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及其成果
- 张珺
- 助理研究员
- 美洲研究中心
作者及其成果
- 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理论建构与内核深化
- 日本民主党时代的对俄关系及战略性展望
- 亚太两强竞争性合作格局趋势与中国外交
- 亚太区域架构变动的现状与前景
- 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前景与中国
- "保护海外能源利益"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新时期中国国际角色定位的内涵与意义
- 中国周边安全的新认知: 特点、功能与趋势
- 海洋安全视域下的中国海权战略选择与海军建设
- 中美中东政策比较——理念、政策与贡献
- 民进党南海政策是向美国交心
- 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态势、中国的新角色及中国智库的新任务
- 谈菲律宾总统访华
- 东盟为何未理会南海仲裁案
- 香格里拉对话会防务外交的实质是什么?
- 菲律宾仲裁案判决与中国之应对
- 谋划南海问题需要战略高度
- 美国的“航行自由行动”与国际海洋法斗争
- 如何看中国东盟合作中的“杂音”
- 中俄关系2015:高调前行、道路曲折
“下一个十年的中拉关系”会议概述
张珺,查晓刚
2013-10-21
第一节主要在现有中拉关系取得的成就及面临的挑战基础上,对未来中拉关系做了前瞻的分析。围绕中国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政策文件、中拉经济纽带的可持续性以及中国拉美合作论坛的实施建议进行了讨论。
关于中拉关系取得的成绩及面临的挑战,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国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政策文件》发表5年来,中拉关系发展总体是积极的。回顾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领导人多次访问拉美,中拉双方都从战略高度看待中拉关系,近年来双边关系在政治上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经济合作和中国在拉美的投资增长迅速。但也存在困难和挑战,从中拉经贸关系来看,主要有贸易逆差、去工业化、贸易保护主义、工会对中国在拉美投资的反对等等。这表明中国对拉美的投资政策和文化都还不够了解,必须加深文化交流和互相理解。从外部因素来看,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欧债危机对中拉关系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中拉要共同应对许多非传统安全议题。
关于中拉经济纽带的可持续性,有学者认为,中拉经济纽带的可持续性首先应基于互利和双赢的政策,其次,中拉的经济和社会结构都处于转型阶段,双方可就这一方面的经验进行交流,第三,城市化是中拉关系深化的良好机遇。拉美学者提出在下个十年中拉美国家是否能真正成为一个整体值得思考。拉美作为具有巨大潜力的投资市场、战略伙伴十分重要。有学者提出,过去十年和下个十年相比,中拉的议程上应讨论转变基于商品贸易的经济关系的可能性,中拉经济关系不仅仅是农产品、能源、矿产等的物品交易,拉美国家对中拉经济关系除了振奋以外还有焦虑感,从政策层面来看,中国应思考巴西总统所提出的“超越经济互补性”,要承认互补和竞争同时存在,要考虑能为缓解这种焦虑做些什么。此外,中国可考虑在拉美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多投入,中国既有资金也有能力来做好基础设施建设,要总结已有成果。
关于未来中拉经贸、文化关系前景,与会学者认为,中拉经贸合作是长期任务,任何一方不能短视,要正确认识合作与竞争,通过对话理性对待贸易摩擦,增加双边投资,创造环境,提供便利。关于中方倡议建立的中拉合作论坛,双方应进一步讨论如何共同努力积极推进,且形成特色。有学者提出要注意中拉合作论坛是否会成为另一个中非合作论坛。要加强培养人才,增进互相了解,政府奖学金不够,应开展其他渠道的文化交流。在文化关系方面,拉美学者认为中拉文化关系是不对称的,中国对拉美历史和现状了解较少。一方面,中国在拉美建立了许多孔子学院来提升软实力,拉美国家也尝试在中国推广其文化,但值得注意的是拉美在中国语境中的负面形象,如“拉美化”、“中等收入陷阱”等。中国应吸取拉美发展过程中的教训,了解他们的历史,理解诸如巴西等国对工业化的反感。巴西学者从软实力、文化交流角度评估中巴关系,由于巴西在金砖国家中具有特殊地位。软实力是国家外交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超越经贸关系的文化交流和接触在中巴关系中十分重要。中国注重在中巴关系中发挥软实力,国家汉办和孔子学院起到了搭建互相理解的桥梁作用。中巴加强文化交流的主要挑战是汉语被认为是非常难的语言。此外,拉美学者还认为中拉双边关系应在国际体系转型的整体框架中进行考虑,合作互补双赢的理念在中国对拉美外交政策中根深蒂固,但是重要的公平、公正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双方应从市场、社会和政府三个方面来看待中拉关系。中拉贸易、投资纽带还远远不够,双方应从长远角度来讨论政治议题,还要有全新的理念来看待国际经济和贸易体系改革。
