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理论建构与内核深化
- 日本民主党时代的对俄关系及战略性展望
- 亚太两强竞争性合作格局趋势与中国外交
- 亚太区域架构变动的现状与前景
- 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前景与中国
- "保护海外能源利益"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新时期中国国际角色定位的内涵与意义
- 中国周边安全的新认知: 特点、功能与趋势
- 中美中东政策比较——理念、政策与贡献
- 日本海洋战略的内涵与推进体制 — — 兼论中日钓鱼岛争端激化的深层原因
- 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态势、中国的新角色及中国智库的新任务
- 中俄关系2015:高调前行、道路曲折
- 发展中国家建构自己理论的必要性
- 中国智慧与力量造福世界
-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助国际关系稳定
- 中国和平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新旧困难
- 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智力支撑
- 中国外交新思路 新实践 新理论
- 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 中国外交:今年成绩超出预期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 中国外交与和平发展
- 《中国与拉美国家相互依赖模式研究》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国家民族”建构研究
- 《中国与拉美国家相互依赖模式研究》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 欧盟社会政策研究
- 《老挝与“一带一路”》
- 《非洲世纪的到来?:非洲自主权与中非合作研究》
- 《国际体系演进与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
- 上海服务中拉合作的现状与趋势——中拉命运共同体建设与上海角色
- 上海服务“一带一路”经典案例2021
- 上海服务东盟地区“一带一路”建设 逆势成长与新挑战
- 中美关系正常化历史上的四次关键战略协作的启示
- 竞争但不失控:共建中美网络安全新议程
- 美国区域经济合作倡议的内涵、反响及前景
- 更多错失良机的悲剧:新冠疫情中的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的人力和经济损失
- 错失良机的悲剧: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力成本和经济损失
- Working Together with One Heart: People-to-People Diplomacy in the Coronavirus Crisis
- 全球协作抗击新冠病毒:作用、经验与启示
不同的“丝绸之路”能否找到交汇点?
2014-02-27
2011年7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印度提出“新丝绸之路计划”(New Silk Road Initiative),希望以此推进南亚、中亚的地区经济合作。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了用创新的合作模式,与相关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Silk Road Economic Belt)的倡议。“丝绸之路”是历史上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也是一条东西方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道路。有意思的是,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后,美中两国分别以“丝绸之路”之名提出了各自的地区经济合作构想。那么,相同的名字后面是哪些不同的战略意图和具体内容呢?中美两国同走“丝绸之路”,能否找到交汇点呢?
毫无疑问,两条“丝绸之路”的战略意图完全不同。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美国为帮助新独立的中亚国家摆脱俄罗斯、伊朗的影响,走上自由民主之路,同时也为了利用里海地区重新被发现的油气资源来实现其能源进口多元化的目标,就曾提出过“丝绸之路计划”。2011年,美国为了顺利从阿富汗撤军,并防止撤军后阿富汗安全形势急转直下,其在中亚、南亚地区的战略利益受损,再次提出更新版的“新丝绸之路计划”,试图以阿富汗为枢纽,加强中亚与南亚国家的经济合作。据估算,自发动阿富汗战争至2011年,美国向阿富汗提供了188亿美元援助,超过其在其它任何一个国家的投入。美国及其盟友在阿富汗的大量消费与援助制造了阿富汗的“战时经济”,扭曲了阿富汗经济的增长方式,导致其国内生产总值的97%来源于国际消费。根据世界银行的估算,2014年后阿富汗将很难继续保持目前的经济增长率,美军和北约军队的撤出将直接造成阿富汗经济年增长率降低2到3个百分点。2014年后,不仅美国及其盟军在阿富汗消费将大量减少,美国及国际社会对阿援助也将急剧下降,阿经济面临崩溃的危险。在阿富汗经济缺少内生动力,且政治、安全形势为经济发展添加了很多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美国希望通过“新丝绸之路计划”的实施,打通中亚—阿富汗—南亚的贸易通道,为阿富汗提供能源、创造就业机会,并开拓产品市场。
除了这个主要战略目标外,加强与印度的战略伙伴关系;防止俄罗斯、中国垄断中亚事务;防止伊朗对阿富汗的干涉等也是美国推出“新丝绸之路计划”的其它战略目标。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战略目标可以分为国际和国内两方面。从国际来看,“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巴(巴基斯坦)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一起可以被视作中国加强周边外交,特别是加强与西部邻国友好关系的一部分。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但由于中国周边国家众多,战略环境复杂,在中国国力迅速上升时,周边外交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2013年10月,在首次召开的周边外交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是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通过“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和发展,中国能把自身经济发展的成果通过合作的方式与周边国家共享,在已有的亲、诚的基础上,真正做到惠、容,体现出一个地区大国的责任感和领导力。此外,2014年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后,中亚、南亚安全形势的高度不确定将为“三股势力”的蔓延提供温床,不利于中国西部的政治和社会稳定,同时还可能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也将对中国西部省份的经济“走出去”构成挑战。对此,旨在推动地区经济合作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对本地区各国经济发展都是一个巨大的利好消息,而经济发展利于地区安全形势的好转也是各国的共识,因此,这个构想的落实对地区安全形势的稳定也具有积极意义。
