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研究成果 > 论文
论文 paper
人文合作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以俄罗斯中亚为案例的研究
强晓云 2014-12-28
“丝绸之路经济带” 人文合作 民心相通 俄罗斯中亚
简介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既是中国继续发展所需的动力,也是促进整个欧亚大陆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构想。作为沿线国家的俄罗斯中亚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反应具有理解支持与疑虑担忧共存的特点。他们肯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积极意义,但也对建设目标、实施方式以及实现后果等提出了疑虑。这些疑虑的产生固然具有客观原因,但更多地是来自于主观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缺乏对中国及其政策的全面客观理解。缺乏理解和信任,即使有利益的驱动或制度的制约,也不能保证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合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长期性。因此,通过加强人文合作来增进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国家的理解和信任、实现“民心相通”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路径。
正文

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中亚四国时创造性地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在国际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以“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共享和平,共同发展”为基本理念的一个地区合作设想。它还是一个大的战略构想,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既是中国继续发展所需的动力,也会拓展中国的战略空间,它必会促进整个欧亚大陆经济一体化进程。


构想的提出与俄罗斯中亚国家的反应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在全面阐述中国对中亚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政策的同时,倡议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将其作为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形成“横贯东中西”的对外经济走廊。201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抓紧制定战略规划,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可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内容。
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明确指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目的是:通过区域大合作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丝绸之路经济带”涵盖了政策、交通、贸易、金融以及人文5个合作领域。第一,加强政策沟通。各国就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交流,协商制定区域合作规划和措施。第二,加强道路联通。打通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逐步形成连接东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第三,加强贸易畅通。各方应该就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问题进行探讨并作出适当安排。第四,加强货币流通。推动实现本币兑换和结算,增强抵御金融风险能力,提高本地区经济国际竞争力。第五,加强民心相通。加强人民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1]。
从2013年9月至今,“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提出后,得到了我国周边国家的广泛关注,俄罗斯中亚国家更是如此。整体看来,俄罗斯与中亚国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反应具有理解支持与疑虑担忧共存的特点。一方面,这些国家认为,中方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对促进欧亚大陆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与俄罗斯中亚国家相关,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上述国家的发展利益;但另一方面,俄罗斯中亚国家也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目标、实施方式以及实现后果等提出了疑虑。
