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研究成果 > 时评
时评 COMMENTARY
北极研究是中国周边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耀 2018-06-04

        摘要:中国周边环境历来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的关键,对周边地区和国家的研究也是中国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研究的重点。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及其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发展利益的不断拓展,北极正逐渐成为中国外交和利益关切的重要部分,北极研究也应该成为中国周边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北极研究是中国周边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中国周边地区的概念,现在通常有两个概念,即传统意义上的“周边地区”和广泛的“大周边”概念。前者通常指直接与中国山水相连、隔海相望的邻近地区,后者则指虽然在地理上并不与中国直接相连,但与中国在政治经济乃至安全上有着密切关系、涉及我国重大利益的地区。

        通常在普通人的心目中北极是极为遥远的地区,与中国周边地区似乎无关。但其实在自然地理上,中国的最北端黑龙江漠河地区位于大约北纬53度,离北极地区的南部边缘、即北纬66.5度的北极圈的直线距离仅仅约1500公里,这个距离比中国大陆离中国重要的周边国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直线距离还要近不少。在中国的北极研究语境中,一直把中国认为是一个近北极国家,因此,即便从自然地理概念出发,把北极视为中国的周边地区并不夸张。

        如果从涉及中国重大利益的角度观察,北极与中国的密切关系可谓是与日俱增。近年来,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状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亟须应对的环境问题、日益重要的资源问题、充满前景的航线问题等焦点问题使得北极已经成为当今国际政治研究的重点之一。而北极与中国的密切关系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领域:

        一是北极地区的气候环境变化对中国的气候环境变化造成了直接影响。处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中国的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农林牧渔系统乃至旅游经济等都会因为北极地区的环境和气候变化而受到各种影响,科学家的研究还表明,北极地区的海冰减少是导致中国近年来冻雨、强雪和严寒等极端天气的重要相关诱因。

        二是北极地区的能源资源对中国具有潜在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中国对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目前,中国每年的石油进口量已经达到4亿吨左右,对外依赖度超过60%。不远的将来,中国很可能GDP总量和能源消费及进口总量均为世界第一,能源对外依赖度进一步提升。因此,寻求能源的多元化供给渠道,是未来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其中,加强国际能源合作是其中重要一环。北极地区石油天然气等资源蕴藏极为丰富,目前中国已经和俄罗斯合作进行北极天然气资源开发。在未来,逐渐开展与北极地区国家的能源合作则是未来中国能源新前景的重要内容。

        三是北极新航线对中国的发展也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随着北极地区的环境变化,北冰洋水域的海冰夏日融化面积逐年增加,穿过北冰洋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北极航线的价值被认为极具商业潜力。中国是当今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其中大部分贸易是与西欧和北美国家进行的,北极航线将使中国到西欧和北美洲东岸的海运里程缩短20-30%以上。因此,北极航线一旦具有商业价值,其对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有着重大积极意义。

        当然,北极地区与中国相关的利益和事务还有很多领域,也正因为如此,2018年1月发布的《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把中国定位为北极的“重要利益攸关方”。将北极视为属于中国的大周边区域是非常合理的。

        在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并与中国开展各种合作的背景下,北极作为中国大周边区域的意义也越来越突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内涵就是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广泛经济合作,在北极航线日益成为现实的背景下,穿越北极航线与北极航线沿线国家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开展各种合作的前景具备了深厚的潜力,以至于“冰上丝绸之路”的概念已经迅速被相关国家的政府和学者接受并大力推动。

        笔者认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广,中国的大周边概念事实上将越来越和一带一路框架相重叠,北极则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对北极问题的研究自然是中国周边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中国参与北极事务对中国周边的意义

        随着北极事务与中国关系的日益紧密,中国正积极地参与到北极事务中并在北极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和积极的作用。2013年,中国成为北极理事会的正式观察员。中国参与北极事务,在双边关系和多边关系层面,在区域合作和全球治理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就对中国周边而言,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可以积极推动“冰上丝绸之路”的合作与建设。中国与北极地区的所有国家都有着密切的经济合作关系,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北欧五国都有中国有着密切的经济和贸易关系,中国还与其中一些国家签署过北极合作的协议。通过北极航线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合作纳入到一带一路框架中,也就是“冰上丝绸之路”的概念正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一致认为两国应该推动“冰上丝绸之路”的合作与建设。

        其次是可以推动与周边国家在相关事务领域的合作并由此作为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双边关系的契机。北极与中国的密切关系对于和中国地理位置相近的中国周边国家其实在不同程度上也都存在,因此,中国的一些周边国家都关注北极问题并积极参与北极事务,比如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等。2013年,北极理事会接纳了6个国家成为正式观察员,其中除中国外,还有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印度四个中国周边国家。其中尤其是日、韩两个东北亚国家,因为类似的地理环境和经济贸易因素,在北极问题上与中国有着诸多共识和共同利益,比如未来对北极航线的合理使用和开发、北极的科学考察工作、作为北极域外国家如何积极参与北极事务并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维护正当权益等。中日韩三国政府和学术界在此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共识。三国政府的大使级北极问题磋商机制已经建立,三国学者也已经成立的相关的学术研究共同体。近年来,东北亚地缘政治环境波诡云谲,三国间的政治关系也时有阴云。相对而言,北极问题是三国目前能够取得较大共识的国际事务,开展这方面的合作对于推动中国与日韩两国的双边关系,改善中国周边环境,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另外,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大国,有能力、也有义务在政治、经济、科技、人文等领域在相关国际机制中发挥积极作用、做出积极贡献。中国可以在北极航运、环保、旅游、资源开发等领域性议题上加大参与力度,在相关的机制安排还没有成型前,在联合国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会议、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国际海事组织极地规则谈判及大陆架界限委员会等多边机构或论坛中发出中国的声音,使未来的机制安排能够体现中国的关切。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经验、机制都可以为中国处理与周边关系提供借鉴。北极地区现在的治理机制对于如何防止域内国家相互间的利益纷争升级成危机、如何对域外国家在本地区的行为给予一定的规范、如何处理地区的环境、生态、资源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等问题上都可以对中国周边地区的各种类似事务的处理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发。