第二节主要讨论中拉如何在多国治理体系中进行合作。中拉主要有哪些合作领域,这些合作如何更具有建设性、有效性和互利性?如何评估当前诸如20国集团、金砖国家集团这些政治现象?对于这一议题中拉学者主要分为乐观和悲观两种看法。
关于中拉如何在多国治理体系中更有建设性、有效性和互利性地进行合作,学者们分别从乐观和悲观角度进行了讨论。从乐观角度来看,有中国学者认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总体有利于中拉开展更深化、更广阔的合作。在金融和贸易领域,确实有必要超越旧的思维但仍应坚持互补性为基础。拉美国家在逐步开展自由贸易区谈判,这有利于该地区的发展。尽管目前拉美国家对中国有一些抱怨,这是正常的,拉美国家应理解中国在实践中摸索建立更完善的规则,双方努力达成共识。智利学者回顾了智利和秘鲁与中国的合作,这两个开放的市场经济国家与中国不仅在历史上有着人员上的联系,目前也与中国在经贸关系上稳步发展。再以巴西为例,巴西学者指出,在工人党领导下的巴西外交政策目标是在国际体系中有话语权、担任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贸易伙伴多元化、加强全球治理机制的多极化、拓展南南合作、通过谈判解决国际冲突等。其次,中巴都寻求建立多极世界,双方可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二十国集团、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中采取联合行动。第三,中巴合作是南南合作的典型,双方加强战略伙伴关系、增加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增加双边贸易和资本流动。
从悲观角度来看,尽管中巴有诸多共识与合作,但巴西对华政策面临内部的制约,主要来自于自由派、右翼党派、支持美国立场的一些传媒、一些前外交官、制造业企业和工会的反对,还有巴西国内“去工业化”和“非洲化”的舆论等。此外,还有学者提出五大消极因素,一是中国和拉美各国的国家利益,二是美国因素,三是拉美国家的异质性,缺少统一意见,四是中拉对基于多边平台的合作没有议程,五是双方缺少互相理解。有学者认为中国和拉美国家合作的多边平台之一是南方共同市场,而它具有关税联盟的性质,中国应与其建立伙伴关系,而不是单独和其中一个国家,另外不同意见是南共市暂且不论其是不是关税联盟,中国要与其建立伙伴关系存在许多法律和制度上的难点。
关于金砖国家和二十国集团的作用和趋势,多数中国和拉美学者都认为,金砖国家和八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和东盟这类集团类似,是十分重要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需要这一集团,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我院学者认为,中拉应努力使二十国集团和金砖国家这些新兴的集团发挥更好的作用,代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这对发展中国家十分重要。拉美学者认为金砖国家有潜力在21世纪中叶成为重要的组织,目前它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给这些新兴大国定期会面的平台。
在第三节“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比较”中,与会者主要围绕能源合作、暴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中等收入陷阱以及华盛顿共识等议题进行了讨论。
有中国学者特别强调了能源合作对加强中国和拉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首先,中国和拉美在资源能源合作上有较强互补性。其次,现代化的能源供给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国和拉美之间应该加强在能源方面的合作,特别是在可再生能源方面,风能和太阳能领域具有很大潜力。而乙醇尽管也可以作为可再生能源,但是却可能产生过多粮食消耗的负面效应。中国和拉美应该加强能源领域的合作,克服目前该领域的全球治理的碎片化问题。