首先,俄罗斯中亚国家都认可“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中有关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合作的内容。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既可以推动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领域的发展,又将有助于它们获得中国企业“走出去”所带来的资本和技术红利,该构想符合其利益、与其相关、要求参与。在习近平主席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不久,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坦巴耶夫就表示,吉方支持习近平主席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愿同中方扩大经贸、能源、互联互通、人文等领域合作[2]。在参加2014年5月亚信会议上海峰会时,阿坦巴耶夫总统又重申:吉方愿意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促进两国经贸往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人文交流[3]。俄罗斯总统普京也肯定“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积极意义,明确表示俄方支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促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欢迎中方参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发[4]。哈萨克斯坦驻华大使叶尔梅克巴耶夫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将增加双边贸易额、投资额,促进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发展,并且扩大人文交流。土库曼斯坦驻华大使鲁斯捷莫娃则将“丝绸之路经济带”视为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的地缘政治空间,目的是扩大经济合作的机会、实现自然资源丰富的欧亚空间的平衡与协调发展[5]。
其次,中亚国家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有更多的认同感。一是由于中亚在历史上就处于丝绸之路沿线,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自然具有浓厚的历史情怀;二是中亚各国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与迫切性具有比以往更加清晰的认识,它们还将中国视为其进入太平洋以及与东盟开展合作的媒介,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实现具有一定期待;三是中亚国家总体上认为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更加可信。“丝绸之路经济带”与美国2011年提出的“新丝路”计划有着显著区别,后者旨在建立以阿富汗为中心,联接中亚和南亚的经济发展带。美国的做法带有地缘政治战略意图,美国试图将中国、俄罗斯和伊朗排除在外,旨在降低中国和俄罗斯在中亚和南亚地区的影响力。相比之下,当前中国提出的“一路一带”战略涵盖了更多的国家,更符合亚洲国家的发展实际[6]。有中亚智库学者认为,与俄罗斯、美国的中亚战略以及意图相比,只有中国遵守了承诺:“从美国宣布实施“新丝路”计划迄今已经过去5年,但并未落实任何一个项目。俄罗斯2004年做出的承诺在哪里?没有任何的项目!……而中国从2007年开始落实针对塔吉克斯坦的低息贷款”[7]。四是中方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与中亚一些国家的发展战略有一定的相似度。例如,土库曼斯坦驻华大使就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与土库曼斯坦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关于复兴古老丝绸之路的国际倡议是完全符合的,这种复兴是以现代国际公路、铁路和天然气管道线路的新形式呈现,旨在中亚地区形成交通基础设施的分支线路,从而巩固地区和平、稳定与安全,倡导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完全符合第三个千年的全球目标[8]。吉尔吉斯斯坦于2012年发布了《2013-2017年国家发展稳定战略》,该战略的具体实施项目、发展目标、发展纲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很多切合点,因此吉尔吉斯坦对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促进中吉经贸合作有强烈的现实需求。
第三,在肯定中方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同时,俄罗斯中亚国家也对此表示出一定的疑虑。一是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最终目标存在争论。一部分俄罗斯中亚学者与官员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是一个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借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沿线各国的经济发展,强化亚洲国家的经济地位,促进欧亚大陆国家间的商品、资金、人员的交流,发展与巩固正在进行中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9],在这一点上,中国、俄罗斯与中亚各国具有共同利益。“俄方认同中国的观点,即中国中亚和俄罗斯是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10]。而另一部分学者与官员则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目标是通过巩固中国在中亚地区的经济存在以扩大并加强中国在该地区的政治安全影响力,最终达到掌控中亚的目标[11]。例如,有学者指出,尽管“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以社会经济内容为主,但“中国的策略完全基于其军事学说”[12];中国利用丝绸之路的历史概念强调与中亚各国命运的历史共性,试图借此来博取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对自己的好感,打历史牌,并且,“北京在历史战术之外,再辅以金额巨大的贷款”以及经济合作来加强中国在地区的影响力,并以此战略来“试图借此解决与美国之间的经济矛盾”[13]。
