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及其成果
- 刘宗义
- 副研究员
- 亚太研究中心
- 国际战略研究所
- [email protected]
- 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理论建构与内核深化
- 日本民主党时代的对俄关系及战略性展望
- 亚太两强竞争性合作格局趋势与中国外交
- 亚太区域架构变动的现状与前景
- 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前景与中国
- "保护海外能源利益"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新时期中国国际角色定位的内涵与意义
- 中国周边安全的新认知: 特点、功能与趋势
- 海洋安全视域下的中国海权战略选择与海军建设
- 中美中东政策比较——理念、政策与贡献
- 民进党南海政策是向美国交心
- 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态势、中国的新角色及中国智库的新任务
- 谈菲律宾总统访华
- 东盟为何未理会南海仲裁案
- 香格里拉对话会防务外交的实质是什么?
- 谋划南海问题需要战略高度
- 菲律宾仲裁案判决与中国之应对
- 美国的“航行自由行动”与国际海洋法斗争
- 如何看中国东盟合作中的“杂音”
- 中俄关系2015:高调前行、道路曲折
中俄印应在地区安全架构发挥领导作用
刘宗义
2016-12-30
日前,中俄印外长会议在莫斯科举行。在美国国防部长卡特高调取消原计划的访华行程,但继续访问印度和菲律宾,并与印度国防部长帕里卡尔就三项“基础协议”谈判取得突破之后,印度外长斯瓦拉吉飞赴莫斯科与中俄两国外长进行新一轮会晤。在去年2月举行的中俄印外长北京会议上,三国外长曾一致同意加强战略沟通协调,加强政治层面磋商,尽快建立中俄印亚太事务磋商机制。当时俄罗斯专家认为“北京会晤是给美国发出的新的信号,每个国家都让美国认识到,单级世界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支持印度抗衡中俄,或者支持中国抗衡俄罗斯都是没有前景的。俄、中、印‘三角’是一个必须承认的地缘政治现实。” 今年,印度将举办金砖国家峰会,并很可能将成为上合组织的正式成员。但印度在维持与加强与中俄合作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与美日等西方国家的合作——尤其是战略和安全合作。这次美国国防部长卡特与印度方面原则上达成的后勤交换协议,实际意味着美印之间要结成准军事同盟。印度的这种外交行为可能会对中俄印三边合作及金砖国家合作造成消极影响。
美国与中俄之间在地缘政治上持续紧张的态势,为印度提供了难得的战略契机。自莫迪总理上台之后,外交成为印度政府的亮点之一。虽然印度官员和学者坚称印度没有改变其传统的“不结盟”政策,印度仍将保持“战略自主”,但莫迪政府的行动表明,莫迪式的“不结盟”政策早已超越“不结盟”精神,甚至也超越了2012年初印度智库出台的题为《不结盟2.0:印度21世纪外交和战略政策》的外交和战略政策报告。
如果我们还希望将莫迪政府的对外政策称为“不结盟”政策,那它只能是“不结盟3.0”,其显着特点有三:一是“不中立”,在涉及亚太地区安全和岛屿海洋纠纷的问题上采取偏袒一方的立场,明显偏向美日等国,甚至要与美日等国建立准军事同盟,有加剧地区对抗和冲突之嫌;二是罔顾道义,在涉及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一些全球治理问题和诸如中东地区冲突等问题上,采取“搭便车”或明哲保身的态度,与中俄等国拉开距离,避免触及美国等西方国家利益;三是利用美日和中俄等国之间的地缘政治矛盾左右逢源,多头通吃,利用同一方的合作作为向另一方提高要价的筹码,攫取最大利益。希望印度在这些方面不要走的太远。
印度之所以采取这种外交政策是由于其多层次的国家利益追求。在全球秩序层面上,印度对多极化的追求与中俄等国是一致的,尤其是在国际规则制定方面,因此印度加入了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并曾为金砖国家合作的发展提出建立“南南合作银行”等有益的倡议。但随着一些金砖国家经济发展势头放缓,国际上怀疑金砖国家的杂音泛起,印度一些学者也开始认为金砖国家合作能给印度带来的机会微乎其微。今年的金砖国家峰会虽然在印度举行,但与以往在G20峰会之前召开不同,是放在G20峰会之后,并且现在其议题主要集中于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缺乏地区事务和国际层面的协调。
而地区地缘政治方面的考虑是莫迪政府外交行动超越“不结盟”精神的主要原因。印度不希望美国继续在亚洲充当霸主,但也不希望中国成为亚洲的主导国家。这不仅是由于中印两国之间存在边界和历史问题,主要是因为印度在用地缘政治竞争的视角来看待中印崛起问题。面对中国的迅速崛起,印度有一种战略上的焦虑,因此希望制衡中国,不仅要与日本加强战略安全合作,也要与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合作,在南海等地区问题上牵制中国。印度与美国的合作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但在与美国合作问题上,印度既希望借助美国的力量发展自己,制衡中国,同时又不想失去所谓的“战略自主”,完全沦为美国用来制衡、甚至遏制中国的工具。美国对付欧亚大陆国家的手段一向是充当“离岸平衡手”,利用地区次强制衡首强。在重返亚太的过程中,美国仍是故技重施,中印矛盾是其重返亚太政策的基石之一。至于这会不会导致地区混乱,影响地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不在美国的首先考虑之内。
