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及其成果
- 王伟华
- 助理研究员
- 亚太研究中心
- 外交政策研究所
- [email protected]
- 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理论建构与内核深化
- 日本民主党时代的对俄关系及战略性展望
- 亚太两强竞争性合作格局趋势与中国外交
- 亚太区域架构变动的现状与前景
- 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前景与中国
- "保护海外能源利益"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中国周边安全的新认知: 特点、功能与趋势
- 新时期中国国际角色定位的内涵与意义
- 中美中东政策比较——理念、政策与贡献
- 日本海洋战略的内涵与推进体制 — — 兼论中日钓鱼岛争端激化的深层原因
- 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态势、中国的新角色及中国智库的新任务
- 中俄关系2015:高调前行、道路曲折
- 发展中国家建构自己理论的必要性
- 中国智慧与力量造福世界
-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助国际关系稳定
- 中国和平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新旧困难
- 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智力支撑
- 中国外交新思路 新实践 新理论
- 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 中国外交:今年成绩超出预期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 中国外交与和平发展
- 《中国与拉美国家相互依赖模式研究》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国家民族”建构研究
- 《中国与拉美国家相互依赖模式研究》
- 欧盟社会政策研究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 《老挝与“一带一路”》
- 《非洲世纪的到来?:非洲自主权与中非合作研究》
- 《国际体系演进与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
- 中美关系正常化历史上的四次关键战略协作的启示
- 竞争但不失控:共建中美网络安全新议程
- 错失良机的悲剧: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力成本和经济损失
- 更多错失良机的悲剧:新冠疫情中的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的人力和经济损失
- 美国区域经济合作倡议的内涵、反响及前景
- 上海服务中拉合作的现状与趋势——中拉命运共同体建设与上海角色
- 上海服务东盟地区“一带一路”建设 逆势成长与新挑战
- 上海服务“一带一路”经典案例2021
- Working Together with One Heart: People-to-People Diplomacy in the Coronavirus Crisis
- 全球协作抗击新冠病毒:作用、经验与启示
“中国周边公共外交”学术研讨会综述
王伟华
2013-09-06
简介
正文
2013年7月6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在沪举办“中国周边公共外交:机遇与挑战”学术研讨会。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的1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在对公共外交的发展进行探讨并对中国周边公共外交进行反思的基础上,重点围绕中国周边公共外交的机遇、挑战及其应对进行了深入研讨。
一、公共外交的发展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公共外交是提升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方式。有学者指出,在国际政治中,产生软实力的资源大体上来自一个国家或者组织∕机构的文化中所表达出的价值观,来自其内部实践和政策所树立的典范,以及这个国家或者组织处理与他者关系的方式。公共外交是政府动员这些资源与其他国家政府和公众沟通的工具。公共外交试图通过传播、出口文化产品、交流等方式将其他国家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些潜在的资源上来,从而达到吸引其他国家的目的。简单地说,就是赢得民心,提升形象。
有学者认为公共外交有独白、对话和合作三个层次。独白式的公共外交适用于传播一国的政策或者声明,即提供信息。然而,单向信息传递很难改变目标受众既有的成见和刻板印象,于是公共外交逐渐过渡到第二个层次,即对话。对话有利于消除刻板印象,改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随着实践的演进,兼具独白与对话优势的公共外交的第三个层次——合作开始受到关注。有效的公共外交要求国家和个人行为主体从独白过渡到对话再到合作,这既符合国际传播环境变化的趋势,也顺应了传统外交向公共外交发展的潮流。
