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祝鸣
- 助理研究员
- 西亚非洲研究中心
- 全球治理研究所
- [email protected]
- 新开发银行的发展创新
- 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理论建构与内核深化
- 日本民主党时代的对俄关系及战略性展望
- 亚太两强竞争性合作格局趋势与中国外交
- 亚太区域架构变动的现状与前景
- 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前景与中国
- "保护海外能源利益"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打造绿色军队:美国军事能源战略调整评析
- 新时期中国国际角色定位的内涵与意义
- 中国周边安全的新认知: 特点、功能与趋势
- 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态势、中国的新角色及中国智库的新任务
- 从三个方面看美国大选
- 印缅关系是否将影响中缅关系?
- 香格里拉对话会防务外交的实质是什么?
- 携手支点国家,共推发展战略
- 开启中波合作新时代
- 中美需要保持高级别、全方位的战略对话
- 中国领导人12年来首访埃及 经济合作人文交流再添活力
- 习主席访问埃及的三重意义
- 中俄关系2015:高调前行、道路曲折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开启了“一带”建设的演讲中就提出“加强民心相通。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必须得到各国人民支持,必须加强人民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为开展区域合作奠定坚实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一带一路”的“五通”建设中“民心相通”属于难度相对较大、耗时较长、功夫较细的“难点”,但又是中国所必须着力打造的“亮点”。不然缺乏了中国同海上丝绸之路地区(“海丝”地区)合作的坚实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一带一路”的建设最后就很可能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源。
在笔者看来,中国在“民心相通”方面应注重以下方面:
一、援外培训的提质增效
2015年4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亚非领导人会议期间所发表的讲话中提出“中国未来5年内将向亚非发展中国家提供10万名培训名额。”这是中国在智力合作、人力资源开发领域推动南南合作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就此,中国可将自建国以来60多年的援外培训予以一定的改革升级,以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由此,培训将使受训人员不仅成为亚非国家的“留学红利”,还要成为中国的“人才红利”和“知华、友华、亲华”的国际人才储备库,对接服务于我“一带一路”、“走出去”、国际产能合作计划等倡议或战略,由此产生惠及双方、辐射周边的巨大“发展红利”。通过培训不仅能进一步体现和宣传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南南合作理念,还能借助由此形成的更紧密的人文纽带形成“亚非认知共同体”乃至“亚非命运共同体”,从而为我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
二、文化的双向交流而非单向输出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包括了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等多文化/文明区域(圈)的众多国家,其中既有非洲的悠感文化、印度的苦感文化,又有西方的罪感文化、伊斯兰国家的圣感文化等。中国在推动同海丝地区的人文交流上要注意丰富及细化文化交流的类型,目前中国所强调比较多的文化交流主要是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文化类型,如政治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等。
此外,中国不仅要把自己的文化“送出去”,对优秀的“一带一路”外来文化也要采取“兼容并包、人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度。这首先是继承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对外文化双向交流的历史传统;其次,这体现了中国对他国(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如中国的国家)的尊重;最后这有利于拓展我国精英和国民的全球文化视野,使其具备全面国际化(而非单纯西方化的)视野和经验,从而有利于我和“一带一路”人民的更好双向融合以达到真正民心相通。
三、要注意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民心相通”属于难度相对较大、耗时较长、功夫较细的“难点”,要出成果就绝不可能事事顺遂,而是必然要经历不少挫折乃至失败。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强调的,“‘一带一路’延伸之处,是人文交流聚集活跃之地。民心交融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在这方面,我们不仅有必要及时总结之前中国在推动与其他国家“民心相通”的经验,更要注重这方面的教训和失败的原因,以免出现“报喜不报忧”、重复犯错而反复缴纳“学费”的情况。例如,虽然美国不是“一带一路”国家,但中国和美国人文交流的不少经验和教训就很值得总结并以此为鉴。2011年,中国出资和制作的《中国国家形象片 —— 人物篇》在纽约时报广场播放。该视频播出后,“对中国持好感的美国人从29%上升至36%,上升了7%”,但与此同时,“对中国持负面看法者,则上升了10%,达到51%”。这个视频集中反映的是当代中国各行各业的精英群体和富人群体,而不是普通老百姓,CNN的评论认为:它带给美国人“更多的是恐惧,而不是友谊”。
四、要发挥和提升民间力量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长期以来,中国对外人文交流的载体主要是政府机构(如:外交部、文化部)或具有政府背景的民间组织(如:友协、妇联)等,绝大多数中国民间组织或力量的介入和参与往往只是充当政府“招之即来”的配角,而没有相关的资源、能力和意愿使它们能够发挥长期稳定的作用。中国政府应为中国民间组织或力量的“走出去”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和扶植政策使其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我能做”,使其在中国和“海丝”地区人文交流上发挥更大和主动的作用。
从国际经验来看,一国的文化输出很大程度是取决于该国的文化娱乐产业而非纯粹的政府推动。近年来,中国文化企业的全球辐射能力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以及国内文化市场大繁荣而迅速提高,中国文化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开始在包括“一带一路”在内的全球布局,在输出中国文化产品、推动中外人文交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中国私营文化企业在“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规模还比较有限,大量文化龙头企业把眼光和资源更多是投向了美国等文化娱乐产业更为发达的国家。因此,中国政府有必要通过一定的鼓励政策提升中国资本对“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水平。
图: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文献来源: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