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士新
- 副研究员
- 亚太研究中心
- 外交政策研究所
- [email protected]
- 新开发银行的发展创新
- 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理论建构与内核深化
- 日本民主党时代的对俄关系及战略性展望
- 亚太两强竞争性合作格局趋势与中国外交
- 亚太区域架构变动的现状与前景
- 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前景与中国
- "保护海外能源利益"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新时期中国国际角色定位的内涵与意义
- 中国周边安全的新认知: 特点、功能与趋势
- 中美中东政策比较——理念、政策与贡献
- “中澳对话:G20与地区倡议”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态势、中国的新角色及中国智库的新任务
- 印度可以为金砖国家合作做出新贡献
- 中俄关系2015:高调前行、道路曲折
- 发展中国家建构自己理论的必要性
- 中国智慧与力量造福世界
-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助国际关系稳定
- 金砖国家将建立更密切合作伙伴关系
- 中国中标印尼高铁 日本又挨一记闷棍
- 南非的“金砖”身份不可代替
近期以来,东盟国家领导人出访频率明显增加,在菲律宾新总统杜特尔特、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相继访华后,中国国内出现了东盟国家“向中看”的舆论。然而,这两位国家领导人以及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相继访问日本,被一些国外观察人士和媒体认为“中日竞相拉拢东盟国家”。其实,每年11月都是东盟的“外交”月,国家领导人出访以及他们之间的互访都相当频繁。在此情况下,这些国家领导人访问先后中国和日本也就容易理解了。
其实,东盟国家“向中看”还是具有很强象征性的,似乎反映出东盟及其成员国对外政策的总体特征和倾向。然而,这种情况需要从两方面来理解,而且都具有相当强的相对性。这可以分两个方面来谈。
“向中间看”:东盟国家中立政策的重要性
这首先是东盟作为一个政府间组织的内在特性和外交基础,更是东盟自创立以来难以改变又不能改变的组织规范。东盟是东南亚10国相妥协的产物。这些国家之间的一些争议和矛盾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而是在以促进整合和发展的过程中被掩盖甚至被搁置下来了。然而,东盟对解决这些问题其实是无能为力的,也是极力避免干涉甚至发表评论的。在此情况下,东盟如果不保持超脱中立政策,将陷入无止境的麻烦之中,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地区组织,东盟为了自身的发展,相当重视自己的四个基本原则:保持团结、中立政策、中心地位和领导地位。从根本上说,前两个原则是东盟的自我要求,也是实现其后两个原则的基础和保证。如果东盟不能保持中立和团结,其在地区合作中的中心地位就难以保证。因此,东盟内外政策的一致性和稳健性是其成为国际社会中重要行为体的关键条件。
然而,所谓的东盟国家“向中看”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声音。正如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反复提到的,新加坡在南海问题的“领土主权争议”上不持立场,但高度关切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新加坡的这种观点在东南亚有很大的市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东盟一些宣言声明中表示“严重关切南海局势”的重要原因。
但是东盟的国家的声音并不能表现为“选边站队”,一旦这些国家,特别是非直接相关方偏向任何一方,都是其他方不愿接受也不可接受。一些媒体指出的如柬埔寨、老挝等国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站在一起的实际情况是,这些国家所表达的立场还是中性的,是一种仗义执言的表现,虽然“友华”,但并不能轻易被冠以“亲华”的标签。
东盟国家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安全困境,只存在一般意义上的选择困境,而如果他们选择的是中间道路,这种选择就不会太困难。当然,东盟国家并不是完全“骑”在“墙”上,也不完全是随风两面倒的,而是根据自己的国家利益利用南海问题向各方要价。
近期,从杜特尔特访问马来西亚时与纳吉布总理的发言,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某个域外国家能否拉拢东盟国家,与东盟国家是否会倾向于它,并不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关键的还是他们自身的决策。即使相互间达成了合作谅解备忘录,落实了许多合作项目,从本质上看也更应被视为一种倾向和意愿,而不是被视为某一方妥协或让步。