有学者介绍了二战以来英美等国在开展公共外交方面的丰富经验,认为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启示:第一,公共外交的重点是精英外交,不是全民外交。第二,要形成政府、学术界、非政府组织三位一体全力推动公共外交的模式。第三,公共外交的政治目标非常明确,但在推行中要有明显的非政治色彩,要加强文化因素,它是助力器和润滑剂。
有学者对比了“9·11”事件发生后兴起的新公共外交与传统公共外交的区别,认为其关注点有了新的变化:首先,传统公共外交强调的是政府对公众,新公共外交强调的则是政府对公众与公众对公众二者共存,甚至公众对公众的比重更大,因为政府将许多公共外交事务外包给了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实施。其次,网络在公共外交中的影响日益上升。再次,新公共外交更加强调对实施效果的评估。公共外交并非是做得越多效果越好,有时候可能适得其反。最后,新公共外交强调必须与国家整体外交战略保持一致。同时,随着国内与国际事务的互动日益密切,国内热点事件往往会引起国际聚焦,必须做好危机处理和危机公关。
二、对中国周边公共外交的反思
近年来,国内对公共外交的研究方兴未艾,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有所拓展。但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中国周边公共外交的中长期战略目标是什么?如何进行总体布局?中国周边公共外交实施过程中有哪些机遇和挑战?如何通过开展有效的公共外交来将我经济优势转化为对周边国家的话语影响力?如何引导国际社会特别是周边国家形成客观公正的中国观?等等。
对中国周边公共外交的反思始于对周边概念的再认识。有学者指出,地理周边并不是中国周边的全部。对中国来说,与国家利益息息相关的航运和贸易通道都在不断向外拓展,是不断扩大的利益周边。地理周边有确定的范围,是有限的周边;利益周边没有确定的范围,是多元动态变化的,可以随着局势发展而不断拓展。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周边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中国周边地缘政治格局并不处于同一时空范围内。如东北亚政治格局仍是基于朝鲜战争停战协定,中亚政治格局则是冷战终结、苏联解体的产物。此外,从民族分布来看,中国周边存在大量跨界民族,成为边疆稳定的一种潜在威胁。这种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决定了周边国家不是一个话语共同体,要善于从周边舆论的分化入手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共外交。
有学者认为,从实践层次上看,中国政府逐渐意识到一味进行单向宣传的不足,开始从“独白”转向“对话”,但对后者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而 “合作”层次,中国则鲜有涉及。从制度安排上看,主导中国公共外交的机构相对分散,系统性不强,尤其是缺乏核心的领导机构。从参与主体上看,中国公共外交仍然是政府居于主导地位,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的参与还很不够。从实施对象上看,中国往往对当地的政治动态、对各国内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和国内社会形势的分析不够充分,没有认真对待来自当地公民社会对中国的批评,忽视了对象国民间和社会组织的作用。
有学者通过观察围绕“中国梦”的对华舆论发现,与西方舆论关注度高且质疑较多不同,周边舆论对“中国梦”的关注度不高且差异显著,充斥着对华“羡慕、妒忌、恨”的复杂心态。总体上看,周边舆论有寻求合作的,也有不满与冲突的。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历史观不同导致的解读偏差;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对“中国梦”是“强国梦”、“强军梦”的片面解读,对“中国梦”是否会替代“美国梦”的质疑;由于中国经济优势对周边辐射的增强,周边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等多个层面寻求与中国的合作。
三、中国周边公共外交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与会学者认为,当前中国周边公共外交的机遇和挑战是联系在一起的。第一,从周边国家对中国的认知来看,中国的机遇主要表现在:未来十年,周边国家将视中国为全球性强国,对中国首先是敬畏,希望中国主持公道,发表意见;其次是羡慕,希望获得中国在软、硬件方面的帮助。周边国家把中国视为成熟大国,希望中国做健康的平衡者,不希望中国完全主导地区事务,但中国可在某些领域发挥主导作用。对中国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中国在地区事务中的声音比较弱;中国的对外援助重视硬件方面,忽视软件方面,争取人心工作做得不够;中国的人民还不是大国、强国的人民,在心态上、行为上都有不足;中国的公共外交缺乏对各领域青年精英中知华派的培养。
