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祝鸣
- 助理研究员
- 西亚非洲研究中心
- 全球治理研究所
- [email protected]
- 新开发银行的发展创新
- 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理论建构与内核深化
- 日本民主党时代的对俄关系及战略性展望
- 亚太两强竞争性合作格局趋势与中国外交
- 亚太区域架构变动的现状与前景
- 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前景与中国
- "保护海外能源利益"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新时期中国国际角色定位的内涵与意义
- 中国周边安全的新认知: 特点、功能与趋势
- 中美中东政策比较——理念、政策与贡献
- 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态势、中国的新角色及中国智库的新任务
- 印缅关系是否将影响中缅关系?
- 携手支点国家,共推发展战略
- 开启中波合作新时代
- 中俄关系2015:高调前行、道路曲折
- 发展中国家建构自己理论的必要性
- 中国智慧与力量造福世界
-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助国际关系稳定
- 中国和平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新旧困难
- 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智力支撑
5月14-15日,“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自亚投行之后,搭建的又一个国际性平台,吸引了29国政要参会。在14日的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在主题演讲中重申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特别提到“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8次提到“交流”,5次提到“尊重”,两次提到了“民间组织”。这些都说明一带一路中“民心相通”的重要性。
早在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开启“一带一路”建设的演讲中就提出,“一带一路”有“五通”,其中“加强民心相通……必须得到各国人民支持,必须加强人民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为开展区域合作奠定坚实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今天的演讲回顾了“民心相通不断促进的4年”,进一步升华了这一点。
经过4年的实践,人们已经认识到,“一带一路”的“五通”建设中“民心相通”属于难度相对较大、耗时较长、功夫较细的“难点”,但又是中国所必须着力打造的“亮点”。不然缺乏了中国同“一带一路”地区合作的坚实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一带一路”的建设最后就很可能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源。
在笔者看来,中国在“民心相通”方面还可注意以下方面:
注重文化交流的“双向性”
在政府层面,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订了318个政府间文化交流合作协定、执行计划及互设文化中心协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了11个中国文化中心。各个中国院校也纷纷投身“一带一路”的人文交流事业之中。例如,暨南大学为了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报考该校,专门设立了“丝路奖学金”,每年拨款1500万元人民币,奖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优秀来华留学生。
“一带一路”60多国包括了世界上几乎全部的文化和宗教类型,仅宗教就有儒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各国在历史上也都创造了各自历史悠久、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不仅要把自己的文化“送出去”,对优秀的“一带一路”外来文化也要采取“兼容并包、人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度,即中国是要促进同“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双向交流,而非中国文化的单边输出。
当年,周恩来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就非常重视通过主动学习发展中国家的优秀文化,以体现中国不分大国小国一律平等的理念,因此还特别建立了东方歌舞团。在东方歌舞团,观看了由中国艺术家所表演的亚非拉国家的歌曲和舞蹈的外国客人,无不为之倾倒,并钦佩中国的大国胸怀。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世界性规模的大块头国家,要顾及其他国家的文化自尊而更重视交流的双向性。因为文化与价值观、意识形态难以分割,不对等的交流格局容易刺激“弱势”或被动一方的自尊心,将彼方行为视为别有居心的文化侵略。东南亚一个人口大国就始终不愿对我孔子学院志愿者教师工作签证审核网开一面,以及无意再批准新设孔子学院,部分原因就是这种心态下的“软抵制”。
今天习近平主席的演讲中,多次强调“交流”“合作”,希望“扩大互派留学生规模,提升合作办学水平”等,这些都表明了他对双向交流的高屋建瓴的认识。
还有的情况是,尽管对象国的执政党在推进同中国的人文交流上比较积极,但反对党等势力可能出于“为反对而反对”的目的而对此采取抵制甚至极力反对的态度。
笔者几年前随单位代表团到南非进行实地考察,在一场同南非当地非政府组织代表人士的座谈会前,笔者已设想了各种对方可能反映的中国南非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例如:贸易不平衡、技术转移等。结果没有想到,这些非政府组织代表所反映的所谓头号“问题”,竟然是南非政府要开始在南非公立中小学的外语教学中增加汉语。他们批评这是一种外来语言的“新殖民主义”。
最后还是我们代表团的团长见多识广,仅以一句话就使对方哑口无言,“既然你们认为汉语是一种新殖民主义的语言。但你们同我们交流的语言是英语,英语就不是你们非洲本土语言,它不也是欧洲殖民者带给南非的么?你们为什么不抗议英语呢?”