二是俄罗斯中亚国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方式存在疑虑。俄罗斯学者对此最为关注:他们既担心中国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时绕过俄罗斯,还忧虑“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俄方倡导的“欧亚同盟”的竞争关系。例如,俄罗斯部分学者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是将俄罗斯排除在外的一个一体化构想[14],并且,中方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不符合俄罗斯的利益,包括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战略对俄罗斯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西伯利亚大铁路以及北方海航道构成巨大竞争挑战,不利于俄与中亚以及亚太国家的经贸发展[15]。尽管部分著名的俄罗斯国际问题专家肯定,中方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没有俄罗斯不可能实现、与“欧亚经济同盟”并不互相矛盾[16],但仍然有一些俄罗斯智库学者认为,二者存在利益冲突,“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俄方主导的关税同盟及“欧亚经济同盟”在实现方式上存在差异,难以融合[17]。
三是俄罗斯中亚国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实施后果存在疑虑。一方面,他们害怕伴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实施,中国商品会源源不断进入俄罗斯中亚市场,而后者会继续承担中国商品销售地、中国能源资源供应地的角色[18];另一方面,他们担忧伴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实施,中国与俄罗斯在中亚的竞争可能会加剧,不仅会影响到中俄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更会迫使中亚国家在外交以及一体化道路上不得不做出选择。有中亚著名学者指出,“如果中俄能够协商与划分各自的责任范围的话,习近平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会成为现实;否则,中亚国家将会落入在中国与俄罗斯间进行选择的复杂境地,中俄关系也会严重恶化。在此条件下,很难讲“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落实,其实际执行将会被俄罗斯阻止”[19]。
俄罗斯中亚国家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疑虑与担忧,一方面固然是由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在我国内还正在处于完善阶段,国内各方有着不同的诠释,从而导致该构想在周边国家存在或不尽人知或认知不够的状况;另一方面,在俄罗斯中亚国家长期存在的一些非政治经济因素,从政治心态上、合作心理上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产生了令人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影响“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人文因素

客观地讲,不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还是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各项合作项目,任何一个由中国提出的地区合作倡议和设想,在俄罗斯中亚国家都会引起一些疑虑甚至误解。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在上述国家长期存在的若干人文因素干扰着地区民众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乃至中国对外政策的认识。
首先,在俄罗斯中亚国家依然存在着程度不一的“中国威胁论”。整体而言,“中国威胁论”在俄罗斯中亚国家从未消失过,只是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其影响力与传播力不同而已。上世纪90年代,在俄罗斯“中国威胁论”一度流行,直接引起了当地民众对中国产生负面看法,认为中国将会对其构成“安全威胁”与“经济威胁”。俄罗斯著名民意调查机构“全俄社会舆论基金会”1997年11月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仅次于美国被认为会给俄罗斯带来军事威胁[20]。对中国好感度的提升始于2007年,2007年8月30日“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俄罗斯人认为是与俄罗斯最友好的国家[21]。近年来,尤其是从2006年-2007年开始,中国与俄罗斯互办国家年、互办旅游年等一系列人文合作活动对增进俄罗斯民众对中国的了解、降低“中国威胁论”的影响、提升中国在俄民众中的好感度发挥了重要作用。俄罗斯另一著名民意调查机构“列瓦达中心”近20年有关“俄罗斯人如何看待其他国家”的调查跟踪数据清晰地表明了上述观点(见下表)。



