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及其成果
- 海洋安全视域下的中国海权战略选择与海军建设
- 中国—东盟海洋合作:进程、动因和前景
- 东盟在南海问题上的中立政策评析
- 关于磋商“南海行为准则”前景的分析
- 中国南海历史性权利探析——以中菲“南海仲裁案”为视角
- 论南海问题“东盟化”的发展——东盟政策演变与中国应对
- 海洋强国崛起的经验总结及中国的现实选择
- 东南亚地区海事安全合作的国际化:东盟海事论坛的角色
- 亚太再平衡战略下的美新伙伴关系
- 美菲同盟关系的战略转型与南海问题
- 民进党南海政策是向美国交心
- 谈菲律宾总统访华
- 东盟为何未理会南海仲裁案
- 香格里拉对话会防务外交的实质是什么?
- 菲律宾仲裁案判决与中国之应对
- 谋划南海问题需要战略高度
- 美国的“航行自由行动”与国际海洋法斗争
- 如何看中国东盟合作中的“杂音”
- 《公约》难以为南海仲裁案相关问题的裁决提供依据
- “南海仲裁”这张“废纸”早已烂掉
警惕“伊斯兰国”全球蔓延联动
裘旭东
2016-12-26
1月14日,印度尼西亚传来不幸消息:首都雅加达市中心发生连环爆炸案,共造成包括恐怖分子在内的二十余人死伤。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宣称对此次恐袭事件负责。
这一事件也提醒人们,“伊斯兰国”暴恐之害,已远远超出中东地区。
“伊斯兰国”自形成以来就有在全球蔓延之势。从地域上看,从欧洲大陆到北美,巴黎恐袭、加州枪击案皆与其有关,而这些袭击,正成为教科书式的恐怖袭击范本。
南半球也未能幸免。2014年和2015年,澳大利亚政府多次挫败“伊斯兰国”组织的“圣战”分子在澳本土的谋杀计划。“伊斯兰国”在东南亚、北非和南亚等地区另立山头,又给治理能力本已相对薄弱的国家和地区带来了新的安全困境。
近半年来,“伊斯兰国”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大本营遭遇打击,看似逐渐式微,但全球恐怖组织的跨地区联动仍不可小觑。“伊斯兰国”与“博科圣地”“基地”组织马格里布分支等恐怖组织在北非马里、布基纳法索等地的交相呼应,加剧了恐怖主义的全球扩散。
客观地说,人员的全球流动为了“伊斯兰国”的扩张提供了便利,其中既包括移民和难民输出问题,也有赴叙利亚参战的极端分子回流问题。
“伊斯兰国”在叙利亚、伊拉克和利比亚的多个城市接管了政府部门和机构,抢夺了大量空白护照,非法获取了印制身份证件的设备,并把这些护照签发给武装分子,将其扮成难民输送至欧洲。巴黎恐袭案中,至少有两名作案人持叙利亚护照通过希腊进入欧洲。他们使用的身份证件,就是“伊斯兰国”在叙利亚窃取的。在黑市上贩卖这种“真的伪造护照”,也成为“伊斯兰国”的收入来源之一。
此外,穆斯林“圣战”人员的回流,也给穆斯林国家带来了新的不安定因素。比如,巴基斯坦塔利班等多个恐怖组织接纳“圣战”回流战士,向“伊斯兰国”效忠,完全支持“伊斯兰国”的目标,提供“圣战者”和一切尽可能的支持,助其建立“全球性的哈里发国”,对地区安全构成了新的挑战。
展望未来,“伊斯兰国”扩张势头不减,有三大发展趋势值得特别关注。
趋势一是散兵游勇、化整为零、负隅顽抗。
尽管遭受了俄罗斯和法国等国的空中打击,以及美军地面特种部队和伊拉克政府军的联合打击,“伊斯兰国”在伊拉克、叙利亚的地盘有所收缩,但在传统冲突地区,该组织的效忠分子持续开拓新的领地,蓄势待发,并在也门和阿富汗等地增强了影响力。
趋势二是转移阵地、拉伙结盟、联合行动。
“伊斯兰国”可能会在南半球地区、西方第二代穆斯林移民群体以及诸多西方本土护照持有者中拓展影响。值得警惕的是,“伊斯兰国”牵头策划的恐袭事件,已有部分呈现出由两家或多家恐怖组织联合参与的特点,人员的多重组织身份及其带动的资源汇集,或引发多个恐怖组织共同行动。
趋势三是无孔不入、多重渗透、错综复杂。
极端分子更深更广地介入互联网空间、社交媒体、高新技术、金融交易等领域,多领域与多地域交织,使得反恐问题更加复杂化。
这些都给国际社会敲响了警钟。反恐不再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责任,亟需全球共同努力协作。