第二,中国周边面临综合性的安全危机,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主要表现在:周边国家希望中国建立覆盖全地区的新型安全机制秩序,这将有助于维护各国的安全秩序;周边国家希望中国以新思路解决陆地、海洋安全问题;经济安全对周边国家生死攸关,希望中国出手帮助其确保经济安全。挑战则主要表现在:中国不善于提出处理地区事务的方案和机制,缺乏在采纳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提出方案和机制;如何用和平、发展、法制的手段来解决与周边国家的陆地、海洋争端也是中国所缺乏的;中国没有很好地把经济和安全问题统筹在一起考虑,经济活动过于以赢利为目的,缺乏全局性思考。
第三,现在是文化多元融合的时代,周边国家开始关注中国的文化价值观问题,这对于中国对外传播文化价值观,树立文化强国典范,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主要表现在:周边国家希望了解中国的制度、道路及文化;周边国家不断增加的中产阶级与中国的往来日益密切,网络等新技术使得中外青年互动更加频繁;周边国家在中国带动下发展势头良好,自信心有所增强。挑战主要表现在:在普世价值观的冲击下,中国在文化价值观问题上失语;日益增加的接触更多地暴露了中国国民素质亟待提高的方面;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在中国及周边国家有所抬头;中国的民族、宗教、文化政策相对滞后,应该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完善和调整;中国在物质生活上有吸引力,但缺乏文化多样性,在文化、精神生活上缺乏吸引力。
四、中国周边公共外交的战略布局与对策措施
与会学者指出,中国公共外交的目标是为中国正名,为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其关键是提升、优化我国的国家形象。一个良好的国家形象依靠两个方面:文明的先进性和制度、科技的创新性。中国周边公共外交应实施水波战略和结网战略,首先要明确周边公共外交的重点问题、重点国家、重点人群、重点手段。要根据周边热点问题对重点国家进行战略布局,确定周边公共外交的对象,明确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观念的转化是确立中国周边公共外交战略的重要前提。公共外交的第一要务是倾听。中国要通过换位思考,了解周边国家的需求。同时,还要善于汲取他国先进经验。以对“亚洲观”的论述为例:第一,明确我们要建设亚洲的中国,而不是中国的亚洲。第二,强调亚洲是多元文化的混合。第三,摒弃“亚洲人的亚洲”的过时提法,倡导“亚洲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一部分”的提法。第四,避免讲中国要主导亚洲事务,要多肯定别人,向别人学习。
与会学者强调,开展中国周边公共外交要有新思路和新举措。第一,要注重提升中国的叙事能力:一方面,通过多元叙事营造健康的国内舆论环境,用合乎国际惯例、国际规则的方式来解释中国行为的合法性,提高中国媒体的国际公信力;另一方面,重点培养周边国家知华、亲华的意见领袖,资助来华学习过的精英分子在本国建立留华同学会,借这些在国际社会有影响的学者和精英人士之口向所在国民众宣传中国。
第二,积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要让国外不仅了解灿烂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更要了解同样优秀的中国当代文化。在精英群体中开展价值观对话,这是文化交流的核心。由学校、研究所等民间学术团体出面,资助周边国家重要的中国研究机构。积极改进孔子学院建设,推出一批优秀的中方课本,通过通俗但不庸俗的方式向国外民众传播中国优秀的文化。
第三,利用经贸关系和投资优势促进周边公共外交,将中国的经济优势转化为对周边国家的话语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中国企业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塑造负责任的社会形象,由此实现利用物质载体拓展精神文化的目的。
第四,积极通过媒体外交推进国际舆论,树立客观公正的中国观:中国媒体要走出去,让外国记者走进来;与周边国家媒体建立共享信息和互访考察等机制;在华举办周边国家媒体负责人研修班;借助新媒体,拥抱年轻人。
最后,通过引进第三方评估、对象国评估等方式,对周边公共外交的实施建立客观评估体系,以更准确地评估实施效果,不断完善和提高评估水平。
一、公共外交的发展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公共外交是提升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方式。有学者指出,在国际政治中,产生软实力的资源大体上来自一个国家或者组织∕机构的文化中所表达出的价值观,来自其内部实践和政策所树立的典范,以及这个国家或者组织处理与他者关系的方式。公共外交是政府动员这些资源与其他国家政府和公众沟通的工具。公共外交试图通过传播、出口文化产品、交流等方式将其他国家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些潜在的资源上来,从而达到吸引其他国家的目的。简单地说,就是赢得民心,提升形象。