相对于上世纪90年代以及21世纪初期,基于本国发展迟滞、中国飞速发展而引发的对“中国崛起”的心理恐慌及不适应情绪,当前在俄“中国威胁论”拥有一定支持者的动因,更多是出于维护民族自尊、追求平等合作机会,仍在进行的“乌克兰危机”又为这种论调的发散提供了民族主义的土壤。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视俄罗斯为“小兄弟”,中国人并不平等地看待俄罗斯,且认为自身的发展会远超俄罗斯,在此前提下的合作俄罗斯不会满意[22]。
与俄罗斯不同,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威胁论” 在中亚逐渐扩散,且集中在对与中国开展经济合作的批判上。主要包括以下观点:一是认为,获取中亚国家的能源及矿产资源是中国对中亚政策的核心目标,如不加以警惕,中亚将会沦为中国的“能源附庸”[23];二是在夸大中国在中亚能源领域存在度的基础上,认为中国与中亚的油气合作项目严重损害了后者的国家利益,增强了国家经济对能源出口的依赖度,应停止双边的能源原材料领域的合作[24];三是认为,在中亚存在中国“经济扩张”:中国商品在中亚国内市场占有主导地位、战略资源及资本向中国转移、中亚本国工业及农业对中国经济依赖过高、中国对中亚的低息贷款造成后者的金融依赖等等[25]。 “中国威胁论” 在俄罗斯中亚的存在,除一些客观原因(本国经济发展滞后等)外,与当地官员和民众的排外情绪、对中国快速崛起及其在中亚影响力不断上升的恐慌构成了主要原因,究其根源,仍然是对中国的发展状况、中国的各项政策了解不够、理解不深。
其次,俄罗斯中亚国家对与中国的人员往来抱有警惕的情绪。视中国人为所在国的问题一直是俄罗斯中亚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认为当地的中国人会给所在国家的经济安全带来威胁。有俄罗斯中亚官员学者指出,合法与非法的中国劳动移民挤压了当地人的就业机会,对当地劳动力市场构成压力[26];中国人向俄罗斯中亚的迁移是伴随着中国商品向上述国家的流入以及资本赢利向中国的流出[27]等等。因此,当地民众对中国人或多或少持负面看法。例如,2012年哈萨克斯坦的一项调查表明,在2007-2012年间,哈社会对中国移民的负面看法有递增的趋势:对中国移民持负面看法的哈民众比例从2007年的18%增加到2012年的33%[28]。尽管中外学者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形式来批驳这些观点,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俄罗斯中亚社会对当地中国人的“问题化”看法依然影响着上述国家对与中国进行人员交往抱有警惕。可喜的是,已经有学者认识到,要想改变这种误解,需要中亚社会对中国更多地了解[29]。
第三,俄罗斯中亚国家对与中国的人文合作存在疑虑。近年来,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国家展开了一系列积极的人文交往活动:中俄互办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以及青年年;设立孔子学院,促进汉语教育的推广;在中亚诸国举办“上海合作组织国家文化展演”;在中国大中城市举办俄罗斯中亚国家画展、摄影展;开展友城交流;互换留学生等等。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国家人民间的文化沟通,而且无疑对改善我国在上述国家的国家形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国家人文交往的不断展开,这些国家对人文合作也产生了一些疑虑,认为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发展人文合作的目标是通过消除语言文化障碍来促进对外经济利益的实现,因而中国重视汉语教学、注重中国文化以及生活方式在上述地区的推广[30]。这势必会对当地的俄语地位、俄罗斯文化、中亚主体民族文化的巩固与发展产生一定不良影响,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又进一步加强了其与俄罗斯中亚国家文化影响力方面的竞争关系[31]。与欧美西方国家借助非政府组织来推动与中亚人文合作不同的是,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官方渠道而非公民社会机制来扩大其在中亚的“软实力”,这就使得中国对中亚人文合作带有极强的政府特色[32]。此外,一些学者还将对外经济援助也视为人文合作的内容,并对中国的援助文化进行评论。一方面,他们肯定中国向中亚国家提供低息贷款及援助时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不干涉内政的正确性,认为正是这两个原则使中国援助比西方及俄罗斯的援助更加具有吸引力;但另一方面,他们指出,几乎所有中国对中亚国家的援助项目都是以“链接援助”的形式来落实,即基础设施项目与工业项目都大多由中国工人来完成,从而容易引发当地民众的不满[33]。


加强人文合作: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路径

考察上述因素,不难发现,在俄罗斯中亚国家对中国的疑虑主要集中在理解中国上。在全球化与地区化背景下,全世界和整个地区都成为一个共享的空间,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同呼吸一样自然与频繁,而交往的增加一方面会促进相互理解,另一方面,又会增加摩擦的可能性。因为,一般而言,“行为体很难确定对方的想法,行为体也无法像别人一样看待世界和看待自己。”再加上客观存在的文化差异,误解几乎无可避免。一国提出的与周边国家直接相关的国际合作意愿受到一定的误解也是自然。可以说,误解、曲解始终存在于国际交往中,它们在特定条件下在不同程度上消损着充当“国际关系顺利运行软资本”的信任,这也是国家间关系必须面对、克服的现象。因此,即使中国最良好的愿望和正面的影响要被外界接受也不容易,可能长期被误解,也总会伴随着恶意的曲解。从这一意义上讲,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在周边国家—俄罗斯中亚引起一定程度的误解以及有意曲解也就在所难免。同时也应看到,误解是理解的前奏,理解恰恰是在不断克服、消弱误解的过程中获得。