从国内来看,它显然是习李新政府推动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战略布局的一个棋子。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其经济主要是向东面开放,即与美欧国家发展经贸关系。随着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美欧市场萎缩,以及中国与中亚、中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关系、能源合作日益密切,再加上中国西部省份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大向西方向的经济开放已经进入了中国领导层的议事日程。从连云港到阿姆斯特丹的新亚欧大陆桥,途经47个城市,联系着17个国家,沿途有着丰富的资源,如果它能成为一条比海洋经济物流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通道,那么中国企业的“走出去”之路将更加通畅,西部省份开放将有一个新通道,中国经济向西开放也将找到着力点。自习主席提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以来,新疆、陕西、青海等西部省份和自治区纷纷行动起来,推出了自己的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2013年12月14日,国家发改委和外交部联合召开了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座谈会,初步确定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涵盖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西北五省和重庆、四川、云南、广西等西南四省市。该地理范围的确定再次证明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推动中国西部经济开放的目标。
“新丝绸之路计划”推动的地区经济合作项目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阿富汗国内公路建设,阿富汗与周边国家的铁路网建设,地区电网建设等;二是降低贸易壁垒,推动地区国家间的贸易往来;三是建设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TAPI)的天然气管道;四是推动地区水资源共享。目前,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跨国铁路建设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其它领域的进展还不显著。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该计划以阿富汗为“枢纽”,在阿富汗安全形势不稳定的情况下,很多项目无法实质性地开展。此外,美国推出该计划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从阿富汗撤军,对中亚、南亚的地区经济合作兴趣并不大,所以在这方面也不肯花大力气,最好的证明就是奥巴马政府上任后,少有高官访问中亚,连美国学者对此都提出了批评。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尚处于研究定方案的阶段,从目前的情况看,其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开辟交通和物流大通道;实现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打破地区经济发展瓶颈;推进金融领域合作;成立能源俱乐部;建立粮食合作机制。根据中国社科院地理所的设计,“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有三条路线,即在空间走向上初步形成以欧亚大陆桥为主的北线、以石油天然气管道为主的中线、以跨国公路为主的南线三条线。
将“新丝绸之路计划”和“丝绸之路经济带”进行比较后会发现,两者所覆盖的地理范围不同,但有重合,即中亚;两者的战略目标不同,但有交叉,即加快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在此基础上发展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用经济发展来推动地区安全形势的改善;两者的具体项目可能不同,但推动地区经济合作的大方向是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中美两国应该将各自的“丝绸之路”计划纳入关于南亚、中亚地区战略的政策对话中,通过不断的政策沟通找到合作点,共同为地区经济发展助力。
毫无疑问,两条“丝绸之路”的战略意图完全不同。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美国为帮助新独立的中亚国家摆脱俄罗斯、伊朗的影响,走上自由民主之路,同时也为了利用里海地区重新被发现的油气资源来实现其能源进口多元化的目标,就曾提出过“丝绸之路计划”。2011年,美国为了顺利从阿富汗撤军,并防止撤军后阿富汗安全形势急转直下,其在中亚、南亚地区的战略利益受损,再次提出更新版的“新丝绸之路计划”,试图以阿富汗为枢纽,加强中亚与南亚国家的经济合作。据估算,自发动阿富汗战争至2011年,美国向阿富汗提供了188亿美元援助,超过其在其它任何一个国家的投入。美国及其盟友在阿富汗的大量消费与援助制造了阿富汗的“战时经济”,扭曲了阿富汗经济的增长方式,导致其国内生产总值的97%来源于国际消费。根据世界银行的估算,2014年后阿富汗将很难继续保持目前的经济增长率,美军和北约军队的撤出将直接造成阿富汗经济年增长率降低2到3个百分点。2014年后,不仅美国及其盟军在阿富汗消费将大量减少,美国及国际社会对阿援助也将急剧下降,阿经济面临崩溃的危险。在阿富汗经济缺少内生动力,且政治、安全形势为经济发展添加了很多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美国希望通过“新丝绸之路计划”的实施,打通中亚—阿富汗—南亚的贸易通道,为阿富汗提供能源、创造就业机会,并开拓产品市场。
