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及其成果
- 吴寄南
- 研究员
- 台港澳研究所
- [email protected]
- 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理论建构与内核深化
- 日本民主党时代的对俄关系及战略性展望
- 亚太两强竞争性合作格局趋势与中国外交
- 亚太区域架构变动的现状与前景
- 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前景与中国
- "保护海外能源利益"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新时期中国国际角色定位的内涵与意义
- 中国周边安全的新认知: 特点、功能与趋势
- 中美中东政策比较——理念、政策与贡献
- 日本海洋战略的内涵与推进体制 — — 兼论中日钓鱼岛争端激化的深层原因
- 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态势、中国的新角色及中国智库的新任务
- 中俄关系2015:高调前行、道路曲折
- 发展中国家建构自己理论的必要性
- 中国智慧与力量造福世界
-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助国际关系稳定
- 中国和平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新旧困难
- 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智力支撑
- 中国外交新思路 新实践 新理论
- 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 中国外交:今年成绩超出预期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 中国外交与和平发展
- 《中国与拉美国家相互依赖模式研究》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国家民族”建构研究
- 《中国与拉美国家相互依赖模式研究》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 欧盟社会政策研究
- 《老挝与“一带一路”》
- 《非洲世纪的到来?:非洲自主权与中非合作研究》
- 《国际体系演进与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
- 上海服务中拉合作的现状与趋势——中拉命运共同体建设与上海角色
- 上海服务“一带一路”经典案例2021
- 上海服务东盟地区“一带一路”建设 逆势成长与新挑战
- 中美关系正常化历史上的四次关键战略协作的启示
- 竞争但不失控:共建中美网络安全新议程
- 美国区域经济合作倡议的内涵、反响及前景
- 更多错失良机的悲剧:新冠疫情中的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的人力和经济损失
- 错失良机的悲剧: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力成本和经济损失
- Working Together with One Heart: People-to-People Diplomacy in the Coronavirus Crisis
- 全球协作抗击新冠病毒:作用、经验与启示
世博搭台,各国唱响公共外交
吴寄南
2010-10-28
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即将落下帷幕。这次世博会创下了许多“第一”,它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是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崭新理念,在拓展公共外交方面也是一次难能可贵的尝试。包括东道主在内,各参展国都致力于塑造良好的对外形象、营造友善的舆论氛围,使得这届世博会成为各国软实力的一次大比拼、开展公共外交的大舞台,在加强世界各国的相互沟通和理解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世博公共外交的主要特征是:
第一,高规格,大投入,将世博会作为公共外交的“重头戏”来演。按照国际展览局的规定,上海世博会期间各参展国和国际组织共举办了180多场“馆日”和“荣誉日”活动。加上开幕式和即将举行的闭幕式,有近百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称得上是“冠盖云集,高朋满座”。许多国家更是将面对广大公众的公共外交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沙特斥资1.5亿美元,兴建了喻为“月亮之船”的场馆,推出全球最大的3D荧幕,而它所获得的回报是创下每天排队时间最长的纪录。丹麦馆专门“请”来诞生97年来从未出过国门的小美人鱼,法国馆更是用梵高、米勒、塞尚等人的名画作镇馆之宝,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眼球”。
第二,讲立意,塑形象,将宣示本国理念和价值观的政治目的贯穿始终。世博会是一场科技、文化的“嘉年华”,政治色彩并不强烈,但几乎所有的展馆都浸透了一定的理念和价值观。如果说政府外交的特点是唇枪舌剑、据理力争的话,公共外交则更多的是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受众接受其观点。比如美国馆就是看3场电影,不过它们并不是直截了当地演绎美国的政府立场。其中有一部纪录片讲述了一个小女孩矢志绿化城市的一个角落,最终感动众人梦想成真的故事。这部片子要告诉人们,美国是一个多种族的国家,乐观、创造、合作是美国的“民族精神”。
第三,重科技,拼文化,努力以崭新的创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东道国观众。一些热门场馆之所以能经久不息地凝聚人气,其共同的特点是新颖别致、独具风格、构思奇巧、注重互动。德国馆、瑞士馆的“看点”分别是“能量球”和高山缆车。而日本馆除了用其独特的“紫蚕岛”造型、机器人拉小提琴的高科技产品吸引参观者外,受到交口称赞的是它将中日两国共同拯救濒于灭绝的珍稀鸟类朱鹮的故事贯穿始终,既弘扬了保护自然的理念,也凸显了中日友好的主题。
第四,广交友,深接触,最大限度地将影响力拓展到世博会的场馆以外。许多参展国不仅在几千平方米的场馆内下足功夫,还积极开展场馆外的公共外交。譬如,深入到上海有关社区与居民进行“零距离”交流;安排有关官员、学者和企业家,出席有关深化世博会主题的论坛,推介其最新的理念与技术;频繁招待东道国有关官员、学者特别是传媒界人士与该国政要、专家共同探讨国际形势和双边关系以及有关城市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接受东道国媒体的深度采访,最大限度拓展其影响。
第一,高规格,大投入,将世博会作为公共外交的“重头戏”来演。按照国际展览局的规定,上海世博会期间各参展国和国际组织共举办了180多场“馆日”和“荣誉日”活动。加上开幕式和即将举行的闭幕式,有近百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称得上是“冠盖云集,高朋满座”。许多国家更是将面对广大公众的公共外交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沙特斥资1.5亿美元,兴建了喻为“月亮之船”的场馆,推出全球最大的3D荧幕,而它所获得的回报是创下每天排队时间最长的纪录。丹麦馆专门“请”来诞生97年来从未出过国门的小美人鱼,法国馆更是用梵高、米勒、塞尚等人的名画作镇馆之宝,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眼球”。
第二,讲立意,塑形象,将宣示本国理念和价值观的政治目的贯穿始终。世博会是一场科技、文化的“嘉年华”,政治色彩并不强烈,但几乎所有的展馆都浸透了一定的理念和价值观。如果说政府外交的特点是唇枪舌剑、据理力争的话,公共外交则更多的是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受众接受其观点。比如美国馆就是看3场电影,不过它们并不是直截了当地演绎美国的政府立场。其中有一部纪录片讲述了一个小女孩矢志绿化城市的一个角落,最终感动众人梦想成真的故事。这部片子要告诉人们,美国是一个多种族的国家,乐观、创造、合作是美国的“民族精神”。
第三,重科技,拼文化,努力以崭新的创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东道国观众。一些热门场馆之所以能经久不息地凝聚人气,其共同的特点是新颖别致、独具风格、构思奇巧、注重互动。德国馆、瑞士馆的“看点”分别是“能量球”和高山缆车。而日本馆除了用其独特的“紫蚕岛”造型、机器人拉小提琴的高科技产品吸引参观者外,受到交口称赞的是它将中日两国共同拯救濒于灭绝的珍稀鸟类朱鹮的故事贯穿始终,既弘扬了保护自然的理念,也凸显了中日友好的主题。
第四,广交友,深接触,最大限度地将影响力拓展到世博会的场馆以外。许多参展国不仅在几千平方米的场馆内下足功夫,还积极开展场馆外的公共外交。譬如,深入到上海有关社区与居民进行“零距离”交流;安排有关官员、学者和企业家,出席有关深化世博会主题的论坛,推介其最新的理念与技术;频繁招待东道国有关官员、学者特别是传媒界人士与该国政要、专家共同探讨国际形势和双边关系以及有关城市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接受东道国媒体的深度采访,最大限度拓展其影响。
文献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