        三、周边学框架下的北极研究

        中国的北极研究首先是经历了领域性的研究阶段,在北极与中国的关系不那么直接密切的背景下,北极研究的大部分内容是自然科学的研究,社会科学关注北极问题的很少。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中国与北极相关联系的越来越紧密,北极问题开始进入社会科学尤其是国际政治学科的视野,北极研究从而进入了区域性的研究阶段,即把北极作为一个区域对其政治、经济、安全等问题按照国际政治研究的一般研究范式进行问题研究,中国与北极的关系,中国在北极的利益关切也是这一阶段的重点。

        目前,中国的北极研究开始进入全局性阶段,北极研究从内容上已经从传统的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衍生进入到社会科学各个领域,比如全球治理、国际法、国际组织、社会学等。另外,北极研究也已经有了更大更深的全局性视野,北极已经不仅是个区域性问题,更是一个与全球形势的变化和发展相关联的全局性问题。北极与中国的关系也不仅是中国在北极的利益关切问题,而且影响到了中国的周边乃至内部问题。

        正因为北极研究在我国的发展非常迅速,当其作为中国周边学的重要内容时,其研究方法与其他内容相比自然有着其普遍性和特殊性。

        就普遍性而言,北极研究作为中国周边学的一部分,当然尤其需要遵循的一般规律,比如从总体指导原则讲,要遵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外交理论的基本方针和指导原则。要做好基础研究,比如具体的国情研究。北极地区有八个北极国家,各自有着不同的北极政策和发展规范,北极地区作为整体而言我们只是刚刚开始熟悉,其独特的自然环境还存在我们尚未完全认识的问题,这些基本问题是我们开展全局研究的前提。

        地缘政治也是普遍性研究不可缺少的一环。北极地区8个国家大小强弱不一,其中既有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也有冰岛这样只有30万人口没有常备军的小国,既有北约国家,也有欧盟国家,更有俄罗斯这样特立独行的国家。尤其是最近几年俄罗斯与欧美国家关系由于双方的地缘政治冲突导致矛盾激化而进入了冷战结束后最冰冷时期,从而对北极地区的安全形势产生了消极影响。未来一段时间,北极地区的地缘政治形势将仍然处于复杂变幻时期,需要认真研究这种复杂形势下中国如何参与北极事务。

        北极地区的地缘经济形势也关乎中国的重要利益关切。中国与北极各国都有着重要的经济合作关系,北极航线未来一旦成为现实,很可能成为地缘经济标志性的事件。人类500多年来的历史证明,新航路的开辟往往会改变全球经济格局。北极航线的开辟将如何改变世界经济格局以及中国将如何应因这种转变,将是北极研究的一大焦点。

        除了上述与其他中国周边问题研究类似的研究方法以外,北极研究还带有自己的特殊性。

        首先是北极的区情研究。北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对于北极地区的人文环境影响巨大,因此,对北极地区自然环境(包括地理,海况、天文、人文、环境等)的了解和掌握,是开展其他研究的必要基础,即便是社会科学研究,也必须对北极地区的区情具有相当程度的熟悉和掌握。

        其次是对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研究。中国是北极的重要利益悠关方,在北极地区存在诸多利益关切,我们需要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北极地区与其他地区有所区别的是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各国主张自己权益、解决彼此之间利益矛盾时,国际法、国际组织和国际机制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中国在北极没有领土,因此中国在北极的权益的主张和维护主要依靠国际法和国际机制。所以,深入研究国际法和国际组织及其相应机制,是北极研究中非常突出的一个内容。

        第三,从域外视角切入,也是作为中国周边学一部分的北极研究的一个特点。在中国周边学研究的大部分问题中,中国是作为研究对象的直接一部分涉入其中的。比如东北亚研究,中国本身就是东北亚的一部分,东北亚的所有问题都和中国直接相关。而在北极研究中,中国本身并不是北极的一部分,只是近北极而已,北极的许多问题和中国不直接相关,但中国又确实与北极有着诸多联系,我们也有着诸多利益关切,而且随着今后北极形势的演变,也许这种联系和关切会越来越多,越来越直接,但中国不是北极一部分的现实不会改变。因此,如何从域外角度切入进行观察研究北极,在其中体现中国的主体意识,不但需要阐释中国与北极的关联程度及其我们的利益关切,而且要使北极国家意识到并且认同这种关联和关切是中国北极研究的重要内容。

        另外,北极研究与其他中国周边学的研究相比也许还有一个特色,一般我们在研究国际政治学科时经常强调跨学科的符合研究,要进行不同领域不同机构的协同创新,但这种跨学科和协同主要还是在社会科学范畴之内,比如当下的国际政治研究越来越多地与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交融。而北极研究由于其特殊性,除了社会科学不同领域的交叉和交融之外,自然科学也是北极研究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在今天,我们已经可以经常看到北极研究的学术活动中社会科学研究者与科学家共同讨论交流的场景,在未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融协同和联合研究,将是作为中国周边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北极研究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其非常鲜明的特色。

        当然,北极研究作为新兴的研究前沿,其研究方法、理论必然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我们可以期待北极研究作为中国周边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部分一起做出新的学术贡献。




文献来源:复旦《中国周边学研究简报》第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