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研究成果 > 时评
时评 COMMENTARY
互联网发展的四个阶段与美国的战略
鲁传颖 2016-11-30

      为什么是“互联网”,而不是其他网络取代它?
  美国政府在互联网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国内很多学者认为美国占据着网络空间的霸权地位,那为什么在这样一个人为创造的虚拟世界中,美国可以掌握主导权?

互联网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技术的互联网”,这是对互联网早期发展阶段的描述,该阶段包括各种技术标准的制定;
  第二个阶段是“商业化的互联网”,当微软、甲骨文等互联网企业开始认识到互联网的商业价值和经济利益之后,互联网就开始经历一个大规模商业化的时期;
  第三个阶段是“政治化的互联网”,即希拉里·克林顿担任美国国务卿的时期,包括“谷歌退出中国”、“阿拉伯之春”等都可以算是该阶段的典型案例。
  待希拉里卸任国务卿后,美国开始进行相关政策的调整,并随着棱镜门事件的发酵,互联网发展进入了现在的阶段——“安全的互联网”。
挑战与策略
  互联网发展在不同的阶段中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不同,其应对策略也不同。
  在“技术的互联网”阶段,互联网刚刚萌芽,不那么一帆风顺。除现在通行的TCP/IP协议之外,还有ATM,X.25等很多协议,最后TCP/IP协议脱颖而出被广泛接受。另一方面,各个国家也不是一开始就完全接受互联网的,而是建立自己的局域网,但最后都因开放性不足、使用不方便等原因而被互联网取代。
  在第二个阶段,“商业化的互联网”,最大的问题就是知识产权和标准之间的争夺。主体就是现在统治互联网的这些美国企业,而它们也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在“技术的互联网”阶段,一切都是免费的,提倡的是“开源、共享、免费”。到了“商业的互联网”阶段就要开始收费了。
  这个转换的过程实际上也经历了很多斗争,互联网企业和美国政府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名,做出了很多有代表性的判例,让很多提倡共享和免费的互联网企业破产和倒闭。这些企业在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制定了很多国际性的标准体系,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利益,提高了竞争门槛。这些举措把互联网带入了商业化时期,美国的互联网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崛起,但同时也引发了互联网发展的两极化问题,包括数字鸿沟、数据贫困的问题。
  第三个阶段,政治化的互联网,主要面临的挑战是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斗争。西方国家以“互联网自由”为名,挑战各国的主权。从商业上来说,美国已经打败了其他所有国家。美国政府开始思考如何进一步利用互联网来达到政治目的。美国包装了“互联网自由”概念,以此来进一步扩张自己在网络空间中的商业利益和政治权力。当然也有很多国家开始觉醒,抵抗美国的霸权行径。这两种不同的观念引发了两次大的冲突。
  第一次冲突:在第6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俄罗斯联合上合组织成员国向联合国提交“信息安全国际行为准则”,即互联网有关的公共政策问题的决策权是各国的主权,应尊重各国在网络空间中的主权,尊重人权和基本自由,尊重各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多样性等,但受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强烈抵制。
  第二次冲突:2012年的迪拜的国际电信联盟大会上,89个信息发展中国家与55个信息发达国家在将“成员国拥有接入国际电信业务的权力和国家对于信息内容的管理权”写入《国际电信规则》上发生了分裂,虽然签署条约的国家占据大半,但由于55个信息发达国家的抵制,条约无法生效。
  在第四个阶段——安全的互联网,美国一开始试图用网络商业窃密来规制中国,结果自己却因斯诺登事件引起的大规模网络监听而被国际社会一致批评。在这个阶段中互联网面临的主要挑战就是“巴尔干化”和再主权化。从技术到商业再到政治化的三个阶段,美国都在推动互联网的一体化,但是斯诺登事件却把网络安全问题上升到了国家安全的角度,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对这种危险视而不见。
  因此,国际社会开始对互联网的未来进行讨论,有提出替代ICANN,重新建立互联网的方案;也有提出要让联合国来管理互联网的方案……这些探讨动摇了美国维护互联网现有治理体系的根基,挑战了美国作为互联网秩序建立者和维护者的地位。


文献来源: 2016年11月29日CGi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