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研究成果 > 时评
时评 COMMENTARY
莫迪会改变对华政策吗?
刘宗义 2018-08-15

      2019年是印度大选年,围绕2020年的大选,印度国内各方势力合纵连横。这中间不仅有印度人民党与反对党派之间的争斗,还有印度人民党内部的争斗。国大党等反对党派希望能将莫迪和印度人民党拉下马,而印度人民党内也有一些对莫迪不满的势力企图取而代之。斗争的焦点都集中在莫迪身上,集中于一个问题,那就是莫迪过去四年的内外政策是否对印度有利?

      2014年莫迪高举“改革”与“发展”的旗号上台。人们曾认为,印度国内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将是莫迪施政的重中之重。执政四年来,莫迪政府确实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的措施,如土地法改革、“印度制造”计划、废钞令、商品服务税改革等,尤其是后两者对印度社会造成了较大的冲击,褒贬不一。但从国际社会的视角来看,莫迪的国内经济改革远不如莫迪的外交政策更引人注目。

      莫迪自上任以来,多次出访世界各国。莫迪政府的外交在多边方面均有突破,其希望在巩固其地区霸主地位的同时,印度可以成为国际秩序的平衡者,在国际社会发挥大国作用。莫迪在中俄美日等大国之间纵横捭阖,其最显著的特点是突出印度作为潜在的“中国制衡者”作用,大力加强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东盟及欧洲国家的关系。

      在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印签署了后勤保障协议,实现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政策与印度“东向行动”政策的对接,印度积极介入中国南海问题。莫迪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频繁互动,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希望遏制中国崛起,并共同提出“亚非增长走廊”计划,以对冲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印度近几年的外交政策更加注重实用主义和短期利益,早已偏离了“不结盟”立场。在中东地区,在印度对以色列的外交上,其对“不结盟”政策的偏离也是有目共睹。

      印度之所以受到美日等西方国家的重视,主要是由于其在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地缘政治地位,及其经济发展潜力。但其地缘政治地位及经济潜力并不能确保印度具有与中美俄等大国平起平坐的实力。因此,辛格政府时将印度定位为一个可以在大国之间左右逢源的“平衡者”,这一定位是基本符合印度的实力地位的。当时印度的外交决策精英深刻认识到,在现有国际体系中,印度获得有利地位的关键是保持“平衡”,即中美之间的平衡、东西之间的平衡,以及在处理与中国外交关系时保持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平衡。作为夹在中美俄等大国之间的印度,左右逢源能使其利益最大化,但同时也有可能由于过分倾向于一方而引致另一方的压力,甚至引发冲突。从2017年发生的洞朗对峙、马尔代夫国内政局动荡等事件来看,莫迪的外交政策显然超越了“平衡”,超越了国力。

      由于莫迪政府在外交方面遭遇一系列挫折,使国大党抓住机会对莫迪的外交政策提出批评。国大党批评莫迪政府外交政策的目的是为了选举。但印方确实也认识到中印之间的巨大差距,认识到中印关系对其国内发展大局的影响。而特朗普上台之后美国对外政策的不可预测性也使得莫迪政府进退失据。在此情况下,莫迪积极寻求改善中印关系,提升印俄关系,与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分别举行武汉和索契非正式会晤,并在香格里拉对话会的讲话中与美国的“印太”战略拉开距离。

      然而,莫迪政府的对外政策调整是战术性的,还是战略性的,值得认真思考。我们看到,美国最近接连出台数项对印度有利的政策,其中之一是美国将投资1.13亿美元,联合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促进印度-太平洋地区的互联互通。美国这一投资最大的受益者无疑是印度;二是美方同意把印度列入商务部《战略贸易许可例外规定》认定的第一层级、即“最受信任”国家,与日本、韩国等美国亚洲盟国并列;三是美国默许印度购买俄罗斯的S-400防空系统。印度通过改善与中国、俄罗斯的关系提高了美国的胃口,印度现在又回到了在中美、东西之间左右逢源、多头获益的地位,但印度并未放弃四国安全对话,也并未放弃在“印太”地区制衡中国。

      莫迪政府的外交政策是否会转向是一个问题。印度人民党内的一些势力,尤其是印度国民志愿服务团的一些成员,对莫迪的外交政策并不满意。他们希望莫迪能够实行更加亲美、亲西方,对周边国家更加强硬的外交政策。如何保持在中美、东西方之间的平衡,仍是印度外交的最大挑战。


文献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