有阿根廷学者认为妥善应对城市化带来的风险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他对阿根廷和中国在2002-2012年间的经济发展进行了比较分析,强调了经济增长以及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收入差距过大、部分人群被边缘化等问题,认为应该采取相应的社会凝聚力政策予以应对。
另一位阿根廷学者则强调了暴力问题对可持续发展构成的挑战。他指出,尽管拉美是全球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但安全仍然是个很大的问题。在南锥体,暴力泛滥让社会付出了巨大代价:经济上大约为此损失了7.7%的GDP,15-44岁之间死去的大多数人也是因为暴力犯罪所致,人们对政府机构丧失了信心,司法权威受到挑战。为了解决暴力带来的问题,各种社会力量都应该发挥作用。学术界、公民社会组织、大学都应该提供解决方案和各种解决方法。相关结构也要加强协调,为阻止犯罪、减少暴力提供领导力。
一位美国学者指出了拉美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三个共同挑战:一是腐败、不平等、群体性抗议事件、腐败官员的逃跑等;二是城镇化可能带来的部分人群的边缘化,而不是公民的进取精神;三是公共产品的缺乏,例如社会保险、教育、基础设施和环境治理的不足等。另外,中等收入陷阱和官僚权威主义也是中国和拉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议题,就双发的长期发展进程来看,前景如何仍然不是非常明朗。
本节在讨论中的观点分歧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发展的成就与华盛顿共识之间究竟有多大联系。有中国学者认为,中国过去三十多年改革的成功其实正好就是采用华盛顿共识的结果。一些美国和拉美学者则认为,中国的发展成功是源自于和平主义的对外政策,以及动态地提升自身的比较优势,华盛顿共识并不是中国改革成功的精髓。二是中国和拉美在城市化方面有没有合作空间。有学者认为,中国和欧盟在城镇化方面有开展合作的潜力,其原因是中国可以从欧盟进口大量城镇化过程中需要的高新技术,但中国和拉美之间则不存在这样的合作基础。另外一些中国和拉美学者则认为,中国与拉美之间在城镇化的合作方面仍可以有很大作为。拉美有很长时间的城镇化历史,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很多,可供中国借鉴,而且如何利用不同的社会力量促进城镇化的顺利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合作内容。
第四节“东亚和拉美的地区发展动态”中,与会者就东亚和拉美的地区发展动态和特征进行了热烈地讨论。
与会学者首先对两个地区的一体化历史进行了简要比较。有学者总结,拉美地区的一体化进程历史悠久,机制众多,参与国也很多,到目前为止效果已经开始显现。东亚地区尽管一体化进程起步较晚,机制数量也较少,但是进展非常迅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其后,与会学者对两个地区的当前发展特征和两个地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有中国学者指出,当前东亚地区存在美国主导的TPP进程以及中国大力推进的RCEP进程,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性,其结果可能导致东盟作为东亚一体化的中心地位出现动摇。东亚和拉美目前都忙于自身一体化事务,对彼此之间的跨地区合作可能难以投入很多资源。另有拉美学者从东亚和拉美内部的权力重新分配进行了分析。她指出,在东亚地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影响力急剧上升,而日本的实力则相对削弱;在拉美,巴西也崛起为地区强国,改变了拉美内部的权力分布。这两个地区内部权力的重新分布对两个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另有中国学者指出,东亚和拉美之间的多边性区域间合作非常困难,东亚—拉美合作论坛(Forum for East Asia and Latin America Cooperation,简称FEALAC)近年来丧失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的事实就是很好的例证。他主张,东亚和拉美两个地区之间的合作,主要渠道仍然应该通过双边进行。