我国学者俞新天从国家利益的界定出发,认为当前中国最突出的国家利益可以分成三种:经济利益、安全利益与文化利益[34]。经济利益最直接明显,它对于国家形象起到基础的作用。安全利益极为敏感,并且必须以硬实力来支撑,对于国家形象有保证的作用。文化利益则不仅以软实力建树对外形象,而且也以其价值观、思想、理念和原则去指导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对于国家形象具有导引的作用。笔者同意这一观点。如果说,经济利益与安全利益属于物质范畴,文化利益则属于非物质范畴。在国际关系中,基于权力与相互依赖的前提,一国在经济利益与安全利益上可能愿意或被迫与另一国共享、分担,但一旦文化利益上缺少共识的话,仍将会失去在经济利益与安全利益共享分担的主动意愿。这是因为,文化利益与理解信任相关,而“缺乏理解和信任,即使有利益的驱动或制度的制约,也不能保证国际合作的长期性和有效性”[35]。显然,在国际交往不能只强调国家利益中的物质内容,要更加展示理想、目标、原则上的共性。如果这些与外界的吻合越多,则被接受的程度越高,相互理解与相互信任的程度也越高,也就越有利于国际合作的实现。增进理解和信任需要通过人文合作来实现。笔者认为,为保证“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实现,一方面需要加强中国与地区国家尤其是俄罗斯的沟通,强调相互在欧亚大陆合作的利益共性;另一方面,则需在人文合作的目标、对象以及方式上有所创新。
在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进程中,如何继续加强与俄罗斯的战略理解与互信,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这是因为,中俄的良性合作不仅对两国有利,对中亚各国也大有裨益。如果协调好两国在中亚的合作关系,必然会推进双边合作,更有助于地区的和平发展,真正实现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共享和平,共同发展。从人文合作的角度看,有必要认识并强调中俄双方的共性,弱化、尤其是非政治化双方的差异,强调中俄在中亚的合作远大于竞争,共识远多于分歧。
首先,中俄两国在中亚地区具有共同的安全利益。中国和俄罗斯都与中亚国家有着共同的边界,维护中国与中亚国家、俄罗斯与中亚国家以及中俄在中亚的边界安全是两国的共同责任和共同利益。打击“恐怖主义、极端主义与分离主义”是中国、俄罗斯在中亚的另一个重要的共同利益。三股势力不仅对中亚各国、对中国和俄罗斯也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安全威胁,中国、俄罗斯与中亚国家一起进行合作,消弱三股势力在中亚地区的负面影响,符合中俄中亚国家的安全利益。维持地区局势的稳定不仅与中俄的战略利益相关,也与中亚地区的利益相关。中亚是中国、俄罗斯的近邻地区,维护与保持本地区的政治稳定、政权稳定、社会稳定、国家间关系的稳定显然有利于中俄周边环境的稳定。地区局势的动荡与混乱既不利于中亚国家的发展,也会对中俄两国带来损害。因而,维护地区局势的稳定是中俄在中亚的共同利益。
其次,中俄两国在中亚具有共同的经济利益。中国、俄罗斯与中亚国家都有着传统的经贸往来关系,20多年前,俄罗斯与中亚还是统一的市场。中国与地区国家具有较强的经济互补性,良好的政治关系不断推进着中国、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往来。中亚是俄罗斯、中国商品的销售市场,还是稳固的能源供应来源及能源中转来源,中俄都很重视中亚在两国对外经济合作中的特殊地位。另外,不论是中国俄罗斯,还是中亚国家,都面临着发展国内经济的任务,比较优势为促进国内发展和地区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第三,现有的地区机制为中国、俄罗斯与中亚国家在本地区的合作提供了机制保障。上海合作组织是中俄两国进行地区合作的最佳平台,而亚信会议又为两国在整个亚洲的合作提供了新的可能。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发展多边合作的重要载体,也是中俄两国在中亚进行协调沟通的重要途径,它与中俄其他多边合作机制(如金砖国家等)一起构成了中国发展与俄罗斯关系的多边支柱,与双边形式一起保障并维持着中俄关系的高水平运行。由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倡议建立的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在促进成员国了解与信任、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中国与俄罗斯同为亚信会议的成员国,亚信会议倡导的保障亚洲和平、安全、稳定、繁荣的目标也符合中俄两国在地区的基本利益。
值得一提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并非是排他的合作理念,恰恰相反,包容合作、共同参与、共同发展才是其基本合作理念。包括中俄在内的很多亚欧国家都能够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同样也会推动区域大合作的进程。同样,“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俄罗斯提出的建立“欧亚同盟”的提议也不存在竞争关系,因为一直以来,在与中亚国家开展合作时,中国尊重俄罗斯在中亚的利益,理解俄罗斯对中亚的特殊关切,承认俄罗斯在中亚的特殊地位,也尽力使两国企业在商业领域的竞争保持在经济范围内,由市场的规律来解决,避免出现政治化的倾向。
可见,中国、俄罗斯两国在中亚具有着深远的共同利益,具备着开展地区合作的良性基础,中俄在中亚的合作显然大于竞争。恰如2013年秋天,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访华时所言,俄中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保持密切合作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对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6]。
使俄罗斯中亚国家客观看待中国的发展,全面看待“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上述国家的人文交往,切实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中的“民心相通”。