发挥和提升民间力量的作用
长期以来,中国对外人文交流的载体主要是政府机构或具有政府背景的民间组织,绝大多数中国民间组织和企业力量的介入和参与,往往是被动而非主动的,因为目前他们还缺乏相关的资源、能力和意愿使它们能够发挥长期稳定的作用。
从国际经验来看,一国的文化形象很大程度由该国的文化娱乐产业所打造出来,而非纯粹的政府力量所塑造。因为包括孔子学院、文化演出等形式的人文交流所影响的人群最多也就以千、万计,而一个成熟的文化产业系统所影响的受众群体规模则可达百万甚至千万级别。美国落户上海的迪士尼乐园的客流量开业第一年就马上要突破1000万人次,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此外,文化产品的输出往往可以发挥巨大的辐射效应,即“先抓人心,再卖产品”。好莱坞电影号称“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卖出一尺美国电影片,就能同时卖出一美元的制造业产品”。爱看电影的影迷都知道,好莱坞电影中看到一景一幕几乎都可作商品广告,引人入胜的电影产品则往往能在潜移默化中让观众接受其中的商品,如“007”扮演者带的手表、变形金刚的“原型”汽车。好莱坞更以“3K”(look、hook、book)也就是让观众看了、上钩了、买了来形容其推广商品的效果。
近年来,中国文化企业的全球辐射能力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以及国内文化市场大繁荣而迅速提高,中国文化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开始在包括“一带一路”在内的全球布局,在输出中国文化产品、推动中外人文交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16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8071亿元增加到30254亿元,首次突破3万亿元。同年,全国文化产品出口786.6亿美元;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对外直接投资39.2亿美元,较2012年增长18.6倍。更有部分实力强大的中国企业已经在“一带一路”国家开办主题公园等。
但目前中国私营文化企业在“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规模还比较有限,大量文化龙头企业把眼光和资源更多投向了美国等文化娱乐产业更为发达的国家。就合作形式而言也还比较单一,中国企业还是以卖影视产品的版权为主,而缺乏更高层次的资本合作、产业链的融合,从而使得双方的文化产业合作没有形成机制化、系统化的渠道。
中国虽然还不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大国,但是相对于“一带一路”国家而言,在文化产业的资金、技术、营销等方面还是有着相对明显的优势,而这些优势目前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因此,中国政府有必要通过一定的鼓励政策,以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同“一带一路”国家的全面合作水平。
习近平主席今天也多次提到了“文化”,指出“在文化、体育、卫生领域,要创新合作模式,推动务实项目”,这也意味着“一带一路”将给中国和相关国家的文化产业带来巨大的机遇。
注意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我们不仅有必要及时总结之前中国在推动与其他国家“民心相通”的经验,更要注重这方面的教训和失败的原因,以免出现“报喜不报忧”、重复犯错而反复缴纳“学费”的情况。
实际上“民心相通”看似是看不见摸不着,并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应,但正如有些中外学者的研究所指出的,人文交流有时扮演了政治、经济等活动背不可或缺的“润滑剂”。
例如,影响经济活动的有软件和硬件两大要素。通常情况下,人们多重视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而软件中常强调法律、税收等营商环境,文化、习俗、宗教等要素常被忽视。但大量案例表明,哪怕是给企业、产品起个名字,都需要考虑当地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消费习惯、社会禁忌等,否则就可能遭到惨败。
中国铁建在沙特阿拉伯承建的轻轨项目中出现巨亏,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文化差异。沙特人生活富足,生活节奏慢,有独特的穆斯林文化,如要求部分路段非穆斯林不得参与施工,导致施工方穆斯林工程师和管理人员捉襟见肘。
按“理”出牌不仅仅是根据经济规律、法律规范,还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考虑当地特点。民心相通不仅是增进友谊,还可以修正企业的经营行为,避免盲目投资。
总之,“民心相通”属于难度相对较大、耗时较长、功夫较细的“难点”,要出成果就绝不可能事事顺遂,而是必然要经历不少挫折乃至失败。正如习近平主席此前所强调的,“‘一带一路’延伸之处,是人文交流聚集活跃之地。民心交融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但俗话说“通则不痛”,民心工作只要一做通了,很多民众甚至就能成为“一带一路”事业一辈子的支持者。人文交流形式丰富、领域繁多、筹备周期短、行为主体多元、社会效应广泛,更容易在短期内取得明显的成效,实现“早期收获”,使各国民众从“一带一路”中受益,从而成为中国同世界各国建设“一带一路”的持续“亮点”。
正如今天习近平主席所说的,我们将把“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使“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文献来源:观察者网,2017年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