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研究成果 > 时评
时评 COMMENTARY
杭州峰会将给G20带来哪些突破?
刘宗义 2016-12-26
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将于9月4日至5日在杭州举行。中国希望通过举办杭州峰会实现以下目标:一是发挥G20的引领作用,体现战略远见和雄心,为世界经济指明方向,发掘动力;二是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发扬同舟共济的伙伴精神,共同应对风险和挑战,发出团结、开放、包容、合作的强有力信号;三是创新机制建设,打造合作平台,为G20从危机应对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提供坚实保障。

  为成功举办此次峰会,中国进行了周密的准备。自2015年12月1日接任主席国以来,中国已经举行了三次G20协调人会议、三次财长与央行行长会议及副手会议,以及数十场各类工作组会议,G20成员从政治成果统筹和具体经济金融问题的应对两个方面达成了诸多共识。此外,贸易、能源、就业、农业等专业部长会议,以及B20、Y20、W20、L20、T20、C20等外围配套会议也已基本结束。这一系列会议为杭州峰会的召开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建议,为峰会取得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G20是当今世界讨论全球经济问题的首要平台,是目前为止最具代表性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首先峰会的成功首先体现在能否在事关全球经济发展的问题上形成共识、确定目标、指明方向、发挥领导力,改变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状况,为世界经济长期发展注入活力上。

世界经济长期低迷,既有缺乏新兴产业支撑、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因素,也有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缺乏协调、缺乏公平的制度与规则、缺乏长远规划的因素,同时还有社会利益分配不均或经济发展不平衡引发贸易保护主义,甚至逆全球化或反全球化现象的因素。针对世界经济面临的这些问题,中国对症下药,提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希望通过推动经济结构改革、重视发展问题、加强全球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重振国际贸易和投资,以及为世界经济增长营造更加公平合理的规则和制度环境等措施来促进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增长。

  从这个方面来看,由于杭州峰会议题设置合理、措施得当,推出的经济结构改革顶层设计、发展问题、重视WTO的作用、改革国际金融机构等众多议题的设置符合各国现实需求,并且中国通过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欧峰会、金砖国家机制以及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沟通机制等与各方进行了充分协调,充分照顾到了各方利益与关切,因此中方提出的绝大部分举措都可以得到G20成员国的支持。如果G20成员国能够按照杭州峰会确定的目标和指明的方向共同努力,发挥G20的引领作用,必将极大推动全球经济发展。

其次,杭州峰会成功与否还取决于G20机制本身能否获得发展。G20是作为危机应对机制而出现的,同时也是作为危机应对机制而从部长级会议升格为峰会的,危机应对是G20的基本功能。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由于美国经济缓慢复苏,对G20需求下降,同时G20成员国利益分歧加大,G20进入转型期。国际社会对G20能否顺利转型为全球经济指导委员会之类的长效治理机制十分关注,同时也非常怀疑。

  今天世界经济领域不断发生的问题表明,G20作为一个危机应对机制的功能仍将继续存在。这些问题不仅包括全球金融安全网络的不健全,还包括新近发生的英国脱欧事件,G7已完全无法应对。但这些问题的发生表明,G20作为一个为应对“全球化危机”而诞生的机制,不仅需要在事后应对危机,而且需要通过对现行国际制度和规则进行改革,以有效地预防危机。比如,要加强国际金融安全网的建设,需要继续对国际货币金融体系进行改革。

  推动现行国际体系改革是G20转型过程的一部分。G20的转型,其实质就是国际体系的改革和国际秩序的重组。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并不希望完全推翻现行体系,而只希望能够推动国际体系实现渐进改革,这使得G20的转型必然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过程虽然缓慢,但方向必须明确。虽然美欧等西方国家为诱使新兴经济体积极贡献资源、解决金融危机,将G20定性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但事实证明,它们并不甘心放弃G7,而是试图通过G7主导G20。今天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表明,西方发达国家已心有余而力不足。

        此次杭州峰会至少有两大突破,一是首次将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二是给予发展中国家“史上最多”的参会席位。这两大突破不仅充分显示出G20的代表性和包容性,而且表明G20的议题设置不再像以前一样是G7所关注的短期问题,而是转向深层次问题和长期问题;表明G20不再是G7的扩大与延伸,而将真正成为全球经济治理中心。杭州峰会通过为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做出贡献,重新确立了G20与联合国的关系,将进一步加强G20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合法地位。此外,杭州峰会通过建立贸易部长会议等更多的部长级会议机制,以及对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等长期经济增长战略的规划也加强了G20的机制化建设。

  但杭州峰会并不一定能完全实现所有既定目标。在危机应对阶段,G20成员国确实曾表现出“同舟共济”的决心,但危机过后,“同舟共挤”成为一些成员国对外经济政策的常态。全球经济治理的根本问题是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深入协调。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的形成使得全球经济,尤其是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之间形成了深度的相互依赖,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实际上已经成为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一国或一国资本对经济和金融政策的操纵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使该国获益,但长期来看,由此产生的“回溢效应”则可能使它得不偿失。但迄今为止,G20成员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方面无法取得真正的进展。虽然在杭州峰会上,为提振世界经济士气、展现团结合作的姿态,G20成员国将在公报中表明进行宏观经济协调的意愿,并提出具体的行动计划,但关键在于意愿和行动计划的贯彻落实。在此方面,只能依靠成员国的自觉自愿。G20峰会文件并无法律约束力,G20也缺乏强制执行能力,这是今后G20机制建设需要努力的方向。

  另外,峰会要取得成功需要一些国家克服地缘政治竞争的冲动。地缘政治矛盾和冲突是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G20是讨论世界经济问题的首要平台,将有争议的地缘政治问题提上议程并不符合G20的宗旨。同时,由于此次G20峰会将发展议题置于突出位置,备受广大发展中国家关注和期待,如果有故意扰乱会议议程的举动将会使其置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对立面。

文献来源:新华网思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