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及其成果
- 杨剑
- 研究员
- 全球治理研究所
- 新开发银行的发展创新
- 共生治理的范式初探:以北极为例
- 从航道问题看北极多边治理范式—以多元行为体的“选择性妥协”进程实践为例
- 从渔业问题看北极治理的困境与路径
- 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理论建构与内核深化
- 日本民主党时代的对俄关系及战略性展望
- 亚太两强竞争性合作格局趋势与中国外交
- 亚太区域架构变动的现状与前景
- "保护海外能源利益"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前景与中国
- “中澳对话:G20与地区倡议”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民进党南海政策是向美国交心
- 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态势、中国的新角色及中国智库的新任务
- 谈菲律宾总统访华
- 东盟为何未理会南海仲裁案
- 香格里拉对话会防务外交的实质是什么?
- 菲律宾仲裁案判决与中国之应对
- 谋划南海问题需要战略高度
- 美国的“航行自由行动”与国际海洋法斗争
- 印度可以为金砖国家合作做出新贡献
中国的北极事业和北极责任
杨剑
2015-01-13
简介
相对于地球其他地区而言,冰天雪地的北极特质迥异。若以空间而论,谓之荒远;若以气候而论,谓之严酷。因纽特人、萨米人等原住民在北极生存的历史可以上述到数千年。在最近几个世纪,北极曾经成为捕鲸者猎杀鲸鱼的场所,成为探险家测试自己生存能力和无畏精神的天地。在冷战时期,这里也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战略核武器对峙的前沿。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使得北极成为全球关注的一个焦点。
正文
北极对地球的重要意义
多年之前,北冰洋是地球上唯一的白色海洋,表面的绝大部分终年被海冰覆盖。冰雪覆盖的北极就像一面大镜子,可以反射绝大部分的太阳光照和热量,保持着地球的凉爽。可以说北极发挥着全球气候调节器的作用。当冰面因为气候变暖而融化,意味着更多的阳光会被吸收,进而加速冰层消融。气候的变化将使北极从持续千万年的海洋冰盖变为季节性的无冰海洋,从一个遥不可及的荒原变成一个拥有开阔水域的大洋。其演变之剧烈,发展之迅速,远远超出了人们先前的预计。
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北极气候反应:全球性影响》研究报告认为,北极地区的气温升高速度将是地球上其他地区的两倍,这会影响到大气环流,影响到欧亚大陆和北美地区的气温和降水变化,从而严重影响到这些地区的农业、林业和供水系统。该报告还得出结论,到2100年,因为南北极的冰化,地球海平面很可能上升1米以上。这对于所有沿海国家和地区都是一个挑战。因为全世界约50%的人口居住于沿海地区,世界经济的中心城市大多是港口城市。美国电影2012所描绘的场景并不仅仅是科学幻想。
除了气候问题外,北极升温也带来的人类经济活动增加的问题。海冰消融后,商业航运、油气开发、矿产开采、捕鱼以及旅游等人类活动将逐年增多。其中特别突出的是北极资源的利用和北极航道的利用。根据美国国家地质勘探局2008年7月发布的报告称,北极圈以北地区可开采的石油储量和天然气储量,分别占世界剩余天然气的30%和世界未开发石油的13%。欧洲的一项研究表明,从欧洲鹿特丹到上海的商船如果取道北极北方海航道会比取道苏伊士运河的传统航线,在时间上从30天减为14天,距离上减少约5000千米。 航运时间和距离的减少都意味着成本的下降,而且围绕航线建设很可能在北极形成一个世界新的经济带。北极蕴藏的丰富油气资源和其他矿产资源吸引各国企业进入北极,为大规模开发做先期准备。北极资源和航道的开发会形成一个全球化的产业链和利益链,北极的环境保护也会构成一个超越北极地区的责任链和贡献链。
中国与北极
2013年5月在瑞典基律纳召开的部长会议上,北极理事会通过了接纳中国、韩国、日本、意大利、新加坡、印度等国成为正式观察员国的申请。其实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时间可以追溯到1925年。当时段祺瑞时代的中华民国政府代表中国加入了《斯匹茨卑尔根群岛条约》。根据该条约,中国的船舶和国民可以平等地享有在该条约所指地域(挪威现在将其称作斯瓦尔巴群岛)及其领水内捕鱼和狩猎的权利,自由进出该条约所指范围的水域、峡湾和港口的权利,从事一切海洋、工业、矿业和商业活动并享有国民待遇等。此后,由于中国战乱和科学能力的限制,一直没有在北极地区开展实际活动。1982年中国作为签约国加入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依此公约,中国的船舶和飞机享有在环北极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内航行和飞越的自由,北冰洋公海海域的航海自由,享有公约所规定的船旗国的权益。上述两个条约保证了中国在北冰洋和斯匹茨卑尔根群岛(斯瓦尔巴群岛)地区从事相应活动的权利。
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全面融入世界经济的同时,积极投入极地科学研究,在极地治理和海洋环境治理中承担起大国的责任。在南极科考取得经验的基础上,中国科考队于1999年开展首次北冰洋科学考察,进行综合性海洋调查。截至2014年9月底共进行6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主要在白令海和北冰洋东侧(楚克奇海、波弗特海、加拿大海盆等区域)开展北极气候系统与全球气候系统的相互作用科学调查与研究。2004年,中国在斯瓦尔巴群岛地区建立了固定的科学考察站——黄河站,常年连续开展北极高层大气物理、海洋与气象学观测调查。10多年来,中国北极考察活动获得了一定的冰区海洋活动能力、知识和经验。中国极地科学家通过开展广泛的北极科技合作,积累极地知识,为北极治理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撑,为中国积极参与北极事务起到了先导作用。
