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建
- 副研究员
- 欧洲研究中心
- 台港澳研究所
- [email protected]
- 新开发银行的发展创新
- 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理论建构与内核深化
- 日本民主党时代的对俄关系及战略性展望
- 亚太两强竞争性合作格局趋势与中国外交
- 亚太区域架构变动的现状与前景
- 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前景与中国
- "保护海外能源利益"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中国周边安全的新认知: 特点、功能与趋势
- 新时期中国国际角色定位的内涵与意义
- 中美中东政策比较——理念、政策与贡献
- “中澳对话:G20与地区倡议”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态势、中国的新角色及中国智库的新任务
- 印度可以为金砖国家合作做出新贡献
- 中俄关系2015:高调前行、道路曲折
- 发展中国家建构自己理论的必要性
- 中国智慧与力量造福世界
-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助国际关系稳定
- 金砖国家将建立更密切合作伙伴关系
- 中国中标印尼高铁 日本又挨一记闷棍
- 南非的“金砖”身份不可代替
2019年一开局,香港特区政府就在三隧分流、提高长者综援年龄以及“关爱共享计划”派发4000港币补贴等民生政策上遭遇施政危机,虽然特区政府为推动政策一再提出缓冲方案予以补救,但正是如此反反复复,致使民众对政府政策茫然。同时,特区政府高层之间、部门之间、特区政府与立法会之间以及特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也遭遇不畅或者说政府没有在沟通方面加倍努力使其“畅”,导致政府政策及管治能力受到各方面的质疑,政府诚信与权威受到冲击,林郑月娥特首的支持度也受此影响而大降至上任以来最低值。这与2017年林郑月娥竞选特首期间以及就任初期表示的在缓解政治矛盾和提升港府认受性层面实行“管治新风格”和在经济民生层面实行“理财新哲学”似乎极不相称。
在香港,“民意”对于政府、对于特首来说,非常重要。虽然说在香港这样的多元社会,任何政策都不会有社会统一的共识。但对于政府来说,是否有听取民意对政府认受性极为关键。最终,在强大的社会民意压力下,林郑特首承认内外交困,要反思、反省并要逐一检视目前的多项民生政策。不得不说,2019年香港特区政府的开局非常不顺,不但不顺,甚至是非常狼狈,这是否注定今年是一个多事之年呢?客观讲,林郑特首就任一年半以来,在全球经济下行和中美贸易摩擦的压力和冲击下,在今年年初这连续的施政问题出现之前,整体的施政效果还算不错,大体上实现了香港社会“谋发展 促和谐”的目标。但颇令人不解的是何以在几项民生政策上漏洞百出、左支右绌呢?
在长者综援和三隧分流这样的纯民生问题上,特区政府提出的方案导致建制和反对派均大力反对实属少见。在长者综援问题上,林郑特首表示提升长者综援年龄下限至65岁这一政策不是为了节省开支,纯粹是因为在人口政策中认为随着人的寿命延长和香港的劳动力不足,应该更加鼓励中高龄人士或妇女去提升他们的就业比例。即便在老龄化愈趋严重的香港劳动力短缺这确实是事实,但政府没有经过普遍的征求社会意见以及提供安抚人心的配套政策就提出这一方案势必引起社会的反弹、反对。撇开选举因素的考量,建制和反对派议员对政府的方案不满实乃事出有因。
在三隧分流问题上,由于三条过海隧道流量不均,导致过海交通困扰香港十余年。特区政府推出红隧、东隧分别从20元、25元同加价至40元,西隧从70元减价20元至50元的“三隧分流方案”,其意图在打破多年交通困局。但可惜的是方案欠缺周详考虑,又未能取得社会共识。政府还试图以顾问报告的推测来提高对社会接受三隧分流的“说服力”:政府的方案实施后,能令红隧和东隧车龙早上缩短34%和10%,傍晚缩短42%和29%,但民众对此却并未消除疑虑。导致特区政府只能搁置动议,在未来继续游说立法会议员。但如果特区政府不能就三隧分流提供更好比原方案更好地“补充”,要获得立法会通过仍有不小难度。
另外,2019年香港还将进行区议会选举,《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公布后两地融合发展将提速,围绕国家安全立法的争议持续,香港各政治力量加速“本土化”转型以迎合社会思潮。特区政府面临的压力仍可谓不小。
以区议会选举来看,2018年3月和11月两次立法会补选,建制派在选举中占得先机,在立法会地区直选的补选中一改数十年来反对派占优的局面。这种选举优势能否延续到2019年11月的区议会选举值得关注。虽然建制派首次全面主导立法会,但反对派接连在立法会补选中失利,必然会高度重视区议会选举,为2020年的立法会选举提前布局。戴耀廷推动的“风云计划”试图协调统筹区议会选举中反对派集体行动以获得更多席位,进而影响下一届行政长官选举。在该计划的统筹下,反对派将对2019年区议会选举“排兵布阵”,招募志愿者,炒热选举议题,鼓动更多选民出来投票,以提高反对派的得票率和胜选率。
反对派“擅长”操作政治议题,将经济民生议题、内地与香港融合发展议题“政治化”,以此营造有利于反对派的选举政治环境、带动选情。反对派很有可能以结盟的方式集中资源参加选举,以在区议会取得更多席位。会制约反对派,压制反对派政治操作的空间,建制派在区议会选举中的统筹协调便非常重要。
以本土议题来看,“本土”思潮已渗入香港社会,主张“本土”成为香港社会的“政治正确”。如何争取年轻人以及本土群体的认同和支持,是香港各政治力量面对的难题也是重点。“本土化”成为香港各政治力量转型的重点,主要体现为:政治力量内部加强对年轻人的培养,推动年轻人参选;政治力量更加重视做好基层的地区工作,关注议题更加聚焦于本土;政治力量调整政策论述,对社会诉求和关切作出回应;政治力量在选举中往中间靠,塑造清新或独特的形象。“本土化”的政治力量在与中央关系、与特区政府关系以及与选民的关系上发生着变化,其在本身的政治纲领、发展趋势以及选举策略上也会进行相应的调整。“本土化”的政治力量也对中央管治香港和特区政府的施政带来挑战。
虽然2019年开局不利,但只要特区政府把握机会,改善施政,听取民意,减少社会矛盾,特别是在政府政策上不要再犯或少犯低级的错误,对于美丽的香港来说,万紫千红总是春,那多事之秋的萧瑟则会远去。
文献来源:明报,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