首先,急需明确并及时对外宣示中国与俄罗斯中亚人文合作的目标。笔者认为,我们可能需要分别设立短期与长期两个目标。长期目标是:构建俄罗斯中亚与中国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的共识氛围,保证中国与这些国家开展双边、多边合作的可持续性与长期性;短期目标则是:巩固并加强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关系中良好的民意基础、舆论基础,缩小对中国认知的差距。从短期目标看,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国家的人文合作,先要阐明如何在国际体系中包容俄罗斯中亚国家的意志与利益,帮助他们从全球化的角度理解中国崛起,从中国崛起中看到自身的意志权益以及实惠。这可能是当前我们就需着手做的事情。
第二,需明确人文交往的主要对象。中国与俄罗斯中亚进行人文交往的对象应是广大民众,既包括社会精英阶层,更包括基层群众。民心民意对于各国政府的外交决策已经开始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中国必须在积极推动官方外交发展的同时,与时倶进地开展与中亚各国公众的民间合作,使官民两者互相配合,同步协调,获得最佳的效果。
第三,需明确人文交往的主要原则。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国家的人文合作还应遵循平等对待,坦诚交流的原则。平等对待是指对待周边国家应自尊自信、谦虚包容。我国与俄罗斯中亚国家在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各有优势和特点,应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在摈弃“中国文化中心论”思想的同时,应增强多样性与统一性结合的意识。坦诚交流就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隐瞒不夸大,开诚布公的摆事实讲道理,客观地讲述中国的外交政策,公正地看待周边国家的相关政策。
第三,需明确人文交往的方式。中国与中亚人文交往的方式应灵活多样,内外配合,以达到了解、理解乃至认同的效果。增进了解是起点。一是可以促进中国—中亚大众媒体间的交流。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可以允许跨国股份参与我国的传媒分支机构—我国媒体与当地媒体合资合作,共同兴办;中国媒体以优厚的条件向中亚媒体供稿与提供节目,拓展双方在新闻产品制作、传播与营销方面的合作领域与渠道;举办新闻研讨班;定期进行中国—中亚主要媒体的互访,例如邀请中亚记者团参访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以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经济发展现状等。二是通过高等教育合作来加强青年间的交流。教育领域合作的深化不仅能够为发展大学间教育合作提供更好的条件,同时也为促进国家间关系、推进一体化进程大有裨益。除继续扩大资助中亚留学生名额、增加中国俄罗斯中亚交换生项目以及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等措施外,还可以考虑筹备建立中国-中亚大学。
加深理解是关键。理解是为了缩小中亚关于中国认知的差距,增强该地区民众对中国发展惠及周边的客观性认识,这就需要丰富人文交流和社会沟通的手段。学术机构在这方面具有特殊重要地位。中国的驻外机构以及国内的智库可以与中亚的学术界、理论界建立广泛联系,积极推动双方加深对彼此政策的理解,加深对各自国情的理解,加深对对方文化的理解。例如,中国政府可以优先鼓励我国智库与该区域国家的学术机构开展智库交流,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开展项目合作,设立连线机制(遇危机事件时及时视频连线),加强沟通。鉴于中青年是最活跃的社会群体,智库交流应注重中青年学者的交流:中年学者的声望和社会联系容易使相互国家的政策更快、更准确地被当地社会理解;青年学者的活跃容易使相互国家的政策被更多数人了解和理解。
第四,需强化人文合作的能力建设。我们应尽快建立起与中亚开展人文合作的统筹协调机制。该机制应是国家整体公共外交统筹机制的组成部分,并兼顾中亚地区的特点。外交部新闻司下设的公共外交办公室是目前唯一单独为公共外交而设立的国家职能机构,虽负责外交部部属机构的公共外交事务以及部委间的有关公共外交的协调工作,但在机构级别上难以负起公共外交的统筹规划任务。可能需要建立一个直属于国务院的跨部门机构来负责我对外公共外交的统筹工作。


结语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以“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共享和平,共同发展”为基本理念的一个地区合作战略设想。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既是中国继续发展所需的动力,也是促进整个欧亚大陆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构想。因而一经公布,便引起了周边国家、尤其是俄罗斯中亚国家的广泛关注。
整体而言,俄罗斯中亚国家都肯定“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对促进欧亚大陆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与俄罗斯中亚国家相关,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上述国家的发展利益。但同时,他们也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目标、实施方式以及实现后果等提出了疑虑。一方面,这些疑虑的产生有一定的客观原因,如“丝绸之路经济带”内容规划尚不明确,俄罗斯中亚国家经济多受能源依赖等等;另一方面,这些疑虑的产生也是受到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如长期在俄罗斯中亚社会中存在的“中国威胁论”、对中国人中国移民的“问题化”看法、对中国文化的误解等等。
