许多国家更是将面对广大公众的公共外交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沙特斥资1.5亿美元,兴建了喻为“月亮之船”的场馆,推出全球最大的3D荧幕,而它所获得的回报是创下每天排队时间最长的纪录。丹麦馆专门“请”来诞生97年来从未出过国门的小美人鱼,法国馆更是用梵高、米勒、塞尚等人的名画作镇馆之宝,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眼球”。

    第二,讲立意,塑形象,将宣示本国理念和价值观的政治目的贯穿始终。世博会是一场科技、文化的“嘉年华”,政治色彩并不强烈,但几乎所有的展馆都浸透了一定的理念和价值观。如果说政府外交的特点是唇枪舌剑、据理力争的话,公共外交则更多的是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受众接受其观点。比如美国馆就是看3场电影,不过它们并不是直截了当地演绎美国的政府立场。其中有一部纪录片讲述了一个小女孩矢志绿化城市的一个角落,最终感动众人梦想成真的故事。这部片子要告诉人们,美国是一个多种族的国家,乐观、创造、合作是美国的“民族精神”。

    第三,重科技,拼文化,努力以崭新的创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东道国观众。一些热门场馆之所以能经久不息地凝聚人气,其共同的特点是新颖别致、独具风格、构思奇巧、注重互动。德国馆、瑞士馆的“看点”分别是“能量球”和高山缆车。而日本馆除了用其独特的“紫蚕岛”造型、机器人拉小提琴的高科技产品吸引参观者外,受到交口称赞的是它将中日两国共同拯救濒于灭绝的珍稀鸟类朱鹮的故事贯穿始终,既弘扬了保护自然的理念,也凸显了中日友好的主题。

    第四,广交友,深接触,最大限度地将影响力拓展到世博会的场馆以外。许多参展国不仅在几千平方米的场馆内下足功夫,还积极开展场馆外的公共外交。譬如,深入到上海有关社区与居民进行“零距离”交流;安排有关官员、学者和企业家,出席有关深化世博会主题的论坛,推介其最新的理念与技术;频繁招待东道国有关官员、学者特别是传媒界人士与该国政要、专家共同探讨国际形势和双边关系以及有关城市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接受东道国媒体的深度采访,最大限度拓展其影响。

文献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