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红梅
- 助理研究员
- 亚太研究中心
- 国际战略研究所
- [email protected]
- 打造绿色军队:美国军事能源战略调整评析
-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及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影响
- 试析美国撤军后中美在阿富汗问题上的合作空问
-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台湾学者的观点与角度
- “秩序观”是亚洲安全架构建设的关键
- “奥巴马主义”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 国际安全格局的演变及中国与主要大国关系的机遇和挑战
- 以史为镜 推动国际体系成功转型
- 中美俄的亚太战略互动: 动因、特点和理论建构
- 管理中美权势转移:历史经验与创新思路
- 香格里拉对话会防务外交的实质是什么?
- 中美需要保持高级别、全方位的战略对话
- 从三个方面看美国大选
-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助国际关系稳定
- 习主席首次赴美国事访问:目标重大,意义深远
- 关键时期的重大访问——写在习主席对美进行国事访问之前
- 特朗普上台 蔡英文台独梦灭
- 明年上半年是中美安全关系“危险期”?
- 中美战略互动决定亚太安全前景
- 与中国战略对话,美国的“底牌”在哪里?
2019年12月12日,印度总统科温德签署了印度《公民(修正)法案》,使其正式生效。此前新法案于10日和11日在人民院和联邦院先后获通过。该法案对1955年印度《公民法案》将非法移民排除出公民身份申请资格的规定进行了修正,新条款规定, 2014年12月31日以前来自阿富汗、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三国“受宗教迫害”的印度教、锡克教、佛教、耆那教、拜火教和基督教教徒,均可申请印度国籍,但不包括穆斯林。
莫迪政府这一举措备受争议,随即在印度国内外遭到了“舆论讨伐”,印度东北部地区特别是阿萨姆邦甚至发生了大规模骚乱,暴力冲突持续升级并出现了人员伤亡。日本首相安倍原定于本月15-17日访印的计划也被迫推迟。
修正案主要面临几方面质疑:
第一,首次将宗教作为印度公民身份申请的一个评判标准,违背了印度宪法关于印度奉行世俗化原则和宗教平等的精神。
第二,印度东北部地区特别是阿萨姆邦将受到直接影响,他们反对也最激烈。该地区长期以来与非法移民关系紧张,他们担心非法移民一旦获得印度国籍将给本地文化、语言造成威胁,并导致地区人口结构的改变以及地区公共资源分配的紧张等。另外,满足标准申请入籍的非法移民也并非皆大欢喜,因少数非法移民家庭属“宗教混合型”,家庭成员中的穆斯林则不具备入籍条件,因此也遭到这部分群体的反对。
第三,因将穆斯林排除在外而涉及宗教歧视,以及关涉特定国家的“宗教迫害”问题,因而遭到一些国家的强烈批评。例如美国国际宗教自由委员会就建议美国政府对印度内在部长与主要官员实施制裁。
巴基斯坦总理伊姆兰·汗强烈谴责印度这一行为违反国际人权法和印巴双边协定,是一种印度教极端意识形态的表现。孟加拉国外交部长阿卜杜勒·莫门认为印度的行为正在偏离其世俗主义的历史轨道,否认新法案关于宗教少数群体在孟加拉国遭受宗教迫害。
2019年8月,阿萨姆邦通过国家公民登记手册(NRC)使得近200万的非法移民面临被随时被拘留和无国籍的风险,他们主要来自孟加拉国,包括穆斯林和印度教徒。而早在2014年竞选时BJP就承诺将给与部分国家的印度教难民以公民身份。
阿萨姆邦的NRC客观上加速了莫迪政府对新法案的推进力度,以解决这些被排除在外的印度教徒的公民身份问题。莫迪政府最终的目的是要在这个修正案的基础上,在印度全境建立国家公民登记手册(NRC),其实质是要将穆斯林非法移民“清理”出印度。
事实上,在印度建立统一的NRC是印人党长期以来的三大政治夙愿之一,另外两个分别是重建阿约提亚寺庙和取消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特殊地位,后两者基本已实现,凸显了莫迪政府的政治魄力。
不过新法案的生效可能会带来一些潜在影响:
第一,它向印度国内2亿多穆斯林少数群体传递了一个“信号”,即印度对穆斯林的“差别化”对待将强化其国内穆斯林群体的不安全感,使他们感受到与印度教徒相比穆斯林的弱势地位。加深印度国内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关系裂痕,导致社会分化。同时也暗示了印度教民族主义在印度正日趋浓厚。
第二,不利于莫迪政府当前推行的“邻国优先”政策,由于法案涉及三个以穆斯林人口为主的特定国家,将“受宗教迫害”作为接受入籍的理由,实际上具有干涉他国内政之嫌,不利于国家间关系的友好发展。
第三,印度自称为全球最大的民主国家,然而修正法案却严重违背了“民主精神”,特别是违背了宗教平等的原则,带有明显的宗教歧视特征,有损印度的国际形象。
不过,新法案能如此快速的在两院获得通过并最终签署生效,体现了以莫迪为核心的BJP政治凝聚力强大,执政根基稳固。预示着莫迪政府未来在对外政策中可能将更加自信,因为一个具有强大执行力和广泛政治动员力的政府在对外谈判的过程中将更具优势。
文献来源:中国网(china.com.cn),12月17日