具体而言,一是各大国应加强协调。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以及各地区大国加强反恐合作势在必行;二是地区性组织应发挥建设性作用。阿拉伯国家联盟、非洲联盟和东盟等机构,应结合本地区恐怖主义的发展形势,发布本地区反恐指南,加强成员国协调合作;三是务实推进多平台、多面向合作。互联网反恐、金融反恐、高科技反恐等倡议应被及时提到议程上来。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国际社会应开展相应的多平台对接,在联合国反恐决议框架下,形成全球性、区域性反恐联盟,利用好地区性合作机制和框架,加强包括反恐信息共享在内的多项情报、执法和司法合作。
这一事件也提醒人们,“伊斯兰国”暴恐之害,已远远超出中东地区。
“伊斯兰国”自形成以来就有在全球蔓延之势。从地域上看,从欧洲大陆到北美,巴黎恐袭、加州枪击案皆与其有关,而这些袭击,正成为教科书式的恐怖袭击范本。
南半球也未能幸免。2014年和2015年,澳大利亚政府多次挫败“伊斯兰国”组织的“圣战”分子在澳本土的谋杀计划。“伊斯兰国”在东南亚、北非和南亚等地区另立山头,又给治理能力本已相对薄弱的国家和地区带来了新的安全困境。
近半年来,“伊斯兰国”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大本营遭遇打击,看似逐渐式微,但全球恐怖组织的跨地区联动仍不可小觑。“伊斯兰国”与“博科圣地”“基地”组织马格里布分支等恐怖组织在北非马里、布基纳法索等地的交相呼应,加剧了恐怖主义的全球扩散。
客观地说,人员的全球流动为了“伊斯兰国”的扩张提供了便利,其中既包括移民和难民输出问题,也有赴叙利亚参战的极端分子回流问题。
“伊斯兰国”在叙利亚、伊拉克和利比亚的多个城市接管了政府部门和机构,抢夺了大量空白护照,非法获取了印制身份证件的设备,并把这些护照签发给武装分子,将其扮成难民输送至欧洲。巴黎恐袭案中,至少有两名作案人持叙利亚护照通过希腊进入欧洲。他们使用的身份证件,就是“伊斯兰国”在叙利亚窃取的。在黑市上贩卖这种“真的伪造护照”,也成为“伊斯兰国”的收入来源之一。
此外,穆斯林“圣战”人员的回流,也给穆斯林国家带来了新的不安定因素。比如,巴基斯坦塔利班等多个恐怖组织接纳“圣战”回流战士,向“伊斯兰国”效忠,完全支持“伊斯兰国”的目标,提供“圣战者”和一切尽可能的支持,助其建立“全球性的哈里发国”,对地区安全构成了新的挑战。
展望未来,“伊斯兰国”扩张势头不减,有三大发展趋势值得特别关注。
趋势一是散兵游勇、化整为零、负隅顽抗。
尽管遭受了俄罗斯和法国等国的空中打击,以及美军地面特种部队和伊拉克政府军的联合打击,“伊斯兰国”在伊拉克、叙利亚的地盘有所收缩,但在传统冲突地区,该组织的效忠分子持续开拓新的领地,蓄势待发,并在也门和阿富汗等地增强了影响力。
趋势二是转移阵地、拉伙结盟、联合行动。
“伊斯兰国”可能会在南半球地区、西方第二代穆斯林移民群体以及诸多西方本土护照持有者中拓展影响。值得警惕的是,“伊斯兰国”牵头策划的恐袭事件,已有部分呈现出由两家或多家恐怖组织联合参与的特点,人员的多重组织身份及其带动的资源汇集,或引发多个恐怖组织共同行动。
趋势三是无孔不入、多重渗透、错综复杂。
极端分子更深更广地介入互联网空间、社交媒体、高新技术、金融交易等领域,多领域与多地域交织,使得反恐问题更加复杂化。
这些都给国际社会敲响了警钟。反恐不再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责任,亟需全球共同努力协作。
具体而言,一是各大国应加强协调。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以及各地区大国加强反恐合作势在必行;二是地区性组织应发挥建设性作用。阿拉伯国家联盟、非洲联盟和东盟等机构,应结合本地区恐怖主义的发展形势,发布本地区反恐指南,加强成员国协调合作;三是务实推进多平台、多面向合作。互联网反恐、金融反恐、高科技反恐等倡议应被及时提到议程上来。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国际社会应开展相应的多平台对接,在联合国反恐决议框架下,形成全球性、区域性反恐联盟,利用好地区性合作机制和框架,加强包括反恐信息共享在内的多项情报、执法和司法合作。
文献来源:《环球》杂志,201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