另外,有学者指出在中国和拉美的关系中存在不对称性。一是中国相对于拉美国家而言,决策和行动能力更有效率,拉美国家决策和政策落实都较为迟缓;二是尽管中国已经成为拉美的重要经贸伙伴,但是拉美国家对中国的重视程度和投入的资源和经济上的重要性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与会者都认为,中国和拉美国家未来具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一是双方有很好的友谊传统和民意基础;二是双方都是发展中国家,需要相互合作,为彼此提供发展动力;三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双方之间的了解和认识相比从前更为便捷,有利于为扩大合作提供更好的基础。双方应该在贸易关系之外,加强投资和人文合作;在全球层面也要加强政治性议题的讨论,为整个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事业提供帮助。
关于中拉关系取得的成绩及面临的挑战,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国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政策文件》发表5年来,中拉关系发展总体是积极的。回顾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领导人多次访问拉美,中拉双方都从战略高度看待中拉关系,近年来双边关系在政治上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经济合作和中国在拉美的投资增长迅速。但也存在困难和挑战,从中拉经贸关系来看,主要有贸易逆差、去工业化、贸易保护主义、工会对中国在拉美投资的反对等等。这表明中国对拉美的投资政策和文化都还不够了解,必须加深文化交流和互相理解。从外部因素来看,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欧债危机对中拉关系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中拉要共同应对许多非传统安全议题。
关于中拉经济纽带的可持续性,有学者认为,中拉经济纽带的可持续性首先应基于互利和双赢的政策,其次,中拉的经济和社会结构都处于转型阶段,双方可就这一方面的经验进行交流,第三,城市化是中拉关系深化的良好机遇。拉美学者提出在下个十年中拉美国家是否能真正成为一个整体值得思考。拉美作为具有巨大潜力的投资市场、战略伙伴十分重要。有学者提出,过去十年和下个十年相比,中拉的议程上应讨论转变基于商品贸易的经济关系的可能性,中拉经济关系不仅仅是农产品、能源、矿产等的物品交易,拉美国家对中拉经济关系除了振奋以外还有焦虑感,从政策层面来看,中国应思考巴西总统所提出的“超越经济互补性”,要承认互补和竞争同时存在,要考虑能为缓解这种焦虑做些什么。此外,中国可考虑在拉美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多投入,中国既有资金也有能力来做好基础设施建设,要总结已有成果。
关于未来中拉经贸、文化关系前景,与会学者认为,中拉经贸合作是长期任务,任何一方不能短视,要正确认识合作与竞争,通过对话理性对待贸易摩擦,增加双边投资,创造环境,提供便利。关于中方倡议建立的中拉合作论坛,双方应进一步讨论如何共同努力积极推进,且形成特色。有学者提出要注意中拉合作论坛是否会成为另一个中非合作论坛。要加强培养人才,增进互相了解,政府奖学金不够,应开展其他渠道的文化交流。在文化关系方面,拉美学者认为中拉文化关系是不对称的,中国对拉美历史和现状了解较少。一方面,中国在拉美建立了许多孔子学院来提升软实力,拉美国家也尝试在中国推广其文化,但值得注意的是拉美在中国语境中的负面形象,如“拉美化”、“中等收入陷阱”等。中国应吸取拉美发展过程中的教训,了解他们的历史,理解诸如巴西等国对工业化的反感。巴西学者从软实力、文化交流角度评估中巴关系,由于巴西在金砖国家中具有特殊地位。软实力是国家外交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超越经贸关系的文化交流和接触在中巴关系中十分重要。中国注重在中巴关系中发挥软实力,国家汉办和孔子学院起到了搭建互相理解的桥梁作用。中巴加强文化交流的主要挑战是汉语被认为是非常难的语言。此外,拉美学者还认为中拉双边关系应在国际体系转型的整体框架中进行考虑,合作互补双赢的理念在中国对拉美外交政策中根深蒂固,但是重要的公平、公正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双方应从市场、社会和政府三个方面来看待中拉关系。中拉贸易、投资纽带还远远不够,双方应从长远角度来讨论政治议题,还要有全新的理念来看待国际经济和贸易体系改革。
第二节主要讨论中拉如何在多国治理体系中进行合作。中拉主要有哪些合作领域,这些合作如何更具有建设性、有效性和互利性?如何评估当前诸如20国集团、金砖国家集团这些政治现象?对于这一议题中拉学者主要分为乐观和悲观两种看法。