减少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国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疑虑,增进中国与上述国家的理解与信任,达成“民心相通”,无疑应成为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保障条件。在某种意义上,“民心相通”可能比获得短期的经济实惠更加重要。因为缺乏理解和信任,即使有利益的驱动或制度的制约,也不能保证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合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长期性。而增进理解和信任需要通过交往、尤其是人文合作来实现。一方面需要加强中国与地区国家尤其是俄罗斯的沟通,强调相互在欧亚大陆合作的利益共性;另一方面,则需在人文合作的目标、对象以及方式上有所创新。未来人文合作的重点可以放在以下几个方面:扩大文教领域合作的规模与范围,提高语言文化教学的品质内涵;鼓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相互出口,鼓励文化企业的跨国投资与经营;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斯拉夫文化、伊斯兰文化的交汇与融合等等。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同意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联合提交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文化遗产申请项目入选《世界遗产名录》[37]。中、吉、哈三国联合申遗的成功,无疑代表了中国与中亚国家在人文合作过程中迈出了历史的一步。未来,只有进一步加强人文合作,实现“民心相通”,“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文献来源:《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注释:

[1]《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人民日报》, 2013年09月8日。
[2]《习近平同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坦巴耶夫举行会谈》,《人民日报》, 2013年09月12日。
[3]《习近平同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坦巴耶夫举行会谈》,《人民日报》, 2014年05月19日。
[4]《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谈:强调扩大和深化务实合作,把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推向更高水平》,
《人民日报》, 2014年05月21日。
[5]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4-02/28/c_126203655.htm。
[6]/shgjwt201512107417/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22&id=447
[7]"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поясШелковогопути" Китаябросаетвызов США и  России,http://rus.ozodi.org/content/china-economic-strategy-challenges-usa-russia-/25226307.html
[8]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4-02/28/c_126203655.htm
[9]“Морской шелковый путь XXI века не выгоден России”,
http://www.mgimo.ru/news/experts/document250957.phtml
[10] “Шелковый путь к империи Чингисхана”,http://vz.ru/world/2013/9/13/650081.html
[11] “Китай строит шелковый путь”,http://voprosik.net/kitaj-stroit-shelkovyj-put/
[12]"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поясШелковогопути" Китаябросаетвызов США и  России,
http://rus.ozodi.org/content/china-economic-strategy-challenges-usa-russia-/25226307.html
[13] “Шелковый путь к империи Чингисхана”,http://vz.ru/world/2013/9/13/650081.html.
[14] “"Шелковыйпуть" ... мимоРоссии”,http://inst.eurasec.com/aktual_tem/4015/
[15]“Морской шелковый путь XXI века не выгоден России”,http://www.mgimo.ru/news/experts/document250957.phtml
[16] “На пути к «Шелковому пути»?”,
http://www.mgimo.ru/news/experts/document251512.phtml
“Александр Лукин: Евразийский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союз и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пояс
шелкового пути не противоречивают друг друга, а можно координировать”,
http://russian.china.org.cn/exclusive/txt/2014-06/27/content_32791115.htm
[17] “Шелковый путь к империи Чингисхана”,http://vz.ru/world/2013/9/13/650081.html.