印度一向自诩为坚守国际道义的国家。地区稳定是中国与印度的共同追求,但地区稳定需要大国发挥引导和表率作用。在此问题上,作为区域外大国的美国与区域内中俄印等大国的利益追求是不一致的,欧亚大陆的稳定尤其需要中俄印三国的合作。在中俄印三角中,中俄与印俄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远超中印,这是一种“浪漫三角关系”。要将“浪漫三角”转变为稳定的“三人共处”关系,仅靠俄罗斯搭建“费尧之桥”可能是不够的,虽然俄罗斯学者对此很有兴趣。要真正实现地区稳定,中俄印三国必须共同努力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共享、包容的地区安全架构。这一架构不排除美国,但不能是美国主导的那种将一些国家排除在外的“轴心——轮辐”结构,更不能是亚洲版的北约。在新的地区安全架构中,每一个国家的安全都将受到条约和制度的保障,而地区大国也都能在尊重其他国家安全的基础上享受到应有的战略纵深。中俄印应在新的地区安全架构的建设中发挥领导作用。这一新的地区安全架构也将是“一带一路”倡议得以顺利推进的基础和保障。
美国与中俄之间在地缘政治上持续紧张的态势,为印度提供了难得的战略契机。自莫迪总理上台之后,外交成为印度政府的亮点之一。虽然印度官员和学者坚称印度没有改变其传统的“不结盟”政策,印度仍将保持“战略自主”,但莫迪政府的行动表明,莫迪式的“不结盟”政策早已超越“不结盟”精神,甚至也超越了2012年初印度智库出台的题为《不结盟2.0:印度21世纪外交和战略政策》的外交和战略政策报告。
如果我们还希望将莫迪政府的对外政策称为“不结盟”政策,那它只能是“不结盟3.0”,其显着特点有三:一是“不中立”,在涉及亚太地区安全和岛屿海洋纠纷的问题上采取偏袒一方的立场,明显偏向美日等国,甚至要与美日等国建立准军事同盟,有加剧地区对抗和冲突之嫌;二是罔顾道义,在涉及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一些全球治理问题和诸如中东地区冲突等问题上,采取“搭便车”或明哲保身的态度,与中俄等国拉开距离,避免触及美国等西方国家利益;三是利用美日和中俄等国之间的地缘政治矛盾左右逢源,多头通吃,利用同一方的合作作为向另一方提高要价的筹码,攫取最大利益。希望印度在这些方面不要走的太远。
印度之所以采取这种外交政策是由于其多层次的国家利益追求。在全球秩序层面上,印度对多极化的追求与中俄等国是一致的,尤其是在国际规则制定方面,因此印度加入了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并曾为金砖国家合作的发展提出建立“南南合作银行”等有益的倡议。但随着一些金砖国家经济发展势头放缓,国际上怀疑金砖国家的杂音泛起,印度一些学者也开始认为金砖国家合作能给印度带来的机会微乎其微。今年的金砖国家峰会虽然在印度举行,但与以往在G20峰会之前召开不同,是放在G20峰会之后,并且现在其议题主要集中于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缺乏地区事务和国际层面的协调。
而地区地缘政治方面的考虑是莫迪政府外交行动超越“不结盟”精神的主要原因。印度不希望美国继续在亚洲充当霸主,但也不希望中国成为亚洲的主导国家。这不仅是由于中印两国之间存在边界和历史问题,主要是因为印度在用地缘政治竞争的视角来看待中印崛起问题。面对中国的迅速崛起,印度有一种战略上的焦虑,因此希望制衡中国,不仅要与日本加强战略安全合作,也要与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合作,在南海等地区问题上牵制中国。印度与美国的合作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但在与美国合作问题上,印度既希望借助美国的力量发展自己,制衡中国,同时又不想失去所谓的“战略自主”,完全沦为美国用来制衡、甚至遏制中国的工具。美国对付欧亚大陆国家的手段一向是充当“离岸平衡手”,利用地区次强制衡首强。在重返亚太的过程中,美国仍是故技重施,中印矛盾是其重返亚太政策的基石之一。至于这会不会导致地区混乱,影响地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不在美国的首先考虑之内。
印度一向自诩为坚守国际道义的国家。地区稳定是中国与印度的共同追求,但地区稳定需要大国发挥引导和表率作用。在此问题上,作为区域外大国的美国与区域内中俄印等大国的利益追求是不一致的,欧亚大陆的稳定尤其需要中俄印三国的合作。在中俄印三角中,中俄与印俄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远超中印,这是一种“浪漫三角关系”。要将“浪漫三角”转变为稳定的“三人共处”关系,仅靠俄罗斯搭建“费尧之桥”可能是不够的,虽然俄罗斯学者对此很有兴趣。要真正实现地区稳定,中俄印三国必须共同努力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共享、包容的地区安全架构。这一架构不排除美国,但不能是美国主导的那种将一些国家排除在外的“轴心——轮辐”结构,更不能是亚洲版的北约。在新的地区安全架构中,每一个国家的安全都将受到条约和制度的保障,而地区大国也都能在尊重其他国家安全的基础上享受到应有的战略纵深。中俄印应在新的地区安全架构的建设中发挥领导作用。这一新的地区安全架构也将是“一带一路”倡议得以顺利推进的基础和保障。
文献来源:中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