关于中拉如何在多国治理体系中更有建设性、有效性和互利性地进行合作,学者们分别从乐观和悲观角度进行了讨论。从乐观角度来看,有中国学者认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总体有利于中拉开展更深化、更广阔的合作。在金融和贸易领域,确实有必要超越旧的思维但仍应坚持互补性为基础。拉美国家在逐步开展自由贸易区谈判,这有利于该地区的发展。尽管目前拉美国家对中国有一些抱怨,这是正常的,拉美国家应理解中国在实践中摸索建立更完善的规则,双方努力达成共识。智利学者回顾了智利和秘鲁与中国的合作,这两个开放的市场经济国家与中国不仅在历史上有着人员上的联系,目前也与中国在经贸关系上稳步发展。再以巴西为例,巴西学者指出,在工人党领导下的巴西外交政策目标是在国际体系中有话语权、担任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贸易伙伴多元化、加强全球治理机制的多极化、拓展南南合作、通过谈判解决国际冲突等。其次,中巴都寻求建立多极世界,双方可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二十国集团、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中采取联合行动。第三,中巴合作是南南合作的典型,双方加强战略伙伴关系、增加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增加双边贸易和资本流动。
从悲观角度来看,尽管中巴有诸多共识与合作,但巴西对华政策面临内部的制约,主要来自于自由派、右翼党派、支持美国立场的一些传媒、一些前外交官、制造业企业和工会的反对,还有巴西国内“去工业化”和“非洲化”的舆论等。此外,还有学者提出五大消极因素,一是中国和拉美各国的国家利益,二是美国因素,三是拉美国家的异质性,缺少统一意见,四是中拉对基于多边平台的合作没有议程,五是双方缺少互相理解。有学者认为中国和拉美国家合作的多边平台之一是南方共同市场,而它具有关税联盟的性质,中国应与其建立伙伴关系,而不是单独和其中一个国家,另外不同意见是南共市暂且不论其是不是关税联盟,中国要与其建立伙伴关系存在许多法律和制度上的难点。
关于金砖国家和二十国集团的作用和趋势,多数中国和拉美学者都认为,金砖国家和八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和东盟这类集团类似,是十分重要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需要这一集团,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我院学者认为,中拉应努力使二十国集团和金砖国家这些新兴的集团发挥更好的作用,代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这对发展中国家十分重要。拉美学者认为金砖国家有潜力在21世纪中叶成为重要的组织,目前它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给这些新兴大国定期会面的平台。
在第三节“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比较”中,与会者主要围绕能源合作、暴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中等收入陷阱以及华盛顿共识等议题进行了讨论。
有中国学者特别强调了能源合作对加强中国和拉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首先,中国和拉美在资源能源合作上有较强互补性。其次,现代化的能源供给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国和拉美之间应该加强在能源方面的合作,特别是在可再生能源方面,风能和太阳能领域具有很大潜力。而乙醇尽管也可以作为可再生能源,但是却可能产生过多粮食消耗的负面效应。中国和拉美应该加强能源领域的合作,克服目前该领域的全球治理的碎片化问题。
有阿根廷学者认为妥善应对城市化带来的风险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他对阿根廷和中国在2002-2012年间的经济发展进行了比较分析,强调了经济增长以及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收入差距过大、部分人群被边缘化等问题,认为应该采取相应的社会凝聚力政策予以应对。
另一位阿根廷学者则强调了暴力问题对可持续发展构成的挑战。他指出,尽管拉美是全球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但安全仍然是个很大的问题。在南锥体,暴力泛滥让社会付出了巨大代价:经济上大约为此损失了7.7%的GDP,15-44岁之间死去的大多数人也是因为暴力犯罪所致,人们对政府机构丧失了信心,司法权威受到挑战。为了解决暴力带来的问题,各种社会力量都应该发挥作用。学术界、公民社会组织、大学都应该提供解决方案和各种解决方法。相关结构也要加强协调,为阻止犯罪、减少暴力提供领导力。
