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及其成果
- 周士新
- 副研究员
- 亚太研究中心
- 外交政策研究所
- [email protected]
- 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理论建构与内核深化
- 日本民主党时代的对俄关系及战略性展望
- 亚太两强竞争性合作格局趋势与中国外交
- 亚太区域架构变动的现状与前景
- 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前景与中国
- "保护海外能源利益"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新时期中国国际角色定位的内涵与意义
- 中国周边安全的新认知: 特点、功能与趋势
- 海洋安全视域下的中国海权战略选择与海军建设
- 中美中东政策比较——理念、政策与贡献
- 民进党南海政策是向美国交心
- 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态势、中国的新角色及中国智库的新任务
- 谈菲律宾总统访华
- 东盟为何未理会南海仲裁案
- 香格里拉对话会防务外交的实质是什么?
- 菲律宾仲裁案判决与中国之应对
- 谋划南海问题需要战略高度
- 美国的“航行自由行动”与国际海洋法斗争
- 如何看中国东盟合作中的“杂音”
- 中俄关系2015:高调前行、道路曲折
坚持东亚系列峰会的合作导向
周士新
2016-09-05
2016年9月6日至9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应东盟轮值主席国老挝总理通伦的邀请,将出席在老挝万象举行的第19次中国—东盟(10 1)领导人会议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纪念峰会、第19次东盟与中日韩(10 3)领导人会议和第11届东亚峰会,并对老挝进行正式访问。在东盟进入后共同体时代后的第一年,中国如何与其他国家一道促进东亚合作取得新的进展,促进地区和平与稳定,发展与繁荣,是本届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的重要议题。
从领导人系列会议的顺序上看,基本延续着东盟峰会、8个东盟 1领导人会议、东盟 3峰会和东亚峰会的顺序,其间还会有东盟—联合国峰会,以及有关国家领导人利用这段时间举行的多个双边和小多边峰会等。
一般来说,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的层次比较高,所以讨论的议题都比较广泛,最终成果基本上涵盖了相关国家在各领域、其他层级所达成的基本共识。从历届东盟峰会主席声明来看,仍然会遵循政治安全、经济、社会文化共同体建设的布局,关于政治安全的内容会将东盟外交部长会议和东盟国防部长会议的有关内容整合起来,而在其他领域也有相关部长级会议的政策文件。从篇幅上看,经济合作和发展将仍然是关注重点,反映出东盟国家优先关注的议题。
对中国来说,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是中国周边外交最重要的活动平台。这不仅体现在东盟位于“不断演变的地区架构的中心地位”,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而且表现为参加系列会议的领导人或者是来自中国外交首要的周边地区,或者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如美国和俄罗斯等。虽然东亚峰会的成果不如上海合作组织,但它涉及的国家更多,范围更大,讨论的议题也更全面,对中国周边地区的影响也更为深远。
正是如此,中国一直是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中最为积极的成员之一,对推进会议共识以取得令各方都满意的成果,做出了重要贡献。从中国—东盟关系上看,李克强总理在第16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以“2+7合作框架”开启了双方合作的“钻石十年”路线图,目前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已经生效,双方第三个《行动计划》也得到了相关方的有效落实,对进一步夯实和促进中国和东盟国家关系的发展已经发挥出积极效果。中国已经成为东盟国家实现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改革的重要动力,双方的合作也促进了地区和全球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今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双方将为此特别举行纪念峰会,会成为中国与东盟关系的重要分水岭。25年来,东盟实现了扩员,一体化程度持续发展,而与中国的合作对东盟一体化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双方关系也经历了几个层次的提高,目前已经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为了此次25周年纪念峰会,中国与东盟在6月举行了特别外长会,为纪念峰会取得积极成果进行了沟通,并在7月举行的中国—东盟外长会上进一步协商,加上双方其他领域各层级官员的协调,已经达成了让双方更加受益的各项倡议和行动计划等。
东盟国家都是中国倡导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创始成员国,也是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支持者和参与者,体现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在通过共赢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具有高度的默契,也反映了双方在经济上互补互赖所产生的高度融合性。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计划,如印度尼西亚的“全球海洋支轴”、越南的“两廊一圈”和老挝的“陆联国”政策等,已经实现了战略对接,并在许多具体项目中体现出来。
