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研究成果 > 时评
时评 COMMENTARY
“一带一路”经济发展全球化的意义
成玉麟 2017-04-27

        1.“一带一路”是中国倡导区域经济合作全球化的国际公共产品

        由中国倡导并由沿线以及非沿线国家乃至国际性/区域性组织机构热心参与和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倡议,在今天已成为一个划时代的跨区域全球化经济合作发展的标志性模式。

        首先是该国际公共产品,针对这几年来盛行的逆全球化的本国至上主义主张以及碎片化的双多边经贸协议,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时起就视其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载体。因此,中国在倡导和构建该国际经贸投资发展崭新体系的过程中,不仅传承2000多年来人类不同文明和先进生产流通方式在亚欧非大陆沿着陆海古“丝绸之路”进行和平开放交流的精神,而且在该现代版“一带一路”的国际公共产品中,还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具体支撑性项目,就实现与国别、区域发展战略对接以及在该过程中与全球发展议程对接、保障参与国和地区在发展成果普惠共享方面设计提供了全新机制。该全新机制也是首次向国际社会提示了在广域跨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总成政策领域里的人类安全保障新概念。联合国安理会因此而在今年3月17日将支持“一带一路”纳入了第2344号决议。

        “一带一路”这一国际公共产品的划时代意义就在于,由此已开启了迄今人类发展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跨欧亚和非洲大陆甚至是与其他非沿线的各大陆和经济区域协同联动发展的新时代。

        2.中国倡导跨区域全球化经济合作发展已达成了具有标志性的国际共识

        一是联合国大会、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有关决议或文件都纳入或体现了“一带一路”新国际多边经贸合作构架的建设内容,并在上述提到的事关国别人类安全保障政策领域中,“一带一路”亦成为了该领域的国际共识和国际公共产品。二是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参与,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协议,具有国际合作标识。三是“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举办时预定参与国和与会者人数层次以及国际组织机构数量等将出现泛全球的广泛性。据今年3月8日王毅中国外交部部长对中外记者发布的消息,5月14-15日预定在北京参加该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届时将有20多位国家元首和首脑、50多位国际组织负责人、100多位部长级代表以及总共1,200多位来自世界各国和各个地区的嘉宾齐聚一堂,共襄盛举。

        3.“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对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意义

        从主管中国外交的杨洁篪国务委员对中国媒体发表的谈话内容看,首先作为该高峰论坛的主办方-中国政府来说,是期待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推动作用。

一是总结展示和巩固三年多来的早期成果;二是共商今后发展路线图;三是为中国的国内改革发展提供国际对接平台。

        本研究员从国际跨国集团和各国发展战略研究者视角,观察该高峰论坛对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意义时,认为以下各项当可纳入具体评估视线。

支持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国际社会,包含国际机构以及沿线/非沿线参与国和地区,在集聚高峰论坛的同时,还将对“一带一路”这一跨区域全球化经济发展的杠杆和标杆性倡议,大力表达支持和声援的立场。并为推动该战略与本国、所在经济区域和跨区域的纵深发展而对共商今后发展议程显示出积极热情。因此在高峰论坛中还会形成新的国际凝聚力-诸如“一带一路”北京共识,国际机构并会加强与全球发展议程以及其他区域性发展战略的对接力度。

        通过高峰论坛,另会深入关注和仔细评估“一带一路”的既有发展成果和今后的发展路线图这两者的实效机制已对或将对本国本地区产生的经济社会人文的交流效果和风险,以及地区互动溢出效应。

        对于美国和日本等国政府以及企业界来说,将会重新评估“一带一路”战略对本国目前在推动的双多边经贸协议及其路线图所带来的战略影响。尤其是两国的民间企业,还期望能从该国际公共产品中获得既不违反本国政府方针,又不被完全拒于任何机遇之外的商业地位。因此5月份的高峰论坛无论对于政府还是企业来说,都将成为紧密关注的对象。

        4.“一带一路”为中国国内经济结构改革和经济转型带来新的全球化意义

        “一带一路”战略的广域纵深发展将会为中国国内经济结构改革和经济转型发展,不断展示国际延伸舞台的最前沿地平线和改革转型期之中/之后的无限发展空间。而高峰论坛所带来的这些更高维度的新视角,定会激发和激活中央地方政府以及国有民间企业对如何发展国内外联动市场进行新思考和新规划。

        中国向国际社会提出涵盖上述内容的“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身,与2016年担任G20杭州峰会主席国期间发挥的对全球主要20国/地区集团的创新性引领作用一样,还反映了中国在运用本国尤其是自改革开放、实行经济产业和社会转型以来的自身智慧,同时结合国际社会迄今的睿智,在提供符合国际社会最大公约数、产生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公共产品的倡导塑造方面,软实力在大幅提升。今后更多符合国际社会也符合中国社会自身发展需求、受中国和国际社会共同欢迎的刻印有“中国智慧”标记的国际公共产品的后续问世,将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所期待的。

        5.中日两国需要打开地缘政治的战略对抗死结,重新走向建设性合作

        对中日两国来说,两国所身处的亚洲地区,据亚洲开发银行最近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16-2020的5年间,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每年约需1.34兆美元)与目前能进行的投资额(每年约8,810亿美元)之间,还存在每年约4,500亿美元的资金缺口。由日本财务省主导的亚洲开发银行等多边开发国际金融机构迄今所提供的建设援助资金,在目前亚洲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总投资额中只占2.5%的份额,虽然在不计中国方面提供资金情况下能达到10%的份额,但该银行仍认为引进民间资本参与政府资金在亚太地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可或缺,也是势在必行。基于此,中国主导的亚投行与日本主导的亚洲开发银行如保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继续进行合作的态势,并扩大中日两国民间企业及其资本共同参与加入到这些国际多边开发银行支援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研究好如何确保民间投资回报的有效安全机制以及合作互赢机制情况下,将会提高两国合作的积极性。

        另外中日两国的民间商业银行在沿线第三国利用两国本币或当地货币或其他国际硬通货进行贸易投资结算合作,有合作的机构银行等相互提供所在国和地区贸易投资资讯,交运物流和流通企业互相提供交通储运批发零售设施能力,两国跨境电商进行在第三国的交易合作,甚至是在能资源开发、现代化农业的国际生产流通合作和粮油食品深加工及其品牌产品进出口、基建矿山工业加工设备的提供和能资源深加工成套设备建设等传统产业领域,以及在大健康等国际新兴产业领域,两国政府对目前各自主张和力推的跨区域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未来趋同目标如达成政治谅解和共识,尽早打开地缘政治的战略对抗死结后,有可能出现重新走向建设性合作的转机。



文献来源: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