[18]不论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支持与否,学者都支持这一观点。参见“Китай строит шелковый путь”,http://voprosik.net/kitaj-stroit-shelkovyj-put/,“Россию и Китай свяжет новый шелковый путь”,http://www.pravda.ru/economics/rules/globalcooperation/02-05-2014/1206269-china-0/
[19]Константин Сыроежкин: «Концепция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го пояса на Шелковом пути”: Проблемы и перспективы»,
http://www.ipp.kg/ru/news/2768/
[20]参见“全俄社会舆论基金会”网站,http://bd.fom.ru/report/cat/frontier/countries/china/t8030024
[21]《中国青年报》,2007年9月10日。
[22]“Китай не считает Россию ровней”,
http://www.mgimo.ru/news/experts/document251565.phtml: «Профиль»。
[23]Адилов М., В политике не бывает друзей и врагов, а есть только
интересы. «Республика. Деловое обозрение», 3 ноября 2006г.;Жумагулов Е.,
Чтобы гость не стал хозяином. «Свобода слова», 21 января 2010г.;
Рысмамбетов Р., Чего нам ждать от экспансии Кит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27 ноября 2012г.等等。
[24]如Кайгы Ш., Настало время возвращать, www.zonakz.net
转引自Сыроежкин К., Нужно ли Казахстану бояться Китая:
мифы и фобии двусторонних отношений. Астана—Алматы:
ИМЭП при Фонде Первого Президента, 2014,第23页。
[25]Восток алеет все сильнее. «Эпоха», 24 февраля 2006г.;
Залепухин С., Посеявший ветер пожнет бурю. «Республика.
Деловое обозрение», 3 июня 2011г.
[26]Морзабаева Ж., Казахстану грозит «китаизация»?
«Республика. Деловое обозрение», 3 ноября 2006г;
强晓云著:《移民对当代中俄关系的影响》,时事出版社,
2010年版,第84页,第170-171页。
[27]Кожирова С., Китайская миграция как элемент региональ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Астана, 2009г.转引自Сыроежкин К., Нужно ли Казахстану бояться Китая:
мифы и фобии двусторонних отношений. Астана—Алматы:
ИМЭП при Фонде Первого Президента, 2014,第247页。
[28]Садовская Е., Китайская миграция в Казахстане: мифы,
объективизм и субъективность.
http://www.centrasia.ru/news2.php?st=1192393800
[29]Китаю нужно больше знать мир, а миру—больше знать
Китай. «Казахстан-Спектр», 2013, №3.
[30]Серебрякова Н.В. ,Центральноазиатскаяполитика
КНР какрегиональнаяпроекция «теориигармо- ничногомира»,
《Мировыедержавы в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Азии》,
Редактор-составитель Л.Е. Васильев. М: ИнститутДальнегоВостока. 2011. С.74-75。
[31]Экспансии Китая в Киргизии—угроза интересам России?
http://www.inosmi.ru/sngbaltia/20121204/202966810.html
[32]Лебедева М.М., Фор Ж. Высшее образование как потенциал
«мягкой силы» России / Вестник МГИМО 
(У). 2009. No 6. С. 200-205。
[33]《Содействие развитиюгосударствЦентральной Азии: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иегоризонтыроссийскогоучастия》,
Российский советпомеждунар. делам. М.: Спецкнига, 2013, 第36-37页。
[34]俞新天著:《掌握国际关系秘钥:文化、软实力与中国对外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94-195页。
[35]俞新天等著:《强大的无形力量—文化队当代国际关系的作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9页。
[36]《习近平会见梅德韦杰夫:加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实现共同发展振兴》,《人民日报》, 2013年10月23日。
[37]《复兴丝绸之路,凝聚共识和期盼》,《人民日报》,2014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