一位美国学者指出了拉美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三个共同挑战:一是腐败、不平等、群体性抗议事件、腐败官员的逃跑等;二是城镇化可能带来的部分人群的边缘化,而不是公民的进取精神;三是公共产品的缺乏,例如社会保险、教育、基础设施和环境治理的不足等。另外,中等收入陷阱和官僚权威主义也是中国和拉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议题,就双发的长期发展进程来看,前景如何仍然不是非常明朗。
本节在讨论中的观点分歧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发展的成就与华盛顿共识之间究竟有多大联系。有中国学者认为,中国过去三十多年改革的成功其实正好就是采用华盛顿共识的结果。一些美国和拉美学者则认为,中国的发展成功是源自于和平主义的对外政策,以及动态地提升自身的比较优势,华盛顿共识并不是中国改革成功的精髓。二是中国和拉美在城市化方面有没有合作空间。有学者认为,中国和欧盟在城镇化方面有开展合作的潜力,其原因是中国可以从欧盟进口大量城镇化过程中需要的高新技术,但中国和拉美之间则不存在这样的合作基础。另外一些中国和拉美学者则认为,中国与拉美之间在城镇化的合作方面仍可以有很大作为。拉美有很长时间的城镇化历史,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很多,可供中国借鉴,而且如何利用不同的社会力量促进城镇化的顺利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合作内容。
第四节“东亚和拉美的地区发展动态”中,与会者就东亚和拉美的地区发展动态和特征进行了热烈地讨论。
与会学者首先对两个地区的一体化历史进行了简要比较。有学者总结,拉美地区的一体化进程历史悠久,机制众多,参与国也很多,到目前为止效果已经开始显现。东亚地区尽管一体化进程起步较晚,机制数量也较少,但是进展非常迅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其后,与会学者对两个地区的当前发展特征和两个地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有中国学者指出,当前东亚地区存在美国主导的TPP进程以及中国大力推进的RCEP进程,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性,其结果可能导致东盟作为东亚一体化的中心地位出现动摇。东亚和拉美目前都忙于自身一体化事务,对彼此之间的跨地区合作可能难以投入很多资源。另有拉美学者从东亚和拉美内部的权力重新分配进行了分析。她指出,在东亚地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影响力急剧上升,而日本的实力则相对削弱;在拉美,巴西也崛起为地区强国,改变了拉美内部的权力分布。这两个地区内部权力的重新分布对两个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另有中国学者指出,东亚和拉美之间的多边性区域间合作非常困难,东亚—拉美合作论坛(Forum for East Asia and Latin America Cooperation,简称FEALAC)近年来丧失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的事实就是很好的例证。他主张,东亚和拉美两个地区之间的合作,主要渠道仍然应该通过双边进行。
另外,有学者指出在中国和拉美的关系中存在不对称性。一是中国相对于拉美国家而言,决策和行动能力更有效率,拉美国家决策和政策落实都较为迟缓;二是尽管中国已经成为拉美的重要经贸伙伴,但是拉美国家对中国的重视程度和投入的资源和经济上的重要性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与会者都认为,中国和拉美国家未来具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一是双方有很好的友谊传统和民意基础;二是双方都是发展中国家,需要相互合作,为彼此提供发展动力;三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双方之间的了解和认识相比从前更为便捷,有利于为扩大合作提供更好的基础。双方应该在贸易关系之外,加强投资和人文合作;在全球层面也要加强政治性议题的讨论,为整个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事业提供帮助。
文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