除了这个主要战略目标外,加强与印度的战略伙伴关系;防止俄罗斯、中国垄断中亚事务;防止伊朗对阿富汗的干涉等也是美国推出“新丝绸之路计划”的其它战略目标。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战略目标可以分为国际和国内两方面。从国际来看,“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巴(巴基斯坦)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一起可以被视作中国加强周边外交,特别是加强与西部邻国友好关系的一部分。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但由于中国周边国家众多,战略环境复杂,在中国国力迅速上升时,周边外交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2013年10月,在首次召开的周边外交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是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通过“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和发展,中国能把自身经济发展的成果通过合作的方式与周边国家共享,在已有的亲、诚的基础上,真正做到惠、容,体现出一个地区大国的责任感和领导力。此外,2014年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后,中亚、南亚安全形势的高度不确定将为“三股势力”的蔓延提供温床,不利于中国西部的政治和社会稳定,同时还可能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也将对中国西部省份的经济“走出去”构成挑战。对此,旨在推动地区经济合作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对本地区各国经济发展都是一个巨大的利好消息,而经济发展利于地区安全形势的好转也是各国的共识,因此,这个构想的落实对地区安全形势的稳定也具有积极意义。
从国内来看,它显然是习李新政府推动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战略布局的一个棋子。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其经济主要是向东面开放,即与美欧国家发展经贸关系。随着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美欧市场萎缩,以及中国与中亚、中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关系、能源合作日益密切,再加上中国西部省份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大向西方向的经济开放已经进入了中国领导层的议事日程。从连云港到阿姆斯特丹的新亚欧大陆桥,途经47个城市,联系着17个国家,沿途有着丰富的资源,如果它能成为一条比海洋经济物流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通道,那么中国企业的“走出去”之路将更加通畅,西部省份开放将有一个新通道,中国经济向西开放也将找到着力点。自习主席提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以来,新疆、陕西、青海等西部省份和自治区纷纷行动起来,推出了自己的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2013年12月14日,国家发改委和外交部联合召开了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座谈会,初步确定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涵盖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西北五省和重庆、四川、云南、广西等西南四省市。该地理范围的确定再次证明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推动中国西部经济开放的目标。
“新丝绸之路计划”推动的地区经济合作项目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阿富汗国内公路建设,阿富汗与周边国家的铁路网建设,地区电网建设等;二是降低贸易壁垒,推动地区国家间的贸易往来;三是建设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TAPI)的天然气管道;四是推动地区水资源共享。目前,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跨国铁路建设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其它领域的进展还不显著。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该计划以阿富汗为“枢纽”,在阿富汗安全形势不稳定的情况下,很多项目无法实质性地开展。此外,美国推出该计划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从阿富汗撤军,对中亚、南亚的地区经济合作兴趣并不大,所以在这方面也不肯花大力气,最好的证明就是奥巴马政府上任后,少有高官访问中亚,连美国学者对此都提出了批评。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尚处于研究定方案的阶段,从目前的情况看,其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开辟交通和物流大通道;实现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打破地区经济发展瓶颈;推进金融领域合作;成立能源俱乐部;建立粮食合作机制。根据中国社科院地理所的设计,“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有三条路线,即在空间走向上初步形成以欧亚大陆桥为主的北线、以石油天然气管道为主的中线、以跨国公路为主的南线三条线。
将“新丝绸之路计划”和“丝绸之路经济带”进行比较后会发现,两者所覆盖的地理范围不同,但有重合,即中亚;两者的战略目标不同,但有交叉,即加快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在此基础上发展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用经济发展来推动地区安全形势的改善;两者的具体项目可能不同,但推动地区经济合作的大方向是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中美两国应该将各自的“丝绸之路”计划纳入关于南亚、中亚地区战略的政策对话中,通过不断的政策沟通找到合作点,共同为地区经济发展助力。
文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