即使对成员较多、成员间关系更复杂的东亚峰会,中国也坚持开放的态度,努力推动有关议题落实到具体行动之中。从结构上看,东亚峰会是最能体现东盟在地区合作中的中心地位,但对东盟来说,东亚峰会也是其最难以获得中心地位的多边舞台。域外大国的存在和无意有意的强势会让东盟的协调工作相当困难,东盟在设置议程和议题时往往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域外大国总是希望通过与东盟的协调员国加强沟通,将自己关心的议题加入到东亚峰会中,反而会影响到东亚合作议题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对此,中国始终强调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的合作性质,搁置或避免讨论可能引发分歧和争议的话题,让各国将注意力和战略资源集中到能够实现合作的议题上。从这个角度来说,各方讨论南海问题时也需要坚持建设性的政策立场,支持已经取得的建设性成果,并敦促有关各方继续合作,促进地区和平与稳定。对此,中国要与相关国家保持密切沟通,特别是与作为中国—东盟关系协调员国的新加坡进行协商,首先在东盟内部就合作性议题达成共识,并将这些议题提交给相关国家准备在会议上进行充分讨论,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或做出做出自己的承诺,提供一定的公共产品,促进这些议题能够形成行动计划和具体项目,促进东亚合作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就。
从领导人系列会议的顺序上看,基本延续着东盟峰会、8个东盟 1领导人会议、东盟 3峰会和东亚峰会的顺序,其间还会有东盟—联合国峰会,以及有关国家领导人利用这段时间举行的多个双边和小多边峰会等。
一般来说,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的层次比较高,所以讨论的议题都比较广泛,最终成果基本上涵盖了相关国家在各领域、其他层级所达成的基本共识。从历届东盟峰会主席声明来看,仍然会遵循政治安全、经济、社会文化共同体建设的布局,关于政治安全的内容会将东盟外交部长会议和东盟国防部长会议的有关内容整合起来,而在其他领域也有相关部长级会议的政策文件。从篇幅上看,经济合作和发展将仍然是关注重点,反映出东盟国家优先关注的议题。
对中国来说,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是中国周边外交最重要的活动平台。这不仅体现在东盟位于“不断演变的地区架构的中心地位”,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而且表现为参加系列会议的领导人或者是来自中国外交首要的周边地区,或者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如美国和俄罗斯等。虽然东亚峰会的成果不如上海合作组织,但它涉及的国家更多,范围更大,讨论的议题也更全面,对中国周边地区的影响也更为深远。
正是如此,中国一直是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中最为积极的成员之一,对推进会议共识以取得令各方都满意的成果,做出了重要贡献。从中国—东盟关系上看,李克强总理在第16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以“2+7合作框架”开启了双方合作的“钻石十年”路线图,目前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已经生效,双方第三个《行动计划》也得到了相关方的有效落实,对进一步夯实和促进中国和东盟国家关系的发展已经发挥出积极效果。中国已经成为东盟国家实现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改革的重要动力,双方的合作也促进了地区和全球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今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双方将为此特别举行纪念峰会,会成为中国与东盟关系的重要分水岭。25年来,东盟实现了扩员,一体化程度持续发展,而与中国的合作对东盟一体化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双方关系也经历了几个层次的提高,目前已经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为了此次25周年纪念峰会,中国与东盟在6月举行了特别外长会,为纪念峰会取得积极成果进行了沟通,并在7月举行的中国—东盟外长会上进一步协商,加上双方其他领域各层级官员的协调,已经达成了让双方更加受益的各项倡议和行动计划等。
东盟国家都是中国倡导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创始成员国,也是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支持者和参与者,体现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在通过共赢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具有高度的默契,也反映了双方在经济上互补互赖所产生的高度融合性。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计划,如印度尼西亚的“全球海洋支轴”、越南的“两廊一圈”和老挝的“陆联国”政策等,已经实现了战略对接,并在许多具体项目中体现出来。
即使对成员较多、成员间关系更复杂的东亚峰会,中国也坚持开放的态度,努力推动有关议题落实到具体行动之中。从结构上看,东亚峰会是最能体现东盟在地区合作中的中心地位,但对东盟来说,东亚峰会也是其最难以获得中心地位的多边舞台。域外大国的存在和无意有意的强势会让东盟的协调工作相当困难,东盟在设置议程和议题时往往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域外大国总是希望通过与东盟的协调员国加强沟通,将自己关心的议题加入到东亚峰会中,反而会影响到东亚合作议题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对此,中国始终强调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的合作性质,搁置或避免讨论可能引发分歧和争议的话题,让各国将注意力和战略资源集中到能够实现合作的议题上。从这个角度来说,各方讨论南海问题时也需要坚持建设性的政策立场,支持已经取得的建设性成果,并敦促有关各方继续合作,促进地区和平与稳定。对此,中国要与相关国家保持密切沟通,特别是与作为中国—东盟关系协调员国的新加坡进行协商,首先在东盟内部就合作性议题达成共识,并将这些议题提交给相关国家准备在会议上进行充分讨论,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或做出做出自己的承诺,提供一定的公共产品,促进这些议题能够形成行动计划和具体项目,促进东亚合作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就。
文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