有学者认为公共外交有独白、对话和合作三个层次。独白式的公共外交适用于传播一国的政策或者声明,即提供信息。然而,单向信息传递很难改变目标受众既有的成见和刻板印象,于是公共外交逐渐过渡到第二个层次,即对话。对话有利于消除刻板印象,改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随着实践的演进,兼具独白与对话优势的公共外交的第三个层次——合作开始受到关注。有效的公共外交要求国家和个人行为主体从独白过渡到对话再到合作,这既符合国际传播环境变化的趋势,也顺应了传统外交向公共外交发展的潮流。
有学者介绍了二战以来英美等国在开展公共外交方面的丰富经验,认为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启示:第一,公共外交的重点是精英外交,不是全民外交。第二,要形成政府、学术界、非政府组织三位一体全力推动公共外交的模式。第三,公共外交的政治目标非常明确,但在推行中要有明显的非政治色彩,要加强文化因素,它是助力器和润滑剂。
有学者对比了“9·11”事件发生后兴起的新公共外交与传统公共外交的区别,认为其关注点有了新的变化:首先,传统公共外交强调的是政府对公众,新公共外交强调的则是政府对公众与公众对公众二者共存,甚至公众对公众的比重更大,因为政府将许多公共外交事务外包给了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实施。其次,网络在公共外交中的影响日益上升。再次,新公共外交更加强调对实施效果的评估。公共外交并非是做得越多效果越好,有时候可能适得其反。最后,新公共外交强调必须与国家整体外交战略保持一致。同时,随着国内与国际事务的互动日益密切,国内热点事件往往会引起国际聚焦,必须做好危机处理和危机公关。
二、对中国周边公共外交的反思
近年来,国内对公共外交的研究方兴未艾,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有所拓展。但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中国周边公共外交的中长期战略目标是什么?如何进行总体布局?中国周边公共外交实施过程中有哪些机遇和挑战?如何通过开展有效的公共外交来将我经济优势转化为对周边国家的话语影响力?如何引导国际社会特别是周边国家形成客观公正的中国观?等等。
对中国周边公共外交的反思始于对周边概念的再认识。有学者指出,地理周边并不是中国周边的全部。对中国来说,与国家利益息息相关的航运和贸易通道都在不断向外拓展,是不断扩大的利益周边。地理周边有确定的范围,是有限的周边;利益周边没有确定的范围,是多元动态变化的,可以随着局势发展而不断拓展。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周边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中国周边地缘政治格局并不处于同一时空范围内。如东北亚政治格局仍是基于朝鲜战争停战协定,中亚政治格局则是冷战终结、苏联解体的产物。此外,从民族分布来看,中国周边存在大量跨界民族,成为边疆稳定的一种潜在威胁。这种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决定了周边国家不是一个话语共同体,要善于从周边舆论的分化入手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共外交。
有学者认为,从实践层次上看,中国政府逐渐意识到一味进行单向宣传的不足,开始从“独白”转向“对话”,但对后者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而 “合作”层次,中国则鲜有涉及。从制度安排上看,主导中国公共外交的机构相对分散,系统性不强,尤其是缺乏核心的领导机构。从参与主体上看,中国公共外交仍然是政府居于主导地位,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的参与还很不够。从实施对象上看,中国往往对当地的政治动态、对各国内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和国内社会形势的分析不够充分,没有认真对待来自当地公民社会对中国的批评,忽视了对象国民间和社会组织的作用。
有学者通过观察围绕“中国梦”的对华舆论发现,与西方舆论关注度高且质疑较多不同,周边舆论对“中国梦”的关注度不高且差异显著,充斥着对华“羡慕、妒忌、恨”的复杂心态。总体上看,周边舆论有寻求合作的,也有不满与冲突的。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历史观不同导致的解读偏差;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对“中国梦”是“强国梦”、“强军梦”的片面解读,对“中国梦”是否会替代“美国梦”的质疑;由于中国经济优势对周边辐射的增强,周边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等多个层面寻求与中国的合作。