另外,东盟国家当前的“向中看”是临时的还是长期的,仍有待观察。鉴于这些国家通常会稍微偏离“中间路线”一点,尽量争取更大的政策空间,远离“中间道路”的可能性绝对是存在的。
“向中国看”:如何理解东盟的政策选择
今年是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伙伴关系25周年,双方在各领域,特别是经贸关系上已经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绩。中国成为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东盟大多数成员国的最大贸易伙伴,且仍在处于较快的发展过程中。
然而,中国与东盟在经贸领域所形成的“粘合剂”,并不会必然成为“南海问题”缓和的“定海神针”,也没有促进中国与东盟商签《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部分东盟国家仍存在着质疑和担心中国的情况,这种态势虽然没有上升到战略的层面,但这种距离感制约着双方关系取得进一步突破。
不过,从近期来看,大多数东盟国家对中国的“亲近感”明显在上升,才出现了人们所认为的“向中看”现象。
从目前来看,中国并没有,也没有必要要求东盟国家站在自己一边。当然,如果有些东盟国家自主做出这种选择,中国也不会拒绝,但这种可能性的存在微乎其微。中国选择的是“结伴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与东盟建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与大多数东盟国家也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形成了较为紧密的合作态势,目的并不是要让这些国家倒向自己,而是希望最大程度地相互包容。
当然,中国更不希望这些国家完全倒向其他国家与自己作对,造成两者关系的双输局面。从这个角度来看,东盟国家对华政策的选择空间实际上是非常大的,至少秉持中立就不会对两国关系造成伤害。
因此,当我们看到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美国和日本享受国宴待遇,频频举杯换盏之际,也不要忽视新加坡是中国在东盟内最大的投资国;当我们看到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来华访问签署包括防务合作的大单时,不要忘记他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夏威夷一起打网球的场景;当我们看到越南总理阮春福访华时表示将与对华关系作为越南对外政策的最优先选择时,也要关注到他也曾希望中国尊重所谓“南海仲裁案”的结果;当我们感受到菲律宾新总统在对华政策上显示友好姿态时,也要注意到他从未放弃“仲裁案”的结果,也没有废除美菲《加强防务合作协议》,放弃与美国的结盟关系。中菲关系的界定仍停留在2005年达成的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战略性合作关系,从制度建设与合作程度上都远远没有达到美菲关系的高度。
这就意味着,东盟国家在“向中看”的过程中虽然是在向中国示好,但绝不是向中国示弱,而是客观形势造成的相互需要。
不可否认,这些国家“向中看”的政策,极大地影响了美国所谓“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效用,然而这却是本地区格局本来应有的状态,也是以东盟为中心的地区合作态势的延展与扩溢。美国需要尊重地区各国的自主选择,否则即使耗费巨大的战略资源也难以取得自己理想的效果。当然,中国对此也应有所警示,要给东盟国家必要的政策选择舒适度,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让他们完全迎合自己的战略倾向。当然,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如果提出一些建设性与共赢性的合作倡议,如“一带一路”等,都是会得到这些国家支持的,即使有些国家因国家实力和能力等种种原因,支持的力度并不一致。
从目前来看,东盟国家还没有显示出向中国靠拢的迹象,他们在向中国看的同时,也在观察着世界上的其他大国,甚至将这些大国拉到他们建立的地区多边合作平台上进行对话。因此,与其说是东盟国家“向中看”,倒不如说是他们才是地区架构的中心。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东盟的许多对话伙伴都支持其在地区多边合作机制中的中心地位。即使像美国这样具有霸权意识的国家,在东亚地区合作的语境中,也是通过将东盟-美国峰会变成了东盟 1系列峰会的一分子,并在联合声明中明确认可东盟的中心地位。
因此,东盟国家“向中看”只是一种表象,在很多时候并不准确,甚至并不正确。
文献来源:2016年11月12日澎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