中国对北极的重要贡献还在于参与了涉北极活动国际规则的制订活动。在全球层面,中国积极参加与北极航行和环境生态保护相关的国际规则。中国参加的涉北极多边条约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国际捕鲸管制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97年消耗臭氧层物种蒙特利尔议定书》、《生物多样性公约》、《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斯匹茨卑尔根群岛条约》等。国际海事组织(IMO)近年来正在制订《国际极地水域营运船舶安全规则》(极地规则),该规则将于不久的将来正式出台,将成为规范北极航运行为、保障北极航行安全、保护航行海域环境和生态平衡的、最有约束力的法律文件和技术标准。中国代表是其中的积极参与者。中国参与的涉北极国际组织或论坛包括北极理事会、北极研究之旅、国际海事组织、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新奥尔松科学管理委员会、极地研究亚洲论坛、北方论坛等。
如果按照历史进程的时间坐标来看,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路径是,首先通过国际条约缔造和签署获得北极活动的权益,然后在全球和地区层面参与制定北极治理规则的活动,再然后是投身北极科学考察活动,直到现在才开始参与北极经济活动。中国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经济相对发达、对国际贸易高度依赖的重要经济体,中国的航运、造船、港口等产业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在北极开发和北极环境保护两个方面,中国都将不可回避地扮演重要角色。作为占全球人口六分之一左右的新兴大国,中国是世界能源利用、产品生产和消费的所在地,以重要市场的身份与北极经济相联系。2012年中国极地科考船“雪龙号”穿越东北航道进行北极科考。2013年夏,中国远洋公司“永盛号”商船满载货物,从中国港口出发,经白令海峡,穿越北极东北航道,顺利到达荷兰鹿特丹港。
北极治理与中国的责任
中国北极事业的目标是:在北极快速变化之际,着眼于环境问题对全球发展的重要意义,着眼于中国长远的发展利益,依托现有科学技术基础和外交工作基础,整合国内各部门力量,以科学考察和环境技术为先导,以航道和资源利用为主线,以国际合作为平台,遵从和利用相关国际机制确立的责任和权益,加快实现由单纯科考向综合利用、局部合作向全面参与的转变,积累极地研究的知识和人才储备,实现技术领先,减少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技术壁垒和环境壁垒,为保障未来中国经济安全,增强国际威望,为保障地球环境、人类和平和技术进步做出贡献。2011年,国务院决定成立跨部委的北极事务协调组,从国家层面来进行跨部门的协调,以新的决策机制适应变化了的北极形势和需要。
作为近北极大国,中国在享有相关国际法赋予的权利和权益的同时,也必须承担起维护北极地区和平、保持环境友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责任。北极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利益。北极的地区和平、有效治理、环境友好、绿色开发、科技进步符合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利益,中国应为此做出自己的贡献。中国不谋求在北极拥有领土主权,尊重北极国家的主权和主权权利。中国将加强与北极国家、北极地区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按照互利共赢的原则为人类和平、为经济发展携手共进。
围绕气候变化的北极环境保护是人类共同的课题。只有北极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共同努力才能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对北极气候、环境、生态变化的观察和科学研究为北极治理积累着各种知识。2012年第三次“国际极地年”(IPY)大会的组织者向全世界科学家提出了“从知识到行动”的号召,鼓励各国科学家投身解决极地问题的各种应用研究之中。中国科学家团队已经成为北极研究的重要的方面军。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惠根博士目前担任着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的副主席。
笔者于2014年6月随着中国北极黄河站科考队一起深入北极斯瓦尔巴群岛开展科学研究,在新奥尔松地区实地考查了各国科学家通力合作,殚精竭虑地为解决气候、环境、生态问题,为保证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身处北极科学村,感触良多,当时吟赋小诗一首,现附于此,作为文章的结尾。
荒海冰川融云下,
苔原玉指染尘沙,
五洲齐忧冷暖变,
观冰化。
万里追日及北涯,
道法自然天地察,
应记西湖柳常绿,
数归鸭。
山一程,海一程,
冰融水下寄浮生,
洋流越关城。
群英聚,新傲松,
万语千言同一梦,
物我共长存。
文献来源:《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