三、中国周边公共外交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与会学者认为,当前中国周边公共外交的机遇和挑战是联系在一起的。第一,从周边国家对中国的认知来看,中国的机遇主要表现在:未来十年,周边国家将视中国为全球性强国,对中国首先是敬畏,希望中国主持公道,发表意见;其次是羡慕,希望获得中国在软、硬件方面的帮助。周边国家把中国视为成熟大国,希望中国做健康的平衡者,不希望中国完全主导地区事务,但中国可在某些领域发挥主导作用。对中国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中国在地区事务中的声音比较弱;中国的对外援助重视硬件方面,忽视软件方面,争取人心工作做得不够;中国的人民还不是大国、强国的人民,在心态上、行为上都有不足;中国的公共外交缺乏对各领域青年精英中知华派的培养。
第二,中国周边面临综合性的安全危机,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主要表现在:周边国家希望中国建立覆盖全地区的新型安全机制秩序,这将有助于维护各国的安全秩序;周边国家希望中国以新思路解决陆地、海洋安全问题;经济安全对周边国家生死攸关,希望中国出手帮助其确保经济安全。挑战则主要表现在:中国不善于提出处理地区事务的方案和机制,缺乏在采纳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提出方案和机制;如何用和平、发展、法制的手段来解决与周边国家的陆地、海洋争端也是中国所缺乏的;中国没有很好地把经济和安全问题统筹在一起考虑,经济活动过于以赢利为目的,缺乏全局性思考。
第三,现在是文化多元融合的时代,周边国家开始关注中国的文化价值观问题,这对于中国对外传播文化价值观,树立文化强国典范,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主要表现在:周边国家希望了解中国的制度、道路及文化;周边国家不断增加的中产阶级与中国的往来日益密切,网络等新技术使得中外青年互动更加频繁;周边国家在中国带动下发展势头良好,自信心有所增强。挑战主要表现在:在普世价值观的冲击下,中国在文化价值观问题上失语;日益增加的接触更多地暴露了中国国民素质亟待提高的方面;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在中国及周边国家有所抬头;中国的民族、宗教、文化政策相对滞后,应该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完善和调整;中国在物质生活上有吸引力,但缺乏文化多样性,在文化、精神生活上缺乏吸引力。
四、中国周边公共外交的战略布局与对策措施
与会学者指出,中国公共外交的目标是为中国正名,为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其关键是提升、优化我国的国家形象。一个良好的国家形象依靠两个方面:文明的先进性和制度、科技的创新性。中国周边公共外交应实施水波战略和结网战略,首先要明确周边公共外交的重点问题、重点国家、重点人群、重点手段。要根据周边热点问题对重点国家进行战略布局,确定周边公共外交的对象,明确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观念的转化是确立中国周边公共外交战略的重要前提。公共外交的第一要务是倾听。中国要通过换位思考,了解周边国家的需求。同时,还要善于汲取他国先进经验。以对“亚洲观”的论述为例:第一,明确我们要建设亚洲的中国,而不是中国的亚洲。第二,强调亚洲是多元文化的混合。第三,摒弃“亚洲人的亚洲”的过时提法,倡导“亚洲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一部分”的提法。第四,避免讲中国要主导亚洲事务,要多肯定别人,向别人学习。
与会学者强调,开展中国周边公共外交要有新思路和新举措。第一,要注重提升中国的叙事能力:一方面,通过多元叙事营造健康的国内舆论环境,用合乎国际惯例、国际规则的方式来解释中国行为的合法性,提高中国媒体的国际公信力;另一方面,重点培养周边国家知华、亲华的意见领袖,资助来华学习过的精英分子在本国建立留华同学会,借这些在国际社会有影响的学者和精英人士之口向所在国民众宣传中国。
第二,积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要让国外不仅了解灿烂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更要了解同样优秀的中国当代文化。在精英群体中开展价值观对话,这是文化交流的核心。由学校、研究所等民间学术团体出面,资助周边国家重要的中国研究机构。积极改进孔子学院建设,推出一批优秀的中方课本,通过通俗但不庸俗的方式向国外民众传播中国优秀的文化。
第三,利用经贸关系和投资优势促进周边公共外交,将中国的经济优势转化为对周边国家的话语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中国企业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塑造负责任的社会形象,由此实现利用物质载体拓展精神文化的目的。
第四,积极通过媒体外交推进国际舆论,树立客观公正的中国观:中国媒体要走出去,让外国记者走进来;与周边国家媒体建立共享信息和互访考察等机制;在华举办周边国家媒体负责人研修班;借助新媒体,拥抱年轻人。
最后,通过引进第三方评估、对象国评估等方式,对周边公共外交的实施建立客观评估体系,以更准确地评估实施效果,不断完善和提高评估水平。
文献来源:《国际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