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理论建构与内核深化
- 日本民主党时代的对俄关系及战略性展望
- 亚太两强竞争性合作格局趋势与中国外交
- 亚太区域架构变动的现状与前景
- 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前景与中国
- "保护海外能源利益"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新时期中国国际角色定位的内涵与意义
- 中国周边安全的新认知: 特点、功能与趋势
- 海洋安全视域下的中国海权战略选择与海军建设
- 中美中东政策比较——理念、政策与贡献
- 民进党南海政策是向美国交心
- 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态势、中国的新角色及中国智库的新任务
- 谈菲律宾总统访华
- 东盟为何未理会南海仲裁案
- 香格里拉对话会防务外交的实质是什么?
- 菲律宾仲裁案判决与中国之应对
- 谋划南海问题需要战略高度
- 美国的“航行自由行动”与国际海洋法斗争
- 如何看中国东盟合作中的“杂音”
- 中俄关系2015:高调前行、道路曲折
第五届金砖国家峰会即将在南非德班举行,以“金砖国家与非洲大陆:促进发展、地区一体化和工业化的伙伴关系”为主题,旨在推动金砖国家与非洲大陆的新型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首先,它意味着南南合作、特别是金砖国家与非洲合作的全面深化。21世纪头十年里,金砖国家的每个成员国与非洲的合作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南非自不用说。中国与非洲的贸易额从2000年的100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近2000亿美元,增长近20倍,对非投资和援助也都有大幅增长,作为中非关系机制化体现的中非合作论坛的快速发展更是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印度与非洲的关系也在快速增长,双边贸易额也从2000年的30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650亿美元,增速超过了中非贸易,累积投资额也达到了500亿美元,印非峰会也召开了2届。巴西与非洲、特别是葡语非洲的联系也日益紧密。总体而言,在过去十余年中,非洲的对外贸易总额翻了一番,其中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大国市场的份额从23%增加到39%;在非洲与新兴大国的贸易额(2009年)中,中国占到38.5%,印度14.1%,西7.1%。但必须指出的是,先前的南南合作具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双边性,二是经济性。而多边性的、战略性的南南合作很大程度上没有跟上,因此此次峰会的主题选取明显是迈向这一目标的重要一步。
其次,它意味着金砖国家将携手推进非洲的自主发展和独立发展。尽管有过辉煌的成就,但非洲自非殖民化以来的发展史更多是收效微著甚至失败。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兴大国、特别是金砖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带动了非洲大陆的发展。在新世纪头十年里,非洲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大致保持在5%以上;尽管遭受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冲击,非洲的恢复速度也相当快速。根据英国《经济学人》的一项统计,在21世纪头十年里,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前10个国家中,有6个来自非洲大陆;而在对2011至2015年的预测中,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前10个国家中将有7个来自于非洲大陆。因此,《经济学人》一改2001年时对非洲大陆的“绝望”,惊呼“非洲正在崛起”。但必须指出的是,非洲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被动性的、依赖性的和反应性的。事实上,已有人开始质疑“非洲崛起论”的真实程度,认为非洲崛起不过是新兴大国崛起的副产品,而新兴大国在非洲的潜在竞争,又将使非洲的崛起“沦为泡影”。因此,本届金砖国家峰会以推动非洲大陆的发展、地区一体化和工业化为核心关注,根本上就是为了破除上述质疑,特别是消除金砖国家相互间在非洲的潜在竞争可能,真正促进非洲的自主发展和独立发展。
最后,它还意味着金砖国家与非洲将共同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构注入新内涵和新动力。显然,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努力,在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前,更多停留在话语和观念层面,缺乏物质推动。作为回应,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社会启动了国际发展努力,但很大程度上借此将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当作其发展理念的试验田。这也正是西方过去60余年里的发展努力均以失败告终的深层次原因。必须指出的是,目前仍在延续的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MDG),很大程度上也是西方单方面决定并加诸于发展中国家头上的又一发展努力。尽管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很明显的是,MDG在2015年到期之际无法实现其预期目标。这样,在西方因全球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等的情况下,金砖国家与非洲共同推动后者的发展、地区一体化和工业化,无疑为后2015年的全球发展议程的设计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金砖国家和非洲在此过程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创造了有利条件。当然,这一努力还有利于金砖国家和非洲在应对气候变化、金融危机等全球性问题的努力中占据更为有利的位置。
金砖国家与非洲大陆正迈向新型的伙伴关系,它不仅将极大地促进非洲的发展,也重大地贡献于金砖国家机制本身的发展。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即将迈入其第二个轮回之际,金砖国家以非洲这一机制外议题为主题,表明了金砖国家正逐渐将视野从成员国内部关系转向更大的国际性乃至全球性问题,这意味着这一机制本身的进一步成熟和完善。
文献来源: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