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东晓
- 研究员
- 国际战略研究所
- 海洋安全视域下的中国海权战略选择与海军建设
- 中国—东盟海洋合作:进程、动因和前景
- 中国南海历史性权利探析——以中菲“南海仲裁案”为视角
- 关于磋商“南海行为准则”前景的分析
- 东盟在南海问题上的中立政策评析
- 论南海问题“东盟化”的发展——东盟政策演变与中国应对
- 东南亚地区海事安全合作的国际化:东盟海事论坛的角色
- 海洋强国崛起的经验总结及中国的现实选择
- 美菲同盟关系的战略转型与南海问题
- 亚太再平衡战略下的美新伙伴关系
- 民进党南海政策是向美国交心
- 谈菲律宾总统访华
- 东盟为何未理会南海仲裁案
- 香格里拉对话会防务外交的实质是什么?
- 谋划南海问题需要战略高度
- 美国的“航行自由行动”与国际海洋法斗争
- 如何看中国东盟合作中的“杂音”
- 《公约》难以为南海仲裁案相关问题的裁决提供依据
- 菲律宾仲裁案判决与中国之应对
- “南海仲裁”这张“废纸”早已烂掉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接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专访时表示,区域安全架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亚太各国增强互信,逐渐形成共同的思想理念,又需要在机制建设方面不断推进,有效管控热点安全问题,避免因为误判导致局势失控。
7月17-18日,“区域安全架构建设:共识、挑战与前景”研讨会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举行。会间,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接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专访时表示,区域安全架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亚太各国增强互信,逐渐形成共同的思想理念,又需要在机制建设方面不断推进,有效管控热点安全问题,避免因为误判导致局势失控。
亚太安全的总体形势:机遇多于挑战
记者:如何评价当前亚太地区的安全形势?
陈东晓:总体上说,亚太地区的安全形势是机遇多于挑战。
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仍是本地区的基本态势,维护和平、推动发展仍是各国的首要战略目标。亚太经济仍然保持了较快平稳的增长,各类自由贸易安排也在逐步推进,互联互通进入了新的阶段。通过协商对话处理争端,仍是各国的基本政策取向。
但另一方面,亚太国家所面对的安全挑战正变得更加复杂,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政治、经济、社会等不同领域的安全挑战构成叠加效应,新型安全挑战不断涌现。亚太安全风险正在上升,甚至不能完全排除出现局部性武力冲突的可能性。
与5-10年前相比,现在的亚太国家对于发展问题的重视程度已经超过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等传统因素。本地区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不断上升也使得各国在安全方面有了较为稳定的合作基础。面对因为美国亚太战略调整所带来的地区安全领域的不确定性,亚太国家在做好危机管控,避免安全问题升级方面具有基础性共识。这也是我们对于地区安全架构建设保持谨慎乐观的根本原因。
亚太安全架构建设的成就与不足
记者:目前,亚太国家在亚太安全架构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还存在哪些问题?
陈东晓:通过亚太各国的不懈努力,在地区安全架构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卓越的成果:
首先,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得到普遍认同,以综合的方式,通过和平对话和危机管控等方式来处理安全问题,已成为亚太主要国家的基本理念。
面对地区安全的众多棘手难题,亚太各国虽然存在利益分歧,但是始终保有一个共识,战争手段不是首选,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各国的共同愿望。
其次,多层次、复合型的地区安全机制已初具形态。冷战结束以来,亚太地区在东盟的积极推动下开启了一系列多边合作进程,其中东盟 1、东盟 3、东盟地区论坛、东盟防长扩大会议,以及东亚峰会等机制已经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展。这些多边合作进程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其它沟通渠道,促进了亚太国家之间的交往与互动,降低了彼此之间的敌视与猜疑,淡化了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有效地缓解了冷战结构对于不同制度国家间发展相互依存关系的束缚,有力地助推了亚太地区向后冷战秩序转型。
最后,亚太国家在加强安全信任措施,提高安全议题的处置能力等方面也有所提升。通过数十年来在安全领域的互动合作,特别是以照顾各方舒适度为标志的“东盟方式”获得各国广泛接受,亚太国家之间的相互信任水平获得了一定的提升,在合作处理热点安全问题等方面也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
当然,在安全架构建设方面,亚太国家还面临多个方面的严峻挑战,例如,各国在安全认知和理念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现有机制的包容性不够,提供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能力不足,不同机制之间的协调不够充分等。迄今为止,亚太地区还缺乏涵盖全部区域的一体化安全架构,这也将成为亚太国家在地区安全领域的主要努力方向。
未来区域安全架构建设的主要努力方向
记者:如果希望在亚太地区建设符合地区安全要求的区域安全架构,应该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陈东晓:面对当前地区安全形势,推动亚太地区安全架构建设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增强亚太安全架构的包容性与合作性。未来的安全架构应该能够容纳不同的发展方式、安全机制和价值理念,只要这些发展方式、安全机制、价值理念有助于维护和平正义,有助于维护安全稳定,有助于维护发展繁荣,都应该被纳入安全架构的框架中。未来的安全架构应该超越冲突与对抗的理论范式,追求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亚太国家应该以更宽广的视野来审视地区安全问题,为本地区的持续安全和平稳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和制度性框架。
第二,增强责任共担意识,增强机制间相互协调的能力。维护地区安全是本地区各方的共同责任和共同利益,应该从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的角度来看待区域安全问题。充分利用以东亚峰会、东盟地区论坛、东盟防长扩大会议等多边合作机制,进一步理顺各项机制之间的联系,合理分工,协同合作,推动各项机制间的协调整合。
第三,继续增加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对安全合作的支撑功能。过去几十年的经验表明,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可以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做出积极贡献。当前,在亚太地区面临的安全挑战有所上升的背景下,地区国家应更加深刻地理解经济合作与安全合作之间的互动关系,争取以更具包容性的发展进程来推动地区安全关系的缓和、促进本地区的和平稳定。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其他国家很多务实合作战略都可以对地区安全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四,增强大国对于地区多边安全机制的压舱石功能。大国关系是亚太地区安全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对整个地区的安全形势以及地区安全架构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其中,中美关系的稳定对于亚太地区安全合作的影响尤为关键,努力建设合作共赢的中美关系,对于区域安全架构建设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第五,进一步推动各成员国之间加强危机管控和信任措施建设。不可否认,亚太地区各国之间存在一些利益冲突和争议摩擦。而且,随着各国之间的交往更加紧密,相互之间发生摩擦和冲突的可能性也进一步上升。为此,在现有的危机管控和应急反应的基础上,亚太国家之间可以进一步相互借鉴,深化在危机管控和加强信任措施方面的合作。
第六,增设二轨对话机制,加强学术共同体建设。就东盟为中心的地区合作机制建设来看,二轨或者一轨半的政策与学术对话对于地区国家间的共同体建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随着东亚峰会在建设亚太区域合作方面的作用逐渐显现和提升,加强东亚峰会框架下的智力支撑平台建设也应该被提上议事日程。
文献来源:上观新闻,2017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